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是软片…来自一颗糖学长影视考研…(学长学姐交流会活动主题)

…学长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是软片…来自一颗糖学长影视考研…(学长学姐交流会活动主题)缩略图

??有韧劲的人生,会让你越变越好

有韧劲的人生,到哪里都能落地生根

1

认识辉哥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是他们公司的客户,某一天突然接到他的回访电话,可能是因为他们工作交接,我上次没谈好的业务交由他负责。

他开口的第一句就叫了我一声姐,后来的每一句更是姐不离口:“姐,您觉得这个方案怎么样?”“姐,这个您放心。”

整个通话过程,我都没来得及更正他,直到我们快谈好的时候,我才说了一句:“我觉得我好像比你小。”

“你哪一年?”

“1996年。”

那头的他欲哭无泪:“哇,你整整小了我六岁,竟然占了我这么久的便宜。”有了这个小乌龙,我和他的关系一下子近了不少,那头的他仍然笑着说我太不仗义。

直到我们后来很相熟了,他仍然对我们的第一通电话印象深刻。

2

辉哥是东北人,在青岛上班,刚来这个公司第一年就做到了销售总监的位置,这在任何一个公司和城市都不多见。

“老实交代,你是不是靠什么关系了?”

他上下打量着我,开玩笑地问:“靠你啊?”

辉哥的大学念的是师范,在他的人生规划里,他以为自己以后会成为一名老师,教书育人,人生虽然没有那么精彩,但当老师还不错。

大二那年,他谈了一个女朋友,是老乡。两人说好一起留在大学所在的城市当老师,但没想到毕业那年,女朋友被父母安排到了老家,福利各方面都很好,父母甚至都为她买好了房。女方父母也让辉哥回家乡。

辉哥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微微痛了一下,有点不相信地问自己的女朋友:“我们不是说好一起留在这儿奋斗的吗?不是说好的吗?”

“辉,我们来一个两年之约吧,两年之内如果你混好了,我就跟你过来;如果你没混好,就回老家吧。”这是一句很现实的话,但在辉哥听来却觉得那么别扭。

他们最终还是分手了,或许是因为异地恋,或许是因为起初的那一句话就已经埋下了分开的种子。

辉哥毕业后当了半年的老师,然后辞职到了大连,一个人拿着不多的行李,看着人来人往的街道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在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一个熟人都没有,辉哥很狼狈地找房子,然后又花了一周找好工作。

他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销售,因为他发现销售这项职业对专业没有那么多要求,决定能否胜任的是自己的能力大小。

辉哥业绩最差的那个月,连房租都付不起,一个人在出租屋里吃着馒头咸菜,不断问自己:销售都做不好,我还能做什么?生活的重担压着他,让他不断冒出回去的念头,可脑海中不断涌现出前女友说过的话:“如果你没混好,就回老家吧。”

辉哥不想回老家,他咬咬牙又坚持下来了,倒不是为了面子,为自己争一口气,而是不想让自己的青春就这么白白地浪费掉,他想给自己的人生多一种可能,而不是回到自己出生的小城,过着一眼能望到头的人生。

本来学历史出身的辉哥,为了干好销售,自学了心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白天跟各种各样的客户沟通,夜晚逼迫着自己静下心来读书。刚刚失恋的他心情不好,很难静下心来,而且有时候读书会被客户突然来的电话打断,学习的环境并不好,可是没有关系,一个人真心地想做一件事,那他就一定能做好。

辉哥开始转变观念。跟其他人不同,他开始不再把业绩看得那么重要,不再将产品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相挂钩,他不再是为了卖产品而卖产品,而是真正对这个产品、对用户负责任。

所以他会很坦诚地告诉顾客产品的优缺点。卖出产品是一时的,信任是永远的,他真诚、热情积极、足够拼、足够有耐心,这些都能赢得客户的信赖;他还去做市场调查,做数据分析,不把销售工作当成耍嘴皮子的工作,而是要对产品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顾客。

3

他的努力有了收获,几个月后,他成了公司的销售之冠,并在此后一直保持。然而就在他面临升职的时候,他却辞职去了上海。他告诉我,他想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见识更多的事情。很多人都不理解他,明明已经适应一座城市、一份职业,而且有着不错的发展,为什么总是喜欢挑战那些未知的事情。

辉哥跟我说,其实他并不是好高骛远,也并不是没头脑地瞎折腾,而是逼着自己去适应各种各样的事情,远离自己熟悉的和擅长的,去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

就这样,他在毕业后的六年里,辗转了很多座城市,大连、上海、广州、西安,最后来到了青岛。每座城市都不同,但奋斗的轨迹都相似。六年里,他的心思全扑在工作上,倒也没觉得多么枯燥,反倒像是见证自己的一个过程,他从做销售到做管理,一步一个脚印,走了很多弯路,也收获了很多回报。

辉哥用六年的时间经历了别人十年的事情,适应能力越来越强,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好房子,找好工作,把自己安顿好。他带过团队,跟人合伙开过公司,讲过销售课。看似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却是一门交叉学科的销售,辉哥做好了它。

拥有销售能力的辉哥更善于沟通和管理,并且现在的他无论卖什么,无论在哪个行业,都能够游刃有余,能拉下脸来到大街上跑业务,也能坐在会议室里跟其他公司谈判。能屈能伸,是一个人在工作中最好的姿态。

来到青岛之后,第三个月,他就成为公司的销售之冠,后来一直是销售冠军,从组长、经理,然后不到一年升为总监。虽然升得快,但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异议,因为辉哥的能力有目共睹。

聊到之后的打算,辉哥说他应该会回大连。

“你兜了这么一大圈,就是为了以最好的状态回到最初的那个地方?”

