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研东周列国都城布局所反映的王权与神权关系_宗庙_国君…(民族学考研考哪些科目)

民族学考研东周列国都城布局所反映的王权与神权关系_宗庙_国君…(民族学考研考哪些科目)缩略图

|==

东周列国都城布局所反映的王权与神权关系

东周列国都城布局特点与夏商西周都城相比较,既有继承沿袭,又有创新。东周都城布局的新特点,可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当时政权形式及意识形态方面的新变化。

东周列国都城虽各式各样,但均是由宫城和郭城组成,并且明确宫城是为“君”而建。《吴越春秋》曰:“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这就非常清楚地说明,宫城的建造首要的是为了守卫国君,这与夏商周三代始建国营都首先置宗庙、立社坛不同,而是将筑宫城守卫国君作为第一要事。

列国宫城内最突出的是高台式宫殿建筑,成为整个都城的制高点,是国君处理政务的“大朝”所在。从建筑形式上显示了国君政权至高威严之地位,反映了国君“政权至上”的思想意识。如山西侯马晋都新田故城、山东临淄齐都故城、河北邯郸赵都故城、河北易县燕下都、秦国都城咸阳宫等,其专为国君而筑的宫城内均有雄伟的高台式宫殿建筑,其即国君的“大朝”政殿所在。

东周时期,凡国之大事,已不像夏商周那样在宗庙或社坛中首先贞问、祭祀祖神、天地神,而是在“大朝”政殿中由大臣议政,最后由国君裁决,形成了一种新的集权政体,为维护这种集权政体便制定“大朝”礼仪。如文献记载,秦始皇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并议定了“焚书坑儒”之动议⑦。又记,秦始皇恐其行踪及言语泄密,规定“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燕国使者荆轲至秦,秦王于咸阳宫接见,“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⑧。赵国也同样有“大朝”礼仪,赵武灵王元年“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赵武灵王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赵武灵王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于东宫,传国,立王子何以为王。王庙见礼毕,出临朝,大夫悉为臣”;赵惠文王四年“朝群臣,安阳君亦来朝,主父令王听朝,而自从旁观窥群臣宗室之礼”⑨。可以看出,东周时期,国之大事多是在“大朝”中议决,各诸侯国的朝觐、聘问、赐命等重要礼仪均是在“大朝”宫殿中进行。清秦蕙田指出:“三代盛时无所谓朝贺也,每日则有视朝之仪,月朔则有听朔之礼。听朔者,天子于明堂,诸侯于祖庙行之,故亦谓之朝庙,不于朝也。……古者于庙行告朔之礼,所以尊祖;后世于朝举贺岁之礼,乃以尊君。”⑩对东周时期出现的这种“大朝”之礼,杨宽先生指出:“到战国时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变革,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确立,朝廷的重要性开始超过宗庙,许多政治上的大典逐渐移到朝廷上举行,开始出现对国君‘大朝’的礼制。”[23]181

东周时期各国宫城内的祭祀遗迹已很少见,社祀、宗庙等祭祀性、礼制性建筑仍然存在,但已不在宫城之内,而是移出宫城之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诸庙、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咸阳宫在渭北,宗庙则离开咸阳宫而迁至渭南。其实,秦国
民族学考研东周列国都城布局所反映的王权与神权关系_宗庙_国君…(民族学考研考哪些科目)插图
早在都雍时期,雍城内的宗庙与宫寝就已分离,成为东西两处独立的建筑[24]。又如侯马晋都新田故城发现众多祭祀遗址(图 5)[25],但从整体布局看,国君宫城居中,内筑高台建筑宫殿,是“大朝”所在,处于整个都城的最为显著位置。众多的祭祀遗址则比较集中地分布在宫城之南的东、西两侧。有学者根据侯马盟书中所记内容,认为处于东部的盟誓遗址可能即是晋宗庙所在之处[26];还推测,故城西南部西南张祭祀遗址可能是社祀遗址[25]第四章第二节,其与东部的宗庙遗址正呈“左祖右社”之布局。东周时期的鲁国都城也呈“大朝”居中、“左祖右社”之布局。《左传·闵公二年》记季文子出生时卜人占卜曰:“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杜预注:“两社,周社、亳社,两社之间,朝廷执政所在。”孔颖达疏:“《穀梁传》曰:‘亳社者,亳之社也。亳,亡国也。亡国之社以为庙屏,戒也。’则亳社在宗庙之前也。”又曰:“郑玄考校礼文,以为鲁制三门,库、雉、路。天子诸侯皆三朝。宗人之嘉事则有路寝庭朝;日出视朝则在路门之外;其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周礼朝士所掌外朝之位者,乃在雉门之外耳。雉门之外,左有亳社,右有周社,间于两社,是在两社之间。朝廷询谋大事则在此处,是执政之所在也。”根据郑玄、孔颖达的考证,鲁宫城为“三门三朝”之制,路门内路寝庭朝是行嘉事的内朝,也曰燕朝;路门外是日听政事的治朝;雉门外是询谋大事的大朝所在。大朝之左有宗庙,右有周社,如此布局正符合“大朝”居中、“左祖右社”之制。

图5侯马晋都新田故城平面图

由东周时期各国都城新格局也可以看出,《考工记·匠人营国》所记以“朝”居中心,“祖庙”“社坛”分置左右的都城设计理念,实际上是集权制政体下的理想设计规划,突出政权所在“大朝”建中立极的绝对权威,“大朝”之外的“左祖右社”则成了附属建筑。这种宫、庙分离之格局,朝、庙独立之变化,正反映了集权制政权权威的上升,神权则处于辅佐的地位。如果说,夏商西周时期,神权高于一切,国家政权完全笼罩在神权的护佑之下,处于初期的国家形态阶段;而至东周时期,各诸侯大国已步入成熟的国家形态,集权制的政治体制逐渐确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