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安徽师范大学2014)

2006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安徽师范大学2014)缩略图

2006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5题,合计40分)
1、《瑷珲条约》
1858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掠夺中国东北领土的不平等条约。因奕山与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瑷珲签订,故名。主要内容为:沙俄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清政府始予认可。它是近代史上割让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2、清流派
洋务运动时期以议论朝政、抨击权贵相标榜的集团。1875年1月,同治帝病死,光绪继位。在军机处内部,逐渐形成南北两派。南派首领为沈桂芬,他与奕关系密切,属洋务派。北派首领为李鸿藻,与倭仁等关系密切,属顽固派。洋务派在军机处占多数,李鸿藻就笼络一批御史和翰林,抨击权贵,号称“清流”。张之洞、张佩纶都是清流派。慈禧利用清流派牵制洋务派。文祥和沈桂芬去世后,李鸿藻势力加强。清流派对洋务并不都反对,也不是固定不变,张之洞后来成为洋务派首领。
3、《孔子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关于变法维新的理论著作。这部书中,康有为用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附会《春 秋》公羊派的学说,宣称人类社会必然是按照“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演变发展,愈变愈进步,即 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孔子改制考》认为孔子作“六经”的目的是“托古改制”。意在向人们宣传他自己的变法是遵循孔子的“道统”,合乎“圣人之道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挠。
4、三国干涉还辽
中日甲午战后俄、法、德三国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的事件。1895年4月23日俄、法、德三国驻日公使各遵本国政府训令,分别照会日本政府放弃领有辽东半岛。继而日本提出“变相占领”对策,于4月30日向俄国提出占领旅顺、大连,要求补偿金,暂行占据辽东半岛等要求。5月3日俄国回复日本,表示“仍维持最初之劝告”毫不让步。德、法亦随声附和。最后,日本政府决定对俄、法、德三国虽全然让步,但提出中国须交“补偿金”。10月19日三国与日本商定中国补偿“赎辽”费3000万两;中国付清该款项之日起3个月内,日军撤出辽东半岛。此事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乘机敲诈清政府,索取了大量政治、经济、军事利益,扩大了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此而起。
5、府院之争
1917年围绕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在北洋军阀内部引起的争斗。即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1917年3月,围绕中国是否参战问题,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要求参战,黎元洪在美国支持下反对参战。后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职务,并请张勋调停,又引起了张勋复辟。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题,合计30分)
1、说明太平天国封建化的主要表现
在政体上。太平军在永安驻守半年之久,进行了封王建制、整顿军纪等军政建设工作。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九千岁;萧朝贵为西王、八千岁;冯云山为南王、七千岁;韦昌辉为北王、六千岁;石达开为翼王、五千岁。规定所封诸王俱受东王杨秀清节制。这说明这个新生的农民政权一开始就依照旧的封建制度进行内政建设,表明个体小生产者的局限使他们还提不出建设新政权的新蓝图。
上层生活的腐化以及统治者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生活腐化,特别是天王和东王,建造深宫,出入护卫仪式繁琐,脱离了群众。同时在政治上争权夺利,洪秀全与杨秀清、杨秀清与韦昌辉之间矛盾不断加深,最后导致了“天京变乱”。
在妇女问题上。洪秀全等领导者没有摆脱封建社会的传统,仍沿袭帝王的妃嫔制。
在思想文化领域。太平天国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书的权威,扫荡孔庙和孔子牌位,斥儒家经书为“妖书”,但并没有对儒家思想进行实质性批判,反而在建立政权时保留了等级制、天命论等思想。在天王洪秀全的作品以及太平天国其他宣传品中,如《幼学诗》、《天父诗》、《天情道理书》等,都保留了不少的孔学教条。
2、洋务运动创建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一)军事工业。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9是从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和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所洋炮局开始的。但这些军事工业均属草创,规模很小,几乎没有使用机器。真正的近代军事工业是从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丁日昌的积极倡议下,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开始的。从1865年到1890年,洋务派在全国各地 办了 21个军工局(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
(二)民用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其中包括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以及航运、铁路、 邮电等交通运输事业。自70年代到90年代, 办民用企业20多个,除少数采取官办方式、个别的(如湖北织布局)一度采取官商合办方式外,其余企业都采取了官督商办的方式。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是当时最重要的几个官督商办民用企业。