“是啊,该回去了,也可以回去了。”辉哥说这句话的时候语速很慢,好像一闪而过他的许多年。现在的他是最好的他,有底气回去,也有能力回去。

年轻的时候不知山水为何物,那就去看;等老了的时候,把山水装在自己的心里。

最后,他告诉我,我们每个人一定要相信自己生命的韧劲,无论在哪座城市,无论在做什么,都能够落地生根。

跌落是为了攀爬,搁浅是为了重新起程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ann在南方学服装设计,她经常会做一些长裙给我穿。我们说好要一起开一个服装工作室,她管制作,我管宣传,名字就叫作gemini,因为我们两个都是双子座。

大二那年,ann介绍她的学姐惠子给我。惠子是青岛人,到南方读书,毕业后回青岛开了一个服装工作室,想找一个合适的人 她做做宣传。

ann偷偷跟我说:“你先跟惠子一起做吧,顺便取取经,要是你们做大了,我毕业直接加入你们;要是没做大,权当学经验了。”

我对ann的想法表示同意,随即便联系到了惠子去面试。说是面试,其实更像是聊天,惠子听了听我对宣传方面的想法,觉得我还不错,当场告诉我,面试成功了。

就这样,我以微薄工资加提成的方式加入了惠子的工作室。工作室设在商业街附近的小区一楼,三室两厅,月租二千五百元,向阳的一间卧室用来拍照用,另一间用来工作,背阳面的一间,惠子用来睡觉。

工作室一共有三个人,我、惠子,还有一个模特小晗,我们每个人都身兼数职,互相客串模特和摄影师,或者到处拉客户。我有空就往工作室跑,我们三个姑娘每天都有挥洒不完的热情,想象着我们做的衣服有一天可以成为品牌。

但问题很快就出现了,我们制作一件衣服的周期太长,纯手工耗时耗力,但价格又上不去,一件纯手工的大衣才卖一千多元钱,而惠子则要没日没夜地做差不多十天。我们还不想找别人代工,觉得工作室一开始一定要注重质量。

后来天变暖和,惠子开始做一些单衣。单衣周期短,但价钱更上不去。当时有人说:“我有那个钱还不如买一件牌子比较知名的衣服,又何必找你们这种小作坊呢?”这是一个客户的原话,惠子听后心生不悦,等客户走了,气呼呼地对我们说:“所有的大牌都是从小作坊开始的!”

好在衣服也没有出现卖不掉的情况,还是有客户喜欢这种独一无二的定制衣服,不过我们仍然在赔钱。惠子一个人根本无法生产那么多衣服,一个月制作棉衣的话,顶多三件,赶上做夏衣的话,一个月六七件,付完房租,连我们的工资都发不起。

我们也尝试过转型或者找代加工,但那样的话就偏离了我们的初心,我们想做高档的定制服装,重质不重量。可梦想似乎照不进现实,如果我们再坚持这样的理念几年,可能连饭钱都赚不出来。

大约七个月后,惠子把我们叫到工作室,宣布工作室正式破产。我们三个姑娘在阳台上一起喝酒,看对面楼上亮起的点点灯火,突然觉得这个社会,从来都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有些人妥协了,有些人依旧倔强地坚持着自我。

“我惠子,有一天设计的衣服件件都会成为经典,钱就是粪土!”她的话虽然这么说,但我们折腾之后,都有点知晓,钱是生活中的必需,而不是罪过,做衣服赚钱并不可耻。

谈及我们之后的打算,惠子说她已经给某家公司投简历了,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做衣服,先解决温饱问题,过几年,她还会继续开工作室折腾的。

“好啊,过几年叫着ann一起干。”

“cheers! ”清脆的碰杯声在宁静的夜里透着温情,我们的服装工作室暂时搁浅,等着将来的某一天重新起程。

现在的惠子很受公司重视,也经常会有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某个采访视频里,惠子谈着她的设计理念,整个人都那么光彩照人。

而就在前年的时候,我们还在那间小小的屋子里,为了一件衣服而愁眉苦脸,为了顾客一句批评的话而暗自难过,我还在抓耳挠腮地想宣传语,小晗还在不断地换造型给我和惠子看,正是那些一不小心就工作到深夜的付出,才有了如今能够大放光芒的资本。

我知道,惠子和小晗会像我一样,不后悔我们曾经奋斗过的时光,因为跌落是为了攀爬,而搁浅是为了重新起程。

持续努力,才能坚定地做自己

大学期间的某个假期,我拖着行李回家,到家后发现家里有客人在。我定睛一看,是搬家后将近两年都没见过的前邻居,她带着她的孙女一起来我家玩。

挤了一路公交的我极其狼狈,但邻居还是毫不吝啬地夸我,后又侧过头对我母亲说:“真是从小就优秀,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你们没回家,她就蹲在门口看书……”

邻居的一句话,让我的记忆回到了许多年之前。村子里那条细窄的胡同,墙脚下生了一层又一层绿色的青苔,我拿着分数高高的卷子回家,告诉父母:“班主任让你们在班会上讲话。”在很大程度上,我就是那个被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我还不认字的时候,就学会了背诗。母亲后来向我描述的时候,脸上挂满了惊奇和喜悦,她说,一直好奇我是怎么记住的,一百多页的古诗书,每翻开一页,我就能准确无误地背出来,不认字,只认得书上的图画,而且母亲只念一两遍我就会背了。

“我都不敢多教你,真怕累坏你的小脑袋。”

话是这么说,但该教还是得教。我在那块写完可以涂抹掉的写字板上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一个字占据了整块板子,写完擦掉,重写上再擦掉,乐此不疲,像是玩耍,但也是一种学习。

父母还用扑克牌教会我认识数字和简单的加减法,用积木教会我乘法。日积月累,就算每天教得不多,但到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也已经背完了整本古诗书,会写一些字,也会做简单的算术题。

于是,从幼儿园开始,我会的好像就比别的小朋友更多一些。有了基础后,知识学得更快,所以更为自信,也更为积极。这是一个好的循环。

在我的卧室里,一点月光透过那扇不够新的窗户照进来,隐约能看清墙壁上日历的轮廓。我眯起眼睛,细细打量起被小红花贴满的日历,随着我呼吸的涨落,冥冥之中,我知道人生下一个篇章要开始了。当时,我六岁。

