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东北师范大学通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20东北师范)

2017东北师范大学通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20东北师范)缩略图

2017东北师范大学通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五均六筦
五均六筦是王莽新朝时对六种经济事业的管制措施,即盐、铁、酒专卖,政府铸钱,名山大泽产品收税和五均赊贷。这些措施于王莽即位的次年起,先后公布施行,合称六筦(筦,即管,由国家经营管理之意),也称五均六筦。所谓五均,指均市价以利四民和公家;另外一种说法是:名山大泽、盐、铁、钱、布帛五种民生用品加以赊贷;所谓赊贷,是由政府办理借贷。所谓六筦,除了本段第一句的解释外,另一种说法是前面所说的五均(名山大泽、盐、铁、钱、布帛五种民生用品加以赊贷)加上酒的官卖,合称“六筦”。五均六筦施行了十几年,到地皇二年(公元21年)才准备废除,地皇四年(公元23年)时新莽政权就告败亡。
2.福手福足(略)
3.三饷加派
明末加征的三种赋税,即辽饷、剿饷、练饷。辽饷用于辽东的军事需要,剿饷和练饷用于镇压农民起义。辽饷是万历时为与后金(清)作战而增征的军费,共520万两。剿饷是崇祯时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增征的军费,共330万两。练饷是为训练军队而增征的军费,共730余万两。这一掠夺性财政措施加重了社会危机。
4.改土归流
明清在西南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明朝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世袭的土官,改设可以随时任命的流官。雍正时期,鄂尔泰任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改土归流先后在云贵川桂等地进行,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府县厅州,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等。改土归流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巩固西南边防。
5.筹办夷务始末
清政府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汇编,又称《三朝筹办夷务始末》。该书收录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对外交涉的重要文书,计有《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八十卷、《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八十卷、《同治朝筹办夷务》一百卷。内容包括上谕、奏议、中外照会、条约等。《筹办夷务始末》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及中外关系史的重要资料。
6.修昔底德
古希腊史学家。约公元前460年生于雅典贵族家庭。公元前424年被推选为雅典的“十将军”之一。公元前424年因指挥不利,获罪流放20年。公元前404年返回雅典。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传世,该书记叙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背景、原因和经过,止于公元前411年,共8卷。
7.往年纪事
关于基辅罗斯的重要而著名的编年史,写于12世纪初。史学界一般认为该书作者是基辅城的佩切拉修道院修士涅斯托尔。基辅佩切拉修道院修士涅斯托尔这部编年史的原本失传。此书大体上按照年代顺序记述了东斯拉夫人和古罗斯国家的历史,从传说时代起记载到12世纪初。《往年纪事》包含丰富的关于东斯拉夫人和古罗斯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的资料。《往年纪事》中关于基辅罗斯建国记述的影响持续数世纪而不衰,一直到18世纪始终被看作对史实的追述或传说。
8.阿里改革
19世纪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在埃及推行的改革。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执掌埃及政权后,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改革。政治方面清除马穆鲁克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军事方面建设近代化陆、海军。经济方面推行土地国有制,发展近代工商业与教育。阿里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同时阿里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阿里改革在英国军事干预下失败。
9.托勒密王朝
公元前305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部将托勒密在埃及建立的国家。以希腊一马其顿殖民者为主要统治力量,实行以国王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与塞琉古王国为争夺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带,先后发生五次战争。都城亚历山大里亚成为地中海最大的文化中心。公元前30年为罗马所灭。
10.密苏里妥协案
1820年美国国会为解决密苏里州加入联邦引起的争执而达成的妥协法案。1819年之前,美国自由州与蓄奴州数目相等,南北双方在参议院中的势力是平衡的。1819年,密苏里申请以州的资格加入联邦,引发南北双方争执。1820年,国会通过了妥协案:确定密苏里为蓄奴州,同时从马萨诸塞州分出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同时法案还为尚未建州的西部广大土地划定了奴隶制与自由制的分界线——北纬36度30分以南为奴隶制区域,以北为自由制区域。《密苏里妥协案》只是暂时缓解了南北双方争执,并未解决奴隶制问题。
11.年鉴学派
20世纪西方史学界的重要学派。1929年,法国史学家马可·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创办《经济和社会史年鉴》(1946年,刊物更名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反对传统史学,主张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代表人物有第一代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赫、第二代史学家布罗代尔。年鉴学派提出的理论、方法及史学编纂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12.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首先提出这个观点。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的开始,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了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
