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5大心理学家的成长史,最后一个让人泪目!_冯特(心理学考研难度最低的学校)

心理学考研5大心理学家的成长史,最后一个让人泪目!_冯特(心理学考研难度最低的学校)缩略图

今天的内容来自于 今赞老师和 瓦官老师的整理。

01

皮亚杰

皮亚杰,出生于瑞士的一个学者家庭,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

他自幼对 生物学感兴趣, 22岁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同时,他还对 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具有浓厚的兴趣。

1919年,他去巴黎大学学习 数理和哲学课程,随后到巴黎的比奈实验室,跟西蒙研究 儿童心理,负责推理测验的标准化。

1921年,他回到日内瓦,开始研究 儿童的认知或思维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1925年 和1927年,他的两个女儿先后出生,1931年儿子出生。

他在妻子的协助下,花费大量时间观察儿童动作并进行各种实验。他对自己的3个孩子的研究,为他提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他先后出版了30多本专著,其中包括《发生认识论原理》《儿童智力的起源》《儿童的判断和推理》《智力心理学》等。

皮亚杰的著作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是在西方、苏联和日本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曾担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联合国国际教育局局长、第14届国际心理学会主席。

02

马库斯

以下内容来源于他的自述:

我对 自我和人格的兴趣源于我吃惊地发现,在我相对同质的家族中生活在一起的人居然有如此大的差异。

20世纪60年代早期,我家从英格兰搬到圣地亚哥的加尼福尼亚与我父亲的兄弟们及其家人住在一起。三个家庭常常在一起度周末或假期。在为即将来临的假期计划的过程中,我们会集体回忆去年的旅行经历。

我的叔叔,常会说一些这样的话:

“我们再去一次湖边吧,游泳真是美妙无比,还有许多大石头可以让我们进行跳水。还记得我们一起去滑水那天多么愉快吗?”

我的另一个叔叔,一个喜欢低脂、不含防腐剂的食品,在食品安全方面走在他所处时代之前的预言家就会打断说:

“我不相信你还想再去那儿,那儿的食物有毒,充满了化学药品,除了在驻地吃的一些难吃的东西以外,那儿什么也没有。”

这时,我那总是很在意“底线”的叔叔会说:

“那是因为那儿的住宿太贵,也因为我们没有在那儿待足够的时间。也许今年应该去露营。”

“不。”

我的母亲会抗议说露营意味着我们会忍受比去年还要多的虫子,她还会详细地数落那些蚊子、黑苍蝇、蜘蛛等。

那时我才11岁或12岁,这类讨论总是争来争去地进行着,我记得我曾问自己:

“他们说的是哪一次旅行,我去了没有?”

并不是我们所有人都度过了一个十分愉快的家庭旅行,而似乎是各自去了不同的地方旅行。

想想我的旅行,我记不起任何的虫子,我认为食物是美味的(特别是那黄褐色的春卷让我觉得徒步去乡下比这次旅行还更值得)。

我没有想过住宿得付钱的事;当然,我确实记得叔叔提到过的滑水,不过我不记得它好玩。那是我的第一次旅行,没有人告诉我落水后要把绳子弄开。我大概记得差点儿淹死。叔叔把这次旅行作为整个假期里最精彩的一部分来回忆让我感到吃惊。

当时,我记得我环视了婶婶的大餐厅的桌子,我知道我们大家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这是可以用文件证明的。

然而,我们每个人都表现出是独自去避暑似的。

每个人度过了我们的假期,并 根据自己所关心的和所害怕的来包装各自的想法和记忆。

03

冯特

冯特, 德国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建者。

1875 年,冯特转任莱比锡大学的 哲学教授,长达40多年,致力于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和著述工作,并 于1879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

这是 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

冯特学识渊博,著述丰富,一生发表的论著达500部以上。

主要著作有 《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1862)、《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1863)、《生理心理学原理》(1873—1874)、《心理学大纲》(1896)、《民族心理学》(共10卷,1900—1920)。

冯特在《心理学大纲》里提到心理学是一门更严格的实验科学,这就是说,心理这种经验是更依赖于经验者本身的经验,因此要研究它,得靠“内省”,即德文原意的“自我观察”。

内省法在冯特的心理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使不少人把冯特心理学称为内省心理学。

冯特在内省问题上的历史作用在于它对内省进行了改造,使传统内省发展成 实验内省。

在冯特看来,心理现象作为一个过程比之物理现象更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为了能把握住心理现象,并加以精确观察,内省必须与实验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研究心理现象的一种主要工具。

