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首都师范大学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前五名总结答题技巧及…(2020年首都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2020年首都师范大学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前五名总结答题技巧及…(2020年首都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缩略图

北大教授、北外教授、人大教授、中财教授、社科院教授联合创办

目录

一、mpa考研复试参考书及热点预测

二、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6大注意事项(上岸必看)

三、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答题技巧

四、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第一名笔记

五、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真题(育明一对一学员回忆)

六、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答题模板

2020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参考书及热点预测

结合过去五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真题的总结和研究,育明考研大印老师发现,当前公共管理硕士mpa考研复试真题越来越灵活,对热点考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面试当中,所以以下参考书目是考生必须要看的,来应对今年可能考察
2020年首都师范大学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前五名总结答题技巧及…(2020年首都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插图
的政府改革热点和政策热点问题: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咨询师通过对全国200多所mpa历年复试真题的分析发现,mpa公共管理硕士主要真题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工作相关的问题,第二类是专业课相关的问题,第三类是时政热点相关的问题。具体的复试课程可以在“腾讯课程”中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里面有mpa复试课程。

以下是 咨询师整理的部分mpa复试面试热点如下:

1. 产业政策争论,包括中美贸易争端、《中国制造2025》、自主创新等问题。

2. 垃圾分类,涉及政策评估、方案执行、政策工具等问题。

3. 放管服改革所涉及的政府相关理论。

4. 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与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5. 政府的财政职能,涉及减税降费、营商环境、政商关系、经济稳定发展职能等。

6. 住房相关问题。

7. 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比如环保一刀切问题等。

8. 政策修订等问题,比如霍尔果斯避税天堂问题。

9. 政府改革最新的趋势等问题。

10.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相关问题。

11. 土地财政、税制改革等问题

12. 政府改革相关问题

13. 政府管理最新前沿理论

2020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6大注意事项

根据 过去12年对1000多为考研学员的分析发现,大多数考研考生在复试阶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准备时间太晚。最佳的准备时间是2个月左右,最好是初试后就开始准备,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在复试竞争越来越激烈,调剂越来越难,没有充分的准备很有可能会导致考研功亏一篑,另一方面是因为复试的比重越来越高,尤其是复试中又有笔试,还有听力、口语和面试,如果等到分数出来,很有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了。未来复试竞争越来越激烈了,调剂越来越难,希望广大考生提前准备复试,相关mpa复试课程可以在“腾讯课堂”中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观看相关课程。

问题二:傻等复试信息。其实自从2019年教育部对研究生招考复试进行了相关改革之后,未来几年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此, 咨询师建议大家参考2019年复试的相关信息(包括复试笔试参考书、复试人数等)即可,希望大家在估分后尽快联系 咨询师,开始复试课程的指导。尤其是报考会计硕士(mpacc)、计算机、北外、北语等院校的考生,复试的比重占到了50-60%,如果不提前准备,复试的内容根本复习不完。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对于我们初试一对一的学员,我们都是建议初试后就开始备考复试。

问题三:复试资料单调。复试阶段要提交很多材料,尤其是个人陈述。从往年的考生来看,这部分内容很多考生都不知道怎么撰写,结果提交的个人陈述不但不能给自己加分,还会给导师带来不好的印象。一般而言,个人陈述不只是你个人的学术背景、科研经历等信息的呈现,更是体现了你的文字功底和态度。设想一个连自己个人陈述都写不好的考生,导师能指望你给他做科研工作吗?此外,还有个人简历和其他的相关资料,如何在复试中让导师看到你的资料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需要好好打磨的。

问题四:缺乏模式面试。很多考生一直在学校待着,很少经历过正式的面试,这就导致在考研复试中会非常紧张。进而影响复试的发挥。我们建议考生在复试前一定要进行至少3次以上的模式面试,找到自己的问题,针对行的解决。模式面试也是育明复试课程中必备的一项。例如,2019年北外高翻一名考生,初试成绩排名倒数第二名,由于资料准备比较充分并且经历了多次模拟面试,复试成绩排名第一,最终成功上岸。 的复试课程有9800-18800(保过)及调剂班次,有兴趣的可以直接登陆官网或者

问题五:个人陈述冗繁。很多考生不知道个人陈述说什么,尤其是英文的个人陈述,啰啰嗦嗦的,该说的没有点到位,不该说的说了很多。一般而言,个人陈述是考研复试面试的第一个环节,很多高校要求用外语表述。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展示自己呢?根据 的经验来看,主要是凸显自己的独特优势、报考原因及研究兴趣即可。所以,不要轻视每一个复试的环节,每一个小的环节都可以最终导致考研折戟沉沙。

