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行政管理考研导师推荐参考书及真题回忆…(2020年中国地产破产排行)

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行政管理考研导师推荐参考书及真题回忆…(2020年中国地产破产排行)缩略图

2020年4月10日星期五

北大、人大、北外、中财教授创办

【温馨提示】最近几年,对政府改革、行管前沿理论、经济社会热点越来越重视,这是考察的重点,建议大家一定要多关注。此外,2020年行管考研前三名全部为 学员,而且分数都很高,在校教授一对一辅导,精准讲解,行管考研,首选 。

此外,建议如下:

第一, 五一前必须弄明白每本书的重点及命题趋势,这是第一轮复习,根据育明视频课程或者一对一辅导推进。很多考生想自己先看书,这样很容易走入歧途,浪费时间。

第二, 6-10月,第二轮复习,背诵重点,但是不建议撰写笔记,因为你不明白重点,整理笔记就是抄书,没有任何意义。

第三, 11-12月,第三轮复习,进行5次左右模拟考试,根据育明考前押题进行模拟,2020年押题命中率高达90%以上。

目录

一、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

二、2004-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育明一对一学员回忆)

三、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行政管理考研导师预测考研热点

四、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行政管理考研第一名笔记

五、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行政管理考研热点专题20讲总结

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技巧

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模板

一、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

619管理学概论(或601高等数学)

《管理学》(第十一版),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37行政管理学综合(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

《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夏书章,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政策科学》,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辅助资料

《全国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

《管理学:考点热点·习题详解·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二、2004-202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行政管理考研真题汇总

【温馨提示】真题非常重要,尤其是最近3年的真题,一定要重视,更多视频及一对一辅导,在校教授辅导,除了 ,任何机构都无法做到。

1. 实证分析行政系统的界限

2.实证分析行政越位错位,并说明其危害

3.论述古典行政组织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4.论述西方 文管 制度的变革

5.行政信息的分类与分级

7.简述制约行政沟通的因素

8.论述人民主权理论

二,判断题

1.行政职能是范围最广的职能

3.行政领导者的责任包括政治,工作,法律责任

4.国家职能和行政职能是决策与执行的关系

三,论文,自主命题

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对行政职能的影响

四,案例 公共危机

1.描述公共危机

2.公共危机的阶段及应对措施

3.撰写什么

简答题,一共7道题,从7道题中选择6道题就可以了,每题10分

1,高层,中层,底层管理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

2,评价泰勒科学管理的贡献

3,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之间的区别

4,事业部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5目标
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行政管理考研导师推荐参考书及真题回忆…(2020年中国地产破产排行)插图
管理的含义

6.解释期望公式m=v*e,与“努力-绩效-奖励-个人目标”的含义

7.简述领导特性理论

论述题,每题20分

1,给了一个表格,是书上184页的表格,综合激励,简述这个图表,然后影响激励的因素有哪些

2,领导方格理论。

3根据计划工作的原理,说明你如何引导员工设计年度计划

材料分析题,30分,今年只有一个题,里面是4个问题,

材料是什么维特公司,弗什么夫创办的,记不清楚了,材料大体是这样的。

他开了商店。是以价格优惠,销售量大来盈利的,所有的权利都集中在他一个人手中,慢慢得他开了很多连锁店,有25家,但是,他的公司却倒闭了,因为他商店的经理人没有实权,只是开门的人,上级和下级缺乏沟通。他要亲自在25个分店视察,管理不过来

员工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知识素养不高,由于是廉价的商店,无法吸引优秀的一流人才。最后破产了。

问题

1,他的公司为什么会倒闭,

2.他应不应该在后期把集权式变为分权式管理。

3.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4.由于上下级之间的交流不畅,造成不能预料风险的烦恼,有什么补救措施?