04

弗洛伊德

“现代心理学的重要性被无限地夸大了。他的调查方法完全不能代表现代心理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

弗洛伊德根据他得到的数据(个案研究和内省)建立了一套精细的理论,而这些数据并不足以支持此理论;他专注于建构复杂的理论框架,但没有像许多现代心理学家那样,保证这些理论建立在可靠、可重复的因果关系之上。”

(斯坦诺维奇,2014)

“我出生于1939年,也正是在那一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去世了。

那个年代流传着许多荒唐可笑的理论,用于解释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而当中有许多都出自弗洛伊德的空想。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弗洛伊德的许多理论不过是虚构的,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些理论还是美国法院承认的唯一一类科学证据。”

(加扎尼加,2016)

05

弗兰克尔

倒回去80年,回顾一个被现代世界公认的苦难世界: 纳粹集中营。

其中在世界最有名的是 “奥斯维辛集中营”,这里诞生了《沉默的羔羊》中的食人狂魔“汉尼拔”,和《x战警》中反人类的变种人“万磁王”(当然都是虚构的)。依据它真实的故事改编了经典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这里真的有巨大的昼夜不熄的焚尸炉,有伪装成淋浴间的毒气室,有随时会枪毙人的盖世太保。

弗兰克尔,作为一个职业刚刚起步的心理学家,1942年,与家人、妻子一起被捕,关入了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从此,他每天都想,今天已经糟糕成这样了,肯定不会更糟糕了吧,第二天就发
心理学考研5大心理学家的成长史,最后一个让人泪目!_冯特(心理学考研难度最低的学校)插图
现错了,生活还可以再糟糕100倍。

没饭吃已经糟糕了,还要做重体力劳动,要被打甚至枪毙,然后冬天又来了,又没有御寒衣物,然后集中营又出现瘟疫了,即使没有感染瘟疫,看守也会随机挑选一部分看起来瘦弱的人投入毒气室,以便腾空间给新送来的人……

毒气室、焚尸炉确实恐怖,但比这更恐怖的是信念的崩溃。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遭受着折磨与拷打,但依然不忘记探索心理学。

他观察发现,每过几个月就会关进来一批新的囚犯把集中营装满,但不断有人进来,集中营却从来没有真正满过,新来的人会在进来1个月内就大量死去,第2个月死去的更多,几个月后,这一批囚犯中90%以上的都会死去。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死于毒气室或盖世太保的枪击,而是自己信念的崩溃,他们不再相信自己能或者走出集中营。

即使那些身体看起来很健壮的年轻人,也会很快变得虚弱不堪。

那些失去了“生”的信念的人,他们的神情已经如同死灰,动作缓慢,眼睛无神。很快,他们就在某一次劳动或者排队行走的过程中,毫无征兆的倒下,然后再也不会起来。

支撑自己度过苦难的不是强健的体魄,而是 对生命意义的体悟。

弗兰克尔先生,在经历足够的苦难后,他也生病了,全身水肿,不能劳动。

摆在他眼前的似乎只有两条路:一是自我放弃,用一条腰带自尽;二是再苟活两天,让看守把自己送到毒气室处理掉。

他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刻似乎从未如此深刻的体悟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他还有当年自己的 学术理想,有 对心理学探索的渴望。

于是他强行支撑自己,凭自己了解的医学知识自救,强行参加劳动,获得生存的食物。

他在可以获得任何纸片上写下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心理关键词,在心里构建自己学术理论体系。他甚至在某个夜里偷偷的组织过一次集中的心理治疗活动。

总之,他活了下来,活到了胜利,他的妻子和其他的家人都死在了集中营里。战后他又活到了1997年。

他总结到,能支撑自己度过苦难的,一是自己 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可以让自己构建一个独立于地狱般现实的理想世界;二是 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认识,他支持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然后带着生命责任去生存。

最后,当他面对后来的50后,60后,70后,80后时,他的态度也与我们一致: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时代的集中营,都有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苦难需要承受。

如果对他的故事感兴趣,强烈推荐他的自传体著作 《追寻生命的意义》。

作者信息

今赞老师

公众号:心理今赞

新浪微博:@心理学今赞

瓦官老师

新浪微博:@瓦官先生

篇幅有限,今天就先介绍到这里,想要了解更多有趣的心理学知识,欢迎关注老师们的微博。喜欢这期的内容吗?点个【在看】给老师们一点鼓励吧~

考研科普:|||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