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坚持考研20年,妻离子散贫困潦倒,浪费半生时间得不偿失啊_成…(农村人考研)

农民坚持考研20年,妻离子散贫困潦倒,浪费半生时间得不偿失啊_成…(农村人考研)缩略图

原标题:农民坚持考研20年,妻离子散贫困潦倒,浪费半生时间得不偿失啊

短暂的婚姻中被文盲妻子抛弃,一个40岁的农民以惊人的毅力在逆境中不懈拼搏,20年风雨人生,4次高落榜,4次考研失败后,终于与他的理想击掌相约,演绎了一个执著的故事……

2001年9月3日,云南大学迎来一个身份特殊、年龄最大的研究生,40岁的农民成友宝。

而在7月11日,当邮递员将云南大学民俗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送到农民成友宝家时,通知书的主人成友宝正两腿泥巴地在村南水田中下笼子逮黄鳝。虽然早就知道自己被录取了,但当真正捧起通知书时,这位坚强的汉子禁不住当着众乡亲的面,嚎啕大哭,20年的满腹心酸,在这一刻才真正得到宣泄……

四次高考,大学梦仍遥遥无望

1962年2月9日,成友宝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成应芳是位革命军人,1955年转业后一直任村干部;母亲徐福英目不识丁,从事生产劳动。

成友宝自小读书很用功,成绩良好,几乎每年都得奖。上中学后,对英语尤其偏爱,在高中阶段,他就开始在课余时间借助收音机收听电台的英语广播讲座,养成了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1980年高考时,他的英语考出了全校最高分61分的好成绩,但因总分未达线而落榜。

第一次高考失利后,他希望父亲能给他一次复读的机会。但由于家庭人口众多、负担较重,没能满足他的愿望。

回家后,凭着较好的英语基础,成友宝应聘到魏庄中学任初中英语代课教师。在教学中,他始终未忘大学梦,一边教书,一边坚持自学。1982年,他再次参加高考,终于以总分353分、英语76分的成绩达到外语大专录取线(最低录取线为总分340分、英语70分)。成友宝欣喜若狂,自己终于要梦想成真了!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直到10月份还未等来通知书时,他才明白自己又一次落榜了。这一“成功的失败”对20岁的成友宝来说,无疑是一次近乎毁灭性的打击。那一段时日,他几乎不吃不喝,整天沉默不语。

之后几年,成友
农民坚持考研20年,妻离子散贫困潦倒,浪费半生时间得不偿失啊_成…(农村人考研)插图
宝先后在竹泓中学、张郭中学任英语代课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仍然坚持自学,并于1984、1985年再度与学生们一起参加高考。这两次,他的英语分别考了95、97分,均列全县第一,但因总分差几分,再次名落孙山。

4次高考,4次落榜,成友宝接受不了,他的家人更接受不了。父亲奚落他:“不是那块料,就收起那份心吧。”哥哥讽刺他:“考了这么多年都没考上,也不嫌丢人!”两个妹妹更直言不讳:“没那个命,死心吧!”村里的风言风语更是让他难以接受:“癞蛤蟆也想吃天鹅肉!”

事实上,在第四次高考失利的打击下,成友宝也逐渐变得沮丧、消沉了。原先跟他一起读书的同学接二连三地以各种方式都上了大学,有的已参加工作。这使他更觉得掉队太远了,他的年龄使他已没有再参加高考的资格。1986年,他决定辞去代课教师的职务,回乡务农。

从此,成友宝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和父母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他身上总有一些与其他庄稼汉格格不入的东西,他无法融入到乡亲们那种打麻将、玩扑克、开玩笑的生活氛围中,于是书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他的身边常常带着一些书本,下田干活之余,他一有空就看书。他承包了3亩责任田,基本没有什么赢利,此时的学习,他纯粹是为了愉悦自己的精神,排遣那不时袭来的孤寂。

短暂的婚史,在心田上犁起重重的刺痛

1988年,在父母的安排下,成友宝和邻村一位姑娘相了亲。尽管姑娘住在邻村,但成友宝和姑娘从未有过亲密的恋爱经历。半年后,既没有感情基础,又缺乏相互了解的这对年轻人举行了婚礼,妻子早就听说他不务正业,放着好好的教书工作不做而要当农民的“神经病”经历,新婚第一夜,新娘第一句话便给了成友宝一头雾水:“我们一定会离婚的。”