四、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笔记

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下来去”模型——宁骚《公共政策学》

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下来去”模型,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的政策执行研究路径。这一路径认为,在当代中国的政策实践中,成功的政策执行取决于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并采用先做政策试点,即将政策进行局部试验,然后再全面推广并进行“执行一总结”的政策试验方式。由于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政策环境的关系 体现为上下互动的过程,因此将这一研究路径称为“上下来去”政策执行模型。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1.政策执行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1)首先要求政策主体大力进行政策宣传,以获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有利于政策执行的社会舆论环境,最终使政策得以贯彻执行;

(2)其次政策主体必须注重政策执行后的情况报告和意见反馈;

(3)再次,政策主体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策执行的价值取向,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监测执行结 果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2.政策执行是一个“试验一推广”的过程

政策试验是“上下来去”模型的又一重要内涵。在全面推行一项新的政策,特别是那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政策之前,都要预先选择几个地区、部门和单位进行试点,取得具体的工作经验,并以此为依据对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然后再普遍实施。这样就有利于降低政策执行成本和风险。

3.政策执行是一个“执行—总结”的过程

政策执行总结,是指执行机关和执行人员在政策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后,依照国家现行政策和行政管理规律,对政策执行过程和结果加以全面、系统的衡量、评价、反思和检讨。在政策执行中群众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经过系统地总结,成为执行者以后行动的借鉴。 “执行—总结”的过程不仅是对政策执行进行的全面检查,也是下一轮政策过程的起点,为下一轮政策的有效制定提供基础。

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宁骚《公共政策学》

提示:过程模型在本章之前的考点中出现过,此处又重复出现,切记与政策的过程模型(生命周期模型)不能同一而论。另外,本部分内容与前面重复很多,要求考生将二者结合后记忆最佳答案,部分图解答题时不需要画,但要熟悉思路。

1.过程模型

美国学者史密斯首次提出了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关系的理论模型,因而又称为“史密斯模型”。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有如下四个主要变量:

(1)理想化的政策

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

(2)执行机关

执行机关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等。

(3)目标群体

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

(4)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

图15-1描述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这四个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联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过程。史密斯用“处理”一词来表示对政策执行中各组成要素内部及彼此间的紧张、压力和冲突等关系的反应。

2.互适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认为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相互调适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政策执行是否有效取决于二者互适的程度。如图15-2所示。

麦克拉夫林的相互调适模型,至少包含以下四项逻辑认定:

(1)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问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必须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

(2)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令下行”这种单向流程;

(3)政策执行者的目标和手段可随着环境因素、受影响者的需求和观点的改变而改变;

(4)受影响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将反馈到政策上,从而影响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

3.循环模型

当代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雷恩和拉宾诺维茨构建了一个以循环为特色的政策执行分析框架,即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如图15-3所示。

该模型认为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政策执行经历了三个阶段,遵循三个原则。

(1)三个阶段是:拟订纲领阶段;分配资源阶段;监督执行阶段。

(2)三个原则是:合法原则;理性原则;共识原则。

4.博弈模型

这是博弈论运用于公共政策执行而形成的理论模型,即以博弈理论观察、分析执行过程中相关参与者就政策标或手段的达成所作的说服、协商与妥协等互动情形。它以完全理性人为假设前提,认为在冲突和竞争的情况下每一个参加者的选择都遵循最大收益—最小损失原则。

5.系统模型

美国学者霍恩和米特尔提出了系统模型。认为在政策决定与政策效果这一转变过程之间存在许多影响二者的量,既有系统本身,也有系统环境的因素。一个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必须重视对如下五个重要变量的把握:

(1)政策的价值诉示,即政策目标与标准;

(2)政策资源,即系统本身实现价值的条件;

(3)执行者属性,包括执行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能力、精神面貌以及执行机关的特征及其整合程度;

(4)执行方式,指的是执行者之间、执行者与目标群体之问采取的互动方式,主要包括沟通、协调与强制;