问题六:没有联系导师。导师很关键,这个不用赘言。但是怎么联系导师呢?联系哪个导师呢?这是有讲究的,因为每个导师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是不太相同的,所以必须找到与自己最为匹配的导师,这样能大大提升自己复试的成功率。此外,就是如何联系导师呢?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学长学姐,或者通过 辅导机构,都可以。

公共管理博士讲解,12年专著公共管理硕士辅导及研究

1. 全国100所院校mpa复试范围及参考书

2. mpa复试资料撰写、个人陈述指导

3. mpa复试专业课基础知识:公共管理

4. mpa复试专业课基础知识:政策科学

5. mpa复试专业课基础知识:研究方法

6. 全国100所院校mpa复试面试真题解析:1000题

7. mpa复试面试技巧

8. mpa复试政治笔试范围及答题技巧

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答题技巧

1.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一般答100字左右,在a4纸上约3行,每行30-40字。

(2)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第三,总结,可以作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名词解释一般位于试卷的第一部分,很多考上刚上考场非常的兴奋,一兴奋就容易下笔如流水,一不小心就把名词解释当成了简答题。结果后面的题目答题时间非常紧张。

第二,育明考研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按照每个人写字的速度,一般需要5分钟左右。

2.简答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简答题一般来说位于试题的第二部分,基本考查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掌握程度。难度中等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重要问题梳理清楚,要比较扎实的记忆。一般来说书本看到5遍以上可以达到记忆的效果。当然,记忆也要讲究方法。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简答题定义框架答题法

定义→框架→总结

第一,先把简答题题干中涉及的最重要的1-2个名词进行阐述,类似于“名词解释”。很多人省略了这一点,无意中丢失了很多的分数。第二,按照要求,搭建框架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5条,每条150-200字。第三,进行简单的总结。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有头有尾,换言之,必须要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800-1000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

3.论述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论述题在考研专业课中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考查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查队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这一点是我们育明考研专业课讲授的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论述题三步走答题法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第一,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概念,要阐释清楚;论述题中重要的理论要点要罗列到位。这些是可以在书本上直接找到的,是得分点,也是进一步分析的理论基点。第二,要分析目前所存在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个部分,基本可以通过对课本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总结而成。第三,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回答的视角要广,不要拘泥于一两个点。

第二,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一定要有条理性,但是条数不宜过多,字数在1500左右。用时为25-30分钟。如果试卷中有3道(一般不会更多)论述题,你可以答800-1000字,如果有两道,你可以答1000-1200字左右。论述题是拉分的关键,也是专业课里分值最高、题量最大的题型,同时往往是概括性最强、最难回答的题型。建议采用“总分总”结构,即前后是起始和总结的套话,中间是要点,要点部分采用4×300(2×150)模式,即分4大条,每条300字,每条又分两小点,每点150字。

2020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笔记(部分)

【考点1】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新”在何处?

人力资源管理来源于传统的人事管理,但又超越并取代了后者。人力资源管理把传统人事管理的某些基本内容包括在自身之中,它们有某些共同点。例如,都对人才的素质和他们的要求倍加关注,都致力于寻求有效方式对其进行遴选、培训、评估、开发和奖励等。

在管理范围、管理内容、管理体制及管理方式上都有质的区别,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将员工视为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强调人事与组织发展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

(2)人力资源管理着眼于未来,注重人力资源的预测、规划和开发;传统人事管理关心眼前,为企业补充人员、培训职工、发放工资、解决劳资纠纷等。

(3)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更广泛,内容更丰富。

(4)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及方式更加灵活,特别重视培养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及自我管理能力;传统人事管理则体制僵化,缺乏应变能力,将人当做物来管理。

【考点2】传统的政府人事管理理论及模式的特征及局限性

所谓人事管理,是对人事关系的管理,其目的在于调整好各个方面的人事关系,使人与事、共事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最佳状态,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广义的人事管理是指对社会劳动过程中全部人与事以及共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管理。狭义的人事管理是指对一部分特定的人与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管理。

传统的政府人事管理理论及模式的特征及局限性在于:

