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西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世纪_日本_国家(西北师范大学2016)

2015西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世纪_日本_国家(西北师范大学2016)缩略图

2015西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赫梯

小亚细亚东部奴隶制古国。赫梯国家是由讲赫梯语的哈梯人和公元前2000年代迁来的讲涅西特语(属印欧语系)的涅西特人共同创造的。1906-1912年在小 亚细亚的波伽兹科伊进行的考古发掘,获得大量楔形文字泥版,根据它们提供的资料,人们才最终确知了赫梯存在的确切位置和时间。赫梯兴起于公元前2000年代前期,其历史可分为古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和新王国时期。赫梯新王国时期,曾编定过一部法典,史称“《赫梯法典》”。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帝国所灭。

2.僭主政治

僭主政治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的科林斯、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僭主政治。“僭主”一词起初并无贬义,在诗人(如品达)的作品中有时亦称“僭主”为“王者”。雅典的庇西特拉图(公元前6世纪)所建立的僭主政治,在打击贵族势力,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均有所建树。早期希腊的僭主政治一般对于肃清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积极作用,但在激荡的政治斗争潮流中却往往不能久存,到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僭主”渐含贬意,如对西西里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父子即是。僭主政治最终被民主政治所代替。

3.博丹

博丹(1530-1596),法国政治思想家,法学家,近代资产阶级主权学说的创始人,近代西方最著名的宪政专家。博丹出生于法国,年轻时在大学攻读法律,毕业留校任讲师。让博丹一生除致力于政治学和法学的研究外,对古希腊哲学、占星学、地理学及物理、医学均有较深造诣。博丹认为:主权是国家的主要标志,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止的最高权力。主权是指对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外具有独立平等的权力。最高权力的形式和出现,从实质上说,就是把国家和包括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组织及其他群体相区别的标志。因此,博丹把取得公民身份规定为对主权者的服从,并明确界定国家的概念就是主权者和臣民。主权是不受法律限制的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的最高权力。

4.西南战争

西南战争发生于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2月至9月间,是明治维新期间平定鹿儿岛士族反政府叛乱的一次著名战役。因为鹿儿岛地处日本西南,故称之为“西南战争”。 是日本保守势力因反对明治维新而发动的叛变,也是日本最后的内战。此一战役系由于萨摩士族拥护下野的西乡隆盛而起。西乡自1873年(明治六年)返回鹿儿岛后,大兴教育,广收子弟,集结了一大结志趣相投之士。作为日本明治维新后对政府施政的一大反对集团,西乡隆盛从不服从新政府的命令,旗下私学校与板垣的立志社均属反政府组织,是维新的二大敌对势力。神风连之乱后,西乡处于不得不举事的境地,遂于1877年2月以“清君侧”名义起事,历时八月,双方伤亡几近三万人,军费消耗四千余万元。西南之役的结束,亦代表明治维新以来的倒幕派的正式终结。

5.大陆政策

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6.杨洛计划

1929年6月由美国银行家杨洛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制订的德国赔款计划。1929年,德国声称财政频于破产,无力执行道威斯计划。英、法、比、意、日、美、德等国代表组成以美国财政专家杨洛为主席的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了打算“完全彻底解决赔款问题”的报告。杨洛计划的实施,减少了德国的赔款负担,扩大了外国资本对德国经济的渗透。1932年洛桑会议决定,德国偿还30亿马克为最后赔偿,但德国从未偿还,杨洛计划遂告结束。

7.柯立芝繁荣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的迅速发展和高涨的繁荣局面。因其主要发生在柯立芝总统任内,故名。此时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英、法、德刚经历一战,经济处于停滞或恢复状态,便于美国经济势力向外扩张。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更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空前加速,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股票投机成风,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使这种繁荣孕育着新的危机。

8.新左派运动

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出现的政治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的一批大学生和青年教师成为最早的新左派。美国的争取民主社会大学生运动、学生非暴力平等委员会、黑豹党和黑人公民权利运动等,都是新左派中最有影响的组织。新左派强调民权、直接民主和激进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传统的社会制度。20世纪60年代,新左派运动受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越南战争的影响,迅速波及西方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如1968年法国爆发的五月风暴,其骨干就是新左派运动。到20世纪70年代,新左派运动走向衰落。

二、简答题

1.简述地理大发现的作用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2.试析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②资本:大机器生产下的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

③技术: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并迅速转化为技术

④市场:美德意日等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⑤环境:相对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技术变革是直接条件.

