沈伯谦照样是对答如流:“这个,这是弹弓和弹槌,弹棉花用的,不把棉花弹松软做成棉条,怎么纺线?”
刘近南点头道:“原来如此,但是那边的纺车似乎不太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的?“沈伯谦纳闷的看着他。
“哦,我平时见的多是拈丝麻用的纺车,这种专门纺棉线的,确实少见。”
“原来如此。”沈伯谦做恍然大悟状。
“我说刘家布庄卖的不是绫罗绸缎就是各色麻布,棉布几乎没怎么见过。
原来刘伯伯,你们居然不怎么做棉布生意的?”
这就有些奇怪的,沈伯谦暗自思忖道。
突然,他想到一件事!!!
丫不对啊!不仅是刘家不卖棉布,平时也没见过谁穿棉布衣服的。
我怎么没想到这个?
东吴一统天下,棉花传进来的时间提前了不少,可不代表棉纺织工艺也跟上来了?
黄道婆可是宋末元初的人,现在才什么时候?
对比一下,顶多也就是南北朝,那个时候,棉布可不是少嘛!
哎呀,这下糟了。
可这坑都已经挖了,这么一大堆东西摆在这儿,总不能什么也不说吧。
自己挖的坑哭着也要填完,不然早晚把自己埋了。
“呵呵,我年轻见识少,没见过几家布庄才这么说的,刘伯伯、伯母、近南,你们可千万别介意。”
刘老爷一摆手,“这话就见外了,伯谦,我跟你说实话,你做的这些东西,我是吓到了。”
说着看了看外边,刘管家心领神会,走出去看这小跨院的门。
刘老爷这才接着说了起来。
果然,沈伯谦刚才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棉纺织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几乎就是原始原始再原始。
刘近南也够鸡贼的,刚才指着脱棉籽的搅车问,感情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啊?
装的倒是挺像回事儿的。
他不由轻瞄了刘近南一眼。
对方迅速注意到,并且拱手致歉道:“沈大哥莫怪,我也是一时不敢相信,才忍不住一问的。”
沈伯谦目光一转,淡然一笑道:“无妨,我本来就是要把这些送给你的,只是晚了这么久,只能当成给刘伯伯的寿礼了。”
这个时候,别说沈伯谦这一套让黄道婆名传千古,流芳百世的专业工具。
棉纺织业根本还连个雏形都没有。
难怪这里的都写的是“绵”,而非是“棉”。
实在是棉布这个东西太过普通和普及,他根本没往这方面想。
这里的人,棉花种出来,光是去棉籽,也叫脱棉籽这一项就注定了棉纺织业发展不起来。
棉花脱籽才能用,这是棉纺织业基础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棉籽粘生于棉桃内部,很不好剥。
而据刘近南所说,目前脱棉籽基本就是直接”用手剖去籽”,效率相当低,以致光是这项工作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而因为原棉积压在脱棉籽这道工序上。
自然无从进行后续的加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