(1)视事为中心。

(2)管理活动局限于给人找个位置,为事找人,人才的发现和利用相当薄弱。

(3)视人为集体财产,只重拥有而不重使用。

(4)人事管理过程受政治影响较大,强调个人“服从安排,听从调遣”。

(5)不重视人事管理的地位与作用,把其看作管理的次要部分。

【考点3】传统的政府人事管理制度及模式的特点及弊端

特点:统称“国家干部”,国家统一的方式进行管理。

弊端:

①高度集中的单一管理模式使得权利分离,使各部门、各行业不能根据业务性质、难易程度等特点,分门别类、灵活有效、有针对性地管理干部,管人与管事脱节,人事矛盾的激化。

②管理权限过分集中强调“人治”,忽视“法治”。

③高度集中单一的管理体制,阻碍了竞争机制发生作用。

④陈旧单一的管理模式阻碍各类人才成长,不利优秀人才颖而出。

【考点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指在公共部门就业的人员,主要包括政府机关公务员和非营利组织中的雇员。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公共部门就业人员特别是政府公务员从招聘、录用、培训、晋升、调动、考核、评价、工资福利分配到离退以及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规划和开发的一系列活动所实施的管理,其目标是调动公共部门就业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能力,改善服务质量。

特征如下:

(1)关于人的假定上。传统人事管理视人为成本;人资管视人为资源。

(2)在管理原则上。传统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人资管以人为中心。

(3)在管理方法上。传是强制性,被动型的“管家式”管理;人为主动开发型,强调定性与定量结合,心测与量化并重。

(4)在管理内容上。传为本组织招募新人,填补空缺;人注重全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在管理部门的地位上。传视其为非生产、非效益部门,地位较低,从事管理的人员进不了决策层;人咨询专业 技术的中枢性机构,管理者进入高层领导。

(6)在对国家公务人员的管理上。传采用同一管理模式,运用同样管理手段;人致力于公共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考点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私人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同点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精神:

(1)把人当作第一资源,投资于人力资源并使之优先发展

(2)提倡尊重人、理解人,让人的才能和潜力得以发挥,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

(3)把人力或人事管理当作组织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4)注重公共组织文化或行政文化的建设,培养工作人员的合作、团队精神等

【考点6】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公共部门的推广(观念+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政府管理中的引入,必定对我国政府的人事管理实践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全面改革以及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加快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1)人资管观念和模式的引入有助于我国人事管理体制的创新,推动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统一的人事管理体制向现代化的灵活高效的新体制转变。

(2)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和模式的引入可以加快我国人事管理方式的更新,尽快实现由传统单一、陈旧、落后的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的科学、灵活和多样的管理方式的转变。

(3)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和模式的引入将促进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提高国家公务员的能力及素质,并进而改善政府的工作效率。

发展趋势:

(1)人事职位体系:大一统型——分类型。

(2)人事管理模式:单一型——多元型。

(3)人事权力动态:集中型——分散型。

(4)人事管理行为:封闭型——开放型。

(5)人力资源配置方式:计划型——市场型。

(6)政府管理行为:微观型——宏观型。

(7)管理机制:重资历型——重功绩型。

(8)管理规范:文件——国家法律。

(9)管理观念:建立法制、竞争、自主、人才社会所有的观念、

【考点7】国家公务员制度(文官制度)

国家公务员制度(文官制度)是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依法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人事制度。

【考点8】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1)公务员制度的法律化。

(2)严格区分事务官和政务官。

(3)强调“政治中立”。

(4)以公开、平等为原则,以考试为核心的任用制度。

(5)实行功绩晋升制。

(6)严格的培训制度,强调公务员的知识化、专业化。

(7)科学的管理体系。

(8)强调官纪官风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

(9)合理优厚的公务员福利保障制度。

【考点9】与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比较,公务员制度的优越性

(1)具有新陈代谢机制,有效实现人员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

(2)具有竞争激励机制,能够实现公平、公开地选拔人才。

(3)具有勤政廉政及反腐倡廉的作用。

(4)具有健全的法规体系,实现人事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

【考点10】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区别

相同点:

(1)职位分类、统一管理;

(2)择优录用,知识和专业并重;

(3)强调法制,依法管理;

(4)实行功绩制,消除腐败;

(5)讲求职业道德,规范服务。

区别:

(1)动因不同。西是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我国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2)基本原则不同。西是“政治中立”;我国是四项基本原则。

(3)管理方式不同。西是独立于党派之外,由专门机构管理;我国是党管干部。

(4)服务宗旨和利益关系不同。西是雇员与雇主的关系;我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考点11】转型期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

