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考研从匠艺到艺术,早期中国摄影的发展历程(摄影考研有哪些学校)

摄影考研从匠艺到艺术,早期中国摄影的发展历程(摄影考研有哪些学校)缩略图

前期回顾
摄影考研|中国传统的影像观念与实践

关键词:照相馆,纪实摄影
人物:周伯奇,梁时泰,任景丰

金句库
摄影术传入中国后,从南方沿海通商口岸逐渐往中国北方地区传播,到19世纪70年代后,国内大中城市中普遍建立了照相馆,照相馆的普及使更多的庶民百姓能够走进照相馆,记录了当时他们所见到的“闻所未闻”的稀罕事儿,也留下了一百多年前的祖先的形象,这是任何文字所无法取代的。通过照相馆拍摄的商业肖像,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多世纪前中国人的容貌、服饰,从中也依稀可以解读出他们的生活、精神状态,为我们打开了照亮过去的那一盏明灯。

本期要点
1、准艺术时代之摄影术传入中国
2、中国早期摄影传播的实践者
3、照相馆承载肖像与纪实摄影
4、国内纪实摄影萌芽:清末纪事照相贴册与纪实摄影的滥觞

史前阶段:公元前5世纪至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
初创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中国摄影艺术的第一个繁荣期:1919年“五四”时期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现实主义摄影的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摄影艺术的第二个繁荣期: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
摄影考研 | 中国摄影艺术的萌芽
●?早期探索摄影术的中国人,是中国摄影事业启蒙阶段的开拓者,他们对摄影技术在国内的传播和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其中,邹伯奇、吴嘉善是科学家,他们从科学的角度研究摄影,特别是邹伯奇按照中国的学术体系独立研制出“摄影之器”,摄影术传到中国后,通过潜心研究和实践掌握了摄影方法。
1.?邹伯奇(重点)
邹伯奇
邹伯奇(1819-1869),幼名汝昌,号一谔,字特夫、特生,广东南海人,是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在天文、历算、地理、数学、光学、测绘及仪器制造上都有很高的成就。1844年完成了《格术补》和《摄影之器记》二篇与摄影有关的学术著作。他的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也非常丰富。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制器精巧,与西人所谓重学,光学、化学相连,而独能深明其理”。

2.吴嘉善
吴嘉善,江西南丰人。中国近代数学家,同时以摄影见长。是中国早期的摄影爱好者。吴为咸丰十一年进士,后授为“编修”。同治年间客居长沙、广州。常与邹伯奇、夏鸾翔共同研讨科学,志同道合。受环境影响,他对摄影独有偏爱。咸丰末年,吴嘉善旅居湖南湘潭,时常以摄影自娱,并向当地人传授摄影知识,影响很大。

● 罗森、罗元佑、罗以礼等摄影家的拍摄实践在中国创立一门新兴的实用技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这些先驱者们都对中国摄影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3.罗森
罗森,广东人(生卒年月不详),早期银版摄影师。1852年曾任美国银版摄影家布朗的助手。

小故事:1853年至1854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休·培理(m.cperry)率领舰队开往日本,强迫日本结束闭关锁国政策,将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向美国开放。该舰队中有美国摄影家伊利法特·布朗随行。舰队在香港起程时,罗森被雇用为布朗的摄影助手,1854年对日本进行了历时半年的采访摄影。

4.罗元佑
罗元佑(又作罗元祐),广东人,咸丰年间(1851-1861)上海职业人像摄影师。近代学者王韬曾在《瀛杂志》记述:“西人照相之法,盖即光学之一端,而亦参以化学……法人如李阁朗、华人如罗元佑皆在沪最先著名者。”

5.?赖阿芳

赖阿芳
赖阿芳(laiafong,又译黎阿芳或黎阿洪),广东人,早期在香港开办照相馆拍摄人像和本地风景的著名职业摄影家。1859年,赖阿芳在香港皇后大道开设了一家“华芳摄影社”,专照人物肖像,店门前挂出“摄影家赖阿芳”的巨幅招牌,很引人注目。

6.罗以礼
罗以礼(1802-1852),广东省新会县棠下乡良溪村人,中国早期人像摄影师。广东地区是中国照相业的发祥地,出现过许多优秀的人像摄影师,罗以礼就是其中之一。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后,曾征集到两幅罗以礼拍摄的人像作品。一幅是《自摄像》,另一幅是《广东老妪像》。作品风格朴实,充满了乡土气息。

7.梁时泰与任景丰(照相馆创始)