关于小学,听起来更传奇一些,我当了六年的班长,依稀记得我一年级被任命班长的原因是喊“起立”的声音洪亮,便在众多同学中脱颖而出;带领做操,读拼音,管纪律,大概是因为做得不错,即便是换班换老师,我仍能持续做了好多年。

幼儿园不知成绩为何物,到了小学开始渐渐知晓,因为不想被别人落下,自己便偷偷努力。很多个静谧的清晨,我打开一盏台灯,伏在桌子上一遍又一遍写着老师上课讲授过的汉字。冬天的早晨,家里暖气不足,写字桌上是玻璃面,手放在上面变得冰凉冰凉的,我倒也不觉得苦,笔尖划过纸张,那一寸又一寸的求知欲是很美的。

晚上做的习题,是学校统一发的《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做完后父母检查签字,然后我再更改错误的地方。觉得习题都会做了,才能好好地去玩耍,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过家家或者守在电视机前追电视剧。

而周末则是做母亲给我出的卷子,母亲一个字一个字地亲自出题。我每周做一次测试,那些卷子甚至都被老师拿去复印给其他同学做。

我开始学习舞蹈,也参加各种各样的演讲比赛,评委问我紧不紧张,我说不紧张,我把你们都当成了萝卜和白菜,一句话道出了二年级小孩独有的天真。

我在升旗仪式上领奖,享受着所有师生艳羡的目光,但只有我知道,每次短短几分钟的演讲,都是我在镜子前练习无数遍的结果。

六年级,我戴着校长送我的不一样材质的红领巾在毕业照里格外扎眼。咔嚓一声,新的篇章又要开始了。

初中、高中、大学,像自己喜欢的诗句那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日子被知识隔成不规则的一块一块的,中考完了继而高考,耳边除了上下课铃声外几乎没有别的响动。

和小伙伴一起,连等公交车的时间都用来背书,走路的时间互相提问语文和英语,每次完不成作业的玩耍都充满着罪恶感,很多时候会担心,万一我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

时间不动声色地流逝,身边的所有人都在努力,当然我也不例外。

如水击石,晨昏昼夜周而复始,像石头习惯水流,我从小便习惯了严格要求自己的生活环境,小时候可能更想听到一句称赞,想做到像老师说的那样——成为其他人的榜样。

但长大后,才知道我们对自己所有的要求,都是为了离更好的自己再近一点。

小时候的路很宽,所有人都走在上面,可以同他人相比较;长大后的路很窄,上面只有自己一个人,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路。所以我长久以来学到的,不是一颗攀比的心,而是脚下的步伐该如何坚定,坚定地做自己。

许多年过去了,我手中的习题换成了文案,曾经口口声声说的学习变成了工作,唯一不变的是那些年寒冬的清晨,宁静的房间里有我轻轻起伏的呼吸。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写一件我在工作中的事儿,大三上学期,我刚开始做一些新店的宣传策划。其中有一家是我很喜欢的网咖。和其他的网咖不同的是,这家网咖的老板怀着一颗文艺的心,店内的布局更像是一个咖啡馆或休闲吧,店内有各种各样的绿植和好看的杯子,还有一只胖胖的橘猫。

老板希望我 忙做一个开业策划,我欣然应允。

当时离网咖开业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因为对这个店格外喜欢,所以我很快便着手做这个网咖的策划。本来想先跟老板商量一下思路,但他实在太忙了,总是联系不上,好不容易联系上,他却对我说:“你看着弄吧。”

既然他已经放手,那我便循着自己的思路来。在策划中,我着重比较它跟其他网咖的不同,突出它的静和雅,并且亲自到店里去拍了一些老板装饰的细致之处,一些标语和一些贴心的小细节等等,并推出了充值优惠和饮料食品打折活动。

准备了大约一个星期之后,我将策划案发给老板看。我胸有成竹,觉得自己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老板一定会很满意。他没有立即答复,直到几天后才告诉我,说他希望能够在这个策划中展现出游戏的元素,可以大家一起通宵打游戏的那种。

“那不就跟市面上的网咖没有什么区别了吗?”

“对啊,我觉得还是迎合一下市场比较好,你改改吧。”老板说完这句话就挂了电话,纵使我心里千百个纳闷儿和不情愿,也不得不按照老板的意思重新修改这个策划案。

要知道一个策划案的突出点变了,整篇策划案都要重新翻修。为了将策划案写好,我特意到其他网咖感受了一下,并且咨询了我那些玩游戏的朋友。当时最火的一款游戏叫《英雄联盟》,我从完全不懂到略懂皮毛,对我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希望能把游戏的元素很好地加进去。

就这样,我又花了三天时间将策划案全部改好,这已经是完全按照老板的意思进行修改的策划案了,但没想到仍没法令老板满意,他说游戏的元素太多了,都不能凸显他自己店里的特色了。

“您不是说要迎合一下市场吗?”

“那也要保留我们自己的特色啊,你说对吧?”老板突然把这个问题反问给了我,我一时哑然,只好咽了一口唾沫,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没有那么大的起伏,对他表示:“对,我再改改。”

为了让策划案更加出色,我在第二次的更改中,还找了许多小伙伴 忙去做模特,使店里的照片看起来没有那么冷清。

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我也有很多委屈,我嫌老板说得不够明白,嫌他总是变卦,让我无缘无故多了许多工作;我也曾想撂挑子不干,我从小到大都是被家里宠着过来的,我为什么一定要受你的气?但是这种种的情绪,都在呼了一口气后忍了下来。我并非妥协于老板,也并非妥协于金钱,我换位思考着,如果这是我自己的店,我也一定会精益求精。

就这样,我在转变思想后,比之前更加热情和积极地投入到了策划里,到真正开业的前一周,我前前后后整整改了五遍,在链接里虽然只用了十几张照片,却是从近千张中挑出来的,我终于改到了老板满意我也满意。

