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果小说

玫瑰果小说>刘瑞明文史述林 txt > 鬼特点的各种文学性说法(第1页)

鬼特点的各种文学性说法(第1页)

鬼,自然是没有的,是人们“创造”了灵魂不死观念之后,又演化出的一种观念:有所行动,起作用的灵魂,被称为“鬼”。灵魂是抽象的,鬼是具体的。

关于灵魂观念的形成,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总结》中有概括的论述: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上绝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并且往往是一种真正的不幸。”(《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19页)

灵魂不死的观念,只是抽象的,泛说众多类似现象的。要称说已死的某个具体的人的灵魂对活着的人的具体影响事为,再同语言结合起来,就叫做“鬼”。

“鬼”字与繁体的“兒”字非常相近,“儿”也就是人,是活着的人,鬼是已死的人。“鬼”字与“兒”字写法的最大区别,是“鬼”字中多了个“厶”,它就是“私”字的最早写法。“公”与“私”反义。“公”是公开,明显;“私”便是阴暗、隐蔽。人死后埋在地下,便是隐蔽、幽暗的事理,所以“鬼”字中有“私”字。为什么读成guk这个音呢?与“归”之意有关。人都会梦见已死的人,也就是已死的人又回归到人世,于是用“归”的音与义来称呼,而谐音为“鬼”。

《说文解字》的解释:“鬼,人所归为鬼。”

《礼记。祭义》:“众人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

《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战国时的书《尸子》:“古者谓死人曰归人。”

李白《拟古》之九:“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陆游《逆旅行》:“古者谓死为归人,此身未死均是客。”

作为词语和文字的“鬼”,仅是从人死埋入地下而创造的,它的历史比起灵魂不死而为鬼的观念要迟得多。但语言和文字要简单、稳定的多,灵魂不死为鬼的观念却是有许多空白或相关事理,可以作继后的补充而丰富它。丰富的目的,是要具体、细致、有力的证明鬼是真实的,真正有鬼。所使用的方法却是文学的,从人已死而埋的种种类推的相关事理,说鬼有些什么特点。

对于迷信观念重的人来说,那些特点确实更使他们相信有鬼而怕鬼。但是,我们把鬼的各种所谓特点都认真的思考一番,却也会发现,原来都是这样的类型:假设有鬼,鬼可能是这样的。由此反而证明了:鬼本是没有的。

人类在远古时期,出于对自身的不了解,形成了灵魂不死、死而为鬼的观念,这在世界各个民族都是相同的。迷信的人要用文学的方法把鬼说得绘声绘色,让人信其有。作家也会用鬼的文学形象为主题、情节服务,也会吸收迷信的说法,甚至也会“创造”鬼的特点。二者合流,互为推助,难以分清。总之,在我国对鬼的文学创作甚为普遍,成为鬼文化中一个主要内容。这在世界上却是很具特色的。

下面把我们的文学的鬼的形象的主要特点,通过具体事例作分析和欣赏。从中可以看出这种种说法的来历或根据,也就可以看出它们的矛盾和破绽。

第一种说法,鬼无影子。

著名的古剧《牡丹亭。圆驾》中父亲竟然不认复活的杜丽娘,坚持说她是女儿死后变的鬼,皇帝只好下旨作“人行有影,鬼形怕镜”的检验,结果是:“镜无改面,委系人身。有踪有影,的系人身。”

《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叙白娘子盗取临安府库银与许宣准备结婚,案发,许宣被判苏州城营做劳役,白娘子赶来救助。“许宣道:‘你是鬼怪,不许入来。’那白娘子与主人深深道了个万福,道:‘奴家不相瞒,主人在上,我怎的是鬼怪?衣裳有缝,对日有影。……’”

同书《金明池吴清逢爱爱》中:“那三个正行之际,恍惚见一妇人……道他是鬼,又衣裳有缝,地下有影。”

同书《福禄寿三星度世》中:“见那女娘身穿白衣,……道:‘官人……你不得疑惑,我即非鬼,亦非魅;我乃是人。你看我衣裳有缝,月下有影,一声高似一声。我特地赶你来。’”

