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把这四个词中的“鸳鸯”都解释成不是字面意思,而是不同的谐音,这里再对比一些词语。请看几种方言词典对“鸳鸯”的解释:
《苏州方言词典》:“成双的东西不完全一致叫∽,形容词:哀(这)双鞋子∽葛,一只大,一只小。”《丹阳方言词典》:“不是同一式样的(多指成对的东西):鞋子∽过,弗好穿。”《武汉方言词典》:“旧称本应配套而不配套的东西。∽鞋子(不成对的两只鞋)、∽票子(两半截拼凑的钞票)。”《广州方言词典》:“不成对儿,不对称;一样一个。”《香港粵语词典》:“异质不成对的,尤指鞋袜。特指咖啡加奶茶作成的饮料。”按,都是“远样”的谐音:样子差得太远。指鞋袜时,就都是左脚或右脚的,或号码不一样而错配起来的。以下一些词语中的“鸳鸯”也是如此谐音。
《广州方言词典》:“鸳鸯门:不对称的两扇门。”
《南宁平话词典》:“鸳鸯扣:扣肉的一种。把五花肉煮烂油炸后切成片夹上芋头片蒸烂的菜肴。”按,是从不值钱的芋头与值钱的肉,风马牛不相及来说的。
《苏州方言词典》:“鸳鸯水:河水、井水各半,七夕乞巧所用||另一说是天落水(雨水)、河水各半。”
《柳州方言词典》:“鸳鸯鲤:菜肴名。一条完整的鲤鱼烧出两样口味,一面煎熟,一面清蒸。”
【鸳鸿】鵷雏与鸿雁。1比喻贤人。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不易狎,龙虎未宜驯。”仇兆鳌注:“鸳小鸿大,两物不伦,当作鵷鸿。《庄子》‘鵷鸿发于南海,飞于北海。’此与鸿飞冥冥,举翅摩天者正相类。”鸳,一本作“鵷”。2比喻同僚。
按,仇兆鳌明确指出“鸳”字不是词的本字,本字应是“鵷”。据此解释成“鵷雏与鸿雁”。
鵷的凤;鸿是高飞的鸟,所以能比喻贤人。参见后文“鵷鸿”条。所以必应当交代:“鸳”是“鵷”的通假。以下许多词条中的“鸳”字,都是如此通假而没有指出,或有其他失误。
【鸳雏】传说中的凤属之鸟。常用以比喻高贤之人。《文选。郭璞》:“∽弄翮乎山东。”李善注:“《山海经》曰:‘南禺之山有鵷雏。’郭璞曰:‘鵷雏,凤属也。”’
按,据李善注,也是“鸳”与“鵷”同音通假。否则,“鸳”与“凤”岂不是矛盾了?
【鸳鹭】1鸳鸯和鹭鸶。2鵷鹭。比喻朝臣。参见“鸳鹭行”。
按,2中与鸳鸯没有关系。同样的通假。
【鸳鹭行】比喻朝官的行列。鵷和鹭止有班,立有序,故称。亦省作“鸳行
按,有班有序的只是鹭。《汉语大词典》“鹭”引《本草纲目》“鹭,……群飞有序。”而“鹭行:指朝官的班次。”可见也是“鸳、鵷”的通假。鵷,比喻贤臣;鹭,比喻行列。《汉语大词典》鵷行:指朝官的行列”可证。
【鸳鹭班】“犹言鸳鹭行。”
按,通假同上条。
【鸳鹭群】比喻僚友。
【鸳行】见“鸳鹭行
【鸳班】指朝班。
【鸳序】犹“鸳鹭行
【鸳排】鵷排。指朝官的班行。
这几个词中也是“鸳”通假“鵷”。
【鸳鸾】1鵷与鸾。皆凤属。2比喻贤人。3比喻朝官、同僚。4指情侣。
按,前三义都与鸳鸯无关。都是“鸳、鵷”通假。4中正是本字。
【鸳省】指中书省。魏、晋、南北朝时设中书省于禁苑,掌机要,唐因之。
按,也是“鸳、鵷”通假。参见下面“凤凰池”条。
【鸳池】犹“鸳省”。
按,也是“鸳、鵷”通假。《汉语大词典》“鵷沼:凤凰池”、“鵷禁:指中书省”、“鵷阁:中书省的别称”等许多词例都是极明显的证明。参见下面“凤凰池”条。
【鸳掖】指中书省。
按,也是“鸳、鵷”通假。参见下面“凤凰池”条。
【凤凰池】禁苑中池沼。魏晋南北朝时设中书省于禁苑,掌管机要,接近皇帝,故称中书省为“凤凰池”。
按,此可证“鸳池”、“鸳省”、“鸳掖”中都是“鸳、鵷”通假。又,因“鵷”指中书省的贤人,才把禁苑中池沼叫凤凰池。但说因中书省接近皇帝,故称中书省为“凤凰池”,却是错误的。“凤凰池”三个字并没有“接近皇帝”的意思,是“奉皇敕”的谐音趣说:奉皇帝命而拟敕书。
【鸳侣】1比喻同僚。2“鸳鸯侣”的省称。
按,1既不是“鸳鸯侣”的省称,就是“鸳、鵷”的通假。可对比《汉语大词典》:“鵷侣:朝中同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