(5)系统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条件等。

这五个变量相互之间的联系及其与政策内容、政策效果的影响关系,如图15-4所示。

6.综合模型

美国学者梅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提出了综合模型,又被称作梅兹曼尼安—萨巴蒂尔模型。政策执行是一个受多种变量影响的相当复杂、多视角的动态过程。他们列举、分析了许多属于政策问题的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并把这些因素归为三大类,如图15-5所示。

这一模型从多个视角大量地考察了影响政策执行的各种主要变量,为分析、指导政策执行提供了一个较完备的思考与实践框架。

五、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行政管理考研热点专题20讲总结

答题角度总结

(一)防疫治疫是对公共治理体系与公共治理能力的大考

1.新冠肺炎重大疫情防控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周少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认为: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权责不清问题

从病毒的感染、传播和扩散,有一个疫情演变的过程和逻辑,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考验着公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而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任一环节的疏忽和漏洞,都可能导致疫情的扩散蔓延和难以控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公共治理体系的极限考验,也是对公共治理能力的综合大考。

自03年“非典”之后,我国持续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与传染病防控体系,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初期,疫情发生地的政府部门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着信息发布迟缓、决策欠周、处置不力等问题,造成了新冠肺炎疫情难以得到及时控制、四处扩散的严重后果。

从公共管理学与公共治理理论方面分析,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权责不清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面的权责不清现象

及时、准确、公开的信息发布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机制。但在谁能发布信息、发布什么信息方面,在各级政府卫生部门之间却存在权责不清的现象。相关立法在信息发布主体的确定上存分歧,游离在各级政府与其所属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之间。

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决策方面的权责不清现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主要包括决策信息收集、决策咨询、决断等环节,分别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疾病控制机构、决策咨询委员会行使相应权责。这主要体现在“何种级别的应急决策由哪级政府决断”“通过什么程序决策”等方面,存在授权主体不明确、权力界限不清晰等现象。

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方面的权责不清现象

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机构权责不清晰上。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不仅是卫生部门一个部门或系统的事情,往往需要应急管理部门的强力配合。

其中,医疗系统和公共卫生系统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机制不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协同性不强,疾病预防控制职责不清,特别是在应急队伍、医药储备与装备储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善后评估等方面的权责划分不清晰。

(2)市场监管与疫情上报存在疏漏

与“非典”疫情相似的是,此次疫情依然与非法捕食野生动物有关。作为第一块监管和检疫基石,政府市场监督部门和食品检疫部门的日常工作存在松懈和疏漏,这是此次疫情演变的第一个环节缺陷。“非典”过后,法治化、制度化的日常监管体系仍未到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再次给了我们深刻教训。

“非典”之后,我国建立了从中央到省级、市级、县级,直到乡镇街道医院的五级垂直疫情报告体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不明原因肺炎应在首诊医生发现后,及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进行上报。此次疫情发现首例不明原因肺炎是在2019年12月初,按规定应该每天及时报告新增病例,县级以上的疫情监测系统是应该知悉武汉疫情的蔓延扩散情况的。如果疫情监测系统及时与各级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并能及时根据疫情变化作出相应的防治举措,疫情扩散是可能在第一时间和有限范围内得以遏制的。但遗憾的是,疫情防治的这一环节我们再次失守。

(3)疫情监测与防治应对的互动提升过程出现漏洞

从此次武汉疫情演变的过程来考察,疫情监测和疫情防治的互动提升过程出现了漏洞,也就是说疫情防治的举措并没有随着疫情扩散而相应地提升。大致的演变过程还是比较清晰的,其中有关键的三个时间环节:

①疫情的监测和上报环节

从2019年12月初发现首例感染者,到12月30日第一批国家专家组赶赴武汉,疫情的监测和上报系统应该是顺畅和按规定进行的。疫情监测系统不够准确,地方政府可能存在瞒报误报等情况。

②疫情的分析和判断环节

对病毒的提取和分析,武汉当地和国家有最好的科研分析团队。但值得大众质疑的是,直到1月20日第二批国家专家组的钟南山院士,公开断言“肯定人传人”之前,武汉防疫部门和武汉市政府在对此的政府公告中,一再宣传疫情“可防可控”“不排除有限人传人”“但持续人传人风险较低”。

