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研列宁民族理论的三维审视_俄国_问题_关系(列宁 民族问题)

民族学考研列宁民族理论的三维审视_俄国_问题_关系(列宁 民族问题)缩略图

|==

列宁民族理论的三维审视

孙学好

摘 要:列宁民族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俄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世界多民族国家尤其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确立民族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列宁民族理论,需要从三个维度上加以审视:一是要深刻理解列宁民族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背景;二是要系统掌握列宁民族理论的理论体系与理论特质;三是要客观分析列宁民族理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列宁;民族理论;背景;内涵;意义

如何处理民族问题,向来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多民族国家治理中的重大问题。列宁一生致力于处理沙俄遗留的民族问题,并在解决俄国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与主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列宁民族理论。列宁民族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鲜明的理论特征,不仅在当时的俄国以及之后的苏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列宁民族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背景

任何理论都是应时代所需而产生的,列宁的民族理论也不例外。在政治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民众深陷苦难,加剧了沙皇俄国政府与各民族间的矛盾冲突,民族斗争蓄势待发,这构成了列宁民族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在思想文化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以及近现代西方学者的相关民族理论,则构成了列宁民族理论的理论来源。

(一)列宁民族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从世界民族关系发展史的视角看,一战与二战在实质上都可归为民族战争。一战前后,十月革命前夕,俄国正处于沙皇暴力专政统治下,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各族人民渴望通过革命实现民族解放。时代提出的课题,引发了列宁对民族问题的一系列思考。

1.十月革命前后世界民族关系状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民族关系发展里程碑上的重要节点。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英国、法国与俄国等传统的欧洲强国,为了防范德国的进一步扩张,结成了与同盟国敌对的协约国。互相敌对的联盟松懈了欧洲的均势体系,加剧了欧洲各国的对立。与此同时,欧洲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将自己所属的民族看得高于一切。一战期间,欧洲各敌对国经常利用民族矛盾达到其在军事上的目的。各国政府特别关注国内少数民族的动向,有的国家把少数民族视为威胁,政府与少数民族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正是看到了这些国家的教训,列宁在处理俄国民族问题的过程中,针对少数民族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主张和观点,强调必须从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2.十月革命前后俄国民族关系状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地暴露了资本主义俄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态度,引发了俄国各族人民极大的不满。俄国内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为十月革命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线。俄国历史上是个多民族国家,俄罗斯民族占43%,剩下的57%都是少数民族。但在人口比重上占相对优势的少数民族并未享受到与俄罗斯民族同等的待遇。沙俄政府在执政期间,将“大俄罗斯族”之外的少数民族统统视为“异族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实施残暴统治,全面抑制少数民族的发展。沙皇俄国的民族政策,使俄国内部民族隔阂日益加重,遭到各族人民强烈反抗。俄国面临尖锐、复杂的民族危机,民族革命的爆发势在必行。十月革命前后,俄国的民族问题,以及作为民族问题外在表现的激烈的阶级斗争,引发了列宁的深入思考。列宁意识到,当时国家工作的中心应是解决沙皇专制统治遗留下的民族问题,减轻民族间的隔阂。列宁把处理复杂的民族关系同推进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民族平等、民族自决、民族团结、民族法制等基本原则,推动了列宁民族理论的形成。

(二)列宁民族理论形成的理论背景

列宁民族理论孕育于十月革命前后俄国复杂的民族关系的现实土壤,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和对近现代西方学者的民族理论的借鉴与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的思考为列宁提供了处理俄国复杂的民族关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近现代西方学者的相关民族理论则对列宁处理俄国复杂的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1.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地分析与总结资本主义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弊端后,系统地提出了无产阶级在对待民族问题上的观念与策略。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无产阶级可以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来解决民族矛盾。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同工人遭遇严重剥削的根本原因一样,都在于私有制生产关系。因此,“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要使他们的利益一致,就必须消灭现存的所有制关系,因为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1]409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各民族应该是平等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任何一个民族都永远不会优越于其他民族。”[2]194-195也就是说,虽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但各民族之间不存在所谓的优劣之分,无论是在国家内部还是国际关系中,不同民族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再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被压迫民族“有独立的政治生存权利”,深刻影响了列宁对民族自决问题的思考。列宁主张将民族自决理论同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中建立极具民族包容性的机制。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的实施,增强了民族地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了苏维埃政权的权威性,保证了国家的和谐稳定。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为列宁在俄国特定的民族关系中开展民族工作、推动革命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有俄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即列宁民族理论,成功解决了俄国革命与建设中遇到的民族问题。