3.试述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概况并分析其影响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苏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侵占了六个邻近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建立了一条由罗的海沿岸到黑海间的弧形“东方战线”。

1939年9月17日,苏联政府照会有关国家,宣布在大战中奉行中立政策,同时开始调整西部疆界:

(1)9月17日5即波兰政府逃亡国外的当天,苏联以波兰国家已不复存在,越过边界占领了波兰东部,后西乌克竺和西白俄罗斯归并于苏联。

(2)1939年9月28日?10月10日,苏联先后同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订立《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可在三国建立海、空军基地并驻扎军队,后接受三国加入苏联为三个加盟共和国。

(3)1939年10?11月,苏联建议芬兰边界向北推移20?30公里,要求以每年800万芬兰马克租借芬兰的汉科半岛30年。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建议,苏芬战争爆发,最终芬兰战败求和。芬兰将苏芬边界中部的一块领土割让给苏联,苏联共获得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外,芬兰以30年为期将汉科半岛及其附近岛屿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

(4)1940年6月,苏联政府以罗马尼亚统治集团的政策严重威胁苏联边界的安全为由,要求将比萨拉比亚“归还”苏联,同时作为罗马尼亚统治比萨拉比亚22年的“补偿”,将布科维纳北部“移交苏联”,罗马尼亚政府被迫同意,苏军进驻两地。后两地分别并入苏联的摩尔达维亚和乌克兰加盟共和国。

这样,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苏联通过上述一系列行动,把西部边界向西推移了150?400公里,扩大了约3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领土和2000多万的人口。这就是历史上所称之为“东方战线”的建立。

(二)“东方战线”的建立,其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1)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共增加了大量的人口和土地,西部边界向西推进约300—40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在苏德战争中起到有限的作用。

(2)建立“东方战线”是苏联对欧战的发展所作出的最重大的反应。它包含着苏联决策者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忧虑,但苏联边界西移并不能改变其西部边境缺乏抵御侵略的自然屏障这一不足,其实际效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东方战线”在加强苏联的安全地位方面作用甚微。相反,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则很明显。

(3)从道德准则看,苏联建立“东方战线”是依靠强权将他国领土并入自己版图,牺牲他国利益维护己国利益,这不仅公然违背了国际法的一般准则,而且也损害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形象与声誉,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把原来可能成为苏德之间缓冲国家的芬兰、罗马尼亚推入了德国的怀抱。

(4)苏联在芬兰的军事行动所暴露出的弱点对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起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5)苏联边界西移,不仅使新边境的建设未能及时完成,而且使原有的老边界遭到破坏,从而削弱了自身的防御能力;

(6)边界西移使苏联的国防工业西迁计划推迟,战争爆发,国防工业受损严重。所有这些都表明,“东方战线”的建立没有达到苏联决策者的预期目标,相反,对苏联抗击德军的侵略产生了不小的消极影响,甚至达到了失大于得的地步。

4.简述雅尔塔体系的内容

(一)雅尔塔体系的内容。(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二)影响。

(1)雅尔塔体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正义战争的产物,与此前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具有其历史进步性。它大力倡导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和平、民主的原则,以民主原则对战败国进行了改造,承认了被压迫民族的权利。联合国比国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广泛性和有效性;

(2)它还承认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对于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3)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民主原则,提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和普遍幸福。

(4)但是,雅尔塔体系是在几个大国,尤其是美苏斗争和妥协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随着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双方在各自的势力范围之内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导致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

