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考研[超话]#求一个马克思专业的…来自M少女M王-微博

#黑龙江大学考研[超话]#求一个马克思专业的…来自M少女M王-微博缩略图

|==

前几期概念攻坚涉及的理论都是相对较有深度的,今天来跟大家说点简单的,且不一样的。

传播模式,这一部分的内容简单,却常考,并且也是唯一可以在新传专业课考试题目中,可以画图的内容。

每个传播模式都有其对应的模式图。在答题时如果是名词解释或者简答,既需要画图还需要文字说明,总体上考察难度不高,重在记忆和理解。


线性模式
??“5w”模式(传播的政治模式)
1948年,拉斯韦尔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构成,即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优势:首次提出,概括性强,对大众传播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缺陷:忽略了“反馈”因素,具有局限性。但拉斯韦尔在后来的研究中弥补了这一传播模式的缺陷。
??
??香农——韦弗模式(传播的数学模式)
1948年,美国数学家香农和韦弗提出。将人际传播看作是单向的机械系统。
优势:开拓了传播研究的视野,增加了噪音,表明了传播的复杂性。

缺陷:仍没有看到传播的双向性。

??两级传播模式
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此模式强调意见领袖的作用。此后该模式又演变为多级传播模式。
优势:综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

缺陷:过分夸大舆论领袖的作用,把传播过程简单化了。


控制论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奥斯古德首创,50年代由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是一种人际传播模式。强调传者和受传者的同一性及其处理信息的过程,揭示了符号互动在传播中的作用。
优势:强调了传播的双向过程,引入了“反馈”机制,更加客观真实。

缺陷:忽略了传受之间的地位差别,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注:很多人看不懂这个图的顺序,实际上传受双方互为主客体,行使着相同的功能,编码/解码/释码。试想一个二人谈话的过程:a将自己听到的信息重新编码告诉b,b再将信息还原,以自己理解的意思反馈给a,其中的还原/解释,即解码译码的过程。)
?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1954年,由施拉姆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构成传播过程的分别是大众传播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传播者与信源相连接,再将大量复制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受众中的个人互相联系,个人与群体也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评价:这一模式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联结性和交互性。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大众传播的双循环模式)
从香农韦弗模式发展而来,50年代后期由美国社会学家德弗勒提出。受传者即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优势:突出双向性,扩展了噪声的概念,适用范围普遍,是比较完整的大众传播模式。
缺陷: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仅仅考虑噪声忽略了影响传播过程的其他外部因素。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1957年,美国传播学者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提出了一种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式,x指信源,a为传者,b为受众,c为把关人,f为反馈。此模式在突出信息的同时,强调把关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b得到的是经过c过滤的信息。
特点:信息选择具有多样性。传播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性(大众媒介间的合作与竞争)。信息反馈具有重要性。

系统论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
1959年,美国社会学者赖利和他的妻子提出了一个传播结构模式。这个模式重在强调等级层次结构这一特点,认为大众传播是各种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运行受到社会系统的影响。在这个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众都可以被看作是个体系统,各自进行人内传播。个体与其他个体的联结构成了人际传播。个体在群体之间的互动形成了群体传播。群体系统的运行又受到社会整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
??马莱茨克模式
1963年,在赖利夫妇模式的基础上,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了社会传播结构模式。运用了卢因的“场论”将社会系统与传播系统各因素及其间关系进一步细化。这些因素包括人性/心理/社会环境等制约人的因素,也包括内容加工/受众选择/等制约媒介与信息的因素。
意义:说明了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变量众多的社会互动过程。
缺陷:没有对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或影响力大小进行分析。
对于传播模式部分的知识,即使没有直接考题,也可以在论述中活学活用。涉及到舆论/新闻传播中的把关控制/信息传播路径等的分析时都可以用到。就像5w模式那样,在问及一些做法类/现象分析的题目时,常常可以从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受传者/传播效果等角度来分析。
?
下面的知识拓展结合历史,可以 助你更好的理解传播模式哦!

?知识拓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模式演进
第一阶段: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实现了首次传播,但这种传播是单向输出的,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多是盲目照搬,缺乏反馈。
第二阶段: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线性传播模式向双向循环传播模式转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延伸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传播出去。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时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开始呈现由循环传播模式向控制论传播模式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由政府开展,引导社会舆论,教育大众。但同时这种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黑龙江大学考研[超话]#求一个马克思专业的…来自M少女M王-微博插图
造成了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冷漠。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呈现出由控制论向系统论传播模式的转变。马克思主义不仅仅依靠政府的传播,而是有了更开放的传播方式。因此在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应该注意马克思主义的“软传播”,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予以生活化。
知识拓展选自程单剑 华学成 《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模式的演进——从5w模式到“+”系统论模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