婚后,性格的不合和文化的差异使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尽管成友宝除了看点书,就是认认真真地在田间劳作和做家务,但是日子也未曾宁静过,她总是三天两头找茬吵闹。同样,在她看来,懂英语又能怎样?还不是要为买化肥农药的钱发愁。对比那些会赚钱的男人,丈夫是个地地道道的窝囊废,跟着这个读“无用书”的男人没什么盼头。一次吵闹中,她还偷偷地喝了化肥精,表示自己心已死。

在无休止的争吵中,妻子更觉度日如年。1991年,在女儿还未满月的时候,她终于和成友宝办理了协议离婚手续并很快就再嫁了。为此,成友宝的父母更加重了无休止的埋怨,痛骂他无能到连老婆孩子都保不住。

被一个目不识丁的村女抛弃,成友宝觉得这是奇耻大辱!他万万想不到妻子居然看不起他!一个文盲居然抛弃他这个能说满口英语的高中生,简直令他无法接受。

成友宝离婚那年自己正好30岁,对他来说,离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怀疑自己的生存能力。然而痛定思痛,离婚的耻辱重新唤醒了他胸中沉睡的斗志,他再次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处境,只有走自学成才之路 。

那一段时间,他几乎整日不和外界来往,进则苦读,出则关门。村民们怀疑他受刺激后成了呆子,家里人也以为,他脑子真的出了问题。父亲对他一直不理解,更不支持,即使在最困难时,也没给过他一分钱,唯一给他的是不停的唠叨,无休止的训斥。

四次失败的考研,挫折和艰辛的见证

在离婚后的10年中,读书和考试成了成友宝生活的轴心。自1991年起,不论是七月酷夏,还是滴水成冰的严冬,成友宝始终坚持着“早上到田间苦读,白天干活,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苦读”的枯燥的生活规律。夏天为驱蚊,他将双脚浸在水桶里;冬夜为御寒,他裹被读书。

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离婚后,成友宝一直单门独过,生活异常清苦,一年的生活费不到500元。早上吃的是稀饭,中、晚餐一般是米饭或面条,一年到头几乎未吃过一块肉。为了挣够生活费和买书钱,他趁农闲时到田间下笼子捉黄鳝。尽管一年下来也能挣个500余元,但生活仍难以为继。母亲心疼他,总是背地里时不时地给他几十元钱,让他买点油盐。

1991年6月到1994年12月,他以惊人的毅力通过了自考英语专科的10 门课程考试,顺利拿到了大专文凭。随后,他又报考了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本科。到1995年12月,他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该专业的11门课程中的10门,但因第二外语因故未考,而和本科文凭失之交臂。

成友宝刚刚拿到大专文凭时,确实让乡亲们惊喜了一阵;但他们随即又发现,拿了大学文凭的成友宝还是得继续当农民,于是,“读了也白读,还不是要当乡巴佬”等刺耳的话又在周围响起。成友宝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中,不知哪里是突破口。

在这个紧要关头,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人生导师”出现了。南京大学新闻系教授宋新桂早年在林湖插队时,曾当过成友宝的班主任。当成友宝把自考成绩寄给他时,他激动异常,连夜写信鼓励成友宝:“继续发扬拼搏精神,用优异成绩争取早日通过研究生考试。不获全胜,决不罢休!”并随后寄来考研复习资料,在书的扉页上写着八个大字:“努力攻读,志在必成!”这无疑给成友宝点亮了一盏明灯!此后,宋教授一直是他克服困难和挫折最有力的精神支柱。

1995年底,成友宝开始邮购各种辅导资料,着手准备考研。此时他的生活更加困难,一天只能吃上两顿饭。但成友宝考研的决心却一次比一次坚定。一次,他从报纸上看到一个农村大学生通过艰苦努力考取了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的事迹。他想:“人家能孜孜以求,终成大器,我为什么不能呢!”

1997年,成友宝第一次惴惴不安地参加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考试,结果考出了总分305、专业分89的好成绩。尽管分数不够(录取线为总分318,专业分89),但却让成友宝欣喜地看到了希望,更增强了他的信心和决心:考研并非高不可攀!