5.简述欧共体成立后的三次扩大

战后西欧经济一体化的过程(罗马条约—欧元)原因:经济,统一市场、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各国联合起来,共享资源和市场互通有无而在地缘上各国的疆界相连。政治,战后西欧面对美苏两超的控制和威胁,要求得到自身的独立和发展。文化,具有相同和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

(1)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煤钢共同市场的“舒曼计划”;1951年4月,法德等国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并于1952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正式生效,宣告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2)建立关税同盟。根据《罗马条约》,1961年底,成员国间贸易限额全部取消,1968年完全取消对内关税和对外统一关税,建立了关税同盟。

(3)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即在共同体内部实行对农产品的保证价格,对农业生产者提供鼓励出口的各种补贴,并保证收购过剩农产品。

(4)建立共同体的货币体系。1978年12月,建立欧洲体系,并创建立了欧洲货币单位ecu和欧洲货币基金。欧盟的统一货币为欧元,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

(5)建立科技共同体。1985年“尤里卡计划”,促进了一体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

(6)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1987年《罗马条约》修正协议《单一欧洲法令》生效,使共同体内的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实现自由流动的“四大自由”。

(7)《欧洲联盟条约》与欧盟的成立。欧洲联盟的建立和发展是欧洲一体化的新进展。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首脑会议,通过了包括建立经济和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了在2000年前实现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战略目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经各成员国的议会投票和公民公决后完成批准程序,于1993年11月正式生效。欧洲联盟的建立标志欧洲在一体化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三、论述题

1.试析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在幕府统治崩溃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如长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奇兵队;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幕府已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在最后的决战中,不堪一击。

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

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2. 论述世界近代以来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与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 、威斯伐利亚体系 16-17世纪之交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各国政治经济的冲突,封建王朝和诸侯的领土纠纷以及宗教意识的矛盾,构成了战争的复杂背景。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三十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威斯伐利亚和约的基础是主权国家、国际法准则。这就奠定了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西欧国际的基础,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二、维也纳体系形成 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中东、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这一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实际上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四、雅尔塔体系 就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美英苏三大国就结束战争与维护战后和平问题所通过的各种宣言、公报以及达成的各种协议(包括口头协议与秘密协议),统称为雅尔塔体制。具体说就是战后出现的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和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分庭抗礼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3.试述凯末尔革命的内容并分析革命的意义

(一)内容。(1)政治领域世俗化改革的核心是废除苏丹制和哈里发制,实行政教分离,建立现代政治与法律体系。政治与宗教分离必然导致法律与宗教分离。1924年3月,土耳其政府撤销了宗教基金事务部,废除了宗教法和宗教法院,确定了国民议会和立法权。4月20日,正式颁布了土耳其共和国宪法。法制改革将世俗化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以世俗化的规范调节着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现代化、世俗化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维持与推动机制。(2)教育与宗教的分离,是世俗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1924年,大国民议会颁布教育世俗化、现代化法令,规定学校必须在国家监督之下;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提供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传授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加强土耳其民族意识的教育。(3)文化领域的世俗化改革以改造宗教精神,培养理性化、现代化的民族精神为基本目标。1928年11月3日,大国民议会公布了文字改革方案,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并决定于1929年元月开始实行。1932年,土耳其语协会成立。(4)经济领域的世俗化改革是围绕着发展民族工业、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制进行的。(5)社会生活方面的世俗化改革主要表现为破除陈规陋习,提倡现代生活方式。1925年,土耳其政府决定废除旧历,正式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历。在解放妇女方面,凯末尔政府作出了富有成效的努力,在教育、就业、选举、婚姻等方面给予妇女以平等权利。政府建立了女子学校,培养妇女从事工作的技能。1934年6月,大国民议会通过采用姓氏的决定,改变了土耳其人以往有名无姓的习惯,取消了象征封建等级的旧称号和头衔。

(二)影响。

(1)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青年土耳其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凯末尔革命后,把君主立宪制变为共和政体,废黜了素丹制及他代表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2)凯末尔革命的胜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

(3)建立民族国家体系,是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这一趋势的先声。

(4)建立民族国家后,进行现代化改革成为落后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以后独立民族国家走向富强的道路。土耳其共和国
2015西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世纪_日本_国家(西北师范大学2016)插图
成立以后所进行的、以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2015西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赫梯