③防治举措提升的“宣布权”问题

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公开表示“肯定人传人”后,在中央领导的批示监督下,武汉疫情防治形势骤然升级,1月23日宣布武汉“封城”,全国也由此进入了防疫抗疫的全民动员时期,但已经错过了宝贵的有效防疫期。

在此有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问题是,武汉市宣布提升防治举措及其“封城”,是需要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的,并不是能够自主决定的地方政府行为。在这一疫情不断蔓延升级的过程中,武汉市的防治举措并没有相应地得以提升和加强

(4)全民动员与全国防治难度大

2020年1月23日以后,防疫抗疫工作进入了全民动员和全国防治的高度关注时期。但最佳防疫期已经失去,500多万人已经从武汉流散全国,加之春节期间全国人民的各地大流动,防疫抗疫工作已经到了最艰难最复杂的困难时期。此时,全民动员和全国防治的“举国体制”再次发挥威力,全国各地城市乡村进入“各自为战”“分点剿灭”的“战疫情”阶段。全国各地城市乡村的“防疫歼灭战”,都在考验着各地城市乡村公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反映出来的制度性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全国各地“各自为战”,缺乏全国性的统一协调

由于农民工的大量返乡,疫情已经蔓延到全国各地城乡。全国各地城市和乡村,不论大小,都进入了“分点剿灭”的各自为战状态。这一阶段,全国各地的疫情蔓延和带病人群不同,对医疗物资和医疗队伍的需要也相应不同,但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调配和协调,医疗物资和医疗队伍的部署和调配失去平衡。加上各地的封路和封城,更使全国性的蔬菜和医疗物资的运输出现障碍和问题。

②城乡之间防疫和医疗能力的差距

城乡之间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水平的差距由来已久,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更加凸显。城市里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基本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检查,但乡村的相关病例就只能运往县城医院和城市医院。

③防疫抗疫对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提出了综合性的全面挑战

特别是基层县域治理和乡镇治理,其习惯性地运用“开会布置——签订项目责任书——检查监督——年终考核”的工作程式。但重大疫情的冲击,需要快速反应和自主的处置能力,此时以往惯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方式,根本无助于疫情的防控和应对。

(5)党政统合与多方协同中的制度性缺陷

在“举国体制”的制度惯性和“压力型政府”的路径依赖下,基层的公共治理多年来一贯采用党政主导、党政主办甚至党政包办的方式,这在一些运动型治理和运动型项目中表现特别突出。

在此次防疫抗疫的阻击战中,党政统合领导一切的制度威力再次发挥作用。从中央到乡村,防疫抗疫工作成为各级党政部门的头等大事,党政各级部门和干部冲锋陷阵在抗疫一线。但由此也暴露了公共治理和基层治理中一直隐藏着的制度性缺陷:

比如:

①基层政府包办一切,基层干部不堪重负,“连轴转”的工作压力挑战着基层干部的身心极限。

②基层干部习惯性懒政、怠政和不敢担当的作风,在防疫抗疫的压力下暴露无遗,难以胜任非常时期的快速应对和处置要求。

③地方红十字会和慈善系统的官僚作风,难以适应防疫物资大量捐赠和准确分配的急迫需求,造成红十字系统捐赠物资大量积压而迫切需要物资的医疗系统却无物资可用。

④各级政府独包独揽,忽视和无视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组织的多方参与和协调防疫,如各地医院亟需的医疗物资捐赠,可以通过顺丰、京东和阿里巴巴等企业,实现物资捐赠者与接收医院的快速直接对接。

⑤各地防疫抗疫中,很少能够见到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志愿者的身影,强大广泛的社会组织“第三方力量”无从发挥作用。

⑥公共舆论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信息沟通作用,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利用。疫情发生和扩散后,如果利用电视、手机等大众传播手段,第一时间传播和沟通医院急需物资和捐赠物资的双方信息,促使物资捐赠者与接受者直接对接,减少捐赠物资的中转环节,则会更加有利于防疫抗疫工作的展开。

