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研藏羌锅庄舞的传承与发展途径思考_文化_传统_传播

民族学考研藏羌锅庄舞的传承与发展途径思考_文化_传统_传播缩略图

|==

藏羌锅庄舞的传承与发展途径思考

作为极具藏羌少数民族特色的锅庄舞,它不仅体现着藏羌民族人民的生活、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特点,同时更是我们了解认识中华文化的一扇窗户,所以,如何保护与传承发展这种传统的民间锅庄舞蹈艺术文化,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好这一问题,需从锅庄舞自身改变与外在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分析,并依靠三种力量或途径来加以努力。

“文化建设贵在积累,重在创新,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现代元素是传统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5]246的确,少数民族文化需要不断吸收现代元素,才能在传播中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锅庄舞作为藏羌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如若能够突破其地域性、传统性等因素束缚,大胆结合汉族舞蹈舞曲或现代主流音乐舞蹈的有益元素,必能大放异彩,万古长青。

有学者指出,2013年1月,西南民族大学女子合唱团在由奥地利奥中文化艺术促进会和德国华人华侨联合会举办的维也纳迎新春合唱音乐会上,用母语演唱藏族歌曲《太阳从东方升起》,得到了中外艺术家一致的高度赞誉,该曲正是采用藏、羌族传统的锅庄音乐舞蹈形式为素材改编而来,用大合唱的形式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少数民族锅庄音乐舞曲的独特魅力,为传统锅庄舞蹈及舞曲未来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借鉴路径。

总体来说
民族学考研藏羌锅庄舞的传承与发展途径思考_文化_传统_传播插图
,古老传统的锅庄迸发出更多的时代气息,出现了伴随旅游产业发展而来的旅游锅庄舞、群众健身娱乐的广场锅庄舞,还有走进青年一代中间的校园锅庄舞。不可否认,这种依地域因素而出现的风格迥异的形态正是锅庄舞本身所发生的变化,借助这样的改变,依靠三种外在的力量必能推动锅庄舞进一步发展,使其保持旺盛生命力。

首先,作为顶层设计的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锅庄舞发展的软硬件平台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简单来说,城市是生活的舞台,广场并不仅仅是一个让人们阅读、再现地域文化的静态窗口,更是一个参与和享受文化传统的动态舞台,一个人们交流与聚会的城市客厅和展现人们多彩生活的市民舞台。作为管理层面的相关职能部门,一方面,可以建设以锅庄舞为主题特征的适合广大民众广泛参与的运动广场等活动场所,适当提高文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同时,定期或经常性地在全县范围开展或参与地区性锅庄舞大赛、举办相应的文化艺术节等这些不仅能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同时得以提升我县文化竞争软实力的措施;另一方面,依托本县的优势旅游资源,大力发挥锅庄舞的群众参与性与娱乐性特征,让外来游客广泛参与其中体验其浓厚的民族风情,通过亲身的体验与参与进而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传播出去,比如,理县一年一度的米亚罗红叶温泉节每年会吸引成千上万名外地游客参加,游客尽享温泉、尽览枫叶的同时,沉浸于欢快的锅庄舞晚会当中不失为另一种享受。

其次,依靠最广泛的社会大众的传播力量,能够为锅庄舞的发展传承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兰州大学的张利洁副教授对锅庄舞近年在兰州普遍流行的现象和原因给予细致的分析和思考,提出通过民众自下而上的民间跨文化传播途径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不难理解,普通大众的广泛参与,对于锅庄舞的传播与发展,影响力甚大。娱乐性与健身性是锅庄舞之所以能够迅速从藏羌少数民族聚居区走到大中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坝坝舞”已经成为城市广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一些健身广场舞中除众多的中老年人之外,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在茶余饭后也参与其中,他们即兴围成大大小小的圆圈,联手搭臂,伴随脍炙人口的锅庄舞曲载歌载舞,这种来自群众自发性的参与,无形中保护和弘扬了锅庄舞这种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当然,群众的自发性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缺陷和不足,这种缺陷表现在舞蹈动作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因此,依靠社会大众的力量进行锅庄舞的普及,让锅庄舞成为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内容,还需一批较为专业的“领舞者”引导参与者更好地进行锅庄舞学习,此时,学校在培养舞蹈专业人才的工作中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能像珍藏古玩珍宝那样进入历史博物馆里成为“死”文化,而是要融入民众的生活当中,让其以“活”的形态展现于世人。

最后,让锅庄舞成为一门课程进入校园,为其长远发展储备后备力量。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四大基本功能之一,大学作为文化传媒,应担负起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学校是文化传承与文明传播的最佳场所,通过校园教育这一优良途径发展锅庄舞已是许多专家学者的共识,近年来,西南地区一些高校已开始实践,比如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甚至一些中学包括西北师大附中等学校已将锅庄舞引入课堂和课外体育教学。

学校在传承锅庄舞蹈艺术文化时可以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入手,如前提及,学校在引进专业教师以及培养人才方面已是有目共睹,而对锅庄舞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对一些西部高校而言,也不应忽略,深入而详细研究不同地域锅庄舞文化的差异,将锅庄舞这种非物质文化融合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之中也应是高校在科研工作方面应尽的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大学教育有异于中学课堂,所以有学者指出,中小学校不宜于开展锅庄舞教育,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待进一步推敲,虽然大学教育在学生自主选课以及体育专业课程方面优于中学,但是,校园在作为一种集身心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正能量方面,应是一致的,故而中小学校园一样可以是发展与传承锅庄舞蹈的良好场所。所以,对于少数民族自治州的一个地区而言,理县理应因地制宜,整合全县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将锅庄舞蹈引进校园,积极探索适宜的教学模式,或者以课间集体操的形式,或者开设专门的体育课程,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加快锅庄舞进入学校体育的进程,以期实现学校教育在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