(1)成就:①行政机关的生机和活力得到增强。②促进了政廉政建设。③初步建立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新陈代谢机制。④促进了社会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2)问题:1)传统封建主义政治文化的影响。①“官本位”思想的影响。②“官利一体化”思想的影响。2)组织人事制度整体改革滞后。3)配套改革不到位。社会保障体制、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户籍制度僵化。4)相关制度发育不成熟。①工资制度:工资不高,福利待遇不够,激励工资不够。 ②职务分类制度:没有做到纵向和横向平衡,体系和序列等归级合理。③回避制度和考核制度上都存在问题。

(3)完善。1)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前提。2)深化改革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关键:健全法制、建立机制、改进管理和加强监督。3)队伍建设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根本。①强化四个观念:服务、竞争、成本、创新。②培养四种能力:政治鉴别 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科学管理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廉政勒政和抵御腐朽思想侵袭的能力。 ③加强制度管理:严把进口,畅通出口。

【考点1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

(1)含义:指为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地发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 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各级作用而进行的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力利用、开发规划及 效益优先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2)特点:具有战略性、系统性、社会性、预见性、动态性。

(3)内容:包括预测与规划、教育与培训、选拔与使用、配置与管理。

①预测与规划:是指对未来一定时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需求量、需求质、需求结构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可能出现的数量、质量、结构进行推测,并制定规划,使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供求相适应的过程。

具体原则:

a.要做到运行有序、有效,必须是心中有数、有据,以便科学地量“事”而育人、用人。

b.要达到科学的决策,必须实现科学的预测,做好基础性、前提性的统计。

c.规划以预测为基础,需要与可能相平衡,人的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

②教育与培训:是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不同岗位与需要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旨在提高公务人员的智力水准、政治和业务素质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的一个训练活动和提高过程。

具体原则:

a.要突出博而专的知识结构与综合应用的能力

b.要超前进行教育与培训,具有超前意识与战略眼光

③选拔与使用: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鉴别,把符合一定要求的人选拔出来,加以使用,并给予相应的职责和权利,使其积极、有效地发挥作用。

积极作用:

a.对教育与培训起示范的促进作用;

b.对事业与人才本身起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合理选拔使用过程中,不仅为了推动事业发展发挥其潜能,而且追求进一步的开发智能,完善自我;

c.对周围的人与事起连锁反应作用,甚至形成承前启后的“人才链”、“人才团”和兴旺发达的事业及其先进的群体。

④配置与管理:是指仅仅选拔出合格的优秀人才还不够,还必须把他们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人与事的最佳配合,即适才适所,并加以科学化、法律化的管理。

具体原则:

a.配置的类别、领域要适宜,尽量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把各种类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配置或归属到相应的系统中去;

b.能级、能质要适宜,即个体素质能力的层级要与配置或落实到具体单位的岗位、职位相对称;

c.个体、群体要适宜,即通过科学化、法制化的管理使个体适合群体,群体符合整体的目标与要求。

【考点13】如何加快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步伐?

(1)树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新观念。

①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 ②确立人力资本的观念。 ③确立人才商品化的观念。 ④明确人才资源开发的特殊性。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

①建立较完备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②建立健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③建立健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调控体系。

④建立健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形成包括国家公务员管理在内的系统的配套的管理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

⑤通过预测与规划、教育与培训、选拔与使用、配置与管理等环节,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努力建设和早就一支精干、高效、廉洁的包括国家公务员在内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加快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①提高认识,重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

②形成合力,加大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③科学配置,合理调整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结构。

④齐头并进,增加教育与培训的力度。

⑤配套改革,提供公共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保障。

⑥拓宽视野,加强公开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⑦建立市场,发掘公开发的潜力。

⑧走向社会,拓宽公开发的途径。

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真题回忆

简答题→论述题

1.公共政策的分类(2015年对外经贸大学)

公共政策是指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的行动计划和相关策略等。

公共政策分类如下:

(1)根据政策对社会和有关人们之间关系的影响,可以将公共政策划分为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四种类型。

①分配性政策涉及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社会中的特定部分的个人、团体、公司和社区。分配性政策只会产生得利者,而不会产生受害者,尽管的确会有人(全体纳税人)付出代价。

②调节性政策与将限制与约束加之于个人和团体的行动有关,它减少那些受调节者的自由和权利,这使它明显区别于分配性政策,后者的实施只会增加受调节者的自由和权利。调节性的政策涉及谁将得到满足,谁将被剥夺。这类政策的形成通常涉及两个团体或团体联盟之间的冲突,其中的一个团体试图将某种控制强加于对方。