未来战胜疫情和保证公共卫生安全,迫切需要在党政统合的领导下,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组织,公共媒体和自媒体以及广大公民,各自发挥其优势和功能潜能,形成多方参与、协调治理的治理合力和治理格局。

六、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技巧

1.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一般答100字左右,在a4纸上约3行,每行30-40字。

(2)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第三,总结,可以作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名词解释一般位于试卷的第一部分,很多考上刚上考场非常的兴奋,一兴奋就容易下笔如流水,一不小心就把名词解释当成了简答题。结果后面的题目答题时间非常紧张。

第二,育明考研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按照每个人写字的速度,一般需要5分钟左右。

2.简答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简答题一般来说位于试题的第二部分,基本考查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掌握程度。难度中等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重要问题梳理清楚,要比较扎实的记忆。一般来说书本看到5遍以上可以达到记忆的效果。当然,记忆也要讲究方法。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简答题定义框架答题法

定义→框架→总结

第一,先把简答题题干中涉及的最重要的1-2个名词进行阐述,类似于“名词解释”。很多人省略了这一点,无意中丢失了很多的分数。第二,按照要求,搭建框架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5条,每条150-200字。第三,进行简单的总结。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有头有尾,换言之,必须要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800-1000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

3.论述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论述题在考研专业课中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考查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查队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这一点是我们育明考研专业课讲授的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论述题三步走答题法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第一,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概念,要阐释清楚;论述题中重要的理论要点要罗列到位。这些是可以在书本上直接找到的,是得分点,也是进一步分析的理论基点。第二,要分析目前所存在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个部分,基本可以通过对课本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总结而成。第三,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回答的视角要广,不要拘泥于一两个点。

第二,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一定要有条理性,但是条数不宜过多,字数在1500左右。用时为25-30分钟。如果试卷中有3道(一般不会更多)论述题,你可以答800-1000字,如果有两道,你可以答1000-1200字左右。论述题是拉分的关键,也是专业课里分值最高、题量最大的题型,同时往往是概括性最强、最难回答的题型。建议采用“总分总”结构,即前后是起始和总结的套话,中间是要点,要点部分采用4×300(2×150)模式,即分4大条,每条300字,每条又分两小点,每点150字。

七、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模板

其实,考研专业课和考研英语作文一样,都是有模板可循的。

一、有关政府改革考题的答题模板

比如“大部制改革”的措施、如何构建“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无缝隙政府”。如果考题涉及政府及其官员存在的一些问题,考生就可以套用此模板。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2.下放权力,转变管理方式,吸收社会力量共同治理。3.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选择、考核机制,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4.增加专家学者以及群众的参与决策渠道,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体制。5.利用现代化、市场化管理方法,加强绩效管理,提高行政效率。6.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二、答题“三段论”

对某句话的“评析”,对某一个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这样开放性的题目,建议考生遵循以下答题思路:

第一,是什么,即以上材料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尤其是文章中反映了哪些行政管理的现象和理论。

第二,为什么,即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或行政问题出现的原因。考研提供的材料,一定是要说明某一个问题,那么既然有问题就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

第三,怎么样,即针对以上的原因,今后应该怎么做。至于怎么做这个方面,可以套用上面的模板。

1.4 公共行政学框架梳理

第一部分,“是什么”,即对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对象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怎么样”,即我们的研究对象——政府,是如何做事情的。

第三部分,“约束”,即对我们的对象——政府的行为,进行制约,使之不对私权产生侵犯。即当前政府反腐措施。

第四部分,“改革”,即对当前政府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

不但四个部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第一章,绪论:讲解近100多年行政学发展历程及理论积淀。即回顾过去。