这三例也都是从鬼在日光或月光下有影为前提,辩说自己不是鬼。实际上,中间一例正是人死后所变的鬼,另二例各是白蛇和白鹤修炼所成精怪。各种精怪是动物所变,动物本身有形体,有影子,变成人形,也仍有影子。中间一例,小说中说明:“奴自身亡之后,感太元夫人空中经过,怜奴无罪早夭,授以太阴炼形之术,以此元形不毁,且得游形世上。”感太元夫人是道教的一位女神,所谓“炼形之术”,即尸体不朽,有体才能有影。这便对比出,人死而尸体朽坏,形体不存,变鬼也就无影。可见这是从纸上“推理”而来,并不是真有鬼而无影。

但是,这种推理恰巧露出了破绽。尸体埋得严密的,几十年、几百年可以完好不朽坏。如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汉代女尸,肌肉还有弹性。一般埋葬的尸体,也有十多年即朽坏的。而人一死就变成鬼,形体尚存已无影,便矛盾了。俗语:“捏下的不圆,编成的不像。”正是说假话顾了此就失了彼,总有破绽。

再深追一层,所谓鬼无影的说法其实是从神仙无影的说法移借来的。

大约汉末成书而托名刘向所著的《列仙传》中说,有个叫玄俗的仙人善治百病,河间王得瘕病,服了他的药,打下十多条蛇。河间王的一位老管家说,他父亲在世时曾见过玄俗,“俗之身无影。王乃呼着日中看,实无影。”这就是神仙无影的第一例说法。三国魏左冲《魏都赋》:“常山平干,钜鹿河间,列真非一,往往出焉。昌容练色,犊配眉连,玄俗无影,木羽偶仙。”印度佛经也有神仙无影的说法。隋代所译的《起世经》有“诸天十别法”,是辨认现世的天神的十种方法。第六种即:“诸天之身,有形无影。”

说神仙无影,本是意料中事。人经修行,死后灵魂升天为仙。灵魂无形,因而无影。道教典籍上承《列仙传》玄俗的个别特说之例,从而推广为一切仙人都无影。玉函山房所辑《地境图》中说:“人行日月中无影者,神仙人也。与俗合体,故居日月中无影,履霜无迹,火中无影也。”但这里又露了马脚。它说因为神仙“与俗合体”,即与日月已合为一体,因而无影,又与尘俗之世合为一体,因而下降人间后,在火即光照之下也无影。可见写书的迷信专家已不知道无影之说的实际原因是什么,只好胡说“与俗合体”这种不可思议的话。

第二种说法,鬼衣无缝。

上一种说法中的例子,往往是以“衣裳有缝,对日有影”并言的。清人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三编卷一《挑绣》:“众见其衣有缝,其行有影,不敢臆定为异类。”也是从鬼衣无缝作对比。

《太平广记》卷488《尹儿》(出自《广古今五行记》),说宋代一个姓尹的孩子一人在家,来了五个人,“尹儿看其衣悉无缝”,不久就黑云满天。其中为头的一个人说,明天他们还要来,结果明天下了大雨,淹塌了许多人家的房子。有一条三丈的大鱼挡住水流,尹家的房子未被水淹。原来昨天来的那个为头的人就是这条大鱼所变,暗示他们要预防水灾。这是精怪变人后衣服也无缝,显然是从鬼衣无缝而泛说。

实际上鬼衣无缝是从神仙“天衣无缝”而仿说。而“天衣无缝”并不是说衣服没有开口、缝子,它等于说“天衣不缝”,不是经剪裁而用针线缝制。是浑然天成的。“缝”是动词。

《太平广记》卷68《郭翰》(出自《灵怪集》),叙天上织女下到凡间与郭翰有情好之缘。郭翰“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谓翰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每去,辄以衣服自随。”而说鬼衣无缝,却改变成没有开口之类的缝子,或结合之处。“缝”成了名词。

如果再深入追问。现在机器生产出的绒衣、线衣之类,也是有缝的,古人岂能想象无缝的衣服?原来这所谓的无缝,又是指的人的皮肤。人死后一定时间,衣服朽坏,化为乌有,赤身露体。皮肤是肉的外表,外表也比喻为“衣”。如说药片的糖衣、麦粒打碾前的麦衣。佛教把人不受各种“惑”的沾染影响,保持思想的纯真无邪,用刚从母体分娩的“赤子”来比喻,叫穿“娘生裤”:娘生下来就穿的裤子,那裸露的男女阴,也没有羞耻而见不得人的。

第三种说法,鬼体冷、火冷、饭食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