13.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0世纪20-30年代,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1920年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会议通过甘地制定的不合作运动纲领。主要内容:抵制立法机关、法庭、学校;鼓励家庭手工纺织,抵制英货;抵制国家职务,拒绝或放弃政府赠给的头衔和名誉。主要原则是非暴力。同年12月,国大党做出开展不合作运动的决议。1922年2月,乔里乔拉村事件后,国大党做出《巴多利决议》,停止第一次不合作运动。1930年3月5甘地发动食盐长征,掀起了以反对食盐专卖法为中心的第二次不合作运动。1931年3月《甘地-欧文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第二次不合作运动结束。
二、简答题
1.士族门阀政治
门阀世族是以宗族为纽带形成的封建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 落。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1)魏晋时期是士族门阀的形成时期。魏晋时期的士族由东汉豪族地主发展而来,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首先,门阀的地位在政治法律上得以确立。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官吏的选拔被士族把持;三国吴国的领兵复客制也赋予了士族典领私兵、荫占民户的权力,朱、张、顾、陆等大姓,把持着孙吴政权;西晋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占田制中赋予士族占田荫客的权力。其次,门阀世族还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等级界限十分明显,“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门阀以外的庶族地主,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世族上层社会之外。
(2)东晋时期是门阀士族的鼎盛时期。东晋政权的建立和稳固,是在南北大族的支持下实现的,士族门阀在东晋政权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王导、王敦兄弟,因拥立有功得以掌握机要,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东晋门阀政治发展的表现有以下几点:①政治上,门阀士族几乎把持了全部朝政。东晋一朝,始终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僬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士族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被架空。东晋实际形成了皇帝与大族共同执掌政权的局面。②经济上,东晋门阀士族的特权也大为发展,超过了西晋时的水平。士族门阀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他们利用政治上的保护,兼并土地,封山占泽,还拥有大量的荫佃客。③士族内部及士族与寒门之间的等级差别进一步加大,界限更加森严。士族在交友、婚宦等方面都同寒门区别开来,并重视家谱编纂和礼沬门风,以防止清浊混流,维护自己的特殊地位。
(3)东晋末至南朝是门阀士族的逐渐衰落时期。①南朝时,门阀士族虽仍是特权阶层,但已处于衰落状态。士族作为特权阶层,十分腐朽,政治上,无功受禄,平庸无能;军事上,也抛弃了两晋以来以武功进取的传统,士族掌军权者越来越少;生活方式上,骄奢淫逸,形成了矫揉造作的“名士”之风。②寒人势力的兴起。寒人也就是庶族,主要指没有特权的地主或商人。他们不甘心受士族排挤,皇帝也企图利用他们限制士族,刘宋以后,寒人势力发展迅速。寒人势力上升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充任掌握军权的将帅;掌管机要,主要是出任中书通事舍人或典签。寒人通过参与政权,逐渐取代士族,成为政治上的新生力量。③中央集权的强化。在士族门阀衰落的大背景下,中央集权取得进展,皇权有加强的趋势。制度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并有所发展。至梁武帝时基本形成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等五个中央中枢机构并存的格局。国家的中枢权力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机构能独掌大权,这对加强皇权是极为有利的。
2.洋务运动官督商办企业评价
(一)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因为资金不足,创办了一种官商合作的新型经济形势,招募私人资本创立近代民用企业,当时比较出名的官督商办企业有:
(1)轮船招商局。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的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是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
(2)开平矿务局,1877年由李鸿章派唐廷枢主持工作。
(3)电报总局, 1879年,由李鸿章在大沽、天津之间试架电线。1880年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
(4)上海机器织布局,1876年由李鸿章派魏纶先筹办织布事宜,但计划未能实现。1880年,机器织布局改组,龚寿图管官务,郑观应管商务。1890年,机器局部分投产。1893年,全厂烧毁。后来在织布局旧址设机器纺织总厂,仍为官督商办。1894年9月投产。
(二)评价:官督商办企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在内外夹击下产生。封建顽固势力抵制使用近代机器工业生产。侵略者排挤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兴办近代工商企业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商的垄断,但不能摆脱官僚的控制和对外国的依赖,不能成为独立工商业体系。洋务派是官督商办企业的创办者,又是企业发展的限制者。企业很难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法则,进行自由竞争和发展。洋务派想以妥协换取与列强相安无事。侵略者不会坐视中国富强。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终究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地位。
3.西欧中世纪农垦影响(略)
4.第三次科技革命
?成因
(1)现代物理学和其他技术科学的发展,为这场技术革命奠定了科学基础。
(2)前两次技术革命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技术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3)这个时期的社会需要,尤其是生产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现代技术革命的强大动力。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4)大国在经济、军事上争夺霸权的需要,也给新技术的发展以强烈的刺激和推动。
?内容 ?