3、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1917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为维护《临时约法》进行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年7月,孙中山抵广州,举起护法旗帜。8月,孙中山召开非常国会,决定组织军政府。9月1日,非常国会选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孙中山出兵北伐,但是唐、陆不就任元帅。军政府内部矛盾尖锐。1918年1月,桂系主持的西南各省护法联合会成立。因孙中山反对,联合会流产。西南军阀拉拢政学系国会议员,提出改组军政府。5月4日,国会非常会议开会,决定修改军政府组织法。20日,军政府由大元帅制改总裁制,孙中山、唐绍仪等七人为总裁。孙中山赴上海,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护法运动是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运动,但孙中山指望和北洋军阀有矛盾的南方军阀,没有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革命武装,又不能发动广大群众参加,导致护法运动失败。
三、论述题(每题40分,共2小题,合计80分)
1、试论述洋务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一)特点。洋务运动的重点前后有所不同,表现出“先军工后民用”的特点。前期(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自强”为主,重在创办使用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和训练新式军队,力图建立一套新的防务体系;后期(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除继续进行“自强”活动外,又在“求富”的口号下,逐渐兴办工矿、轮船、电报、铁路和纺织等民用工业。
近代中国的早期现代化,首先开始于国防近代化;国防近代化的特殊要求,导致近代军事工业的率先创办。从18世纪末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依次打开了东方各国的大门。在这一过程中,东方的不少落后国家都以训练新式军队、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为起点,不同程度地迈出近代化的步伐。
(二)影响。学术界一般认为,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洋务运动以“西学”解“中体”,促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2)总理衙门的设置,虽是被动之举,却意味着清政府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冲破了理藩外交的传统观念,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体现了早期中国近代的外交意识。
(3)军事工业的创办、陆军的新发展和海军的创建促进了我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4)洋务派的求强求富活动,最重要的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指引了道路。(5)洋务运动瓦解了封建教育制度,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与旧教育制度平行并存的,但它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开辟了新的育才途径,并为新型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这实质也是向旧的教育制度发起了挑战,并极大地否定了它的存在价值,从而使中国的教育制度出现了新旧交替的过渡形态。
2、略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关系
同盟会成立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革命大发动的新阶段。民主革命派一面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反击改良派的进攻,一面坚持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因此,同盟会立即担当起了大论战和武装起义两大革命任务。
以康、梁为代表的改良派此时已转变为立宪派,极力鼓吹君主立宪,对抗民主革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以《民报》作阵地,改良派以《新民丛报》为喉舌,双方围绕着“三民主义”展开了长达三年之久的大论战。这次论战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改良派断然否定革命之必要,认为认为只能扶保光绪帝重新上台,实行立宪政治,而不能推翻清朝统治。革命派指斥清帝是罪魁,指出正是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和放手卖国,才把好端端的中国弄得“四分五裂,鲜血淋漓”。因此,为独立计,为救亡计,必须推翻清政府。改良派攻击革命会造成血流成河、亡国灭种之祸和“招致瓜分”,提倡革命就是招致灭亡。革命派认为只要变革都要流血,在清王朝的统治下,中国人民长期处于被虐杀的惨境之中,横死者不计其数,惟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终止清朝统治者天天杀人流血的残酷局面。
第二,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改良派极力反对实行民主政治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诬蔑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能力,就连实行君主立宪的资格也不够。因此,必须先由清政府实行“开明专制”,然后才能获得君主赐予的立宪政治。革命派愤然批驳改良派谰言,指出当今民智大开,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第三,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解决土地问题。同盟会“平均地权”的主张触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最痛处,也是改良派竭力反对的根本问题。梁启超瞎说中国没有贵族兼并土地,赋税极轻,土地制度天然合理。革命派以充分的事实批驳说地权失平和农民贫困的原因,是地主、官吏、朝廷肆无忌惮剥削人民、掠夺土地的结果,结论是必须平均地权。
在这场持续三年的大论战中,革命派有力地揭露了改良派的反动面目,彻底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线,三民主义受到时人的普遍拥护,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作好了舆论准备。从此,改良派彻底孤立了。但论战中也暴露了革命派的一些无法克服的严重弱点。如他们始终没有很好地回答、驳斥改良派提出的所谓革命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革命会引起“内乱”等等洁难,反映出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对帝国主义还抱有幻想;而对劳动人民的力量存有戒心,不敢发动群众。他们所强调的还是所谓的“有秩序革命”,就不会引起外国干涉和“内乱”。这正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
