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是本变文重要而细致的情节关键之处。季布是聪明机智的人,有《捉季布传文》特作表现,此篇偏让他一时的疏忽造成楚军大祸,作者也是深有立意的。治研敦煌文学的人都不从作品艺术性着眼。
13头随刀落,含血洒流四方。
“含血”当为“鲜血”之误。《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迸肉含潭血里凝”(《校注》1034-19)也宜是“并肉鲜血潭里凝”。
4两盈不知,赚下落马。
校注:盈,张鸿勋校作“人”,未确。“盈”当通“盈”,斯343《亡妣文》:“如来有双树之悲,孔丘有两盈之叹。”《礼记。檀弓》:“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予畴者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亡妣文》即用此典。楹即柱子,变文盖以两根柱子喻恭立之二将也。
然而,楹只是庭堂的前柱,不是泛言的柱。呆立的人可喻为木柱、木桩,不会特以“楹”为喻。“孔丘两盈之叹”指亲人死丧,与此不相一。“呆如木鸡,丝毫不知”的话,也不苟简作“木鸡不知”。“盈”宜校为“尽”之误。“两(人)尽不知”之意。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文说》:“初,诚斋先生杨公考校湖南漕试。同寮有取《易》义为魁。先生见卷子上书‘盡’字作‘尽’,必欲摈斥。考官乃上庠人,力争不可。先生云:‘明日揭榜,有喧传场屋取得尺二秀才,则吾辈将胡颜?’竟黜之。”尺二秀才,就是对简体的“尽”字的斥说。可见唐代已经有这种写法了。
6趁到界首,归去不得,便往却回。
校注:往,项楚校作‘住’,恐未确。
《校注》避言“往”向何处,便不明有误。楚军前往追汉军,不再追,即“住”,言停追。前“往”与“回”矛盾,所以“往”当误。又,“归去不得”对汉军、楚军两不相合,要说的是汉军“归去巳得”。“已”音误为“亦”,又形误为“不”。
5只是江东项羽使,遂交左右出封迎。
校注:项楚校:“封:界域。这里指庄园的地界。”
无须特出庄园地界,出界不言“出封”。“封”是“逢”的音别字,“逢迎”为意。
15三魂莫教帐前飞,收拾精神听我语。
用各种刑具正是要威吓,不会说:我不把你魂吓飞;正是要说吓飞。“应”,音误为“英”又形误为“莫”。本言:三魂应教帐前飞。
领将陵母……转大队将士解闷。
“解闷”指戏侮。
70-5忆昔汝父临终日,尘莫天黄物未知。
校注言当校为“尘漠皇天总未知”,“尘漠皇天”分指天地。
但父亲临死于大风尘之日与王陵事奉刘邦并无关系,也不能明白是谁总不知什么。今议“尘莫天黄”应校为“秦失其鹿”。即“秦”误为“莫”,“失”误为“天”,“其”误为“黄”,“鹿”误为“尘”,这便与楚汉相争有了重要关系,与王陵以千人随从刘邦结合起来。人们都不知鹿归谁手,王陵父知而王陵知。文字讹误真有金玉变为类土的。
70-5道子久后于光祖,定难安邦必有期。
校注:项楚校:“‘于’字疑误。”按:此句为“道子光祖于久后”之倒,“于”字未必误。
“道子光祖于久后”的明白话为什么偏要颠倒为“久后于光祖”的毫无道理说法呢?据上条,宜校为“道子久后遇先祖”。先祖指刘邦,是后人的说法,如后人称刘备为“先主”一样。“安邦”的“邦”双关“家邦”与“刘邦”。
70-7不见乳堂朝荣贵,先死黄泉为我儿。
校注:乳堂:母亲。陆机《赴洛诗》:“感物恋堂室。”李善注:“堂,谓母,室谓妻。”亦有称目前为“萱堂”“尊堂”者。
但是,却不能举示“乳堂:母亲”一例。如此论证则“乳堂”为“乳母”,而非生母。当校为“入堂”。句言:我还未见到人们入堂来拜我的荣贵。
70-8一朝儿郎偷得高皇号,还解捉你儿郎母。
王陵要捉楚军之母,不必偷刘邦的号,也没有相关的什么号可偷。如指到楚营偷听更号,又不是高皇的更号。“偷”是“投”的音误字,指到什么时候。如:投天黑可以走到。句言:投得到高皇号令的时候。
70-3前后送书,万无一回。
“万无一失”之误。“万无一回”不成意。
21臣当送书,甚有严限,望大王进止。
校注:当:当初。
“当”怎会增字成为“当初”意呢?“当”是人称代词的后缀,如“吾当”。《伍子肯变文》:“吾当不用弟语,远来就父同诛。”唐张怙《孟才人诗序》:“上目之曰:‘吾当不讳,尔何为哉?”如《刘知远诸公调》十二:“知远怒将洪信喝,匹夫开眼觑吾当。”《单刀会》四折:“吾当酒醉也又如:我当、余当、尔当、汝当、卿当、谁当。“臣当”如同“我当”。前文:“愿其陛下,造其战书,臣当敢送。”这时还未送,是将送,岂能是以前的当初已送?
12我奉将军教探亲。
校注:“我”,原作“汝”。此下为卢给语,不当自称“汝”,因据改。
改意为是,改字未当,应改为音近的“吾”。敦煌文卷多见。《董永变文》:“汝等因何没阿娘?”董永问自己为什么无娘。《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娘娘见今饥虚……汝若不起慈悲,岂名孝子?”目连言自己。《敦煌歌辞总编》第47首中“教汝独自眠”,第35首中“汝家夫婿”,都是言自己。所以是近音的有规律的误字,必宜校成“吾”,如作“我”则不会误。
13荒忙设计如雨息,恐怕临时事不真。
校注:项楚校:“‘雨息’,疑当作‘雨急’,表示紧迫。”按:“如雨息”疑应作“如(而)两思(死)”,即前文所云“儿若到来,儿又死,母亦死”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