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
电子计算机的利用和发展
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
?特点:
(1)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
(2)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3)这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联系密切,形成了一个群体形式;
(4)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大为增强;
(5)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术能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影响: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2)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促进了人类文明进程。
(3)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并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5)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6)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
三、论述题
1.唐代税制改革
(一)租庸调制。它是唐前期的主要赋役制度,是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租庸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也叫“输庸代役”。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全免。额外加役最多不能超过三十天。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些都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2.先秦思想家的代表作品和思想(先秦百家争鸣)
第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第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第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第四,文化因素。当时。
第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二)代表学派。
(1)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和孟子。其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宣扬“仁政”,认为“民贵君轻”,主张“法先王”.(2)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他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他主张“尚贤”,反对世卿世禄制度,要求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主张“非攻”,要求有一个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他提出“兼爱”的理论,对卑贱的人也要给予平等的地位,当然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幻想.
(3)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一书提出了祸福相依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倡导“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他著有《庄子》一书.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事物万变无常,没有什么是非标准;他还认为要想社会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毁灭,还说人生只是一场大梦.
(4)法家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认为“法”是根本,“术”是政治斗争的策略手段,“势”是君王的地位和权力,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韩非曾为秦所用,他的学说也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巩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5)兵家.代表人物:孙子(孙武)(代表作《孙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
?
2017东北师范大学通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五均六筦
五均六筦是王莽新朝时对六种经济事业的管制措施,即盐、铁、酒专卖,政府铸钱,名山大泽产品收税和五均赊贷。这些措施于王莽即位的次年起,先后公布施行,合称六筦(筦,即管,由国家经营管理之意),也称五均六筦。所谓五均,指均市价以利四民和公家;另外一种说法是:名山大泽、盐、铁、钱、布帛五种民生用品加以赊贷;所谓赊贷,是由政府办理借贷。所谓六筦,除了本段第一句的解释外,另一种说法是前面所说的五均(名山大泽、盐、铁、钱、布帛五种民生用品加以赊贷)加上酒的官卖,合称“六筦”。五均六筦施行了十几年,到地皇二年(公元21年)才准备废除,地皇四年(公元23年)时新莽政权就告败亡。
2.福手福足(略)
3.三饷加派
明末加征的三种赋税,即辽饷、剿饷、练饷。辽饷用于辽东的军事需要,剿饷和练饷用于镇压农民起义。辽饷是万历时为与后金(清)作战而增征的军费,共520万两。剿饷是崇祯时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增征的军费,共330万两。练饷是为训练军队而增征的军费,共730余万两。这一掠夺性财政措施加重了社会危机。
4.改土归流
明清在西南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明朝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世袭的土官,改设可以随时任命的流官。雍正时期,鄂尔泰任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改土归流先后在云贵川桂等地进行,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府县厅州,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等。改土归流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巩固西南边防。
5.筹办夷务始末
清政府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汇编,又称《三朝筹办夷务始末》。该书收录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对外交涉的重要文书,计有《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八十卷、《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八十卷、《同治朝筹办夷务》一百卷。内容包括上谕、奏议、中外照会、条约等。《筹办夷务始末》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及中外关系史的重要资料。
6.修昔底德
古希腊史学家。约公元前460年生于雅典贵族家庭。公元前424年被推选为雅典的“十将军”之一。公元前424年因指挥不利,获罪流放20年。公元前404年返回雅典。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传世,该书记叙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背景、原因和经过,止于公元前411年,共8卷。
