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闷乱、迷留闷乱
下面再具体解释演变关系。
元曲词语的唱辞比较注意发挥音乐性,多有“a里ab”式及其变式。元剧《杀狗劝夫》第二折《叨叨令》:“则被这吸里忽剌的朔风而那里好笃簌簌避……将这领希留合剌的布衫儿,扯得来乱纷纷碎。”《魔合罗》第一折《油葫芦》:“你看他吸留忽剌水流乞留曲律路,更和这失留疏剌风摆希留急了树。”其中“乞留曲律”即弯曲意思的“曲律”的扩展式。“失留疏剌”与“希留合剌”“吸里忽剌”都是象声词“哗里哗啦”的音变异写。
“没乱”是“ab”式的联合结构的形容词。这种形容词可以扩展为“a里ab”,例如“糊涂”成为“糊里胡涂”。
把“没乱”的“乱”复说为“缭乱”,就成了“没缭乱”,又被别写成“没撩乱”。把它拆开而重复,就是“没撩没乱”。可比较把“不明白”说成“不明不白”,把“不干净”说成“不干不净”,而“没乱煞没乱杀没乱死”是“没乱”带上程度补语“煞”。“迷乱”本可以扩展为“迷留迷乱”,但受“没留没乱”的影响而趋同为“迷留没乱”。别写为“迷留摸乱”,再别写为“迷留目乱”,再谐音趣写成“眉留目乱”。把“迷”换成同义词的“闷”,就有了“闷乱”“迷留闷乱”的写法。
“没乱”系列词语起于金元时,到明代,作家把“没留没乱”一词有异写,因而词义也有变化,指爱得入迷。
《金瓶梅》第六九回:“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得迷留摸乱,情窦已开。”是说爱西门庆已入迷。“摸”是“没”的别写。明施惠《幽闺记。招商谐偶》:“不肯赋薄情,随顺叫人笑。空使人意沉沉,眉留目乱羞难道。”是说对迷恋之情羞于难于说。“眉”是“迷”的谐音。“目”是“慕”的谐音。明李日华《南西厢记。目成清醮》迷留目乱痒难挠,太师座上空凝眺。”是写法事中僧侣爱慕莺莺而神魂颠倒。既是注目凝视,则目光不乱,乱的是心思。可对比《西厢记》原来写的是:“法师年纪高,法座上也凝眺。”《董西厢》写的是:“作法是阇黎神魂荡飏。”《水浒传》第四五回写僧人作法事超度武大的魂灵,被潘金莲美貌迷得心猿意马:“阇黎没乱,诵真言岂顾高低。”都是写眼睛直勾勾地看,而不是乱看。这说明虽然写的是“目乱”,是“眉”,却不是字面意思。
用陇东话确释“早”及其系列词
1一个普通的“早”字在近代汉语中却也会成为难词,引得张相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中探索。他的释义已普遍地被语言学家肯定,采用在许多辞书中。笔者却认为所释不确,我们甘肃陇东方言正可证明它的确义。
1。1张相书卷二:“早是:犹云幸是也。蚤是同。……又有作早则者亦同。”对此释义首先有一个不可避免的质疑:词义是由语素组成的,语素是由它的语音和字形负载意义的。“早”怎么会有“幸亏”这样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义项呢?然而未曾有人作论。没有语素根据的释义,很可能是不确的。
1。2张书例句如《西厢记》一本二折:“先生是何言语,早是那小娘子不听得哩!若知道呵,是甚么意思?”“早是妾知,可以容恕;若夫人知此,决无甘休。”《鸳鸯被》二折:“小姐,你也早些儿来波。着我遥遥的等着你。早则不是腊月,冻下我脚来。”所引的例子中确实是可以用“幸而、幸亏”讲通的。但是,王力先生曾说过:“望文生义”也能把句意讲通,而把句意讲通的可能,不一定是独一无二的,词义之确却是有排它性的。“通”不等于“确”。“幸亏”之释是否正是如此呢?如果把“早是、早则”讲成“好在、因为、侥幸、确实”之类,句子也通达,词的确义究竟该是何者呢?总不能都是正确的吧。要么,都不正确,即还有也可以讲通的词义。要么,只能是其中的某一个。究竟是不是确义,还必须用语素义来证明,即用字的音或形体作根据。音,是通假、音变之类的曲析;义,是本义的引申、扩大、缩小之类的发展关系。否则,此一“通”不能排除彼一“通”之确。“通”只能是感知、摸索词义的一种间接线索,只具有可能性,不具有必然性。“通”不是求“确”的直接证明,不是证词义的科学办法。