③自我调节性政策涉及对某一事物或团体的限制或控制,是受调节的团体主动要求,并作为保护和促进自我利益的手段而出现的。比如职业和专业营业执照发放。

④再分配性政策涉及政府在社会各阶段或团体中进行有意识的财富、收入、财产或权利的转移性分配。

(2)从政策层次的角度,可以将公共政策划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三种基本类型。

总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决定社会发展基本方向的政策,包括总路线、总方针、总纲领等。

基本政策是次于总政策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部门或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实质性政策。

具体政策处于政策金字塔的底部,是实现基本政策目标的手段,或是基本政策的具体规定,是为落实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

(3)按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及其问题的不同,可以将公共政策划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

政治政策是政府处理政治问题或调整政治关系方面所采取的行动或规定的行为规范。

经济政策是政府处理经济问题或调整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的手段。

社会政策是指政府用来处理狭义的社会问题所采取的行动或行为规范,人口、环保、治安、社会保障以及社会救济一类的政策都属于社会政策的范畴。

文化政策是政府用来处理文化问题以及发展文化事业方面的政策,包括科技、文教、体育、卫生等方面的政策。

2.公共政策的特征和手段(2015年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政策是指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的行动计划和相关策略等。

公共政策的特征:

(1)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

(2)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政策主体尤其是执政党和政府总是师徒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目的;

(3)是一种政治过程。公共政策市政府为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按照政治的程序和原则运转;

(4)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目标,带有强制性,必须为目标团体所遵守。

公共政策的手段:

(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之一。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通过对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实现特定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或手段。

(3)直接控制(管制)。直接控制或管制是国家或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或立法方式对经济社会生活实行直接的干预。

(4)制度变迁。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或调整经济运行的制度框架、契约关系或行为规范准则,引导社会经济的运行。

3.公共政策的主体(2013年苏州大学;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

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政策主体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

官方决策者是指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内阁和法院掌握,这三大系统各司其职、彼此独立,依靠国家宪法所赋予的权力制定不同类型的公共政策。它包括:

(1)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的政治任务。

(2)行政决策机关

行政决策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行政国家已成为司空见惯的提法。

(3)行政执行机关

行政执行部门对政策制定具有很大影响,因为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相互缠绕、不可分割。

(4)法院

法院进入了社会和政治活动领域,不仅参与了政策制定,而且扮演了重要角色。法院常常能够通过司法审查权和法令解释权对公共政策的性质和内容产生巨大影响。

非官方参与者相对于官方决策者而言,它们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较为间接,但同样是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主题因素,其包括:

(1)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利益表达的功能。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利益集团在组成方式和合法化程度上差异大,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制定的方式或途径多种多样,如院外活动、舆论宣传、政治捐款、抗议示威等。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利益集团数量的增多及其规模结构和活动方式的多样化。

(2)政党

政党是利益集团的一种特殊类型,往往以政治联盟的形式出现。其关注的政策范围广,对政策制定影响大。

(3)公民个人

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主要途径如下:

①以主权者身份,通过直接投票的方式决定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世界行使个人权利

②通过代议形式,推选代表参与政策制定,间接行使个人权利

③使用威胁手段,如参加请愿、示威、罢工、游行等活动,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博士政府修改或废止政策

④参加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⑤制造社会舆论或多方游说,提出政策诉求,影响政策导向

⑥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

(4)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最强有力、最直接、最方便的沟通手段,对政策制定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政策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第四种权利之称” 。大众传媒的特点:

①传媒是传播政府政策意图的有效工具

②传媒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

③传媒是社会舆论的导向舵

④传媒是社会信息分配的中枢

(5)思想库

思想库或脑库,是现代社会政策研究组织的别称,它是政策主体的一个十分独特而又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是现代决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思想库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思想库既从事理论研究又从事应用研究,既关注学术问题又关注实际问题。思想库有以下类型:

①官方思想库

隶属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或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的智囊团,或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或具有相对独立的建制

②半官方思想库

一是政府出资支持重点研究课题,二是政府与政策研究机构签订合同,三是与政府有对口挂靠关系的思想库。

③民间思想库

由民间发起,得到基金会或公司赞助的社会性政策研究机构。

④国际思想库

由不同国家的学者和官员构成,以国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性政策研究组织。

4.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2007年、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