7.往年纪事
关于基辅罗斯的重要而著名的编年史,写于12世纪初。史学界一般认为该书作者是基辅城的佩切拉修道院修士涅斯托尔。基辅佩切拉修道院修士涅斯托尔这部编年史的原本失传。此书大体上按照年代顺序记述了东斯拉夫人和古罗斯国家的历史,从传说时代起记载到12世纪初。《往年纪事》包含丰富的关于东斯拉夫人和古罗斯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的资料。《往年纪事》中关于基辅罗斯建国记述的影响持续数世纪而不衰,一直到18世纪始终被看作对史实的追述或传说。
8.阿里改革
19世纪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在埃及推行的改革。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执掌埃及政权后,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改革。政治方面清除马穆鲁克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军事方面建设近代化陆、海军。经济方面推行土地国有制,发展近代工商业与教育。阿里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同时阿里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阿里改革在英国军事干预下失败。
9.托勒密王朝
公元前305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部将托勒密在埃及建立的国家。以希腊一马其顿殖民者为主要统治力量,实行以国王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与塞琉古王国为争夺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带,先后发生五次战争。都城亚历山大里亚成为地中海最大的文化中心。公元前30年为罗马所灭。
10.密苏里妥协案
1820年美国国会为解决密苏里州加入联邦引起的争执而达成的妥协法案。1819年之前,美国自由州与蓄奴州数目相等,南北双方在参议院中的势力是平衡的。1819年,密苏里申请以州的资格加入联邦,引发南北双方争执。1820年,国会通过了妥协案:确定密苏里为蓄奴州,同时从马萨诸塞州分出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同时法案还为尚未建州的西部广大土地划定了奴隶制与自由制的分界线——北纬36度30分以南为奴隶制区域,以北为自由制区域。《密苏里妥协案》只是暂时缓解了南北双方争执,并未解决奴隶制问题。
11.年鉴学派
20世纪西方史学界的重要学派。1929年,法国史学家马可·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创办《经济和社会史年鉴》(1946年,刊物更名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反对传统史学,主张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代表人物有第一代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赫、第二代史学家布罗代尔。年鉴学派提出的理论、方法及史学编纂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12.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首先提出这个观点。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的开始,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了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
13.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0世纪20-30年代,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1920年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会议通过甘地制定的不合作运动纲领。主要内容:抵制立法机关、法庭、学校;鼓励家庭手工纺织,抵制英货;抵制国家职务,拒绝或放弃政府赠给的头衔和名誉。主要原则是非暴力。同年12月,国大党做出开展不合作运动的决议。1922年2月,乔里乔拉村事件后,国大党做出《巴多利决议》,停止第一次不合作运动。1930年3月5甘地发动食盐长征,掀起了以反对食盐专卖法为中心的第二次不合作运动。1931年3月《甘地-欧文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第二次不合作运动结束。
二、简答题
1.士族门阀政治
门阀世族是以宗族为纽带形成的封建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 落。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1)魏晋时期是士族门阀的形成时期。魏晋时期的士族由东汉豪族地主发展而来,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首先,门阀的地位在政治法律上得以确立。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官吏的选拔被士族把持;三国吴国的领兵复客制也赋予了士族典领私兵、荫占民户的权力,朱、张、顾、陆等大姓,把持着孙吴政权;西晋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占田制中赋予士族占田荫客的权力。其次,门阀世族还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等级界限十分明显,“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门阀以外的庶族地主,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世族上层社会之外。
(2)东晋时期是门阀士族的鼎盛时期。东晋政权的建立和稳固,是在南北大族的支持下实现的,士族门阀在东晋政权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王导、王敦兄弟,因拥立有功得以掌握机要,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东晋门阀政治发展的表现有以下几点:①政治上,门阀士族几乎把持了全部朝政。东晋一朝,始终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僬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士族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被架空。东晋实际形成了皇帝与大族共同执掌政权的局面。②经济上,东晋门阀士族的特权也大为发展,超过了西晋时的水平。士族门阀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他们利用政治上的保护,兼并土地,封山占泽,还拥有大量的荫佃客。③士族内部及士族与寒门之间的等级差别进一步加大,界限更加森严。士族在交友、婚宦等方面都同寒门区别开来,并重视家谱编纂和礼沬门风,以防止清浊混流,维护自己的特殊地位。
(3)东晋末至南朝是门阀士族的逐渐衰落时期。①南朝时,门阀士族虽仍是特权阶层,但已处于衰落状态。士族作为特权阶层,十分腐朽,政治上,无功受禄,平庸无能;军事上,也抛弃了两晋以来以武功进取的传统,士族掌军权者越来越少;生活方式上,骄奢淫逸,形成了矫揉造作的“名士”之风。②寒人势力的兴起。寒人也就是庶族,主要指没有特权的地主或商人。他们不甘心受士族排挤,皇帝也企图利用他们限制士族,刘宋以后,寒人势力发展迅速。寒人势力上升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充任掌握军权的将帅;掌管机要,主要是出任中书通事舍人或典签。寒人通过参与政权,逐渐取代士族,成为政治上的新生力量。③中央集权的强化。在士族门阀衰落的大背景下,中央集权取得进展,皇权有加强的趋势。制度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并有所发展。至梁武帝时基本形成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等五个中央中枢机构并存的格局。国家的中枢权力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机构能独掌大权,这对加强皇权是极为有利的。