小亚细亚东部奴隶制古国。赫梯国家是由讲赫梯语的哈梯人和公元前2000年代迁来的讲涅西特语(属印欧语系)的涅西特人共同创造的。1906-1912年在小 亚细亚的波伽兹科伊进行的考古发掘,获得大量楔形文字泥版,根据它们提供的资料,人们才最终确知了赫梯存在的确切位置和时间。赫梯兴起于公元前2000年代前期,其历史可分为古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和新王国时期。赫梯新王国时期,曾编定过一部法典,史称“《赫梯法典》”。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帝国所灭。

2.僭主政治

僭主政治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的科林斯、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僭主政治。“僭主”一词起初并无贬义,在诗人(如品达)的作品中有时亦称“僭主”为“王者”。雅典的庇西特拉图(公元前6世纪)所建立的僭主政治,在打击贵族势力,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均有所建树。早期希腊的僭主政治一般对于肃清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积极作用,但在激荡的政治斗争潮流中却往往不能久存,到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僭主”渐含贬意,如对西西里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父子即是。僭主政治最终被民主政治所代替。

3.博丹

博丹(1530-1596),法国政治思想家,法学家,近代资产阶级主权学说的创始人,近代西方最著名的宪政专家。博丹出生于法国,年轻时在大学攻读法律,毕业留校任讲师。让博丹一生除致力于政治学和法学的研究外,对古希腊哲学、占星学、地理学及物理、医学均有较深造诣。博丹认为:主权是国家的主要标志,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止的最高权力。主权是指对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外具有独立平等的权力。最高权力的形式和出现,从实质上说,就是把国家和包括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组织及其他群体相区别的标志。因此,博丹把取得公民身份规定为对主权者的服从,并明确界定国家的概念就是主权者和臣民。主权是不受法律限制的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的最高权力。

4.西南战争

西南战争发生于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2月至9月间,是明治维新期间平定鹿儿岛士族反政府叛乱的一次著名战役。因为鹿儿岛地处日本西南,故称之为“西南战争”。 是日本保守势力因反对明治维新而发动的叛变,也是日本最后的内战。此一战役系由于萨摩士族拥护下野的西乡隆盛而起。西乡自1873年(明治六年)返回鹿儿岛后,大兴教育,广收子弟,集结了一大结志趣相投之士。作为日本明治维新后对政府施政的一大反对集团,西乡隆盛从不服从新政府的命令,旗下私学校与板垣的立志社均属反政府组织,是维新的二大敌对势力。神风连之乱后,西乡处于不得不举事的境地,遂于1877年2月以“清君侧”名义起事,历时八月,双方伤亡几近三万人,军费消耗四千余万元。西南之役的结束,亦代表明治维新以来的倒幕派的正式终结。

5.大陆政策

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6.杨洛计划

1929年6月由美国银行家杨洛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制订的德国赔款计划。1929年,德国声称财政频于破产,无力执行道威斯计划。英、法、比、意、日、美、德等国代表组成以美国财政专家杨洛为主席的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了打算“完全彻底解决赔款问题”的报告。杨洛计划的实施,减少了德国的赔款负担,扩大了外国资本对德国经济的渗透。1932年洛桑会议决定,德国偿还30亿马克为最后赔偿,但德国从未偿还,杨洛计划遂告结束。

7.柯立芝繁荣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的迅速发展和高涨的繁荣局面。因其主要发生在柯立芝总统任内,故名。此时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英、法、德刚经历一战,经济处于停滞或恢复状态,便于美国经济势力向外扩张。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更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空前加速,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股票投机成风,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使这种繁荣孕育着新的危机。

8.新左派运动

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出现的政治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的一批大学生和青年教师成为最早的新左派。美国的争取民主社会大学生运动、学生非暴力平等委员会、黑豹党和黑人公民权利运动等,都是新左派中最有影响的组织。新左派强调民权、直接民主和激进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传统的社会制度。20世纪60年代,新左派运动受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越南战争的影响,迅速波及西方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如1968年法国爆发的五月风暴,其骨干就是新左派运动。到20世纪70年代,新左派运动走向衰落。

二、简答题

1.简述地理大发现的作用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2.试析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②资本:大机器生产下的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

③技术: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并迅速转化为技术

④市场:美德意日等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⑤环境:相对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技术变革是直接条件.

