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果小说

玫瑰果小说>刘瑞明文史述林 txt > 鬼都怕什么(第1页)

鬼都怕什么(第1页)

一般说来鬼是让人害怕的,但我国鬼文化却有许多使鬼害怕的事物,而且有规律的形成若干系列,各有文化原因。

第一类,鬼怕文字、符录、笔墨、圣人。

汉代《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传说。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解释,这是对创造文字的神话式赞颂。文字使人类文明大大进步,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古代主要是农业生产,文字可以传递前代和当代远方的农业经验,粮食增产,所以说成像老天爷下雨一样下了粮食。汉代《吕氏春秋。察传》中有个故事:春秋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家,专有一人出外打水,后来自己打了一口井,便增加一个直接搞生产的劳力。丁家人便给人说:“我家打井得一人。”话传到远方,变成了:打井时打出了一个人。连国君都听到而感奇怪,派人去问。丁氏说:是多得到一个人的使用,不是从井中得到一人。“打井得一人”的说法与“天雨粟”类似。

文字不是哪一个人一下创造成的,是许多人逐渐创造成的,群众把这个功劳归在仓颉的名下,意味着在仓颉当时文字数量已较多,已有较多的人掌握了文字。而在此之前的一个阶段,少量的文字和相关的文书、档案、祭祀礼仪,以及某些知识,是掌握在“巫”这个特殊阶层中的。巫是又兼史、医、乐等重要司职的。文字的普及、统一打破了巫的垄断,妨碍了巫的特权。巫是通神鬼,扮神鬼,代神鬼说话的,他们必会有反对、破坏、诅咒文字普及与统一的行动,“(扮)鬼夜哭”或假说鬼夜哭便是其一。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鬼怕文字。无鬼论者的策略,是同时也宣传鬼不可怕,人可胜鬼,鬼也有可怕的东西。于是就利用了本指特殊情况的“鬼夜哭”,而把它移花接木,泛说成鬼怕文字。

从保存下来的资料看,却是道教的迷信术士抢先利用了这一思路,反而为他们宣传有鬼并抬高自己的方术服务,从而通过用文字镇鬼来骗取钱财。为了加强神秘性,他们不用正常的文字,而另变出一些符箓文字镇鬼。这个问题需专文详细分析,这里只作提示。

清人袁枚《子不语》卷一《阿龙》的故事:仆人阿龙到楼下为主人取茶,急忙跑上来说楼下有鬼。次晚阿龙不敢上楼服侍主人,另换一仆下楼取茶被物绊倒,绊他的却是僵在地上的阿龙。他颈下有重重的捏痕,耳目口鼻被塞上泥土。经抢救而醒,才说正是昨日所见那个鬼所害。请来的女巫说:用县官判罪的朱笔在阿龙心口写一个“正”字,颈上写一个“刀”字,两手各写一个“火”字,阿龙可健活,此鬼不敢再来。

这便是语言崇拜再结合鬼怕文字的秘密。“正”字是指让病者心正,即不受惊而健康。其他便是要刀杀、火烧此鬼来吓鬼。如果使用刀和火的实物,意思太明显,于是便用字表示,所谓的道理隐蔽一些,有欺骟性。

旧时多见街道上帖有字条,上写:“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人身上出风疹之类,旧俗,用陈墨在赤身的相关部位上写上:“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迷信者以为风疹是鬼风所致,如此可驱鬼怪的邪气,都是同一迷信原理。用墨,而且要陈墨,便是转移人的注意力的假象。

山西大同的传说:一吊死鬼欲找替身,以求托生转世,却碰到一个胆大的赌棍。他把两手在砚台中浸上浓浓的墨汁,向吊死鬼脸上去涂抹,此鬼当下就逃得无影无踪。

陕西流传的鬼怕圣人孔夫子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学说,一天晚上住在一座庙中。一个鬼回庙来,见孔子一本正经的读书写字,想与他开个玩笑,便抓他的背,扔他的纸、书。孔子只用笔在他头上敲了一下,鬼就逃跑了。鬼向阎王告状,说孔子竟然不怕鬼。阎王大怒,亲自出现在孔子面前,见孔子丝毫不理,他便伸出长舌舔孔子读的木简书,要把上面的字都消掉。孔子拿笔在阎王长舌上迅速写下一个“山”字,阎王觉得是大山压舌要断,连忙求饶。孔子又在“山”字上写一个“山”字,合成“出”字,阎王心领神会,急忙逃出庙门。

这个小有趣味的故事仍然是从鬼怕文字的说法上编造的。

民间故事或说鬼怕木匠的墨斗,甚至怕木匠。清人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六:“木工石工所用之墨线,古谓之绳墨。《纪》云‘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是也。然权衡规矩,皆不足辟邪,惟木工石工之墨线,则鬼魅畏之,其故何也?邪不胜正也。”