我给老板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他不但及时地给我结了账,并且承诺,只要我去店里就可以免费上网、吃东西。

直到现在,我们还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他们店里搞活动时常让我做做链接什么的,合作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小摩擦,但总体趋势是好的。

后来我接过许多次策划,也碰到各种各样的老板,有的一次方案就过稿,有的改了十几次,但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我最初的工作,它让我意识到,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自己必须时时刻刻调整好心态,绝不能玻璃心。

我佩服大三时那样一个懵懵懂懂的自己,凭着热血和激情,虽然出了许多差错,但因我的认真和耐心赢得了他人的尊重,能听到老板说,把策划交到这个小姑娘手里,他放心。

而我将永远不忘初心。

勇敢地走出去,拥抱新世界

1

我从大二开始就一个人去各个城市了,拉着行李,熟门熟路地辗转在各个机场和火车站。但谁又能想到,几年之前我还是个连逛街都要妈妈陪的孩子,不敢一个人走夜路,不敢一个人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我的转变是在大学,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城市,被迫快速地成长,学会认路,学会找公交车的正反方向,也学会拎着行李一个人行走。

记得我第一次一个人旅行是因为结伴而行的朋友突然有事去不了,可我又不想退掉火车票,纠结了一晚上后,开始说服自己,没准我一个人也可以。就这样,有了第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探。

而第一次的行程回头想想真是慌乱,我从出门的那一刻开始就警惕地看着四周,觉得每个人都不够友好,害怕那些犯罪分子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小角落里,每当有陌生人坐在我的旁边,我都要条件反射性地缩一缩。

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别的,我竟然等错了检票口,在大厅坐了好久都没有察觉。直到时间临近时才在心里泛起疑虑,车子晚点了吗?我盯着手里的车票,然后听到了广播里最后的催促,这才恍然大悟,那一串数字和字母正是自己要坐的车。于是飞奔到属于我的那个检票口,真是差一点就错过。

作为整个列车的最后乘客,我来不及找车厢,随便上了离自己最近的那个车厢,然后一个人越过长而窄的过道,急出了满头的汗,好不容易走到头,才得知找反了,我攥着票站在动车尾部的位置,整个人疲倦而无助。

后来是车上的服务人员问我:“有什么需要 忙的吗?”

我不好意思地吐吐舌头:“不小心找错车厢了。”

她双手接过我手中的车票,看了一眼后,告诉我不要着急,往前走一段路就到了。我藏好我的羞赧,在心里涌起一股感动,道过谢后,我又一个人拿着行李原路返回,一路上不小心碰到许多人的衣袖和裤脚,说了无数句抱歉和对不起后,终于平安到达自己的座位。

后来,我坐火车就没那么慌张了。这就像工作一样,最初的时候你什么都不会,总是出错,甚至出丑。你又紧张又焦虑,但还是要硬着头皮去做,去学习,去积累,慢慢地,你就会适应自己的工作,并快速地成长起来。

2

我第一次坐飞机的经历也和这次经历差不多,没有想到清晨的机场会有那么多人,我像只无头苍蝇一样左冲右撞地找了好几个服务台,最后好不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托运地点,还傻头傻脑地到了头等舱,然后被对方冷冷地告知:“这里是头等舱。”

我的脸一下就红了,难怪只有这里没有人排队。

我看着其他窗口排起的长队,决定不托运行李,直接到自动取票机,但捣鼓了半天也没能取好票,只好再重新回来人工取票。就这样,我原本提前两个小时到达的机场,最后才刚刚来得及登机,那样无措的感觉真的是糟糕透了,而那样的无措也只属于第一次。

我再也不会新奇地说:“动车上可以充电啊!”“飞机上有免费早餐啊!”

这些之前让自己觉得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的点滴,早已成为岁月里的习以为常,我有时候会忍不住在想,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都是这样一点点丧失属于孩童的喋喋不休和一双满是好奇的眼睛。

许多次之后,我连飞机窗外的行云都提不起兴趣,只是将车窗拉下,闭上眼睛休息。记得有一次,我旁边位置坐了一个女生,她怯生生地问我可不可以换个位置,她是第一次坐飞机,想靠在窗边看看天空。

我欣然应允,想到自己第一次出远门的时候,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生疏拼命佯装的娴熟样子,独自笑了笑。

3

后来去旅行我常常都是独自一个人,父母从刚开始的提心吊胆渐渐放宽了心,他们也认可年轻人的确应该出去走走,放宽眼界。为了不让他们担心,我途中每隔几个小时就给他们发条消息,报报平安。

从大二开始,我每隔三个月都会来一次一周左右的旅行,到各个城市去见见朋友,或者只是单纯地自己走一走,勤快时就拿出相机来拍拍照,慵懒时就把风景认真地装在心里,享受着异乡人带给自己的热情和温暖。

不知道从哪一次开始,我再出远门已经能够很好地摆正心态,不再想着处处都是残害自己的人,而收拾行李也开始遵循着一切从简的原则,开始懂得一段旅行中最重要的东西无非是一双舒适的鞋子和一颗平静淡然的心。

因为每一次旅行都更像是一场修行,所以看着无一物永驻的窗外,也能更好地跟自己对话。在外的行程是完全脱离自己熟悉的环境,以及每天必做的烦琐事宜,它会让你在接下来的每一分钟,都有拥抱新世界的感觉。

行走的一路上,遇到许多个不到几个小时就要挥手说再见的陌生人,我们分头驶向下一个不同的旅途,让我更加能够坦然地接受分离,而这些人往往更能给自己前进的勇气。

我们通常不会告知对方自己的年龄和名字,只是拿自己的某一段人生作为聊天的内容,无论多么平凡的外表,心中都有一个盛大的故事。我有时也会对他们讲我创业的一些故事和我一直在追求的梦想。

他们不像我周边的一些人,还没等我讲完,就完全地否定了我,告诉我:“你这就是异想天开。”而他们会很专注地听完,告诉我:“我见过许多像你一样的姑娘,有想法就去做吧,这么年轻,就算跌倒了,还能爬起来继续上路。”

那些我一直渴望的肯定,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实现。

4

行者大多都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更见过生命的幽微和脆弱,所以他们对人生、对生活有更大的包容度。

我也常常会把遇到的一些人和一些事写进我的小说里,偶尔会有读者留言:作者写得也太理想化了吧,现实生活中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房子?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婚姻?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人?