梁时泰摄:醇亲王奕
梁时泰,广东人,“精于摄影术”,是中国早期人像摄影师。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先后香港、上海、天津等地开设照相馆,他从事摄影多年,技术娴熟,工艺精美。从事人物、新闻摄影的中国摄影先驱之一。曾为光绪皇帝之父醇亲王奕等清廷王室大臣摄影,参加清朝重要庆典、仪式,如酵亲王在天津检阅海军等摄影。
任景丰
任景丰,辽宁法库人,其家世为法库荐绅,富甲一乡。任景丰在同治光绪年间,自费出游日本考察实业。他从日本的实例中预料到摄影事业在中国发展的可观前景,于是回国后,首先在北京这样一个还没有照相馆,封建势力极强的都城开创此业,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北京开设第一家照相馆–“丰泰”照相馆。
上世纪北京一家照相馆为杨小楼和钱金福拍摄的《长坂坡》剧照
“丰泰”创业初期,中国正值甲午战争前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潮流,照片已受欢迎。正如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指出。“照相片”在中国已有“家置户有,人多好之”的趋势。照相馆在北京一出现,很快受到市民的欢迎。很多人见到照相业有利可图,于是纷纷开办照相馆。此外,任景丰还兼营照相器材。1905 年,丰泰照相馆的任景丰和刘仲伦为谭鑫培拍摄了一段《定军山》中一些武打的片段,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拍摄电影。
梁时泰摄:李鸿章和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合影,1879年
摄影的突出特点是能够准确地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这种纪实性使其他艺术(或工艺)望少莫及,因而摄影在中国出现后,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摄影术传入以前,人们要把自己的形象保存下来需求助于画师,利用传统的绘画技法把人的容貌描绘在纸上,以便保留和欣赏。当时给活着的人画像叫“小照”,画死去的人叫“影像”。后来“照相”一词就是这两个名词合成的。各地都有不少职业画师开设“影相铺”,以满足市民的需要。
上海丽华照相馆1900年
影像铺的画师尽管具备相当的绘画水平,或者用绘画暗箱作辅助工具,但毕竟是使用画笔,既耗费时间,又工价昂贵。况且画师们绘画技术有高低之分,难免
摄影考研从匠艺到艺术,早期中国摄影的发展历程(摄影考研有哪些学校)插图
失之准确。照相馆在中国出现后,人们觉得,摄影比起画像,不仅价钱便宜,方法快捷,而且形象最逼真,因此顾客越来越多,对画像行业造成了很大威胁。于是很多画师想方设法学习照相技术,改业经营照相。在中国最早开业的照相馆中,不少摄影师就是由画师转业的。

照相馆存在的意义:
1、肖像照里中国人的生活起居
2、重要历史人物的肖像
3、合影照成为当时重大社会事件的见证
4、名伶名花留影反映了市井娱乐
5、时事新闻和重要活动的纪念照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照相馆的一些摄影师,已不满足于用照相机来拍摄人物肖像,他们走出摄影室拍摄城市风光、建筑、民俗,还努力寻找机会利用照片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积极扩大创作领域。此时出现了不少时事摄影作品,表明中国摄影与社会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把时事照片介绍给更多的观众,他们大规模印制所拍照片向市民或旅游者出售。

洋务运动以后,曾广泛流行过一种“照相贴”(又称“照相贴册”,即用裱贴的办法把编辑好的成组(套)照片制成相册。洋务运动中清政府的一些官僚买办引进外资和技术设备,开工厂、修铁路、办矿山等,他们常常把工程进展情况摄制成“照相贴”出售,这是专题报道摄影的滥觞。

清末出现的各种照相贴,内容广泛,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片断境况。这些照相贴大都是照相馆所拍摄,说明照相馆摄影师已走向社会,涉足时事新闻的拍摄,按其编辑目的和表现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呈奏清廷的纪事照相贴。这类属于官方编制的照片册,绝大多数是各省行政长官或部院大臣奏折的附件或参考件,作为文字的补充材料和形象资料。如:《湖北汉阳钢铁厂全图》和《湖北兵工厂各厂机器图》,记录了洋务运动中工矿建设面貌;《江南制造总、分局各厂机器图》《四川兵工厂各厂机器图》《广东制造军械厂各厂机器图》、《北洋机器制造局各厂机器图》等照相贴,反映了当时国内工厂各种新式机器的装备。

第二类属于各地照相馆摄制的纪事照相贴。这类照相贴,是一些照相馆根据社会事件和社会要求自行编辑摄制的。编成后既向官方提供,也向民间出售。题材多样,不拘一格,充分体现出早期摄影图片编辑者对时事的敏感和职业素养。《京张路工摄影》图册形象地报道了中国自行设计施工兴建的京张铁路的事迹;《清西太后丧事录》表现1908年慈禧出殡时紫禁城外一段的仪仗和纸人纸马等各种冥器,记录了封建时代帝后办丧事的奢华场面;清末各照相馆还发行一种单页式的照相裱贴片。

第三类为工矿企业摄制的纪事照相贴。这类纪事册是反映清末工业交通、建设等方面情况的摄影专集,主要充做国际交往中的纪念册和礼品册。装帧讲究、华丽,文字介绍一般为中外文对照。如,中国铁路总公司和承建京汉铁路的比利时公司联合摄制的《京汉铁路》;《房山坨里高线铁路总公司》、《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是公司自行摄制的宣传画册。这些照相贴主要记录下了洋务运动以后,民族工业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萌芽。

早期这些照相贴的摄制工作,接近现在的专题摄影报道,锻炼了摄影者的图片采访和编辑能力,读者也从中得到许多新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