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
导读:名将李牧是抵御匈奴而成名第一位汉族将军。此公劳苦功高,最终却含冤而死;赵武灵王雄才大略,但让后世赞叹感慨的,却不仅仅是胡服骑射的伟大,也不是沙丘之变活活饿死的悲剧,更有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甘罗十二为宰相,此事是真是假? 不要惊异您的眼睛。您没有看错。但是我也没有骂人。读书写作其事皆雅,在此国骂不合礼法。说害死李牧的人是婊子养的,完全是历史事实,一代史家司马迁会负此文责。《史记&iddot;赵世家》中其原话是:&ldo;其母倡也&rdo;,&ldo;索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rdo;。&ldo;倡&rdo;,就是今天的&ldo;娼&rdo;字。读李牧其人其事,固然不免扼腕长叹,但这个说法本身,却丝毫不带感情色彩。 婊子养的怎么就能害死一员战功赫赫的大将军?这事一句话两句话还真说不清楚,只能请您继续朝下看。 按照《周礼》中的说法,&ldo;牧&rdo;是指州郡的行政长官。所谓&ldo;州牧&rdo;。父母给孩子取名为&ldo;牧&rdo;,显然寄寓着无限美好的期望。中国历史上以此为名的有两位牛人,一文一武。文人是唐朝诗人杜牧,&ldo;小李杜&rdo;中的杜;武将则是赵国将军李牧,本文的主角儿。 遗憾的是,这两位牛人的命运,都不怎么好。 杜牧一生,从未得志。&ldo;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rdo;,这两句话用在他身上,也很贴切。现在人们想起他来,第一印象大约还是&ldo;还是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幸名。&rdo;对一个有才干也有抱负的男人来说,这固然可算风流自赏,但终究上不了台面。每日把酒欢歌之后,深夜一人独对青灯,内心必然会有阵阵隐痛。 酒精的麻醉,终究只能起效一时。 风流的背后,必须要有功业支撑。 杜牧如此,那么李牧呢?情况稍好,但也好不到哪里去。主要是晚景凄凉,结局悲惨。一代名将战功赫赫,威震四方,北服匈奴,西慑强秦,最终却因为小人谗言而死于非命。宋元时期的史学名家胡三省,用毕生精力注释《资治通鉴》。他在书中写到李牧时,不禁发出这样的浩叹:&ldo;赵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rdo;就是说,李牧本是擎天柱,可赵国却把他无端枉杀,从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赵国为什么要杀李牧?赵王怎么就那么笨?这问题您别问我,打开发黄的书页,咱们一起去问历史本身。
胡服骑射(1)
《史记》是部难得的好书,虽是信史,也完全可以当成文学作品读。这是它的优点,自然也就是它的缺点。所谓利弊相因。就像李牧的事迹,字句简直都能蹦出纸面,栩栩如生似在眼前,但是很难找到具体的对应时间。比如他早期对抗匈奴,到底开始于何时?他又出生于哪一年?出生之时,是不是也有什么特别的征兆祥瑞甚或异端?史书中都没有记载。 根据推测,李牧大约出生在赵武灵王后期,那个群雄四起风云际会的时代。当时赵国举国上下全力以赴的大事,四字可以概括: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一生并未称王,这个称号是后人加的。他本名赵雍,继位时只有十五岁,是典型的少年帝王,也是少见的有为帝王。平生最大的功绩,就是上面的那四个字。拆开来说,就是推行服装改革:全国人民都穿胡服;推动战术革新:学弓马,练射箭,发展骑兵。 摊开战国时期的地图,你就会发现,赵国这个农耕文明的国家,注定要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因为它的西北和北方,有漫长的疆界,与游牧部落接壤。从西往东,分别有楼烦、林胡和东胡。游牧部落的骑兵来无影去无踪。经常来一阵狂风暴雨般的袭扰劫掠,在你还没反应过来时,冰凉锋利的弯刀,已经划过脖颈。好不容易召集起残兵试图反击,他们已经带着成群的俘虏和牛羊,扬长而去。游牧部落之所以能够占据这等优势,除了骑兵的速度因素,还跟农耕文明的自身有关系。当时的汉人,身穿宽袍大袖,袍子必须拖地盖脚,衣袖宽到膝盖,长得伸不出手,走不动路。赵军的盔甲也很笨重,结扎繁琐,骑马很不方便。 吃过几次亏,赵武灵王逐渐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他决心向对手学习。师法其长,然后再一较高下。类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于是立即下令,全部放弃汉人的衣服,改穿胡人的衣着,短衣长裤,精短干练。 当然,赵武灵王要自己带头,弃&ldo;唐&rdo;装,换&ldo;西&rdo;服。 这事在朝堂上下,即刻引起轩然大波。道理非常简单,这其中有华夷之辨,夷夏大防。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的看法,最具代表性。他说:&ldo;中原地区是聪明才智者的聚集地,是古代先贤的教化地,是仁义道德的施行地,历来被远方国家学习,被四方不开化的民族效法。现在大王您却要下令,全国都改穿胡服,这把古代的先贤和礼教,至于何地呢?&rdo; 超越时代的人,难免会遭遇当时的非议。赵武灵王如果在意那些听起来铿锵有力义正词严的反对,又何以成其为赵武灵王!他不顾阻力力排众议,强力推行军服改革,大力发展骑兵,训练步骑协同的战术,战斗力不断提高。在他的指挥下,赵军首先灭掉了处于赵国腹心地带的中山国,然后四面扩张,北方发展到了燕、代,西边推进到了云中、九原,一时间国势大振。 赵国的强势崛起,完全得益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领袖和改革家,晚年竟然也会犯下低级错误,导致国内动乱国力受损不说,自己也丢了性命。 这事也有四字可以概括:沙丘之乱。 赵武灵王的长子赵章,起初被立为接班人。其生母是韩国公主,早逝。有天夜里,赵武灵王梦见一位美丽的姑娘,鼓瑟而歌,美妙动人。赵武灵王念念不忘,就说给大臣们听。有个叫吴广的,觉得这个姑娘跟自己的女儿孟姚很像,就把孟姚献给了国王。赵武灵王非常宠爱孟姚,赐名吴娃,跟她生了儿子赵何。母以子贵,子因母荣。赵武灵王爱屋及乌,于是改立赵何为太子。长子赵章怎么办呢?封为安阳君,封地在代,大约在今天的山西代县一带,由相国田不礼辅佐。 吴娃此人,也是典型的红颜薄命,天不假寿‐‐不知是否因为相貌太美的缘故。公元前301年,她先行一步,在年长甚多的赵武灵王之前辞世。没过几年,赵武灵王将王位传给赵何,就是赵惠文王,让自己的相国肥义继续辅佐;他自称&ldo;主父&rdo;,常驻沙丘,就是今天的河北广宗县东北,专注于军事。当时中原各国互相攻伐,实力削弱,而赵国主要向北部拓展,国势日盛。赵武灵王自然也希望称霸中原,西服强秦。 征服秦国是赵武灵王的强烈期望,而非叶公好龙式地随口一说。有个举动,足以证明这一点。他曾经假扮使者,出使秦国,以熟悉秦国地形,感受秦王为人。秦昭王并不认识赵武灵王,等他走后,觉得&ldo;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rdo;,赶紧派人追赶。两人之间大约有心灵感应。赵武灵王辞别秦王,一路快马加鞭,很快就驰出了函谷关。等使者追上仔细查问,这才知道那就是赵武灵王。秦王一听,非常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