其实,关键性的原因还在于墨。也有方尺、直尺,但上面没有墨。建筑工人有比照砌墙是否端直的吊锤,上面的线也是取直的。裁缝有画粉线。它们都不上墨,所以没有形成鬼怕的说法。

鬼怕文字这一说法,最简单的是,写有字的纸即有效。《妄妄录》卷11的故事:一个敬惜字纸的人,把所遇乱扔的字纸都捡起。在神像前焚烧。一次夜间忽然迷了路,就是所谓“鬼打墙”,忽然空中落下一张字纸,他眼前道路明亮,安然回到家中。敬惜字纸本身也是一种文字崇拜。

最讲究的鬼怕文字说法是怕圣人的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尤其是《周易》。清诸联《明斋小识》卷二故事,人一念《周易》,女鬼就逃跑了。《续子不语》卷十,把打开的《周易》放在棺盖上,就镇住鬼不能出来害人。这也是文字崇拜,但又结合了《周易》是算卦预知阴密的事物,也有鬼怕八卦画的说法,与此相同。

另外还有鬼怕某些具体的字,则主要是鬼所怕的其他事物的转化。如《续子不语》卷二说,用朱砂写“右户”、“右夜”在黄纸上,贴在门上,鬼狐不敢进门。这实际上是“佑户‘佑夜”的谐音,指有神灵夜间保佑门户。可见这是虚张声势吓鬼,可谓先自欺而再欺鬼。其他所怕的具体的字,是从哪一类转化而来,下文就归在那一类中解说。

第二类,鬼怕人羞辱。

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四。山魅》条说,被称为“山魅”的是独足鬼,喜欢偷人的东西。但失主如果对偷盗者羞辱斥骂不已,山魅便把偷的东西掷回。这实际是说鬼物还有羞耻之心,以对比许多人恬不知耻。

由此便变出了鬼怕“嚣”字的隐曲说法。袁枚《子不语》卷九《水鬼畏嚣字》中说:“河水鬼最畏‘嚣’字,如人在舟中闻羊臊气,则急写一‘嚣’字,可以远害。”

人淹死成鬼为什么害怕‘嚣’字呢?当然是从一般泛说的怕文字结合上‘嚣’字的某种特殊情况。这是什么特殊情况,也许作者并不知道,也许他知道,有意卖关子而不说。

原来这个“嚣”字不是它的原有意思,而是方言词“羞”字的记音代写字。即人不怕鬼,反而使鬼羞耻。人羞辱鬼,与刀杀、火烧鬼有相同之处。《太平广记》卷317《嵇康》:“嵇康灯下弹琴,忽有一人丈馀,著黑单衣,革带。熟视之,乃吹火灭之,曰:‘耻与魑魅争光。’”此言自己耻,与彼言使鬼耻,羞耻鬼,相近似。《五灯会元》卷六《亡名官宰》:“昔有官人作《无鬼论》,中夜挥毫次,忽见一鬼出云:‘汝道无,我聲(按,同‘呢’)?’(五祖演云:‘老僧当时若见,但以手作鹁鸠嘴,向伊道:‘谷呱呱。’)”鬼理直气壮地问:你说没有鬼,那我不正是鬼吗?五祖代拟的回答是:我就学斑鸠叫。按,民俗说斑鸠不会作巢,占他鸟之巢。学斑鸠而鸣,即讽剌嘲笑此鬼笨,班门弄斧。上举的二例从事理上参比“嚣”是羞辱鬼,下面从语言上证明“嚣”字确实会通假用为“羞”字。

《西游记》第23回,黎山老母等变成母女四人要招唐僧师徒为婿,试验他们的禅心。只有八戒满心欢喜,暗中已叫“丈母娘”却假意向孙行者说“弄不成”。行者道:“呆子,不要者嚣。你口里‘娘’也不知叫了多少,又是甚么‘弄不成’。快快的应成,带携我们吃些喜酒,也是好处。”其中“者嚣”便是“遮羞”的别写。

又第31回,孙行者被唐僧赶回花果山,唐僧又被妖精拿住,八戒到花果山请行者,便不明说他们无法救唐僧,而谎说唐僧想行者,叫他来请。行者便揭露说:“这个好打的夯货!你怎么还要者嚣?……那师父处处有难,处处该灾。你趁早告诵我,免打!”情况相同。

《金瓶梅》第29回:“周大人送来,咱不好嚣了他的头。”指不能不收礼物。第38回:“嚣我,讪我又奚我。”嚣与讪笑同指。第51回:“你不出去待他钟茶儿,却不难为嚣了人了。”第61回:“西门庆见他满口胡说,不好嚣他,称二钱银子也不送,打发他去了。”各例中“嚣”都用为“羞”。

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第14回》,因万岁爷的装傻作呆,先言“二姐羞的极了”,又言“二姐嚣极了”。同书《翻魇殃》第二回:“急仔嫌他年纪大,抓打起来不害嚣。”

