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本论
本文所述的利用数词修辞是一种积极修辞,它的基本特点是由于数词使用得“华巧”,便在基本意义表达之外,附随了一种奇趣雅兴,增加了语言的优美,耐人寻味。打个比方说,一件带有实用性(不是纯粹的装饰物)的物品却有精巧别致的工艺性,那实用性就好比数词本身的表达意义(确指或泛指,虚拟、夸大等等),那工艺性好比数词附兼的情趣意味。不过这里不是指某一个数词,而是同时使用的两个或更多,甚至一连串数词(不妨称为“数词群”或“数词流”)只有这种数词连用才形成一种形式上的配合美。不是必有或易有的奇妙之趣。经过历代文学家的长期实践,这种巧用数词的修辞,已经发展完善为多种形式的一整套格式,本文分为八种类型,一一详叙。
—、一数迭用
迭用就是重复,一般说文章是要避免重复的,因为它会导致死板呆滞。但事物没有绝对性的形式,美是多样性的,名家之笔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重复只是就理而言,如果在格局上着眼求新,就能显示它可能有的或对称,或整齐,或回环错落之美,这是一般修辞中迭词生命之所在。数词词义拘谨、固定、难于有艺术性的迭用,某些数词在特殊情况下却可别开生面地迭用,这种“难能可贵”有新人耳目,排除绝对性认识的联想启迪之效,这已不属语句内容表达本身,所以这是一种附着的风致,是一种意外的谐趣。
这里所说的同一数词迭用,不是指相邻迭用,如“三三五五”之类,是指句内间隔或不同文句中迭用。可以是二迭,三迭、四迭,多迭至于十迭或更多迭。这里仅举四迭以至十迭及更多迭的例句。
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江城上,无闲事,山下斫得庭前载。烂漫一栏十八树,
根株有数花无数。千芳万叶一时新,嫩枝殷红鮮麴尘。(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
诗中“一”字四见。“一声催得一枝开‘千芳万叶一时新”句中,“一”字为不可换,而“烂漫一栏”的“一”则非必用,从词义显豁言,“栏内”、“满栏”之类的遣词当为首选。诗人舍平淡而求辞趣,“一”之用使“一”由三迭增为四迭,正是诗人所取。
高声发一咏,似得诗中仙。引满饮一盏,尽忘身外缘。昔有醉先生,席地而幕天。于今居住在,许我当中眠。眠罢又一酌,酌罢又一篇。(白居易《自咏》)
首尾“一”字相迭,形式回环照应,有助于表达诗促酒兴,酒助诗情的自得之乐。
怕娘娘觉饥时吃一块淡淡盐烧肉,害渴时喝一杓儿酪和粥。我需折一枝断肠柳,饯一杯送路酒。(元杂剧《汉宫秋》第二折《黄钟尾》)
我本是个花一丛锦一簇芙蓉亭有情有意双飞燕,却做了山一带水一派竹林寺无影无踪的并蒂莲。(元杂剧《金钱记》第二折《煞尾》)
从事理言,劝人食饮绝不会只限于一块、一杓、一杯,山与水的对应方位也绝不是一对一,但笔下言“一”全在于修辞的便于多迭有趣。
舰不的水池中一来一往交颈驾鸯,听不的疏林递一声啼红杜宇,看不的画擔前一上一下斗巧蜘蛛。(徐瑛《南吕一枝花》。六迭)
一重山,两重山,阻隔着关山迢遞,恨不得来见你,空想着佳期。默默地思一会,想一会,要写封情书捎寄。才放一只桌儿,铺着一张纸儿,磨着一池墨儿,拿起一枝笔儿,来写着衷肠,泪珠儿先湿透了纸,……(明代民歌《时尚急催玉》。七迭)
盼多情,她的病儿恹恹。高一声叹,低一声叹,长一声叹,我可短一声叹。谁把心事传,伤心的泪珠儿,淌不断,流不断,右沾不干,左沾也是不干,哭的两眼酸。绣花鸳鸯,绣对小绣枕。里一半,外一半,枕一半,我可闲一半,衾冷枕寒。红绫被,冷一半,热一半。有人伴?可是无人伴。孤灯自己眠。想起了情人,恨一番,怨一番,欲舍一番,我可难舍一番,无人把书传。嘱咐奴家的温存语,有年半,无年半,记一半,忘一半,想也是想不全。想当初离也是难,别也是难,到而今见面更难,可是难见面,何曰得团圆?(清代民歌集《白雪遗音》卷一《岭儿调。盼多情》。十六迭)