3.试述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概况并分析其影响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苏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侵占了六个邻近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建立了一条由罗的海沿岸到黑海间的弧形“东方战线”。

1939年9月17日,苏联政府照会有关国家,宣布在大战中奉行中立政策,同时开始调整西部疆界:

(1)9月17日5即波兰政府逃亡国外的当天,苏联以波兰国家已不复存在,越过边界占领了波兰东部,后西乌克竺和西白俄罗斯归并于苏联。

(2)1939年9月28日?10月10日,苏联先后同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订立《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可在三国建立海、空军基地并驻扎军队,后接受三国加入苏联为三个加盟共和国。

(3)1939年10?11月,苏联建议芬兰边界向北推移20?30公里,要求以每年800万芬兰马克租借芬兰的汉科半岛30年。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建议,苏芬战争爆发,最终芬兰战败求和。芬兰将苏芬边界中部的一块领土割让给苏联,苏联共获得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外,芬兰以30年为期将汉科半岛及其附近岛屿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

(4)1940年6月,苏联政府以罗马尼亚统治集团的政策严重威胁苏联边界的安全为由,要求将比萨拉比亚“归还”苏联,同时作为罗马尼亚统治比萨拉比亚22年的“补偿”,将布科维纳北部“移交苏联”,罗马尼亚政府被迫同意,苏军进驻两地。后两地分别并入苏联的摩尔达维亚和乌克兰加盟共和国。

这样,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苏联通过上述一系列行动,把西部边界向西推移了150?400公里,扩大了约3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领土和2000多万的人口。这就是历史上所称之为“东方战线”的建立。

(二)“东方战线”的建立,其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1)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共增加了大量的人口和土地,西部边界向西推进约300—40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在苏德战争中起到有限的作用。

(2)建立“东方战线”是苏联对欧战的发展所作出的最重大的反应。它包含着苏联决策者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忧虑,但苏联边界西移并不能改变其西部边境缺乏抵御侵略的自然屏障这一不足,其实际效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东方战线”在加强苏联的安全地位方面作用甚微。相反,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则很明显。

(3)从道德准则看,苏联建立“东方战线”是依靠强权将他国领土并入自己版图,牺牲他国利益维护己国利益,这不仅公然违背了国际法的一般准则,而且也损害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形象与声誉,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把原来可能成为苏德之间缓冲国家的芬兰、罗马尼亚推入了德国的怀抱。

(4)苏联在芬兰的军事行动所暴露出的弱点对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起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5)苏联边界西移,不仅使新边境的建设未能及时完成,而且使原有的老边界遭到破坏,从而削弱了自身的防御能力;

(6)边界西移使苏联的国防工业西迁计划推迟,战争爆发,国防工业受损严重。所有这些都表明,“东方战线”的建立没有达到苏联决策者的预期目标,相反,对苏联抗击德军的侵略产生了不小的消极影响,甚至达到了失大于得的地步。

4.简述雅尔塔体系的内容

(一)雅尔塔体系的内容。(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二)影响。

(1)雅尔塔体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正义战争的产物,与此前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具有其历史进步性。它大力倡导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和平、民主的原则,以民主原则对战败国进行了改造,承认了被压迫民族的权利。联合国比国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广泛性和有效性;

(2)它还承认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对于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3)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民主原则,提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和普遍幸福。

(4)但是,雅尔塔体系是在几个大国,尤其是美苏斗争和妥协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随着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双方在各自的势力范围之内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导致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

5.简述欧共体成立后的三次扩大

战后西欧经济一体化的过程(罗马条约—欧元)原因:经济,统一市场、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各国联合起来,共享资源和市场互通有无而在地缘上各国的疆界相连。政治,战后西欧面对美苏两超的控制和威胁,要求得到自身的独立和发展。文化,具有相同和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