我特别想告诉他们,不要以为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就真的不存在,更不要以为你做不到的事情别人也做不到。

所以很多事情,都像我的旅行经历一样,第一次虽然忙乱不安,但一定要勇敢地踏出第一步,说不定还会有惊喜的体验;永远不要把想法留在自己准备扔掉车票的那一瞬间,也永远不要让目光只看见眼前,这个世界上多的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

现在的我在很多人的眼中仍显稚嫩和无畏,他们看我的目光就像我看跟我换座位的那个女生一样,因为什么都没有经历,因为什么都不懂,还保留着许多热情和冲劲。或许,他们会笑一笑,想想他们年轻时的样子。

年轻真好,年轻有无限的可能。

旅行很好,见过万千的人,才更有勇气保持自己的底色,成为我们最想成为的人。

如果你的人生不想被别人肆意篡改

1

2014年暑假,我将要选择我的大学和专业。我们那年实行的是六个平行志愿,学校发了两本指导书给我们,我翻着那本记录各个大学情况的厚厚的书,一点头绪也没有。

定哪个大学好说,就想选个离家近的,但是学什么专业让我犯了愁,因为这是高中三年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同时它又是十分重要的。我隐隐约约地觉着选专业这件事情关乎自己的前程,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可看着书上那些排列得密密麻麻的专业,我压根儿就不知道它们教的都是哪些内容,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喜欢。为此我还特意花钱去做过性格分析、职业分析,就想选一个适合自己并且能学好的专业。

对照着那份职业测评报告,我一页一页翻着与报告对应的专业介绍,这是我对于大学专业最初步的认识。

那些日子的饭桌上,我和父母讨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选专业的事儿,而跟别的父母比起来,我的父母直接撒手不管,他们就一句话:“我们也 不上什么忙,你找个喜欢的学呗。”

吃完饭,我打电话给要好的高中同学,想问问他们报专业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没想到他们早都定好了。

但打听了一圈后,对我一点启发都没有,我还是要继续纠结我要学的专业。在看完报告上的专业介绍后,我开始每天到网上浏览专业信息,具体到这个专业要学的每一本书;我还通过学校的贴吧等途径,加了一些学兄学姐的微信,把我感兴趣的近十个专业一一做了对比。

要想选择,必须做到了解。如果自己的人生有机会自己选择,那我要对自己负责。就这样,我选了秘书学,算是众多热门专业里比较冷门的一个。而先前喜欢的哲学、心理学、广告学、行政学等,都因为查过它们的课程设置,所以往后放了放,毕竟选专业这种事不能单听一个名字,也不能凭着感觉走。

秘书学吸引我的是它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因为它包括了心理学、文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等,它学得很宽泛,而我需要的正是一个接触众多领域的机会。

即便我做过职业测评,但那时我对于自己还不够了解,如果没真正接触一些东西,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适不适合。

所以通过几天的思考,我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我愿意花费大学四年的时间,让我真正了解我自己,并且找到自己的擅长所在,知道自己适合的领域,然后更好地深造。那个时候,我是一心想要考研的。

2

上了大学后,我的专业果然没让我失望。开学第一课,老师就对我们讲:“你们知道秘书的定义是什么吗?作为一个秘书,他必须是一个通才,他虽然站在领导的背后,但他却是领导的智囊,所以要做好这个职位,对一个人的挑战极大,这也就是我们的课程涉猎这么多领域的原因。”

我坐在位置上,整个人跃跃欲试。

但我观察周围,鲜少有同学跟我一样的表情,后来我得知,因为我们的专业分数偏低,所以很多人都是调剂过来的。

我说不上心里是什么感受,但我隐隐约约地知道,一个人对一件事的心态决定了他对这件事的完成程度。

所以大学四年学下来,我有很多同学仍然很讨厌我们的课程设置,但我却从我们的课程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提升了自己。

我们开设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这门课程,让我更好地去扮演一个记者的角色;我们的中国文化概论,让我在博物馆解说的时候更加有底气;我们的心理学,让我学会更好地让自己和他人相处;我们的公关策划、品牌策划、营销策划等等,让我确定了自己之后的一个方向,我发现自己对企划很感兴趣;我们的管理学、领导科学及法律知识,让我觉得自己开一个公司好像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那些说在课堂上学不到什么东西的观点,其实并不客观。因为大学里的很多老师还是很有学识的,许多教材的编写也极为出色,最重要的是看我们如何去吸收,如果真的能沉下心来去听一节课,总有我们需要的那个部分。

而我最喜欢的,可能只是一节课中的一句话,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生活中有许多自己想破脑袋都想不明白的问题,通过老师的一句话全都迎刃而解。

3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我曾经和我的同学聊天,她一脸的遗憾,她说,如果不是当初被调剂到这个专业,她现在肯定会变得更好,她觉得自己的人生被别人肆意篡改了。

而那些被家里干预选专业的同学也纷纷跟我诉过苦,因为他们学习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根本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还有那些起初马马虎虎地选大学、选专业的同学也都上了不了解的当。

所以他们的大学开始变得浑浑噩噩,因为专业课不喜欢,所以逃课,考试挂科,然后更加破罐子破摔;有多少人都是高中时代的佼佼者,但到了大学却换了另外的一副模样,在专业上毫无优势。

“那你怎么不尝试着改变一下呢?”

“我哪有那么大的本事啊?怎么改变?”