1998年,经过精心准备的成友宝再次信心十足地报考上海外国语大学同专业,并以总分325分的成绩进入录取分数线。但因他考试中时事政治失分严重,结果因政治差 4分未被录取。

失落了很久的他下定决心东山再起,却在 1999 年11月报考时被告知:上海外国语大学不再招收专科学历的考生。对比较文学专业偏爱有加的成友宝得知后,几乎如同被判死刑,整整闷在屋里 13天未出门。万般无奈之下,成友宝写信向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教授求援,请他 忙推荐其他较有名气但无专科学历报考限制的大学。谢教授当即回信,建议他报考四川联合大学。他听从了这一建议,但由于时间仓促,资料缺乏,在这第三次的考试中,他的成绩较以前还要略逊一筹。

此时,家里人对他近乎疯狂的考研表示出强烈不满,老父亲好几次想以拳脚教训他,甚至差点烧了他的所有书本。而外界的风言风语,一次比一次难听。

最麻烦的是,他在经济上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村里安装自来水,每户要交100元,他无力承担;村里进行电网改造,每户集资100元,他交不起,他家水电全无。这在全乡乃至全市,也是绝无仅有的“双无”户。

然而,对学习已进入痴迷状态的成友宝在精神压力、经济困难面前,已不再像以前那样犹豫彷徨了,每次在痛苦过后,更强烈的希望在他心中燃起。对于他的失败,宋教授反复来信鼓励道:“自古人生多坎坷,但当事人应有信念之坚定,踏实之行动,终能有所前进。并在后来还资助了他1000元。

对三次考研的失败,成友宝作了认真总结。他决定采取新的策略,争取在第四次考研中金榜题名。于是,他把考研目标转向一般高校的其他专业。

2000年,他报考了徐州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当收到成绩通知单时,他激动异常:因为这一次,他考出了368分的好成绩(当年国家录取分数线为330分),英语、政治均过线,三门专业课分数分别为81、83、86分。

3月份他收到了徐州师大复试通知书。他无限欢喜地赶到徐州师大参加复试,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这次徐州师大现当代文学专业达线生较多,最后在加试中他被淘汰了。

从徐州回家的第二天,他匆忙赶到扬州大学,向招生办的同志提出调剂请求。一位办事员告诉他:“我校第一名考生的总分为 401分,第二名考生的总分是400分,第12名考生的总分是370分也要往外调剂,而你的考分只有 368分……”最后成友宝的经历感动了这位同志,他热情地鼓励成友宝不要泄气,并建议:“你可以与边远的云南、贵州、新疆等9个国家照顾的省区联系,或许可以调剂。”

成友宝又先后写信打电话给贵州大学、新疆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北师大、内蒙古师大等高校招生办,但得到的回答不是“我校招生名额已满”,就是“招生名单已定,欢迎明年来考。”

破釜沉舟,40岁农民终圆读研梦

坐在煤油灯下,望着堆在房中相伴了10年的满屋书本,成友宝放声痛哭。10年来,从英语专业学到中文,他几乎都是从最低基础起步。学英语,他满眼满脑都是单词,口袋里摸出来的全是写得密密麻麻的纸条,走在路上念念有词多次被当成白痴,后来学中文,他听熟了全村的鸡鸣。整整10年,他没看过电视,只在万家灯火的静夜里,独守着自己的一点光明;他与乡邻几乎无话可说,却踏平了通往几里之外邮局的那条小路。10年光阴,把他从热血青年变成一个沧桑农民,为买书他求借无门;为报名找村队盖章,一次次承受冷嘲热讽。四次考研,他一次次满怀希望走进考场,却一次次在希望与失望的波峰浪谷中深刻地体验痛苦。“怎么办,怎么办!我马上年近40,难道我真的只能拥有一个擦肩而过的读研梦……”他辗转反侧。

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他决定向考研发起最后冲刺,改报竞争力较弱的云南大学民俗专业。他购回民俗专业的书籍,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埋头苦读。

2001年3月中旬,云大研招办给成友宝寄来成绩单,成绩优异。4月中旬,成友宝顺利通过硕士生复试,得到导师们的一致肯定。

复试时,一个和他年龄差不多大的导师问:“你了解云南吗?”他从地理、人文、交通、产业结构等各个方面行云流水般地回答了导师的提问。导师啧啧称赞:“成友宝,你真是个‘云南通’啊!”其实,除了这次复试,成友宝从未来过云南。

今年7月11日,是成友宝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他终于收到了云南大学2001年民俗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通知书。他说:“当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考研的每一分成绩,都凝聚着我的心血和汗水。通知书上每一个鲜红的汉字,都是用我的泪水和青春写成的。”

8月26日,成友宝背起行囊,踏上了新的求学之旅。从一个农民到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成友宝走过的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他的经历印证了这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

成友宝毕业后,从事了教育工作,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历经坎坷的半生终于安定下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