这首民歌在前四段中,“一”字迭用或四或二,共凡十四迭,可谓刻意为之。就在我们今曰一些民间曲艺、评书、相声中,“一”字迭用也是多见的。比如著名评书演员刘兰芳说《岳飞传》诸书中,“左一眼,右一眼,上一眼,下一眼,前一眼,后一眼,一连看了不知多少眼。”听众每至此处总是感到惬意,并喜形于色。数词多迭的巧趣,由于曲艺说唱的节奏韵律而更加突出,也可以说精神意念中的美感借语言的快速节奏而外现。由此更可领会这种修辞的实际存在。
“一”字的多迭,最有名的是清代陈沆的《十一诗》》: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轮明月一江秋。
这自然是有意为之,单纯地来看也可以批评它带有文字游戏的性质,但全面地看却反映了对这种修辞的肯定,是对此从难从严的基本功练习。有一些考秀才之类的民间故事中正是有诸如《十一诗》之类的情节。曾经听人说有才人作《百了歌》挽诗,末句为“一了百了”,正是“百”了之数,叹为妙绝,虽然前文的九十八了,说者都不知其详。这也是此种辞趣的一个小例。
二、两数迭用
两个数词同时迭用,难度大,“难能可贵”之类自然相应增强,而且新有一种迭字同迭字相兼的对比美。多见的是各两迭或三迭。
千看千意密,一见一怜深。但得把手子,寸斩亦甘心。(张鷥《游仙窟》)
千思千肠热,一念一心焦。若不求守得,暂借可怜腰。(同上)
萄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声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其中“一叫”与“一声”,“三春”与“三月”乃是同义,为求三迭而不避复。可见诗人辞趣的追求是何等的明确强烈。又如李白:《山中与幽人独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又《上三峡》:“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都只能从这种修辞角度才能给予最合理的理解和得到最大限度的美的享受。
九分恩爱九分忧,两处相思两处愁。十年迤逗十年受。几遍成,几遍休,半点事,半点惭羞。三秋恨,三秋感旧,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风流。(元徐南思散曲《水仙子。春情》,载《太平乐府》)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同上《水仙子。夜雨》)
第一支曲子**有八对迭用数词,又不重复,缠绵宛转,委曲回环。说它雕琢,只能赞其精工细作;说它巧合,也必服其浑然天成。
乾隆五十五年八月,是乾隆帝八旬之寿,贺联千千万万,精妙之作不乏其有,最有名的却是彭元瑞所撰,赢人之处于在“五”和“八”各有八迭,联载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二“应制”: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斓辉彩服;鹤算八旬逢八月,祝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八律,八风縹缈奏丹墀。
在新诗中同样可以吸收这种整体性的修辞。笔者未作全面考察,仅举两例。《诗刊》1980年第2期,马林帆《秦州谣。收苇谣》
一年一度泾水北,秋风又白十里苇,
十里轻烟十里雾,十里淡云沉碧水。
《诗刊》1980年第8期,戈壁舟、安旗《西湖绝句。九溪十八涧》
十里桃花红欲燃,十里杨柳绿如烟,
十里茶山十里翠,十里歌声白云间。
郭沫若《题五朵红云》:
五指山上五云红,五角红星在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