如此众多的书证充分可证明袁枚笔下的这个“嚣”字也就当“羞”字之用。徐华龙《中国鬼文化》一书引用这个例子,解释说:“鬼为何怕嚣字,不得而知。‘嚣’,其意为喧哗、嘈杂。推而知之,鬼属阴界之物,其在那个世界中一般较为安静、死寂,因此害怕喧闹。”

这个解释不确。鬼无所谓喜静怕喧闹的事理,害人的鬼都是对人胡闹的。鬼是神秘文化,神秘文化往往不是用常理可以推而知之的,而是借助了许多曲折复杂的转变,而且有关方面是互相仿照、渗透而成为系列性的。“嚣”字从字面上不能解决相关的疑难。

第三类,鬼怕人知而喊它的名字。

“名”与“实”相对应。事物的名字是一种概括性的说法,与事物的内容、用途、特点总有一定联系。初见陌生的人或物,一无了解,首先想知道他或它的名字。反过来,知道名字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古老民俗曾对人或事物的名字赋予一种崇拜而迷信的心理。把这种认知道理和民俗运用到鬼文化,便产生了给各种鬼怪再拟编具体称名,又反过来用称其名来禁镇该鬼怪的迷信机制。鬼听见你叫他的名字,就以为你对他了解,他再变成美女或什么,都骗不了你,所以就自动离开而不敢危害于你。

汉代《风俗通义》佚文:“厉鬼字野重、游光。”“知其名者无温疾。”这是最早的鬼名(详见后文叙鬼怕“聲”字)。晋代的文献中,各种鬼怪有名,知名不受害的说法更多。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中详说:“山中山精之形,如小儿而独足,走向后,喜来犯人。人入山若夜闻人音声大语,其名为‘歧’。知而呼之,即不敢犯人也。一名‘热内’,亦可兼呼之。又有山精,如鼓赤色,亦一足,其名‘晖’。又或如人,长九尺,衣裘戴笠,名曰‘金累’。或如龙而五色,赤角,名曰‘飞飞’。见之皆以名呼之,即不敢为害也。抱朴子曰:山中有大树,有能语者。非树能语也,其精名曰‘云阳’,呼之则吉。”后文又—历叙:铜铁之精、枯木之精、百岁木之精、山水之精,都名叫“四徼”。大蛇精叫“升卿”。山中寅日的虎怪叫“虞吏”,狼怪叫“当路君”,狸怪叫“令长”。卯日兔怪叫“丈人”,麋怪叫“东王父”,鹿怪叫“西王母”。辰日的龙怪叫“雨师”,鱼怪叫“河伯”,蟹怪叫“无肠公子”,等等甚多。总言:“但知其物名,则不能为害也。”

《隋书。经籍志》著录的《白泽图》一书已佚。从《太平御览》卷八八六《妖异部二。精》所辑存,知它又编拟了一大批精怪的名字,也是如此说法。如:

“厕之精名‘依倚’,青衣,持白杖。知其名呼之者,除;不知其名则死。……火之精名‘必方’,状如鸟,一足,以其名呼之即去。……玉之精名‘岱委’,其状如美女,衣青衣。见之以桃戈剌之,而呼其名,则得。……故门之精名‘野’,状如侏儒,见人则拜,以名呼之宜饮食。”

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述异记》的一则故事:

一个姓王的人每晚把笸放在水中捕螃蟹,第二天天亮后去收取。后来笸子破了,不见蟹,却有一小段树枝在笸中。他把笸修好,但一连几天都是如此,他知道这一段树枝必是妖怪,便连笸要带回家中,自言自语说:我把你要用斧砍碎烧了。快到家时,树枝变成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说:我是山神,你的蟹确实是我吃了。你若放了我,再不吃你的蟹,还帮你捕到大蟹。此人说:我绝不饶你。妖怪又问此人姓名,此人始终不回答。妖怪只好叹气的说:“既不放我,又不告诉他的姓名,我只有一死了。”到了家中,把那段树枝砍碎,烧为灰烬,再也没有异常的情况。故事结尾说:“(此怪)土俗谓之山猓―。云知人姓名,则能中伤人,所以勤勤问王,正欲害人自免”。

这是由人知妖怪之名不受妖怪之害,转变成妖怪知人姓名便可害人,都是名字神圣的崇拜机制。到了唐朝时,迷信职业者又进一步给各种鬼拟编名字,从而欺骗信鬼的愚人:我知道鬼的名字,我能禁鬼。这当然是为了骗钱。

敦煌藏经洞伯3908号文书《新集周公解梦书一卷。厌攘恶梦章第廿三》说:“夫恶梦姓云名行鬼,恶想姓贾名自直,吾知汝名识汝字,远吾千里,急急如律令。敕。又姓子字世瓠,吾知汝名识汝字。”

斯卷《命书》中说:“鬼名天贱,四头一足……病者作此符吞,及(贴)门户上,鬼见于名,即去千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