2.近现代西方学者相关民族理论的影响

西方学者关于民族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多数学者认为,在近现代西方民族理论的形成中,德国与法国一些思想家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们的理论研究对后来的列宁在思考与解决俄国民族问题时,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西方学者对民族理论的研究与当时西方社会的思想背景以及工业化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在15世纪的欧洲,人们只知何为“教”,而不知何为“国”。他们对国家、民族概念的意识非常淡薄。这个状况在启蒙运动之后开始有所改变。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形成了不少新的民族。他们认为民族存在的理由就是保障个人自由,而个人自由的基础是民族平等。正如洛克所言:“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人的政治势力。”[3]民族作为特定的人类共同体,彼此之间更应该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孟德斯鸠也不止一次地强调,作为一个民主国家的公民,都应该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在这些启蒙思想的影响下,17-18世纪的一些欧美国家,将民族独立作为反剥削、压迫的理论依据,最终成功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西方启蒙思想家的这些民族理论在推动资本主义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人的民族理论也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当然,由于资产阶级民主具有虚伪性,因此,对于近现代西方学者的相关民族理论,列宁主张进行批判地吸收与借鉴。

二、列宁民族理论的丰富内涵与理论特质

列宁民族理论内涵丰富,呈现出新的理论特质。从内涵看,列宁民族理论涉及民族自决、民族团结、民族法制以及民族平等问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从特质看,列宁民族理论既与时俱进,又因地制宜,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一)列宁民族理论的丰富内涵

民族自决权理论、民族团结理论、民族法制理论、民族平等理论等内容构成了列宁民族理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既相互支撑,又各有侧重,共同呈现了列宁以解决民族问题推动革命与建设、在革命与建设中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观点。

1.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

马克思在谈及波兰民族问题时曾使用过的“民族自决权”一词。但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未进一步解释“民族自决权”的含义。对“民族自决权”内涵的阐述,是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草案》中完成的。后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正式将承认国内各民族享有民族自决权的思想列入党纲,从而把俄国各族人民与无产阶级凝聚在一起。首先,列宁的出发点是以“民族自决权”解决沙俄遗留的民族问题。在沙俄300 多年的统治下,深受压迫与剥削的非俄罗斯族人民进行过无数次斗争,但成效甚微。民族自决权的提出,代表了俄国各族人民的呼声,成为凝聚各民族人民投身革命的思想武器。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巧妙地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相融合,超越了所有的资产阶级自由思想。资产阶级虽然主张自由思想,但历史上没有哪个资产阶级国家在法律上明确规定过民族是可以自决的,而列宁在前期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及后期的苏俄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将民族自决权理论付诸了实践。其次,列宁的民族自决理论强调被压迫民族可以通过民族革命运动获得民族自由,但这不代表支持民族分离主义。在列宁看来,“民族自决权利”与“民族分离权利”两者不容混淆。再次,列宁针对不同时期俄国的民族情况,在民族自决权的实施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革命时期,列宁倾向于以民族自决权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建设时期,列宁把民族自决权作为推动俄国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基本策略。因此,在学习与运用列宁民族自决权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教条式地把列宁在特定时期的关于民族自决权的个别观点作为绝对的民族自决权理论来运用。总之,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涵体系,缓和了当时俄国国内的民族矛盾,凝聚了各民族受压迫者支持革命,成为俄国革命胜利的先决条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列宁的民族平等理论

