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后文简称《大词典》)的成就与水平自然是很高的。但在使用十多年后,却应当发现而指正它的多量的错误,以便修订时参考,已经发表了许多举误指正的文章。它还有系列性的错误而未被指出,本文即对此举例。
辞书在收载有“通假字”的词条时,都说明所通假的本字。同样,在收载有误写字的词条时,也应当有校勘内容,即细致辨别而指明误字,再准确交代本字。元曲、元剧多有记音的误写字,但语言界对元曲、元剧中记音的误写字,未作细致研究。《大词典》在这方面既没有可利用的成果,也没有花工夫研究,自然就有许多错误。元曲、元剧中的“乞”字往往是许多复合词中“吃”“矻”“仡”“屹”“纥”等的误写字。《大词典》对它们的形、音、义,都有错误的解释,而成为几个系列。下文分系列申说。从《大词典》引录的每条词语,都省略出处《大词典》的交代。原例句中的例词,用”代替。
一、“乞”及复合词的音义错误
《大词典》乞卜音:1求讨;祈求;请求。2行乞。3索取。4贫穷。但“贫穷”与词义系统不合。例句《宋书。后妃传。明恭王皇后》:“外舍家寒∽,今共为笑乐,何独不视?”此例中的“乞”,应是“气”的通假。《大词典》:“寒乞:小家子气,不大方,寒酸。”例句相同。有“寒”字,才能以寒酸指贫穷。可证不是“乞”独立的有“贫穷”词义。
“乞2”音qi:1给,给与。2犹被。3始终;一直。4同“气”。
按,“一直”义与词义系统不合。孤例是蒲松龄《聊斋。青娥》:“怅怅良久,悲已而恨,面壁叫号,乞无应者。”并交代说“一本作‘迄’。”可见,例中的“乞”就是“迄”的别写。《汉语大字典》(后文简称《大字典》)没有此义是正确的。
“乞力:方言。劳累。”孤例是明朱权《荆钗记。会讲》:“那大鹏在远方之外飞来,不想飞得羽垂翅折,在半空中停翅而想,说道:‘我有些乞力了,莫不要调下去。’”并交代说“一本作‘吃力’。”可见,例中的“乞”就是“吃”的误写。《大词典》“吃力”条最早例句是宋代。
“乞丢磕搭:形容杂乱的样子。”元剧《燕青博鱼》第二折:“我则见五个馒儿∽稳,更和一个字儿急留骨碌滚,唬的我咬定下唇,掐定指纹。”按,“乞”是“圪”或“纥“的误写。“圪丢磕搭”是铜钱由转动到平倒在地上的象声词。词是“a里ab”式结构的变式。“a里ab”式中第一个与第三个字是相同的,如“糊里糊涂”;少数变式是则有音变关系的近音字,如“稀里糊涂”。“圪”与“磕”音近,而“丢”与“磕”则音相隔太远,不合格式。
“乞抽挖叉:象声词。”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二折:“凭着我这蘸金巨斧,∽砍他鼻凹。”是“a里ab”式的“挖抽挖叉”的误写。“乞抽挖叉”不合格式。由表示声音响亮的“扢叉”不会变成闭口呼而不响亮的“乞”音。
“乞留兀良:同‘乞留乞良’。”元《后庭花》第二折:“不由我滴羞跌屑怕怖,∽口絮。”按,《大词典》:“乞留乞良:形容悲痛,凄凉。”可见“乞留兀良”是“乞留乞良”的误写,也是“a里ab”式,即把“凄凉”别写成“乞良”,而繁化成“a里ab”式。
“气惆:形容眉头紧皱。”孤例是无名氏《蝉宫曲。酒》:“一个烦恼人乞惆似阿难,才吃了两三杯可戏如潘安。”按,在“乞”字开始的词条中怎么能有“气惆”这样的词?“气”是“乞”的误字,是《大词典》的错误。例句中不误。但例句中的“乞惆”则是“圪皱”的误写,意思是皱眉头。可对比元刘庭信《折桂令。忆别》:“仡登的人在心头,没揣的愁来枕上,契抽的恨接眉梢。”其中“契抽”也应是“乞惆”的音误,而实际上正是“圪皱”的字误。参见下文“仡皱”条。
“乞答:象声词。元杨梓《预让吞炭》第四折:‘不想∽的顿开金锁走蛟龙。”’是“圪搭”的误写。顿开金锁声是响亮的。
“乞紧:真的,真个。元本《赵氏孤儿》第二折:‘怎不交我忿气填胸,∽君王在小儿彀中?”’按,是“吃紧”的误写。问号也误,应是句号。词义也不确,应是:要紧的。例句是说:孤儿是将来的君王,但现在处在小人的机彀(指捜查包围)中,让人着急。
“乞嚯:吃喝。”《水浒传》第二十一回:“黑三那厮∽不尽,忘了銮带在这里,老娘且捉了,把来与张三系。”应就是“吃喝”的误写。
二、“吃”及复合词的音义错误
吃。
按,《集韵》入声迄韵欺讫切,“吃:吃吃,笑貌。”只能是古音如此。但“吃吃:(-qi)形容笑声。”例句除古代的外,还有鲁迅《野草。秋夜》。《大字典》此条注音相同,有茅盾《霜叶红于二月花》例句。尤其证明注音错误。《辞海》“吃吃:笑声。”例句有《聊斋》的。注音是chi而确。
“吃剌剌:象声词。形容车轮滚动的声音。元张可久《迎仙客。湖上》曲:‘碾香尘,慢腾腾骑駿马。’”按,注音错误,因为“吃”是“圪”的误写。参见后文“各剌剌”等条。