1。3何况张相例句也有讲不通的。
《争报恩》一折《幺篇》:“兄弟,我是你姑舅姐姐李千娇,你见我怎生来不肯屈驴腰?”是说:你到我家来为什么不先拜见我,致使他们不认得你,反而当贼拿住了。徐宁便领会了这个提示而把她认成姐姐,便说:“您兄弟怎奈赤手空拳,不曾探望得姐姐,休怪您兄弟也。”姐姐唱《幺篇》:“你道赤手空拳本利少,怕见我面情薄。”徐宁又说:“早则不曾冲撞着姐姐,姐姐休怪。受您兄弟拜咱。”很明显,是徐宁顺着她的话意说:我确实还不曾遇到姐姐拜见,就出了这场误会,我现在补拜见之礼。句意非常顺达合理。不曾拜见是不应当而遗憾的,怎能说成“幸亏未曾拜见”呢?
《西厢记》二本四折,红娘怕莺莺听张生弹琴时久,会有不便,便谎说老夫人叫她。莺莺《拙鲁速》:“只见他走将来气冲冲,怎不教人恨匆匆,唬得人来怕恐。早是不曾转动,女孩儿直惩响喉咙!”言:我实在没有到哪里去呀,你就这么大喊寻我。“没到哪里去”,对红娘言,指你是知道我在这里的;对可能听到的别人言,我并未到什么不宜去的地方呀。可见这是莺莺强词辩解的说法。方诸生注言:“早是不曾转动,言幸无他故也。”按:“幸亏没有其他变故”只能是红娘的心理,沉耽在幽会的莺莺并无此虑。这种“通”实为不通。
《合同文字》四折《折桂令》:“今日个父子相依,恩义无亏。早则不迷失了百世宗支,俺可也敢昧了你这十载提携。”是说从今后确实不会迷失宗亲关系。讲成“幸亏今后不迷失”,是病句。“幸亏”只用于说实现的情况。
无名氏《月儿高》:“若是少盘缠,差人便来讨。早则成名后,千万传音耗。”言:不要受耽误,及早成名。这是鼓励之语。“早”用为常义。尚未实现的事不会用“幸亏”来说。说“幸亏”是意想不到、侥幸,是杀风景而带贬义的,于例不符。
《汉语大词典》(后省称为《汉大》)也有《争报恩》例。还有《黄粱梦》四折《叨叨令》:“你早则醒来了也么哥,可正是窗前弹指时光过。”言:你真的醒来了吗?只睡了弹指时光呀。言下之意,你还是再好好睡即再糊涂迷恋尘世吧。即语含讽讥。幸而义与“弹指时光过”不承。
《张天师》一折《金盏儿》:“你问我来年春动有甚吉和凶,则你那文章千卷富。便有了文章,也要有命运哩。怕不的命运一时通?若得如此,小生早则喜也。”按,在这种情况下,其人定是说:如此的话,我实在高兴呀。而,如果考中了,我幸亏高兴呀,也是不会有人这样说的病句。
《萧淑兰》第四折开场,梅香白:“姐姐,早则欢喜也。哥哥下三千贯财礼钱招张云杰为婿……足满姐姐平生所望。”以前婚事受阻失望,一下转机,梅香禀告,也当是激动地说:实在是小姐的喜事呀。作“幸而”便大减神韵。
高文达主编《近代汉语词典》例《刘行首》第一折《赚煞》:“欲要见五真七祖,先受些千依百顺。早则不会冷清清和月伴荒坟。”言:让你的魂灵托生为人,再度你成道升仙,就真的不再是坟墓中的鬼魂了。
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例,《抱妆盒》一折《金盏儿》:“这的是在地成连理树,入水长并头莲,早则不惊开比翼鸟,不打散锦纹鸳。”按,上下句同义,正反复说。“早则”即“的是”,真的、确实义。只能说预示以后婚事确实不再被阻拦,不能说幸亏以后婚事不再被阻拦。