早在1895年,列宁就在《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一文中提出:“消灭等级,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宗教信仰自由,所有民族一律平等。”[4]4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所提倡的民族平等,不论是在形式上、内容上、法律上或是实际上,都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有着本质的区别。列宁强调,各民族绝不存在优劣之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处理民族关系,必须切切实实地强调各民族完全平等,这是一条基本原则。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各族人民对民族平等的呼声空前高涨,国内民族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俄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如何实现民族平等被提到国家工作中的首要位置,成为俄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列宁领导下,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把消灭沙俄专制统治遗留的大民族主义思想、消除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而导致的民族间的矛盾与隔阂作为首要任务,力求从根本上实现民族平等。苏维埃俄国还为落后及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将民族平等更好地落实到国家政策中。列宁认为,争取民族平等,必须以民族自决权激起被压迫民族参与革命的斗志。列宁特别重视少数民族权利的保障,下令在少数民族地区成立专门的教育委员会,给予教育经费支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列宁通过在少数民族地区大胆选拔、培养与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同时也激发了少数民族干部参与领导革命与管理国家大事的积极性,促进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列宁关于民族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对后来各国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3.列宁的民族法制理论

十月革命前,列宁的民族法制理论随着民族自决权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列宁强调“民主宪法应当保证承认国内各民族有自决权。”[4]21列宁认为,民族法制的良好运行是推动民族自决发展的先决条件,因而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予以保障。自布尔什维克党诞生后至十月革命胜利前的14年期间,面对日益高涨的各民族对民族平等的呼声,列宁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构想。列宁指出:“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4]387列宁还指出,民族法制建设的前提条件在于民族平等的建设。为此,列宁要求废除一切歧视少数民族的法律法规。十月革命后,为推动俄国的法制建设,列宁提出了制定国家宪法的设想,要求制定全国性的法律来确保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权利。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以列宁民族法制为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制定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宪法以法律形式将民族平等写入其中,在法律方面为民族平等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宪法在有效处理沙俄遗留的民族问题的同时,又妥善维护了与非俄罗斯民族的关系,极大地推动了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之,列宁始终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与制度,落实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列宁关于民族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

4.列宁的民族团结理论

民族团结是是列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目标。列宁的民族团结理论与当时俄国的实际民族情况相结合,具有更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首先,列宁强调民族团结的前提是无产阶级的团结。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是俄国国内首要的团结力量,无产阶级革命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人民群众,受益者也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实现民族团结的先决条件是要先让世界广大的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其次,列宁强调民族团结的根基是民族平等。列宁认为,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繁荣的政治保障,而要实现民族团结就必须先要实现民族平等,因此要将民族平等贯穿整个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全过程。列宁强调从根本上实现平等,不能像资本主义一般为剥削披上面具提倡形式上的平等。要想真正实现民族团结,就要彻底消灭国内资产阶级思想,使各民族不论是从事实上还是内容上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再次,列宁强调实现民族团结要反对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列宁认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呈现的是一种极端的民族现象,十分不利于国家民族团结的构建。马克思、恩格斯在很多著作中都强调要反对民族主义,并指出了民族主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危害性。列宁更是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一方面肯定了民族主义在解放被压迫民族的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等影响人民群众团结的不利因素。为此,列宁竭尽全力地反击以各种形式开展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另外,列宁的民族团结理论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也有所差异,体现了鲜明的与时俱进性。十月革命前,列宁强调民族团结,主要是为了集中各民族力量反抗帝国主义与沙俄反动势力。革命胜利后,列宁强调民族团结,更多的是为了恢复和发展在战争和革命中损耗的生产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繁荣。但无论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多大差异,列宁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解决俄国的民族矛盾,推动俄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奠定良好的开端。

(二)列宁民族理论的理论特征

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俄国民族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列宁民族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宝库。列宁民族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一脉相承,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性与因地制宜性。

1.与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一脉相承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领域的运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针对世界民族起源和民族现状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总结,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诞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世界民族关系也不断发展。在一战前后世界民族关系日益紧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面临新的考验的背景下,列宁就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来得及涉及到或是论述不多的民族问题提出相应的看法,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的基础上,列宁认识到帝国主义是当时世界各民族不平等的根源。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运动的性质等相关问题上,列宁创造性地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与民族解放斗争联合的观点。列宁始终将实现民族平等作为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强调要使各民族实现真正意义的民族平等。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并在相应的民族问题上进行补充、完善与发展,在危难之中拯救了民族关系复杂的俄国。