第二章,行政职能:之所以把“行政职能”放在第二章,是因为我们这门学科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如何让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能。所以,本章是整本书的核心。此外,考生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行政管理学这门学科在1887年才诞生,之前却没有存在。而政治学、企业管理等却早就有了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这是因为在17、18世纪之前,西方一直倡导的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市场经济,即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所以,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很小,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研究它的必要性。但是,伴随着西方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社会事务越来越多,但是立法机构等无力处理这些事务,所以政府就被推到了幕前。并且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中,政府逐步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是时候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政府了。

第三章,行政权力:中国有一个词叫作“职权”,有“职”却无“权”,则政府及其官员就无法切实履行它的职能。因此,第三章必须是行政权力,它是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保障。

第四章,行政领导:从第三章“行政权力”到第四章“行政领导”属于行政权力的人格化。行政权力本身并没有好坏,只有赋予人之后,才具有人格,才能为民服务。而被赋予的这个人,就是所谓的领导,即行政领导。在权力与人结合以后,腐败也开始了。

第五章,行政组织:在权力与人结合产生了行政领导之后,光靠领导自身没法一个人亲力亲为,必须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构建自己的组织系统,也就是行政组织。

第六章:人事行政:在“行政领导”构建了自己的“行政组织”之后,就需要对组织中的人进行激励和管理,即人事行政,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每个组织的气氛、工作能力不同,其关键就是对组织的激励和管理。

第七章:行政决策:在“行政领导”通过“人事行政”对“行政组织”中的人充分激励和调动之后,政府就要开始做事情了,就要开始履行其“行政职能”了。那么,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呢,就是制定决策,颁布政策,即为“行政决策”。

第八章:行政执行:政府作出“行政决策”之后,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要去执行,即为“行政执行”。正如考生自己在作出报考北京大学或者南京大学或者北航或者湖大或者川大或者北师大等之后,不能就开始无所事事,每天埋头“吃饭、睡觉、打豆豆”,我们必须去制订考研计划,必须去每天不断地学习和落实学习任务。

第九章:行政方法:无论是考研,还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过程中,都必须讲究方法,在“行政执行”中不讲究方法,只能让自己走弯路,耽误时间。

第十章:行政效率:我们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采取“行政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行政效率”。正如,每年有几百上千人在 参加考研、考博及公务员、四六级的培训,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寻求“行政方法”,达到“行政效率”的目的。

第十一章:机关管理: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一,除了“行政方法”,还必须有后勤管理保证日常管理。

第十二章:公共财政: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二,除了“行政方法”和“机关管理”,还需要有财政的支持,毕竟大家不能空着肚子工作。

第十三章:行政行为:从第三部分开始,我们研究的是如何对政府之前的行为进行约束,那么在对政府约束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政府的一言一行,也就是“行政行为”,唯此,才能更好地约束政府。

第十四章:依法行政:即“有法可依”,在我们了解了“行政行为”之后,就要开始制定法律、法规对行政、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第十五章:法制行政:即“有法必依”,制定法律之后,必须有人监督,没有人监督,则法律就会形同虚设。因此法制行政其实就是监督的意思。

第十六章:行政责任:即“违法必究”,在官员违反了法律之后,就必须承担责任。“依法行政”、“法制行政”、“行政责任”三个部分属于对政府官员的外部监督体系。

第十七章:行政伦理:属于官员内部监督体系,力求通过个人品德的塑造、职业道德等对官员形成内在的约束。

第十八章:政府能力:在我们前三个部分,共十七章的努力下,我们要检测一下政府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政府能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能。结果发现,政府能力还是存在问题的,政府的职能还是没法得到更好地履行,甚至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可能会手足无措。怎么办呢?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环节——行政改革。

第十九章:行政改革:在政府能力出现问题的时候,在政府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进行及时的改革,但是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十多次的改革,直至当前政府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也是面临着重重阻力。那么如何拯救我们的政府呢?