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例,《楚昭公》三折《粉蝶儿》:“则听的兵起东吴,可朴朴胆惊心惧,早则不三战杀入王都。唬得我乱慌慌,忙劫劫,不成活路。偏生的望眼模糊,悄不见那西秦远来救助。”此是楚昭公等被吴将打得惨败,离都逃跑时的悲唱。“杀入王都”即言:真的不用三战,只一战就攻下了我们都城。“真的”一意,是照应申包胥赴秦借兵之前一再丁宁:只可坚壁相持,切不可交战。自己的都被攻破,岂能说“幸而一战就攻破了”?释者不详看全曲,不弄清剧情,仅就例句以为是吴将说自己幸而一战入楚国王都,粗疏之至。许多误释都有这种粗疏。
《争报恩》一折,丁都管云:“不认得是舅舅。早是我不曾冲撞着舅舅。我着你老子放个辔头。”前面剧情,丁都管捉住了徐宁,当作贼向主妇报告。现在反要把他认为舅舅,心理既不顺,又得表面上消释前面的矛盾。因此和实情相反地说:我前面实在并未和你见面,即并未捉你当贼。“辔头”一句则是“背云”,以驴相骂徐宁。“幸亏我不曾碰见你”,是背地对疽神说的话,怎么能对舅舅当面说呢?
对于上述多例,笔者按“确实、真的、实在”解释,句意不仅通畅,而且准确。那它的语素根据是什么呢?根据是:“早”是“着”的趣难谐音。着,动词“中”,即符合、合适、确实、正确义。“着然、着实”即实在、确切义。“早”和“着”读音仅是声母送气和不送气的差别,而这在方言、口语词中是规律性而多见的。所以“早是”即“着是”的曲折,义为“实是”。
甘肃陇东人有个“着不是洋芋一碗”的说法:着实就是这样的简单;原来确实如此。多次作事不成,终于成功,却并不复杂时,会醒悟感慨地如此说。洋芋,是便宜的菜食,旧时穷苦人代为主食。喻言容易而实用。“着办不成了”:实在办不成了。“着(或:着着)是你来”:实在由于你,实是你干的。这样的话中,或读zao音,或读zhao音。而在“吃着饭”、“寻着了”等的说法中则读zhuo。可见zao的谐音也是限于上述情况,与元曲中一样有极大的封闭性。而且也都只用于句首。
2。2但笔者无意于一定认为元曲中的“早是”等就是吸收的陇东话词语,也许在北方方言中,陇东话的这种音变在其他地方仍有,甚至不限于一二方言点。我只是用陇东话来证明:“着”音变为“早”是符合语音异变规律,是有方言根据的,陇东话就正是一个直接的参照。
音变就是曲折,把词义的根据隐蔽了,就难于知晓,变得难而有趣。元曲特别着意于语言的难趣。隐实示虚则难,元曲中有各种隐实示虚的情况,有多得不计其数的具体词例。我的释元曲词义的文章已释解了一批,如“大肆”隐曲为“大四八、大厮把”,“放肆”成为“放二四”,“七林林”实际是象声词“厮琅琅”,“七留七林”实际是“出溜”,等等。“早是”即为“着是”,也是如此一例。可以说,这是确释元曲乃至其他作品中许多疑难俗语词的一把钥匙。笔者将会继续详释这种带修辞特点的难词。
3。1张相释“早是、早则”为幸是,实际等于以为“早”即有“幸”之一义,但他终于审慎地没有明说。而《辞源》却直接如此解释了。“早:幸而。”例句是《水浒传》第三七回:“那大汉失惊道:‘真个是我哥哥!早不做出来!’”应当承认,“幸亏没有做出祸事(蠢事)”,是讲通句意了,而且极为显豁。我却认为,句意应是:“正好没有做出来。”即先说“早(着)”的合宜义,作为对“不做出来”的评价,以示强调。这如同“甚矣汝之不惠!”“信哉是言也”“贤哉回也”之类的表述是一致的。用“幸而、幸亏”来表述,也只是一种随文适意的换词表述,是意译,不是直接的词义。
《汉大》也有“早:幸而”之释。有例周邦彦《太有》词:“断了更思量,没心永守。前日相逢,又早见伊仍旧。”按,宜是:确实见他如同以前。《范张鸡黍》一折:“你们说到几时?早不是腊月里,不冻下我孤拐来?”仍是:正好不是腊月。换说成“幸好、幸而”,它们都能够把句意讲通,所谓殊道同归。