其实改变不难的,如果我们真的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可以选择自学其他的专业。图书馆里那么多书等着自己翻阅,别的专业那么多课也可以免费蹭,又怎么能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一个专业上呢?就好像谁欠了自己一样。

就算我们十八岁那年的节点上出了一点小差错,那也是完全可以更正过来的,我们可以转专业,可以修第二专业,实在不行,我们可以重新高考,任何一条途径都不是我们堕落下去的理由。

可是现实中,似乎很少有人愿意去改变,因为在他们看来,改变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包括大家会用同样的心理去面对以后的工作、婚姻。大学里的浑浑噩噩,导致找工作的时候不是我们挑工作,而是用人单位挑我们,能有一个用我们的工作单位就谢天谢地,哪里还顾得上喜欢不喜欢?

或许在某个深夜我们会独自想,自己的人生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为什么总像是被什么牵着走。结婚的时候也没有嫁给爱情,而是嫁给了将就。

所以,要想人生不后悔,改变要趁早。

4

而关于自己的大学和专业及之后的工作,我有几点心得想要分享。

大学的选择尽量选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这样就算有一天对大学不满意了,这个城市还可以给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平台和机会,那是真正可以实现自我的地方。

如果精力允许的话,可以多到社会上去历练一下,因为我们总有一天都是要面对社会的。

专业要尽量选择自己喜欢的,如果自己不喜欢的话,专业课是很难听下去的,最后也不会取得特别好的成绩。也不要听信什么大学里成绩不重要的话,在各项评选中,成绩永远是最重要的一项,它评判的并不是一个人聪明与否,而是你对待学习的态度。

所以选专业的时候最好不要马马虎虎,也不要让其他人为自己做决定,而要真正地安下心来做一些分析,选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并且有热情在这个方向上付出自己的汗水和努力。

而我们的工作可以多次跳槽、多次尝试,多去不同的公司了解他们的企业文化,但工作的领域最好不要换,在领域方面保证自己的垂直度,因为三五年之后,我们再去应聘的时候,对方看的是你在某个行业内的经验,我们可以说我做这一行五年了,这样积累的经验可以去做管理者,而不是一切又要从头开始。

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些大事,如果我们的人生不想被别人肆意篡改,那就要自己担负起对自己的责任;就算无奈之下被别人篡改了,我们也一定要有重新将其改回来的勇气,停止抱怨,寻找新的人生方向。

把痛苦化为动力,才会真正成长

听说人在回忆过去的时候,难免会有选择性失忆,我们把不愿意触及的经历忘记或者淡化,那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我有一个读者,在微博私信里给我发了很多条消息,用一些不怎么连贯的话告诉我她的故事。她年纪并不大,二十五岁,但已经患上了轻度抑郁症,每天都要靠医生开的安定才能睡着觉。她告诉我她的人生很痛苦。

“发生什么事了?”我有些小心翼翼地问她,心里已经做好了许多准备。

但听了她的讲述还是觉得有些吃惊。她刚毕业开始工作的时候,受到了上司的性骚扰,她毅然决然地辞职后又遇到老公出轨,人生一下子跌入了低谷。没找到工作之前,她暂时住在自己的姐姐家,但受到姐夫细心的照顾后,她发现自己爱上了姐夫,受到各种指责的她不得不离开她熟悉的城市,只身一人来到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

她给我发那些消息的时候,正是她在陌生城市生活的第六天。

我知道她的人生在某一个时刻已经完全褪去了光华,只剩下了粗鄙的底色。

“我好想失忆,忘记这痛苦的一切。”这是她发给我的最后一条。这是许多人常说的一句话,但我们都知道,很多事情是根本没有办法忘记的。而且作为一个人,我们不能够粉饰或者回避过去,那样永远都没有办法面对真实的自己。

在青岛的海边经常有人卖珍珠,甚至还会有活蚌取珠的摊位,有一次外来的游客问老板,珍珠它是怎么形成的啊?我刚好路过,于是就听了听。

那位伯伯可能常年在海边的缘故,经过风吹日晒后,皮肤有一些粗糙,但是他讲起关于珍珠的故事,语气里却带着感慨,我猜想他可能卖珍珠卖了许多年。

他说贝壳在海里一张一合的时候会不小心吸进海中的泥沙,泥沙与它的肉身摩擦的时候它会产生疼痛感,因为疼痛,所以贝壳会不自觉地分泌自身的液体,于是,“明月之珠,蚌之病而我之利”,也就是常说的那句蚌病成珠。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对珍珠可以有这样的解读方法,听完伯伯讲完的这个故事后,对珍珠肃然起敬。

当我们喜欢一粒珍珠的个头和光泽时,有没有想过它曾经是海中的一粒沙尘,而沙尘越大,蚌越痛苦,这颗珍珠才越珍贵。人生也是这样啊,所有不美好的经历都不算什么,与其将它们相忘,不如将其变成自己的养分和勇气,变成经验和智慧。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这个读者听,告诉她我对痛苦的理解,其实很多时候没有必要一定要忘记那些痛苦,而是要学会把那些痛苦分解掉,分析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那些坏的转换成好的,让它们变成自己内在的养分。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和过去握手言和。

其实我们遭受的很多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正视痛苦的勇气,只想着逃避,而当有一天我们都能像水蚌那样,把泥沙变成珍珠,把痛苦化为动力,那样我们就会真正成长。

我把这些体会给这位读者发过去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微博上面都没有已读的字样。因为心里总是惦记着,所以隔三岔五地就点开看一看,但始终没有收到任何回复,我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

就这样过去了大半年,久到我快要忘记的时候,读者重新发来了消息,她已经找到了新工作,拥有了新朋友。关于之前的事,每当她回忆起来的时候还会心口一紧,但已经不再折磨自己了。相反,有了这些不愉快的经历,使她在选择下一份工作和下一任男朋友的时候,都更有经验。

她现在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再因为姐夫对自己的好,就爱上对方,而是把自己当成唯一可以依附的人。

