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杂帖:“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言前次未写答信,这次才答。取问、取答,就是问、答。
论语公冶长:“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朱熹注:“讥其不能裁度事理。”杨伯峻论语译注批评:“这种解释不知把‘取’字置于何地。”其实朱子正是把取字按泛义复指的语惑,释“取材(裁为裁度的。杨伯峻译为:没有什么可取的了。则又是不知把“材”字置于何地。
再生缘第44回:“心闷闷,意呆呆,心事如今怎取裁?”即只是裁度、裁断义。今仍有“请予取断”的说法。
钟嵘诗品卷中:“嗟其才秀人微,故取煙当代。”言埋没于当代,并无谁去取什么。
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呜声相呼合,无理只取闹。”今仍以此语言闹事。
伍子胥变文:“即欲取别登长路。”又有“作别、为别”语,都是泛义前附式,言分别。太子成道经变文:“我儿年少正当时,怎忍今朝取别离。”取字同“别离”复说。
张协状元第五出犯樱桃花曲:“取试了即便归。”取字复指试。
曲江池楔子:“须着元和孩儿取应去。”应,即应试。取,复指应。
朱子语类卷九:“今既要理会,也须理会取透。”“取透”为词,即透彻。
徐霞客游记粵西游记四:“碧黛中汇,源泉不竭,村人之取汲者,咸取给焉。”言汲水都可保供应。前取字复说汲,后取字复说给。
晋庾亮让中书令表:“身不足惜,为国取悔。”言后悔。
北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卷九善事太子入海品第37:“经历数时,金身仙人,即取命终。……第二仙人,亦复命终。”取命终,命终,二者完全同义。
秋胡变文:“家中贫薄,宁可守贫而死,宁乐黄金为重?……纵使黄金积到天半,乱彩垛似丘山,新妇宁有恋心?宁可守贫取死。”后之“取死”与前之“死”同义,却与上条“取命终”结构相同。
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第三章第三节中古汉语特殊构词语素释例之一中,列举有如下的“取∽”式词语:取别、取决、取著、取摘、取打、取杀、取害、取击、取遣、取会、取累、取闹。并论言:“诸词里的‘取’也都不是表意所必需的语素,其作用同样是帮助单音节动词双音化。这类‘取’有时候好像有实在的意义,例如姚秦佛陀耶译四分律16:‘不犯者,若实知彼人物,相体悉而取举,若在露地为风雨所漂渍取举。’元魏慧觉等编译贤愚经13:‘时彼猕猴见其翘脚,便取挽下;见其燃火,便取灭之。’‘取举’中的‘举’通‘莾’,意思是收藏,‘取’虽然可以作‘拾取’讲,但就表义需要上说,仍然是羡余成分。‘取挽’‘取灭’中的‘取’也是如此。”(见台湾文津出版社该书142—143页)这一论述在实质上与笔者看法相同。
本节申述取字附在动词之后即“∽取”式。
汉书货殖传刀闲:“桀黠奴,人之所患,唯刀闲收取,使之逐鱼盐商贾之利。”言收留其人,取字即以泛义复说“收”。
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郑笺有句“我欲刈取之”。刈、刈取,同义。
诗经小雅小宛螟岭有子,蜾赢负之。”毛传:“蜾赢,薄卢也。言此蒲卢养取桑虫之子以为己子。”这“养取”只是养之义。如取字不是泛义附缀而是常义,则只当说“取而养”。
诗经大雅板:“天之牖民,如壎如篪,如璋如珪,如取如携。”取与携同指而单说。孔疏:“言其必从君化,如携取之随人君也。”另说的“携取”变为后缀复指。
后汉书方伎传蓟子训:“儿识父母,轩渠笑悦,欲往就之,母不觉揽取,乃实儿也。”对婴儿也只宜说抱,而不宜说“抱拿”。
世说新语雅量:“庾时颓然已醉,幢坠几上,以头就穿取。”言把头伸人帽子而戴上。取字常义与穿字无从并说,只能是泛义后附。
同上仇隙:“脩载走投水,舸上人接取,得免。”言接住跳水的人。
王羲之杂帖:“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摹取。”言摹临。
敦煌本捜神记:“朝来饮他酒脯,岂可(不)能活取此人?”言救活此人。
敦煌歌辞总编第187首:“唤取鲁班刻(制)车辇,唤取嵇康来抚琴。”言召唤。
黄庭坚题大云仓达观台:“唤取竹枝歌月明。”言唱。
五灯会元卷14投子义青禅师:“合取狗口。若更叨叨,我即便呕。”言闭嘴。
由于“∽取”式自刘淇、张相辑例之后,学者们多有续说,引及的例子较多,而比较习见,所以本节对此式只举示少量例句。问题的关键已是十分清楚的了,既然取字独用指称和“取∽”式的大量存在,因而应与“∽取”式归合为同一语言机制,即取字的统一的指称用法。
为此,可再就三式中取字一些用例作对比。
取字单用可指称听。史记匈奴列传:“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叙听了阏氏的话。后来又多用“听取”词,如“听取新翻扬柳枝”,“听取蛙声一片”。荀子非十二子:“尚法而无法,不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取、听取、取听,三者同义,只能说明都是取字同一种指称义的三种不同措词。自然“取听”例偶见,这只是相关语言现象间的不平衡,道理却是相一的,正是把可能变为实有。
水浒传第120回:“听得宋江差人到来有请,李逵道:‘哥哥取我,必有话说。”’就宋江的礼貌言自然是请李逵,就李逵叙言便是以“取”字指称叫他。董西厢第三卷红罗袄曲:“低语使红娘,叫取我儿来。”又如“唤取”。这是取字单用和后附而对“叫”指称。越绝书越绝吴内传:“于是鲍叔牙还师之营,取小白,立为齐君。”韩擒虎话本:“缘某是天曹地府,来取大王。”焦仲卿妻:“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又有“接取”词。这是取字单用和后附而指称迎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