(1)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煤钢共同市场的“舒曼计划”;1951年4月,法德等国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并于1952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正式生效,宣告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2)建立关税同盟。根据《罗马条约》,1961年底,成员国间贸易限额全部取消,1968年完全取消对内关税和对外统一关税,建立了关税同盟。

(3)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即在共同体内部实行对农产品的保证价格,对农业生产者提供鼓励出口的各种补贴,并保证收购过剩农产品。

(4)建立共同体的货币体系。1978年12月,建立欧洲体系,并创建立了欧洲货币单位ecu和欧洲货币基金。欧盟的统一货币为欧元,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

(5)建立科技共同体。1985年“尤里卡计划”,促进了一体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

(6)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1987年《罗马条约》修正协议《单一欧洲法令》生效,使共同体内的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实现自由流动的“四大自由”。

(7)《欧洲联盟条约》与欧盟的成立。欧洲联盟的建立和发展是欧洲一体化的新进展。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首脑会议,通过了包括建立经济和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了在2000年前实现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战略目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经各成员国的议会投票和公民公决后完成批准程序,于1993年11月正式生效。欧洲联盟的建立标志欧洲在一体化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三、论述题

1.试析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在幕府统治崩溃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如长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奇兵队;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幕府已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在最后的决战中,不堪一击。

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

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2. 论述世界近代以来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与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 、威斯伐利亚体系 16-17世纪之交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各国政治经济的冲突,封建王朝和诸侯的领土纠纷以及宗教意识的矛盾,构成了战争的复杂背景。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三十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威斯伐利亚和约的基础是主权国家、国际法准则。这就奠定了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西欧国际的基础,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二、维也纳体系形成 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中东、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这一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实际上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四、雅尔塔体系 就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美英苏三大国就结束战争与维护战后和平问题所通过的各种宣言、公报以及达成的各种协议(包括口头协议与秘密协议),统称为雅尔塔体制。具体说就是战后出现的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和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分庭抗礼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3.试述凯末尔革命的内容并分析革命的意义

(一)内容。(1)政治领域世俗化改革的核心是废除苏丹制和哈里发制,实行政教分离,建立现代政治与法律体系。政治与宗教分离必然导致法律与宗教分离。1924年3月,土耳其政府撤销了宗教基金事务部,废除了宗教法和宗教法院,确定了国民议会和立法权。4月20日,正式颁布了土耳其共和国宪法。法制改革将世俗化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以世俗化的规范调节着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现代化、世俗化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维持与推动机制。(2)教育与宗教的分离,是世俗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1924年,大国民议会颁布教育世俗化、现代化法令,规定学校必须在国家监督之下;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提供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传授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加强土耳其民族意识的教育。(3)文化领域的世俗化改革以改造宗教精神,培养理性化、现代化的民族精神为基本目标。1928年11月3日,大国民议会公布了文字改革方案,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并决定于1929年元月开始实行。1932年,土耳其语协会成立。(4)经济领域的世俗化改革是围绕着发展民族工业、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制进行的。(5)社会生活方面的世俗化改革主要表现为破除陈规陋习,提倡现代生活方式。1925年,土耳其政府决定废除旧历,正式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历。在解放妇女方面,凯末尔政府作出了富有成效的努力,在教育、就业、选举、婚姻等方面给予妇女以平等权利。政府建立了女子学校,培养妇女从事工作的技能。1934年6月,大国民议会通过采用姓氏的决定,改变了土耳其人以往有名无姓的习惯,取消了象征封建等级的旧称号和头衔。

(二)影响。

(1)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青年土耳其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凯末尔革命后,把君主立宪制变为共和政体,废黜了素丹制及他代表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2)凯末尔革命的胜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

(3)建立民族国家体系,是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这一趋势的先声。

(4)建立民族国家后,进行现代化改革成为落后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以后独立民族国家走向富强的道路。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以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具有深远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