第二十章: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既然我国历次改革都面临着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西方的改革经验和理论。

第二十一—二十四章: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来说,还是没法适应我国的改革环境,所以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经过上述的分析,大家要记住,无论看什么书,都务必要掌握作者写作的框架。只有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个学科的框架以及弥补很多考生因为跨专业而产生的问题,并且对于考生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大有裨益。

考试研究院行政管理考研研究室经历8年的研究,对全国近100多本行政管理书籍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形成了一整套的复习方法、复习策略以及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这也是为什么 考研辅导通过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本书另有录制的视频课程,也欢迎广大考生到 订购!

七、行政管理考研框架梳理

第一部分,“是什么”,即对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对象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怎么样”,即我们的研究对象——政府,是如何做事情的。

第三部分,“约束”,即对我们的对象——政府的行为,进行制约,使之不对私权产生侵犯。即当前政府反腐措施。

第四部分,“改革”,即对当前政府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

不但四个部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第一章,绪论:讲解近100多年行政学发展历程及理论积淀。即回顾过去。

第二章,行政职能:之所以把“行政职能”放在第二章,是因为我们这门学科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如何让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能。所以,本章是整本书的核心。此外,考生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行政管理学这门学科在1887年才诞生,之前却没有存在。而政治学、企业管理等却早就有了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这是因为在17、18世纪之前,西方一直倡导的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市场经济,即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所以,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很小,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研究它的必要性。但是,伴随着西方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社会事务越来越多,但是立法机构等无力处理这些事务,所以政府就被推到了幕前。并且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中,政府逐步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是时候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政府了。

第三章,行政权力:中国有一个词叫作“职权”,有“职”却无“权”,则政府及其官员就无法切实履行它的职能。因此,第三章必须是行政权力,它是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保障。

第四章,行政领导:从第三章“行政权力”到第四章“行政领导”属于行政权力的人格化。行政权力本身并没有好坏,只有赋予人之后,才具有人格,才能为民服务。而被赋予的这个人,就是所谓的领导,即行政领导。在权力与人结合以后,腐败也开始了。

第五章,行政组织:在权力与人结合产生了行政领导之后,光靠领导自身没法一个人亲力亲为,必须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构建自己的组织系统,也就是行政组织。

第六章:人事行政:在“行政领导”构建了自己的“行政组织”之后,就需要对组织中的人进行激励和管理,即人事行政,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每个组织的气氛、工作能力不同,其关键就是对组织的激励和管理。

第七章:行政决策:在“行政领导”通过“人事行政”对“行政组织”中的人充分激励和调动之后,政府就要开始做事情了,就要开始履行其“行政职能”了。那么,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呢,就是制定决策,颁布政策,即为“行政决策”。

第八章:行政执行:政府作出“行政决策”之后,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要去执行,即为“行政执行”。正如考生自己在作出报考北京大学或者南京大学或者北航或者湖大或者川大或者北师大等之后,不能就开始无所事事,每天埋头“吃饭、睡觉、打豆豆”,我们必须去制订考研计划,必须去每天不断地学习和落实学习任务。

第九章:行政方法:无论是考研,还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过程中,都必须讲究方法,在“行政执行”中不讲究方法,只能让自己走弯路,耽误时间。

第十章:行政效率:我们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采取“行政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行政效率”。正如,每年有几百上千人在 参加考研、考博及公务员、四六级的培训,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寻求“行政方法”,达到“行政效率”的目的。

第十一章:机关管理: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一,除了“行政方法”,还必须有后勤管理保证日常管理。

第十二章:公共财政: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二,除了“行政方法”和“机关管理”,还需要有财政的支持,毕竟大家不能空着肚子工作。

第十三章:行政行为:从第三部分开始,我们研究的是如何对政府之前的行为进行约束,那么在对政府约束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政府的一言一行,也就是“行政行为”,唯此,才能更好地约束政府。

第十四章:依法行政:即“有法可依”,在我们了解了“行政行为”之后,就要开始制定法律、法规对行政、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第十五章:法制行政:即“有法必依”,制定法律之后,必须有人监督,没有人监督,则法律就会形同虚设。因此法制行政其实就是监督的意思。