2.思考民族问题的与时俱进

列宁深刻意识到民族问题是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只有把各民族关系处理好,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发展。十月革命前,列宁曾担心联邦制会削弱党的力量和促进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因而反对在俄国建立联邦制。但随着革命的胜利,国内民族分离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俄国社会主义的过渡。为此,列宁适时地提出将联邦制作为国家组织形式的构想。与此同时,他也明确表示,在俄国国内实行联邦制,是为了赢得各民族支持建立统一的、单一的民主集中制国家。列宁关于联邦制的创造性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各民族的联盟,促进了俄国各民族的团结。列宁还根据俄国的民族情况在民族自决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根据当地居民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俗以及民族成分对区域进行划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确保了各民族权利一律平等,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和谐与稳定。纵观列宁民族理论的发展脉络,列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理论来源,将其与俄国国内当时的民族关系状况相结合,并积极总结沙俄在民族关系上的经验与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族自决论、民族平等论、民族团结论等极具时代性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3.处理民族问题的因地制宜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俄国各民族的地理位置、生活习俗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有着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具体情况,列宁指出,有差异就要有区别,若是发展程度不同的民族走着同样的发展道路,文化基础较好的民族显然要 其他民族一筹。久而久之,民族之间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大。因而必须谨慎制定适宜各民族特点的民族政策。这一思想在后来民族政策的制定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与执行。乌克兰民族政策的制定,是列宁民族理论因地制宜性的重要体现。在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乌克兰面积第三,人口仅次于俄国,在苏联建立时有一定的民族主义倾向。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团结,列宁要求必须保障乌克兰语在乌克兰民族内的运用,并亲自为乌克兰民族制定了符合其发展的土地政策。符合民族特点的政策获得了乌克兰民族的欢迎,促进了乌克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苏联时期,乌克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除了乌克兰民族之外,土耳其斯坦、南高加索等民族也在列宁为其亲自制定的民族政策中有序开展着民族工作,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列宁制定民族政策的实践看,并不存在各民族通行的固定不变的道路。列宁从各民族具体发展情况出发,将民族工作做到具体化,从而赢得到了各族民众的支持,促进了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列宁民族理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列宁民族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民族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对列宁处理民族问题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方法论。列宁民族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处在承前启后的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列宁民族理论的理论意义

列宁从所处的时代特点出发,针对俄国复杂的民族关系,提出了一系列认识民族、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主张,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宝库,发展了世界多民族国家的结构与形式,为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1.列宁民族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宝库

列宁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例如,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框架中谈及民族问题,但并未就“民族”提出过明确的概念。在列宁的相关论述中,对什么是“民族”则有了进一步的表述,列宁指出:“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会产生民族,民族是社会发展到资产阶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5]303列宁还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方法论,以其指导俄国革命与建设。例如,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自决理论,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落实民族自决权的形式,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总之,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实际,在民族、民族治理与民族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大量的新观点,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

2.列宁民族理论发展了世界多民族国家的结构形式

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给广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带去了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严重损坏。一战前后,这些地区及国家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此,列宁指出:“十分明显,在未来的世界革命的决战中,世界人口的大多数原先为了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必将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6]41-42在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完全暴露以及俄国各族人民的呼声后,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力量开始登上俄国的政治舞台,他们鼓励各民族通过革命争取民族解放与自由,并积极宣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来越多的俄国各族人民纷纷加入这场反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中,最后在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带领之下成功消灭国内资本主义势力,建立起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在其执政生涯中始终将民族关系摆在国家关系的首位,强调民族发展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在俄国实际民族关系的治理中,针对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不同的民族问题,列宁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民族策略,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等治理结构[7]。列宁成功带领俄国步入社会主义的发展轨道,丰富了世界多民族国家的结构形式,也为此后想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国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3.列宁民族理论对世界各国在解决民族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列宁民族理论为世界各国正确认识并处理各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俄国革命成功后,世界各国民族运动思潮越发兴起,各国的民族意识不断提高,不少国家纷纷在本国内开展民族解放运动,试图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在这个过程中,列宁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法制、民族自治等相关理论为世界各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有关国家及政党开始意识到民族问题的本质,正视少数民族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将少数民族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制定符合国家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民族政策。列宁的民族理论也是推动多民族国家和平统一的理论。列宁认为民族与国家的命运休戚与共,各民族的发展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基础,一旦失去了国家的保护,各民族也将会面临危险[8]。为此,列宁强调一定要通过各民族的发展去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将民族的建设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实现国家统一。列宁民族理论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与时俱进性与因地制宜性,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对正确处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9]。