2.洋务运动官督商办企业评价
(一)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因为资金不足,创办了一种官商合作的新型经济形势,招募私人资本创立近代民用企业,当时比较出名的官督商办企业有:
(1)轮船招商局。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的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是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
(2)开平矿务局,1877年由李鸿章派唐廷枢主持工作。
(3)电报总局, 1879年,由李鸿章在大沽、天津之间试架电线。1880年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
(4)上海机器织布局,1876年由李鸿章派魏纶先筹办织布事宜,但计划未能实现。1880年,机器织布局改组,龚寿图管官务,郑观应管商务。1890年,机器局部分投产。1893年,全厂烧毁。后来在织布局旧址设机器纺织总厂,仍为官督商办。1894年9月投产。
(二)评价:官督商办企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在内外夹击下产生。封建顽固势力抵制使用近代机器工业
2017东北师范大学通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20东北师范)插图
生产。侵略者排挤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兴办近代工商企业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商的垄断,但不能摆脱官僚的控制和对外国的依赖,不能成为独立工商业体系。洋务派是官督商办企业的创办者,又是企业发展的限制者。企业很难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法则,进行自由竞争和发展。洋务派想以妥协换取与列强相安无事。侵略者不会坐视中国富强。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终究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地位。
3.西欧中世纪农垦影响(略)
4.第三次科技革命
?成因
(1)现代物理学和其他技术科学的发展,为这场技术革命奠定了科学基础。
(2)前两次技术革命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技术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3)这个时期的社会需要,尤其是生产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现代技术革命的强大动力。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4)大国在经济、军事上争夺霸权的需要,也给新技术的发展以强烈的刺激和推动。
?内容 ?
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
电子计算机的利用和发展
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
?特点:
(1)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
(2)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3)这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联系密切,形成了一个群体形式;
(4)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大为增强;
(5)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术能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影响: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2)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促进了人类文明进程。
(3)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并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5)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6)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
三、论述题
1.唐代税制改革
(一)租庸调制。它是唐前期的主要赋役制度,是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租庸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也叫“输庸代役”。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全免。额外加役最多不能超过三十天。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些都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2.先秦思想家的代表作品和思想(先秦百家争鸣)
第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第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第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第四,文化因素。当时。
第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二)代表学派。
(1)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和孟子。其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宣扬“仁政”,认为“民贵君轻”,主张“法先王”.(2)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他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他主张“尚贤”,反对世卿世禄制度,要求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主张“非攻”,要求有一个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他提出“兼爱”的理论,对卑贱的人也要给予平等的地位,当然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幻想.
(3)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一书提出了祸福相依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倡导“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他著有《庄子》一书.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事物万变无常,没有什么是非标准;他还认为要想社会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毁灭,还说人生只是一场大梦.
(4)法家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认为“法”是根本,“术”是政治斗争的策略手段,“势”是君王的地位和权力,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韩非曾为秦所用,他的学说也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巩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5)兵家.代表人物:孙子(孙武)(代表作《孙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