第十六章:行政责任:即“违法必究”,在官员违反了法律之后,就必须承担责任。“依法行政”、“法制行政”、“行政责任”三个部分属于对政府官员的外部监督体系。

第十七章:行政伦理:属于官员内部监督体系,力求通过个人品德的塑造、职业道德等对官员形成内在的约束。

第十八章:政府能力:在我们前三个部分,共十七章的努力下,我们要检测一下政府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政府能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能。结果发现,政府能力还是存在问题的,政府的职能还是没法得到更好地履行,甚至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可能会手足无措。怎么办呢?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环节——行政改革。

第十九章:行政改革:在政府能力出现问题的时候,在政府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进行及时的改革,但是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十多次的改革,直至当前政府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也是面临着重重阻力。那么如何拯救我们的政府呢?

第二十章: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既然我国历次改革都面临着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西方的改革经验和理论。

第二十一—二十四章: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来说,还是没法适应我国的改革环境,所以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经过上述的分析,大家要记住,无论看什么书,都务必要掌握作者写作的框架。只有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个学科的框架以及弥补很多考生因为跨专业而产生的问题,并且对于考生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大有裨益。

考试研究院行政管理考研研究室经历8年的研究,对全国近100多本行政管理书籍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形成了一整套的复习方法、复习策略以及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这也是为什么 考研辅导通过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本书另有录制的视频课程,也欢迎广大考生到 订购!

考研经验:

英语

英语的学习一般是从三月份正式准备考研开始一直到五六月份,攻克考研单词;从六月中下旬开始做历年考研真题和一些阅读理解的训练;十一、十二月份用剩下的五套英语真题作模拟题,掐时间做,用来查缺补漏。以下几点误区:

(1)不要因为四六级成绩高或者英语底子好就轻视考研单词的背诵,考研单词往往考很多熟词生义,打好基础很重要。

(2)真题很宝贵,每周完成并理解透一套卷子即可,尽量做到卷子上没有不认识的单词,阅读材料里没有句子不会翻译。同时真题里的阅读也是晨读的好素材,利用好阅读材料对写作的 助也很大。

(3)考前一定要做模拟考,提前感受考试的状态,合理分配好考试时间。

数学

数学是一门要花时间自己琢磨理解的学科。由于之前学的数学大多忘了,所以几乎是零基础开始。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围绕考试大纲复习完了高数上下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代四本教材上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开始进行对 全书一轮的学习,不要为了赶进度就囫囵吞枣,要理解透彻,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一遍遍看下来不会的就越来越少。同时跟进660题和真题。分阶练习对于我来说太难,做一套很耗时间也很打击信心后来就果断弃了。我个人认为考研数学打好基础很重要,非常建议报个辅导班。

考研信息:

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

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

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按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十

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

国家培养更多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各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对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方

案进行全面修订,探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新版《研究生培养方案》自

2014 级研究生开始实施。

一、基本依据

1、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新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 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

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文件要求,我校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

作应按照新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

2、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等有关文件精神,制订相应的研究生培

养方案,以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培养过程管理。

3、贯彻我校“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全面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本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紧密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

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根据明确目标、分类指导、优化课程、增强

弹性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加强研究生获取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

能力的培养。

1、把握学科内涵、突出学科特色、体现学科水平。具有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应按一

级学科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无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鼓励其按一级学科修订培养方案。充

分发挥院、部在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2、实现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类型(学术型、应用型等)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以社会需

求为导向,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

3、培养方案应体现科学性、系统性,突出基础性、前沿性和学科交叉性,加强基础、

拓宽知识,精炼课程。突出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应

用能力的培养。

4、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构建导师、研究生和培养环节三者和谐

发展、协同创新的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

三、基本目标

根据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我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确定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

目标。

1、学术型研究生以培养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为重点,侧重培养基础

性、探索性和学术性的科技创新拔尖人才。

2、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

和工程管理人才为重点,侧重培养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现代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