(二)列宁民族理论的实践意义

列宁民族理论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列宁民族理论不仅引导苏维埃俄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推动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也对世界多民族国家的治理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尤其对中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列宁民族理论催生了世界上首个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俄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态度暴露后,俄国举国上下共同抵御沙俄对国家的统治。各族人民纷纷通过起义与革命来表达对沙皇俄国专政统治的不满。最终在俄国无产阶级力量的领导下,通过革命消灭了沙皇势力并建立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列宁结合俄国当时的实际民族情况,在革命和实践中不断深化民族理论,并将民族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民族政策,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10]。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标志着全球范围内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局面开始打破,是人类世界革命史上一次伟大的实践,让世界被压迫民族与国家看到了希望。世界各国掀起了向苏维埃俄国学习的民族解放浪潮。波兰、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和南欧民族国家,以及蒙古、越南甚至中国等亚洲民族国家,深受列宁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与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影响,纷纷把民族解放运动与无产阶级革命相结合,在国内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2.列宁民族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并成功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指南

列宁民族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指南[11]。列宁民族理论让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增强凝聚力,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挽救各族人民,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民族区域自治才能激发各民族当家做主、治理民族地区、促进国家统一的积极性。在列宁民族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维护各民族利益放在处理民族工作首位。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在《共同纲领》中确立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基本框架,1954年宪法进一步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总之,列宁的民族理论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建立了完善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世界各国处理民族关系树立了新的典范[12]。

综上所述,列宁从当时的国际形势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确立民族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然而,在学习、借鉴列宁民族理论的同时,也应客观认识其理论的不足。首先,列宁认为俄国在多民族背景下采用的联邦制仅仅是向单一制国家过渡的形式,但对需要多长时间过渡、怎么样过渡等问题,并没有进一步的阐释与说明,这也成为后来苏联的一大难题。其次,列宁提倡的民族自决权,使各民族对本民族的民族认同感空前高涨。但个别情况下民族自决权的膨胀,使个别各族首先认同的是自己的民族,在国家发生危难之时缺乏国家认同[13]。再次,1924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宣言》规定了各加盟共和国退出联盟的权利,埋下了后来苏联解体的隐患。尽管如此,列宁民族理论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已经呈现出历史进步意义。列宁为了维护俄国无产阶级政党以及各族人民的利益,更好地解决在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出现的民族问题所采取的民族政策,仍然是俄国近代历史上任何一届国家领导人都不曾触及到的高度。列宁民族理论也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把解决民族问题与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统筹推进的先河,留给后人巨大的精神财富,需要后人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从中获得最有益的启示,进一步推动各国民族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民出版社,1957.

[3]洛克.政府论下篇[m].北京:商务印图书馆,1964.

[4]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5]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列宁.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马学骄.列宁民族关系理论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7.

[8]杨敏.列宁民族团结理论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3.

[9]石羊.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03):109-115.

[10]童超园.列宁民族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7.

[11]吴图雅.从列宁与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的争论看列宁晚年的民族观[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12]王建国.列宁法制统一思想及其实践价值[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29(4):48-54.

[13]刘显忠.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及其在苏联的实践[j].俄罗斯学刊,2016,6(4):32-37.

the three-dimensional examination of lenin’s national theory

sun xue-hao

abstract:lenin’s national theory,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national theory,not onl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ussian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but also provided an important methodology for the multi-ethnic countries of the world,especially china,to deal with ethnic problems and establish ethnic policies.we need to examine it from three dimensions:firstly,deeply understanding the background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lenin’s national theory; secondly,grasp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nin’s national theory systematically,and thirdly,objectively analyzing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lenin’s national theory,so as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lenin’s national theory completely and accurately,

key words:lenin; national theory; background; connotation; sign
民族学考研列宁民族理论的三维审视_俄国_问题_关系(列宁 民族问题)插图
ificance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17(2020)01-0006-09

doi: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20.01.0002

收稿日期:2019-11-14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jd-zc-19-46)

作者简介:孙学好(1998- ),女,海南昌江人,研究方向:价值观、民族观研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