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得到消息,不觉雄心大振。他判断那三人定是匈奴的神箭手。你是神箭手,我也是神箭;不分个高低,你怎么能走!于是立即点上一百骑兵,展开追击。
那三个匈奴骑士没有战马,只能步行,因此李广追出几十里后,很快就锁定了目标。他下令骑兵张开左右两翼,但却不依仗人多势众搞人海战术,而是自己出马单挑。几番你来我往,李广射死两个、活捉一个,刚把俘虏捆上战马准备回军,忽见远处尘烟阵阵,搭眼一瞧,数千匈奴骑兵正从远处开来。
这是场典型的遭遇战,彼此都没有心理准备。李广身边不过百人,而对方有数千大军。匈奴人看见李广,也很吃惊,以为是前来诱敌的汉军疑兵,立即在山上摆开阵势,准备接战。
敌众我寡,大家的本能反应都是逃命。但是李广没有。否则他也就不成其为李广。他镇定自若地说:&ldo;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rdo;一句话,绝对不能露底。不露底,麻秆打狼,两头害怕;一旦摊牌,结局只能是匈奴大军的泰山压顶。李广随即带领部队列阵,缓缓向前,等走到离对方军阵两里左右‐‐在弓箭的射程之外的地方,吩咐士兵下马解鞍。
李广的这个潇洒玩得有点过分。他手下的骑兵,估计全在打哆嗦。他们说:&ldo;敌军人多,距离又近。他们一旦进攻,怎么办?&rdo;李广不慌不忙地说:&ldo;咱们解下马鞍,好让他们确信咱们不会走,一定要引诱他们上钩!&rdo;
李广这么一弄,还真忽悠住了匈奴人,他们始终不敢轻举妄动。这时一个白马将军走出军阵,巡视整理队伍,李广见状骑上马,带着十几个骑兵,将白马将军一箭射死,然后重新归队,再度下马解鞍。
此时天色已晚,日光渐西,匈奴骑兵越发不安:李广如此嚣张,可谓有恃无恐,附近一定埋伏着汉军主力。于是半夜时分,他们悄悄后撤,不战而退。
李广的这次表现,怎么看怎么眼熟。没错,就是空城计的翻版‐‐不对,应该称为原版。所不同者,西城再小,终究有四面城墙围挡,可以让司马懿保持短暂的好奇与不解;而李广周围最多也不过几座小山,无法遮挡视线。他的表情举止略有不对,马上就会露馅。
应该指出,身为主将,不交代清楚就擅离部队,确非大将之所为。那一刻,李广不再是独当一面的郡守与将军,就是个神箭手,类似刘项手下的楼烦勇士;他作为将军的责任心,完全被好胜所淹没;这当然不算得体。从将军的角度而言,其表现只能得零分;然而遭遇匈奴大军后,其气度胆略,则大大超乎寻常,完全可以打一百二十分。
第4节:百战将军难封侯(3)
一句话,李广不是谨小慎微之辈。他用兵的方略,一定也异乎寻常。当然是好还是坏,得另说。
然而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汉武帝,很赏识李广这一点。两人之间的秉性脾气,有某种相通之处,至少刚开始如此。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那时李广的名气已经很大,其勇敢善战被群臣公认。正因为如此,武帝下令将他调到身边,担任未央宫卫尉。要知道,未央宫可是皇宫。这时程不识任长乐宫卫尉,负责警卫后宫。他与李广都曾经担任边帅,但是统兵之法截然不同:李广的部队行军时队形混乱,建制不清;一旦靠近水丰草茂处扎营,军士们人人自便,既不打更,也不巡逻;案牍往来、文字材料,李广更是从来不予重视。程不识呢,带兵严谨,治军严格,非常重视部队保持完整的编制、队列和阵式,夜间自然要派士兵敲刁斗巡逻;即便宿了营,士兵们还是有一摊子这事那事,很长时间得不到休息。
因此士兵们都愿意追随李广。
程不识这样评价彼此的差别:&ldo;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rdo;暗含对李广的委婉批评。这很好理解。行军不保持队形,宿营不派人巡逻,这哪里是军队,分明是草寇嘛。但是别忘了还有关键的前提:李广行军&ldo;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rdo;。也就是说,李广特别重视侦察,侦察兵都派出老远,早已掌握周边态势。一句话,他是以牺牲局部利益‐‐几十几百个侦察兵不能休息‐‐为代价,换取全局利益‐‐全军可以随意行动,人人自便,因而大幅度减轻劳苦。
李广跟赵奢一样,受到赏赐就分给部下,从来不揣进腰包。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始终没有余财,更谈不上购置家产。他爱兵如子,凡事都能身先士卒,与士兵同吃同饮。士兵没有全部喝到水,他绝不靠近水边;士兵不全部吃上饭,他绝对不端碗。对士兵的态度也非常和蔼宽厚,从不苛责,因此士兵爱戴,乐意效命。
这样一个与士兵同吃同住而且身先士卒的将军,带出来的部队怎么可能不是虎狼之师?他宽得有办法,也宽的是地方。这一点,绝对不能作为他缺乏将略的证据。还是那句话,杀猪杀尾巴,各有各的杀法;再说得专业些,就是《孙子兵法》上的话: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马邑之谋
白登之围让汉朝尝到了匈奴的厉害,因此从吕后、文帝直到景帝,对匈奴一直采取守势。即便受到单于的&ldo;信骚扰&rdo;,吕后也只能忍气吞声,大事化小。那些年汉朝对匈奴的外交政策,主要依靠女人:随便选点宗室的女子,冒充公主,前去匈奴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