公民参与是政策主体中非官方参与者之一,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主要途径如下:

①以主权者身份,通过直接投票的方式决定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世界行使个人权利

②通过代议形式,推选代表参与政策制定,间接行使个人权利

③使用威胁手段,如参加请愿、示威、罢工、游行等活动,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博士政府修改或废止政策

④参加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⑤制造社会舆论或多方游说,提出政策诉求,影响政策导向

⑥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

5.政策系统的构成(2017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

公共决策系统(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它可以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在该系统中,政策主体是最基本或首要的因素,而公共决策系统的运行是政策过程,由若干活动环节或阶段所组成。

现代化、科学化的公共政策系统是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所构成的大系统。

(1)信息子系统。信息子系统是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其作用是: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传递。

(2)咨询子系统。又称参谋子系统,是由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集中专家们的集体智慧,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公共决策提供方案和其他方面的咨询服务。其作用是:①政策问题分析 ②政策未来预测 ③方案设计及论证 ④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 ⑤参与政策评估并反馈信息。

(3)决断子系统。是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所组成的,在整个公共决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公共决策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政策的最终决定者,领导公共决策活动的全过程。其作用是:①提出有关的政策课题 ②考虑政策目标 ③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 ④负责政策的最终决定

(4)执行子系统。是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的,主要职责是将政策方案转变为政策效果。其作用是:①为政策方案或项目的执行做好准备 ②从事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 ③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

(5)监控子系统。是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的一个子系统,其作用贯穿于整个公共决策过程,目的是使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避免政策的变形走样,保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其作用是:①确立政策执行的准绳和规则,提供检查执行情况的依据 ②监控政策执行情况 ③反馈政策执行情况

6.政策分析模型的相关问题

问题1:传统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最优解

传统理型模型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传统的政策理论有着理性主义前期的深刻烙印,它认为任何决策都是目标性行为,达到目标有很多途径和手段,所谓理性的选择就是要做出最大价值的选择,即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优方案。

传统理性模型中最优选择应具备的条件(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

(1)把决策行为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因为是整体,才会有一致性的价值判断。如果是群体就必然会出现价值判断的差异,因而在目标选择和最优认定方面产生分歧

(2)决策者具有绝对理性。决策者具有完备的知识和信息,能穷尽备选方案并预测所有结果。

(3)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

(4)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5)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传统理性模型中最优选择的具体步骤:

(1)确定决策目标

(2)提出备选方案

(3)对备选方案及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4)通过排序选择出最优方案

传统理性模型的前提假设的缺陷(限制条件):

(1)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2)人是感情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往往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3)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主要表现在:

①人对信息的感知能力有限 ②人的记忆能力有限

(4)决策所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

(5)决策总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

问题2:有限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满意解

有限理性模型,又称满意模型或次优模型,是用“社会人”取代“经济人”,它认为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

有限理性的行为表现:(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

(1)在情报活动阶段

人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知觉选择性的支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

(2)在设计活动阶段

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可行性方案,而是通过力所能及的求解活动,寻找尽可能多的决策方案。

(3)在抉择活动阶段

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顺序有关,先提出的且能够令人满意的方案往往就会被确定下来,而不再考虑其他方案。

次优决策涉及的基本问题(即满意决策或理性模型下的决策的基本问题):

(1)有限目标

决策并不能保证一开始就有十分明确的目标,环境又不允许我们等到目标完全明确之后再做选择。因此需要从主要的、紧迫的、明确的问题入手,边了解情况,边探索目标。

(2)期望水平

期望水平是随环境条件和个人体验的变化而变化的。

为决策目标确定一个恰如其分的期望水平,是决策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应采取量化方法将期望水平明确地表达出来。

(3)搜索方法

搜索方法基于满意原则,搜索方法有:

①试探方法

在没有满意方案的情况下,提出探索性方案,选择若干试点进行试验,看是否满足期望水平。由此总结经验和教训,再设计下一步的备选方案。

②随机方法

没有满意方案的方案下,随机行动。

③折中方法

在决策有风险、实际情况复杂,又必须提出方案时,对相互冲突的方案折中。

④效益方法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选择能产生最大效益的备选方案。

有限理性模型为对人们的实际决策行为做了比较真实的解释,为决策理论及其实践的开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问题3:渐进模型——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

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

渐进模型的特点:

(1)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渐进模型的优点:

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试验、不断反馈和调整的过程,有利于避免因决策严重失误所产生的持久性结果。

