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果小说

玫瑰果小说>刘瑞明文史述林 > 自字连续误增新义的清理否定词尾自的深化研究(第3页)

自字连续误增新义的清理否定词尾自的深化研究(第3页)

例(4)朱余庆《泛溪》:“余卉才分影,新蒲自作丛。”是说:本性作丛。《艺文类聚》卷八十二《蒲》引《续述征记》:“乌常沉湖(齐人谓湖为沉)中有九十台,皆生菖蒲。云秦始皇游此台,结蒲系马,自此蒲生则结。”蒲生则结的前提便是丛生。《本草纲目。菖蒲》:“一根旁引三四根。”“蒲丛生水际。”可证本性作丛的事理。

例(5)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应是:听见开元遗曲本来就感到凄凉。

例(6)陆龟蒙《和袭美馆娃宫怀古》:“江色分明绕练台,战帆遥隔绮罗开。神波自厌荒淫主,句践楼船稳帖来。”应是:水神自然(或本来)就厌恶荒淫主。如此表述才有力。说已经厌,就意味着以前不厌,便不合事理了。

例(7)叶梦得《满江红》(重阳赏菊,时予已除代):“回首去年时节,开口笑,真难得。史君今郡更,自成行客。霜鬓不辞重插满,他年此会何人忆?”是说:你今年仍在原来的郡,我自己因除代而成行客,不能与你聚会。

例(8)陈亮《汉宫春》:“诗人越样眼浅,早自成章。”这个“自”应是时间副词的词尾。《语辞例释》就说:“自,词缀,多缀于单音节副词之后,构成双音副词,‘自’在其中不为义。”

例(9)《九世同居》第一折:“似这般富贵荣华天付与,俺端的心自足。”说自然满足。

例(10)《东郭记》廿四出:“时世自是如此,老丈何见之晚乎?”言本来如此,一开始就如此,从来如此。作“已经如此”,就打了折扣,推后了如此的时间。《大词典》:“自是:自然是;原来是。唐杜甫《古柏行》:‘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唐李商隐《咸阳》:‘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宋陆游《读近人诗》:‘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董必武《吊赵一曼烈士》:‘自是中华好儿女,珠河血迹史千秋。’”又如李煜《相见欢》:“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用水永远东流比喻人生永远遗憾。《语辞例释》也说:“‘自’又经常与‘是’连用而构成一熟语,等于说‘本是’。”论者此例却没有通盘考虑自己的解说,有了矛盾的地方。

例(11)王勃《别人》:“久客逢余闰,他乡别故人。自然堪下泪,谁忍望征尘?”释者言:“谁忍,怎忍,与‘自然’相应。意即已堪下泪,不忍目送。”但这种相应不能决定“自然”就是“已经”的意思,它还是常义。自然堪下泪,包含着已经下泪;而已经下泪,不一定是自然的。

例(12)高适《塞下曲》:“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此与下例,情况同上例。

例(13)李咸用《和修睦上人听猿》:“禅客闻犹苦,是声应是啼。自然无稳梦,何必到巴溪。”

例(14)杨凝式《题壁》:“院似禅心静,花如觉性圆。自然知了义,争肯学神仙。”本来知了义,才是绝对的肯定;已经知了义,则打了折扣:原来不知。

例(15)徐铉《北苑侍宴杂咏竹》:“劲节生宫苑,虚心奉豫游。自然名价重,不羡渭川侯。”

例(16)裴大章《恩赐魏文贞公诸孙旧第以导(按,原被误成:寻)直臣》:“古瓷开泉水,新禽绕通楹。自然垂带砺,况复激忠贞。”此两例同例(14)。

《笔记汇释》也有二例。

《容斋四笔》卷九《蓝尾酒》:“白乐天诗:‘三杯蓝尾酒,一碟胶牙糖。’唐人言‘蓝尾’多不同,‘蓝’字多作啉……以啉为贪婪之意,或谓啉为燷(按,原误录为:惇),如铁入火,贵其出色,此尤无稽。则唐人自不能晓此义。”是说:酒名是唐人取的,而唐人自己有不能晓此义的。

《志雅堂杂钞》卷上:“今之消息者,不知起于何时,然药方《千金方》自有按摩之术,如十段锦之类是也,唐时有按摩博士。”是说本有。此例与后文“自有一种竹”的表述相同,释者却把后者另解释成“却有”。可见完全是从“通”句意来立新义而自相矛盾。

十、副词:即、就。

裴书首说二例。《韩非子。说林上》:“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自亡。”分明是说自然就灭亡。《战国策。赵策》作“智氏遂亡”,这本是殊途同归的另一措句。所以也可以说“智氏自遂亡”。裴书论证说:“遂”亦“即”,故“自”亦“即”。这不是论证词义的科学方法。按此逻辑,也就可以说“遂”亦“自”。而“自”亦“己”,于是“己”亦“遂”、亦“即”了。如此的话,词义还有什么科学性呢?