“吃搭搭:犹即刻,一下子。形容动作迅速。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一只手把秀才捽住,地拖将柳荫里去。’”按,“吃”是“圪”的误字。可以对比《大词典》:“圪搭:形容动作急骤。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那汉酒中劣性显英豪,圪搭的揪住宝带,没揣的举起钢刀。’”
“吃答:犹即刻,一下子。形容动作迅速。元钟嗣成《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四别。恨别》曲:‘扑速地淹残泪眼,∽地锁定愁眉。’”按,是“疙瘩”的误写,指眉毛皱成疙瘩状。可对比《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得胜令》:“急攘攘因何?圪塔地把双眉锁纳合。”
“吃紧”:1切中要害。宋刘克庄《贺新郎》:“生不逢场间作剧,年似龚生犹夭。∽处,无人曾道。”2仔细,认真。《朱子全书。治道二》:“系人性命处,须∽思量。”3重要;要紧。4(军事或政治形势、金融市场等)紧张。5犹如无奈。元《梧桐雨》第三折:‘∽的军随印转,将令威严,兵权在手,主弱臣强。’6即使,假定。元王修甫《斗鹌鹑》:‘难由绪,没是处。∽有统镘的姨夫,果必是个风流人物,又不敢道间阻。’7犹如实在是,真是。元《误入桃源》第三折:‘则见他一时半刻,使尽了千方百计,∽的理不服人,言不谙典,话不投机。”明冯惟敏《双调新水令。送李阁老南归》:‘几番家上封章早见机,∽的奉温旨难回对。’”
解释成多义词是错误的,应只是“重要的;要紧的;关键的”一义。
三、“矻”及复合词的音义错误
“矻1见‘矻矻’。2象声词。见‘矻磴’‘矻齐’‘矻鹿’。”
按,“矻矻:勤劳不懈。”可见其中的“矻”与这三个象声词中本不是同一个字。三个象声词中的“矻”都应是“纥”字的误写,而不应当如此注音。
“矻磴:形容突然停止时发出的声音。”例句是《金瓶梅》第四六回:“那婆子卜转龟儿,到命宫上∽住了。”此“矻磴”应是“纥磴”的误写,参见下条。
“矻磴磴:马蹄声。”例句是元《倩女离魂》第一折:“我各剌剌坐车儿懒过溪桥,他∽马蹄儿倦上皇州道。”此“矻磴”应是“纥噔”的误写,正与“各剌剌”的车轮声对应。马蹄声现在写作“咯噔”,也可对比读音与用字。也可对比元无名氏《端正好。滚绣球》:“断送行人的是仡登登鞭羸马行色凄然。”
“矻齐:象声词。折断的声音。《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三回:‘正走着,∽的把两条腿折了。”’按,“矻”是“纥”字的误写,单独是象声词,“齐”是一齐的意思。白维国《金瓶梅词典》:“矻齐:象声词。形容断裂声。”即就此例立条。王利器主编《金瓶梅词典》也把“矻齐”、“矻磴”的“矻”字注音为ge。
“矻掩:象声词。刀劈物的声音。”孤例是明无名氏《精忠记。骄虏》:“提起大刀,∽连人带马砍做七八段。”按,“矻”是“纥”字的误写,现在写成“嘻嚓”,可证读音。可对比《误入桃园》第四折:“吉丁当搪碎连环玉,生可擦分开比翼鸟。”
“矻∽:qia。1高耸貌。2见‘矻∽矻’。3见‘矻∽睁睁’。”
“矻∽睁睁:象声词。形容刚强坚决。孤例是明无名氏《鸣凤记。灯前修本》:‘相公!你此心何壮,∽铜肝铁肠。’”按,没有这样的象声词。“矻”是“纥”的字形误写,而“纥”又是“可”的读音误写,语气副词。“睁睁”是“铮铮”的误写。是“你可铮铮铜肝铁肠”的结构而误写。
四、“仡”及复合词的音义错误
最早是《辞源》“仡”字的音义为:许讫切,入,讫韵,晓。喜也。见《广韵》。”所列下面三词都属此音。“仡登:突地。”“仡憎:可爱貌。”“仡戏:可喜。”但是,音qi,与许讫切,与晓母,却都是矛盾而错误的。《大词典》承此错误,作:“qi《广韵》许迄切,入迄,晓迎喜爱。《玉篇。心部》:‘仡,喜也。’见‘仡登’。见‘仡皱’。”
按,根据“许迄切”,就应当是读xi。《集韵》平声脂韵作“馨夷切”。入声迄韵也作“许迄切”,但与“饩、肸”同音。词义都是:喜。可证音qi是错误的。
《广雅》最早说“仡、歆:喜也。”但《广雅疏证》:“仡歆者,《说文》:歆,喜也。《释训》篇云:忥忥、歆歆,喜也。忥歆与仡同。”但都没有例句。《玉篇》、《广韵》、《集韵》、《经籍篡诂》、《康熙字典》、《辞源》、《大字典》、台湾《中文大辞典》等都同戴“仡,喜也”,也都没有例句。既没有单用的例句,也没有复合词的例句。则“喜也”的词义是有疑问的。王力先生《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字书中虽然说某词有某种意义,但是在古人的著作中无从证实。例如《说文》:‘殿,击声也。’又如《广雅。释言》:‘乡,救也。’根据语言的社会性原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宁愿不相信字书。”而《王力古汉语字典》:“仡:喜也。见《广雅》。”仍然是没有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