得知读者现在的状态后,我会心一笑。

我们的一生有那么长的时光,那些觉得天塌下来的时刻,不过是漫漫人生中一个不起眼的小水渍。我们该如何振作,又该如何涅槃重生,如果我们的经历都自动生成一本书,我想那都会是一本珍贵的回忆录,在上面会清楚地记录着:我是谁,我将成为谁。

越自律才能越自由

1

我第一次对“自由”这个词有深刻的体会是在高中,那时每天都在睡不够中挣扎。

上高中那会儿,我是走读生,每天都是匆忙地赶回家,然后再匆忙地赶回学校。记得某一个冬日的中午,阳光热烈而温暖地倾洒在我房间的床上,我扔下书包就扑了上去,感觉像是被谁拥抱着一样。

当时我有些感冒,脑袋昏昏沉沉的,头刚碰到枕头就睡了过去,但睡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必须起来,软软的床褥和暖烘烘的被子,再加上因为感冒而有些迟缓的大脑,起床这件事对我来说,突然变得比人溺水还要可怕。

那些想睡觉却不能睡觉,不想起床却必须起床的时刻,让我开始对自由无比地向往,我在心里默默期许,一定要考上大学,那样每天就可以睡到自然醒,因为高中老师告诉我们,上了大学就轻松了。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大学竟然还要跑早操,还有早自习和晚上选修,起得并不比高中晚,而且本以为的一节课其实相当于高中的两节课,它是连在一起上的。

那些在大学挣扎着起床的时刻,让我们深深感觉到被高中老师骗了。说好的逃课呢?说好的可以睡觉呢?说好的玩手机呢?看着黑板上那些比高中还难的知识点,徒留我们在风中凌乱。

上了大学还是会有开不完的会,上不完的课,睡不够的觉,很多时刻都会身不由己,它的自由也只是相对的自由,与我渴望的自由大相径庭。

于是,我又开始默默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任谁也不能再阻挡我对自由的追求。

2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开始不自觉地关注自由职业者这个群体,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我发现跟自己想象的还是有那么一点不同。

我认识的第一位自由职业者是一个辞职后专门写公众号的姐姐,她有时会在朋友圈发动态,都是一些在不同地点拍下的她正在工作的照片,以极其慵懒的状态抱着一台电脑。我心里别提有多么羡慕了,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轻松而又愉悦的生活。

但她告诉我,自由职业者其实并没有看起来那么自由。

所谓的自由职业者,只是不需要像许多人那样朝九晚五地坐班,不必把精力耗在各种流程和不必要的配合上,你的时间都可以自由安排,但自由职业者的工作量却没减少多少,反而总有做不完的事情。

它可以不限定你完成的方式、完成的地点,但也是要规定你完成的时间和质量的。那位姐姐每天都需要更新一篇,虽然没有上司的监督,但她要自己监督自己,所以还是存在很大的压力的。

无论我们多大年纪,都等不到绝对的自由,所有的自由都有前提,或许是金钱,或许是健康,或许是每个人都很难做到的自制力。

3

而我的自制力从小就很差,学习的时候学一两个小时就会累,我经常做做数学题后就偷偷看起了小说,背一会儿英语单词,就要打开电视看。尤其是越到考试的时候,就越忍不住玩耍,在做试卷之余觉得翻翻报纸都那么趣味横生,更别提好看的电视和小说了。

干扰自己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好看的报纸,好吃的零食,好玩的游戏,舒服的沙发和被子,我觉得每一个都能成为我学不下去的理由。于是,一边怀着罪恶感,一边做那些充满诱惑力的事情,最后的结果通常是玩也玩不好,学也学不好。

在自制力这一点上,我很佩服自己的父亲。他管理工厂财务的时候,可以一个人一动不动地坐一晚上,任凭我和母亲把电视开到多大声,都不会受到影响。

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像极了我讨厌的数学题,我问父亲:“一直算账不累吗?你不想休息吗?”

“做完再休息也不迟啊。”他说道。

那一刻,我觉得父亲工作起来好认真啊。

我没能遗传父亲那么好的自制力,但为了以后能达到做自由职业的目标,我刻意锻炼过自己的自制力。后来,我的自制力也提高了不少。如果没有人给自己的生活上根弦,那就要自己上根弦。

规定自己在什么时间必须做完什么事情,规定自己今日事今日毕,不能用任何借口拖到明天。印象最深的是大一,当时学院里布置了许多工作,需要班委统计一些信息,本来我计划着应该下午就完成,但因为中午玩手机、刷微博的时间长了一点,导致睡得晚,所以醒得也晚,浪费了大概有三个钟头。

结果,我那天下午没有完成工作,晚上上课、开会,从办公室回到宿舍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洗完脚后就特别想钻到被窝里睡觉,但想起自己说过的今天的事情必须今天做完,只好拉上厚厚的帘子,把台灯打开,继续工作。

那晚大概工作到了两点多钟,感觉整个眼睛都睁不开了,又是冬天,手露在外面特别冷,我不得不把手放在嘴边哈一哈气然后再继续工作,裹在被子里的脚也不断冒着冷汗,浑身都很难受,我用这样的惩罚告诉自己,一定要长记性。

从那次以后,我很少因为刷剧、刷微博而耽误了工作,所有的娱乐活动必须等到工作完成后才可以。

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让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也才能为自己争取最大的自由。

4

就这样,我为了自己心心念念的自由,付出了很多努力,尝试着各种不同的工作,跟很多老板谈判,我可不可以不坐班,理由是节省办公室资源,并且保证开会的时候一定到场,工作按时按质完成。

我并不比全职的那些人工作少,也并不比其他人更为轻松,我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一个策划案冥思苦想。看着那些虽然全职但工作轻松的人,我也羡慕过。

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稳定的工作,负责他们公司的文学板块,每天找一篇文章编辑一下就行,虽然需要坐班,但工作很轻松,很适合我这种喜欢写作的人。花一两个小时完成工作后,我还可以码码字,周末双休,五险一金都有,并且工资可观。