渐进模型的缺点:

渐进模型有很大的局限,带有明显的保守主义偏见,不符合社会变革的需要。

问题4:团体迷思/小组意识/群体狂想症(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

团体迷思是指在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团体里,其成员为维护团体凝聚力,追求团体的和谐与共识,会忽略最初的决策目标,因而不能有效进行方案评估的病态思考模式。

诱发团体迷思的前置因素:(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

(1)高度的团体凝聚力

(2)团体与外界的隔绝

(3)采用命令式的领导方式

(4)缺乏有条理的决策方法与程序

(5)团体成员背景和价值观的相似性

(6)外部威胁及时间压力

(7)对领导所提方案的依赖性

(8)由新近失败导致的盲目悲观

团体迷思的表现形式:

(1)无懈可击之错觉

团体过分自信和盲目乐观,忽视潜在的危险及警告,意识不到洁厕存在的危险性

(2)集体合理化

团体一旦做出决策,就努力使其合理化,忽视环境变化,缺乏重新审视和评价

(3)对团体固 德深信不疑

团体成员相信团体的决策时正义的,不存在道德问题

(4)刻板印象

对外界存有偏见,同时坚信自己团体的方案一定会成功。

(5)对持异议者施加压力

团体不欣赏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对持异议者施加压力

(6)自我审查

团体成员有疑虑时总是习惯保持沉默,认为自己无权挑战团体智慧

(7)全体一致的错觉

团体意见看起来总是一致的,有全体一致的错觉

(8)自我指定的心理守卫

团体成员会隐瞒不利于团体一致性决策的信息和资料,来保护团体的统一性

团体迷思对团体决策及结果的影响:

(1)不全面研究替代方案

(2)不全面研究决策目标

(3)不考虑既定选择的风险

(4)信息搜集不足

(5)信息处理过程带有偏见

(6)不重新评估当初放弃的选择

(7)未制定突发情况的备用方案

团体迷思的防范措施:

(1)让团体成员了解团体迷思现象,认识其原因、表现、影响和后果。

(2)团体领导应鼓励成员尽可能多地提出怀疑和反对意见

(3)领导不要一开始就表明自己倾向于哪个方案,避免自己的主管好恶对成员造成心理影响。

(4)建立一些独立的政策计划和政策评估小组,为同一项政策服务,增强小组的开放性。

(5)把决策小组再分成若干小组,由不同的人主持小组讨论,然后把意见汇总。

(6)团体成员与组外人员交换意见,避免当局者迷的劣势,发挥旁观者清的优势。

(7)邀请专家参与讨论,提出意见

(8)领导者安排“魔鬼”角色,故意与大家的意见相左,破除追求一致所带来的消极结果,克服群体压力所引起的从众效应。

(9)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从对方的观点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做到知己知彼。

(10)不轻易满足于简单的一致,在成员意一致后,应该再开一次会,专门提出疑问,

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答题模板

其实,考研专业课和考研英语作文一样,都是有模板可循的。

一、有关政府改革考题的答题模板

比如“大部制改革”的措施、如何构建“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无缝隙政府”。如果考题涉及政府及其官员存在的一些问题,考生就可以套用此模板。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2.下放权力,转变管理方式,吸收社会力量共同治理。3.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选择、考核机制,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4.增加专家学者以及群众的参与决策渠道,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体制。5.利用现代化、市场化管理方法,加强绩效管理,提高行政效率。6.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二、答题“三段论”

对某句话的“评析”,对某一个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这样开放性的题目,建议考生遵循以下答题思路:

第一,是什么,即以上材料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尤其是文章中反映了哪些行政管理的现象和理论。

第二,为什么,即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或行政问题出现的原因。考研提供的材料,一定是要说明某一个问题,那么既然有问题就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

第三,怎么样,即针对以上的原因,今后应该怎么做。至于怎么做这个方面,可以套用上面的模板。

1.4 公共行政学框架梳理

第一部分,“是什么”,即对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对象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怎么样”,即我们的研究对象——政府,是如何做事情的。

第三部分,“约束”,即对我们的对象——政府的行为,进行制约,使之不对私权产生侵犯。即当前政府反腐措施。

第四部分,“改革”,即对当前政府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

不但四个部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第一章,绪论:讲解近100多年行政学发展历程及理论积淀。即回顾过去。