2006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5题,合计40分)
1、《瑷珲条约》
1858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掠夺中国东北领土的不平等条约。因奕山与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瑷珲签订,故名。主要内容为:沙俄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清政府始予认可。它是近代史上割让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2、清流派
洋务运动时期以议论朝政、抨击权贵相标榜的集团。1875年1月,同治帝病死,光绪继位。在军机处内部,逐渐形成南北两派。南派首领为沈桂芬,他与奕关系密切,属洋务派。北派首领为李鸿藻,与倭仁等关系密切,属顽固派。洋务派在军机处占多数,李鸿藻就笼络一批御史和翰林,抨击权贵,号称“清流”。张之洞、张佩纶都是清流派。慈禧利用清流派牵制洋务派。文祥和沈桂芬去世后,李鸿藻势力加强。清流派对洋务并不都反对,也不是固定不变,张之洞后来成为洋务派首领。
3、《孔子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关于变法维新的理论著作。这部书中,康有为用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附会《春 秋》公羊派的学说,宣称人类社会必然是按照“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演变发展,愈变愈进步,即 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孔子改制考》认为孔子作“六经”的目的是“托古改制”。意在向人们宣传他自己的变法是遵循孔子的“道统”,合乎“圣人之道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挠。
4、三国干涉还辽
中日甲午战后俄、法、德三国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的事件。1895年4月23日俄、法、德三国驻日公使各遵本国政府训令,分别照会日本政府放弃领有辽东半岛。继而日本提出“变相占领”对策,于4月30日向俄国提出占领旅顺、大连,要求补偿金,暂行占据辽东半岛等要求。5月3日俄国回复日本,表示“仍维持最初之劝告”毫不让步。德、法亦随声附和。最后,日本政府决定对俄、法、德三国虽全然让步,但提出中国须交“补偿金”。10月19日三国与日本商定中国补偿“赎辽”费3000万两;中国付清该款项之日起3个月内,日军撤出辽东半岛。此事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乘机敲诈清政府,索取了大量政治、经济、军事利益,扩大了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此而起。
5、府院之争
1917年围绕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在北洋军阀内部引起的争斗。即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1917年3月,围绕中国是否参战问题,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要求参战,黎元洪在美国支持下反对参战。后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职务,并请张勋调停,又引起了张勋复辟。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题,合计30分)
1、说明太平天国封建化的主要表现
在政体上。太平军在永安驻守半年之久,进行了封王建制、整顿军纪等军政建设工作。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九千岁;萧朝贵为西王、八千岁;冯云山为南王、七千岁;韦昌辉为北王、六千岁;石达开为翼王、五千岁。规定所封诸王俱受东王杨秀清节制。这说明这个新生的农民政权一开始就依照旧的封建制度进行内政建设,表明个体小生产者的局限使他们还提不出建设新政权的新蓝图。
上层生活的腐化以及统治者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生活腐化,特别是天王和东王,建造深宫,出入护卫仪式繁琐,脱离了群众。同时在政治上争权夺利,洪秀全与杨秀清、杨秀清与韦昌辉之间矛盾不断加深,最后导致了“天京变乱”。
在妇女问题上。洪秀全等领导者没有摆脱封建社会的传统,仍沿袭帝王的妃嫔制。
在思想文化领域。太平天国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书的权威,扫荡孔庙和孔子牌位,斥儒家经书为“妖书”,但并没有对儒家思想进行实质性批判,反而在建立政权时保留了等级制、天命论等思想。在天王洪秀全的作品以及太平天国其他宣传品中,如《幼学诗》、《天父诗》、《天情道理书》等,都保留了不少的孔学教条。
2、洋务运动创建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一)军事工业。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9是从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和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所洋炮局开始的。但这些军事工业均属草创,规模很小,几乎没有使用机器。真正的近代军事工业是从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丁日昌的积极倡议下,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开始的。从1865年到1890年,洋务派在全国各地 办了 21个军工局(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
(二)民用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其中包括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以及航运、铁路、 邮电等交通运输事业。自70年代到90年代, 办民用企业20多个,除少数采取官办方式、个别的(如湖北织布局)一度采取官商合办方式外,其余企业都采取了官督商办的方式。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是当时最重要的几个官督商办民用企业。
3、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1917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为维护《临时约法》进行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年7月,孙中山抵广州,举起护法旗帜。8月,孙中山召开非常国会,决定组织军政府。9月1日,非常国会选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孙中山出兵北伐,但是唐、陆不就任元帅。军政府内部矛盾尖锐。1918年1月,桂系主持的西南各省护法联合会成立。因孙中山反对,联合会流产。西南军阀拉拢政学系国会议员,提出改组军政府。5月4日,国会非常会议开会,决定修改军政府组织法。20日,军政府由大