那一刻,我承认自己真的动了心。我的思绪飞速运转着,在脑海中权衡出利弊:如果我做着那份稳定的工作,可能暂时轻松了,但少了许多可以历练的机会;我如果做着自由职业,虽然很辛苦,却会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而且我积累得多了,可能会有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会有更高的自由度。

纠结过后,我放弃了那份很难得的工作,而是选择成为一名很多人都不看好的自由职业者,经历了一些起起伏伏,也不觉得后悔。

这是我热爱的生活,我也努力将它过成我喜欢的样子,我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可以拿出几个小时的时间来玩耍,当然令大多数人最羡慕的是,我可以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众多选择,看你想要什么,又能付出什么,相信我们所有的决定都能朗月照花,静水微澜。

对一份可以磨掉你最初棱角的工作说不

办公室里,她问我:“到底你是老板还是我是老板?是你给我开工资还是我给你开工资?”我站在她的身侧,有点站不住的样子。

看着气氛越来越僵化,我赶忙认错,不想再继续和她争论下去:“对不起,是我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

她用手摸着额头,无奈地笑了笑:“为什么每次我给你布置任务,都要跟你解释这么多?你就照做就好了,我让你这么做肯定有我的道理。”

“对,可能我刚从学校出来,还不太适应这种方式,以后我知道了。”

“那这权当给你上的职场第一课。”

坐在转椅上的那名四十多岁的女人是我合作的老板之一,虽然接触没几天,但是印象深刻。她喜欢穿运动装,说话轻声细语,性格有些专制,所有的一切都必须按照她的想法来,我们一旦提出不同的建议,她第一先否定,第二会说我们浪费了她的时间,所以渐渐地,大家都不再说话,她说怎么做就怎么做。

公司氛围压抑,大家大气都不敢出。某天夜里,我和同事小妍加完班回家,她轻叹一口气:“其实我刚来的时候和你一样活跃。”

小妍的专业是新闻学,比我早毕业一年,一个月之前,她就来到了这家公司。在这之前,她也接触过新媒体。刚来的时候,她思维十分活跃,有很多不错的点子和主意,但是被老板不断否定之后,就很难再提出自己的想法了。

“你起题目的时候不要带着地名和陈述内容好不好?这样谁喜欢看呢?有人会点开吗?”但是一转眼,老板自己就起了一个带着地名和陈述内容的标题。

“老板,你不是说不要这么起名字吗?”

“你不要这么古板,这个地名和文章内容本来就很有吸引力对不对?”

小妍跟我描述这些对话的时候,我在原地怔了怔,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老板,如果想弄懂她的喜好和风格,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妍准备领完这个月工资,年前就辞职,但我当时隐隐约约地知道,我可能比小妍早一步离开,就算这个项目前景不错,我也不准备和老板继续合作了。

第二天我们一起开会,在开会的过程中,小妍只是在老板讲话期间张了张嘴巴,我们其他人都没有注意到,但是老板注意到了,于是她停下来看了小妍一眼说:“不要张着嘴巴听我讲话。人在张着嘴巴的时候,大脑神经是不闭合的,这样不能使注意力集中。还有,你们也一定要注意,听人讲话的时候一定要闭紧嘴巴。”

紧接着,老板又布置了一些任务,象征性地询问我们的意见:“这样可以吗?”

我和小妍纷纷点头说:“可以。”

“你们不要说可以,你们要说好的,这个味道都不一样,说好的,也会体现对我的尊重。来,再来一遍。”

我和小妍异口同声:“好的。”

这些无厘头的规定,在我待在公司的那几天已经见识到了不少,起初我会以为这是公司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纪律和效率,但是后来我渐渐发现,这些规定并没有起到什么积极向上的作用,仔细想想,觉得挺搞笑的,我待在那里觉得越来越不快乐,做什么都是错的,身上像有个什么东西一样一直束缚着自己。

这样的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会觉得实在没有合作下去的必要,当即,我便决定要离开了,我害怕一份工作磨掉我最初的棱角。

或许跟着经验丰富的她会学到很多东西,对于工作上的方法,她也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们,事事严格要求我们,希望我们有一天会代替她带新人,但是我不希望自己将来变成她的样子,不想盛气凌人,不想高人一等,毕竟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是只有自己的时间宝贵,所有人的时间都是无价的。

与这名老板有着鲜明对比的还有一位,对方也是四十多岁,喜欢佩戴简洁的耳环,化淡淡的妆,谈吐十分温和。我是从大三开始跟她合作的,负责他们公司的新闻撰写和宣传方面的工作,每次我去工作的时候,她都非常客气,像“辛苦你了”“谢谢”之类的话一直挂在嘴边。所以我很喜欢为这位老板做事情,有时候因为改一个东西忙到很晚,也不会有怨言。

“小曹,你真好,又让你给我改到这么晚,真不好意思。”一句很简单的话,却让听的人心里很温暖。

我明明不是公司的正式员工,可过节的时候,老板还是特意开车过来给我送月饼和其他的福利,让我
…学长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是软片…来自一颗糖学长影视考研…(学长学姐交流会活动主题)插图
受宠若惊。

领导之道,领导的是人心,人心所向,大家才会心甘情愿地为一个公司出力,真心地为公司着想。靠工资和利益维持的关系永远都不会长久,任何一个老板都会给我们工资,但不是任何一个老板都会给我们尊重。

所以一个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可能是心,而不是薪。

正值大四,同学们大多找好了工作,我们在一起交流的时候,总不免吐槽各种奇葩的老板和同事,就像起初吐槽老师一样。但是交流过后,才知道每份工作都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个样子,总会有不完美的地方,或许是劳累的工作内容,或许是不好相处的同事,或者是无法忍受的上司,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经之路,面对生活的压力,我们不得不低头。

可是又有谁规定过,我们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有选择的权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