《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有的书间接引意,作“不扶自直”。裴书说:“‘而‘乃’皆与‘即’同义。”因而“自”就是副词“即”之义。但是“不扶而直”的“而”,分明是状语与谓语间的结构助词。“而”绝对没有“即”的意思。这是把不同的表述混淆为相同。

徐书增加四例。《汉书。王褒传》“离疏释躊”,颜注有“躊自今之鞋耳”句,官本“自”作“即”。但今中华书局校点本作:“躊(自)今之鞋耳。”按照校勘体例,表示“自”是误字,是因与“即”的左旁形近而误。论者不知校勘,反而据误字来说新义。

汉乐府《伤歌行》:“微风吹闺闼,罗帏自飘扬。”张祐《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肖绎《咏云阳楼檐柳》:“杨柳非花树,依楼自觉春。”都明显是常义的“自然江书有二例。

《捜神记》卷一:“兰香降时,硕问:‘祷祀何如?’香曰:‘消魔自可愈疾,淫祀无益。’香以药为消魔。”是说自然可以愈疾。《小说》:“床不须局脚,直脚自足。”是说自然满足使用了。又:“二子委甑,窃听客语,饭落成糜,而进。客行,太丘将责之。具言其故,且诵客语无遗。太丘曰:‘但糜自可,何必饭邪!’”也是说:自然可以了。讲成“就可以”,并无新颖优长之处。

十一、副词:实。仅徐书有四例。

温自升《从驾幸金墉城》:“兹城实佳丽,飞甍自相并。”按,“自相”就是:各自互相。徐书说:“‘实’‘自’互文,‘自’犹‘实’也。”其实这不是互文。位置相同只是互文的必要条件,而不是互文的充分必要条件。还必须词性及意义对应和互补。互文更不是必定是同义词。

《中国语言学大辞典》:“互文: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了下文出现的词,下文省了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字面上‘月关’分属‘秦汉’,意思上是合指的,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

乐府诗《翳乐》:“人言扬州乐,扬州信自乐。”是词尾的例子。徐书则据《孟珠》“人言孟珠富,信实金满堂”,而言“信自”就是“信实”。便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同义词未必同结构、同语素。如果“自”有“实”的意思,“确实”“真实”“朴实”“实际”“证实”等词语中,为什么“实”字不能换成“自”字?王建《宫中词》:“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徐书:“‘自是’与‘错教’对言,‘自是’即‘实是’。”而《语辞例释》即把此例正确解释成:自然是;本来是。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言本有仙骨。

十二、程度副词:最。仅徐书有五例。

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景气多明远,风物自凄紧。”实言本凄紧。徐书:“‘多’‘自’互文,‘自’训‘最’,有‘多’义。”然而“自”训“最”,“最”有“多”义,都只能是信口而言。萧纲《雁门太守行》:“陇暮风恒急,关寒露自浓。”是说自然浓、本来浓。按照他的互文方法,也只能说“自”有“恒”的意思,却怎么又凭空成为“最”的意思呢?萧绎《燕歌行》:“燕赵佳人本自多,辽东少妇学春歌。”言本来多。刘孝绰《侍宴饯张惠绍应诏》:“沧池诚自广,蓬山一何竣。”言本来广。“自”都是词尾。徐陵《杂曲》:“碧玉宫妓自翩妍,绛树新声最可怜。”是说:自然翩妍。徐书释言:“最”一作“自”,因而是同义词。按,作“自”必误,因为犯重了。

十三、程度副词:甚。

陆云《与兄平原书》:“前后读兄文,一再过便上口语。省此文虽未大精,然了无所识。然此文甚自难。”

本文在申说“七、形容词:深”时,曾引姚文说:此例“‘自’言程度之深甚明”。然而姚文又说:此例“‘甚自’连文,亦可证‘自’的‘甚’义。”真是要把一个女儿嫁给两家了。这是凭感想轻说新义的最典型的例子。这个“自”字,许多语言学者都说是词尾。

十四、肯定副词:必;定。

姚文:“‘自’本有自然之义,又有甚义,由此引申,则有定、必之义。”姚文举有四例。

《捜神记》卷四:“可为买两量丝履,自相厚报。”实在是说:自然厚报。同书卷三:“故知假托之数,非妖咎之征,自无所忧也。”又,“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王羲之《杂帖》:“想胜才弘之,自当有方。”姚文认定说:“以上各例,‘自’的必、定之意很明显。”其实也都是“自然”的常义。

“自然”与“必然”只是事理相通,而不是词义相同。“表演不够自然”不能说成“表演不够必然”。“这没有必然性”也不能说成“这没有自然性”。“不必”“务必”“必定”等词中,不能换成“自”字,就是“自”不等于“必”的最简单的证明。《现代汉语词典》:“必然:表示事理上确定不移。”“必定:(1)表示判断或推论的确凿或必然。(2)表示意志的坚决。”“自然: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可见是有差别的。古汉语中的情况相同。表示程度大的“甚”也绝不能引申出“必”义,所以姚文不能举出“甚”字单用是必义的例子。

十五、副词:别;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