第二章,行政职能:之所以把“行政职能”放在第二章,是因为我们这门学科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如何让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能。所以,本章是整本书的核心。此外,考生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行政管理学这门学科在1887年才诞生,之前却没有存在。而政治学、企业管理等却早就有了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这是因为在17、18世纪之前,西方一直倡导的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市场经济,即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所以,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很小,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研究它的必要性。但是,伴随着西方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社会事务越来越多,但是立法机构等无力处理这些事务,所以政府就被推到了幕前。并且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中,政府逐步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是时候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政府了。

第三章,行政权力:中国有一个词叫作“职权”,有“职”却无“权”,则政府及其官员就无法切实履行它的职能。因此,第三章必须是行政权力,它是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保障。

第四章,行政领导:从第三章“行政权力”到第四章“行政领导”属于行政权力的人格化。行政权力本身并没有好坏,只有赋予人之后,才具有人格,才能为民服务。而被赋予的这个人,就是所谓的领导,即行政领导。在权力与人结合以后,腐败也开始了。

第五章,行政组织:在权力与人结合产生了行政领导之后,光靠领导自身没法一个人亲力亲为,必须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构建自己的组织系统,也就是行政组织。

第六章:人事行政:在“行政领导”构建了自己的“行政组织”之后,就需要对组织中的人进行激励和管理,即人事行政,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每个组织的气氛、工作能力不同,其关键就是对组织的激励和管理。

第七章:行政决策:在“行政领导”通过“人事行政”对“行政组织”中的人充分激励和调动之后,政府就要开始做事情了,就要开始履行其“行政职能”了。那么,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呢,就是制定决策,颁布政策,即为“行政决策”。

第八章:行政执行:政府作出“行政决策”之后,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要去执行,即为“行政执行”。正如考生自己在作出报考北京大学或者南京大学或者北航或者湖大或者川大或者北师大等之后,不能就开始无所事事,每天埋头“吃饭、睡觉、打豆豆”,我们必须去制订考研计划,必须去每天不断地学习和落实学习任务。

第九章:行政方法:无论是考研,还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过程中,都必须讲究方法,在“行政执行”中不讲究方法,只能让自己走弯路,耽误时间。

第十章:行政效率:我们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采取“行政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行政效率”。正如,每年有几百上千人在 参加考研、考博及公务员、四六级的培训,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寻求“行政方法”,达到“行政效率”的目的。

第十一章:机关管理: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一,除了“行政方法”,还必须有后勤管理保证日常管理。

第十二章:公共财政: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二,除了“行政方法”和“机关管理”,还需要有财政的支持,毕竟大家不能空着肚子工作。

第十三章:行政行为:从第三部分开始,我们研究的是如何对政府之前的行为进行约束,那么在对政府约束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政府的一言一行,也就是“行政行为”,唯此,才能更好地约束政府。

第十四章:依法行政:即“有法可依”,在我们了解了“行政行为”之后,就要开始制定法律、法规对行政、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第十五章:法制行政:即“有法必依”,制定法律之后,必须有人监督,没有人监督,则法律就会形同虚设。因此法制行政其实就是监督的意思。

第十六章:行政责任:即“违法必究”,在官员违反了法律之后,就必须承担责任。“依法行政”、“法制行政”、“行政责任”三个部分属于对政府官员的外部监督体系。

第十七章:行政伦理:属于官员内部监督体系,力求通过个人品德的塑造、职业道德等对官员形成内在的约束。

第十八章:政府能力:在我们前三个部分,共十七章的努力下,我们要检测一下政府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政府能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能。结果发现,政府能力还是存在问题的,政府的职能还是没法得到更好地履行,甚至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可能会手足无措。怎么办呢?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环节——行政改革。

第十九章:行政改革:在政府能力出现问题的时候,在政府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进行及时的改革,但是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十多次的改革,直至当前政府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也是面临着重重阻力。那么如何拯救我们的政府呢?

第二十章: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既然我国历次改革都面临着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西方的改革经验和理论。

第二十一—二十四章: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来说,还是没法适应我国的改革环境,所以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经过上述的分析,大家要记住,无论看什么书,都务必要掌握作者写作的框架。只有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个学科的框架以及弥补很多考生因为跨专业而产生的问题,并且对于考生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大有裨益。

考试研究院行政管理考研研究室经历8年的研究,对全国近100多本行政管理书籍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形成了一整套的复习方法、复习策略以及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这也是为什么 考研辅导通过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本书另有录制的视频课程,也欢迎广大考生到 订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