2006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安徽师范大学2014)插图
元帅制改总裁制,孙中山、唐绍仪等七人为总裁。孙中山赴上海,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护法运动是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运动,但孙中山指望和北洋军阀有矛盾的南方军阀,没有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革命武装,又不能发动广大群众参加,导致护法运动失败。
三、论述题(每题40分,共2小题,合计80分)
1、试论述洋务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一)特点。洋务运动的重点前后有所不同,表现出“先军工后民用”的特点。前期(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自强”为主,重在创办使用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和训练新式军队,力图建立一套新的防务体系;后期(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除继续进行“自强”活动外,又在“求富”的口号下,逐渐兴办工矿、轮船、电报、铁路和纺织等民用工业。
近代中国的早期现代化,首先开始于国防近代化;国防近代化的特殊要求,导致近代军事工业的率先创办。从18世纪末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依次打开了东方各国的大门。在这一过程中,东方的不少落后国家都以训练新式军队、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为起点,不同程度地迈出近代化的步伐。
(二)影响。学术界一般认为,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洋务运动以“西学”解“中体”,促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2)总理衙门的设置,虽是被动之举,却意味着清政府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冲破了理藩外交的传统观念,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体现了早期中国近代的外交意识。
(3)军事工业的创办、陆军的新发展和海军的创建促进了我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4)洋务派的求强求富活动,最重要的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指引了道路。(5)洋务运动瓦解了封建教育制度,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与旧教育制度平行并存的,但它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开辟了新的育才途径,并为新型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这实质也是向旧的教育制度发起了挑战,并极大地否定了它的存在价值,从而使中国的教育制度出现了新旧交替的过渡形态。
2、略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关系
同盟会成立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革命大发动的新阶段。民主革命派一面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反击改良派的进攻,一面坚持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因此,同盟会立即担当起了大论战和武装起义两大革命任务。
以康、梁为代表的改良派此时已转变为立宪派,极力鼓吹君主立宪,对抗民主革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以《民报》作阵地,改良派以《新民丛报》为喉舌,双方围绕着“三民主义”展开了长达三年之久的大论战。这次论战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改良派断然否定革命之必要,认为认为只能扶保光绪帝重新上台,实行立宪政治,而不能推翻清朝统治。革命派指斥清帝是罪魁,指出正是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和放手卖国,才把好端端的中国弄得“四分五裂,鲜血淋漓”。因此,为独立计,为救亡计,必须推翻清政府。改良派攻击革命会造成血流成河、亡国灭种之祸和“招致瓜分”,提倡革命就是招致灭亡。革命派认为只要变革都要流血,在清王朝的统治下,中国人民长期处于被虐杀的惨境之中,横死者不计其数,惟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终止清朝统治者天天杀人流血的残酷局面。
第二,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改良派极力反对实行民主政治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诬蔑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能力,就连实行君主立宪的资格也不够。因此,必须先由清政府实行“开明专制”,然后才能获得君主赐予的立宪政治。革命派愤然批驳改良派谰言,指出当今民智大开,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第三,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解决土地问题。同盟会“平均地权”的主张触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最痛处,也是改良派竭力反对的根本问题。梁启超瞎说中国没有贵族兼并土地,赋税极轻,土地制度天然合理。革命派以充分的事实批驳说地权失平和农民贫困的原因,是地主、官吏、朝廷肆无忌惮剥削人民、掠夺土地的结果,结论是必须平均地权。
在这场持续三年的大论战中,革命派有力地揭露了改良派的反动面目,彻底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线,三民主义受到时人的普遍拥护,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作好了舆论准备。从此,改良派彻底孤立了。但论战中也暴露了革命派的一些无法克服的严重弱点。如他们始终没有很好地回答、驳斥改良派提出的所谓革命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革命会引起“内乱”等等洁难,反映出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对帝国主义还抱有幻想;而对劳动人民的力量存有戒心,不敢发动群众。他们所强调的还是所谓的“有秩序革命”,就不会引起外国干涉和“内乱”。这正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