前文1。2节中言,张相有些例句中是可以用幸而义讲通的。讨论至此,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再深刻地说,这种“通”也不是“确”,确义仍是统一的“正好、合宜、好在”的表述。《西厢记》“早是那小娘子不听哩”“早是妾知,可以容恕”,即正好未听到、好在我知道了可以宽恕。又如《裴度还带》三折:“旦云:‘呀,倒了这山神庙也!’夫人云:‘早是秀才不在里面。’”《东坡梦》二析:“昨日被东坡学士魔障了一日,蚤是贫僧,若是第二个,怎生是好!”其中都可另表述为“多亏、亏得、喜得”,不能认为“早”之义为“亏、喜”,同样也不能认为词义是“幸而、幸亏”。
总之,“幸而”之释属误,张相及各种辞书例句大致如上文所辨析的几种情况,不必一一举示。
张相书又释:“早犹本也,已也。”于是“早是、早为、早来”诸词可有“本是、已是”之义。按,“本来”是对后来的情况对言。“已是”就已然情况言,不涉及何时,而“早”则言距目前的时间远。三者或相通,而不相一。张相例句甚多,可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用为常义,“早是”即“早就是”,只表某种情况早就有了。袁去华《卓牌子近》:
“今朝早是病酒。那堪更困人时候。”这些天来早就病酒。《董西厢》四:“早是恁凄凄凉凉受烦恼,那堪值暮秋时节。”《西厢记》五本一折:“早是只因他去减了风流,不争你寄得书来,又与我添得些证候”《董西厢》四:“果是贵人多忘,早不记得贼党临门。”各例即“早就……”意。一定要把这些例子释为“本来”或“已经”,就泯失了“早”指时间已长,把准确变为笼统。
第二种,仍是“着”的确实义,表情况的必然,真实,含有感叹语气。唐无名氏诗:“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实是有家难归。作本是或已是无家可归,成为一般的叙述,失去感叹之情。邵雍《依韵答安之少卿》:“轻风早是得人喜,更向菱荷深处来。”轻风实是让人喜欢。柳永《倾杯》:“早是多情多病,那堪细把、旧约前欢重省。”实在多情多病。又《合欢带》:“身材儿早是妖娆,算风措,实难描。”言实在妖娆,实在难描。冯延己《捣练子》:“早是夜长人不寝,数声和月到帘拢。”夜长实是不能入睡。晁补之《清平乐》:“早是夜寒人不寝,五更风雨无情。”夜寒实是让人不能睡。《董西厢》二:“一个个精神,俏没弹剥,三十的早年高,六尺的早最挫。”三十岁的,实在都是年纪最大的;六尺长的,实在都是身材最低的。《西厢记》二本四折:“红娘之言,深有意趣,天色晚也,月儿,你早些出来么!呀,却早发擂也呀,却早撞钟也!”张生盼月上升,操琴诉心,急不可待。“呀,真的击鼓撞钟打更了!”欣喜之情,生动可感。它对比着,在此之前,耳中虚幻的更鼓声而致的扫兴。如简单化释为:已经打更了,便文意淡化无兴味了。
可见“本、已”之释实误,或者说实无必要。其他辞书这方面的例句与张相书类似,便不再一一指误,有几个类型的例子却很有分辨的价值。
《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大限不过百岁,其中七十早稀,三人同受百岁,能得几时?”胡竹安《水浒词典》及《元曲释词》都把此视为“早”有“己”义的最早例证。其实仍言七十岁实在稀少。所以此例却是“早”即“着”的目前所发现的最早例证,说明是口语词,最早由民间作家著录。
《窦娥冤》四折:“自离了我那端云孩儿,可早十六年光景。”类似的例子常用来证明为已经义。这不背事理,但确切的词义仍是实足十六年,犹言整整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