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9儿童脱水的分度及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轻度|中度|重度
体液丢失量|30~50mlkg|50~100mlkg|100~120mlkg
失水量占体重百分比|5%以下|5%~10%|10%以上
精神状态|无明显改变|烦躁或委靡|昏睡或昏迷
前囟及眼窝凹陷|轻度|明显|极明显
眼泪|有|少|无
口腔黏膜|稍干燥|干燥|极干燥
皮肤弹性|稍差|差|极差
尿量|减少|明显减少|少尿或无尿
酸中毒|无|有|严重
周围循环衰竭|无|不明显|明显
2。脱水性质脱水性质反映了水和电解质的相对丢失量。临床上根据血清钠的水平,将脱水分为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三种;其中以等渗性脱水最为常见,其次为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少见。儿童不同性质的脱水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参见表2-10。
表2-10儿童不同性质脱水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因及临床表现|等渗性|低渗性|高渗性
病因|失水与失盐大致相同|以失盐为主|以失水为主
口渴|明显|不明显|极明显
血压|低|很低|正常或稍低
神志|精神委靡|嗜睡或昏迷|烦躁易激惹
皮肤弹性|稍差|极差|尚可
血清钠浓度|130~150mmoll|<130mmoll|>150mmoll
(二)钾代谢异常
1。低钾血症当血清钾浓度<3。5mmoll时称为低钾血症。
(1)病因1钾的摄入量不足:如长期禁食,静脉补钾不足;2消化道丢失过多:如呕吐、腹泻、胃肠道引流或频繁灌肠,又未及时补充钾;3肾排钾过多:如长期应用排钾利尿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4钾在体内分布异常:如家族性周期性低钾麻痹或纠正酸中毒治疗过程中,大量的钾由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导致血清钾浓度降低。
(2)临床表现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不仅取决于血清钾浓度,更重要的是缺钾发生的速度。一般当血清钾浓度<3。0mmoll时即可出现临床症状,包括1神经肌肉系统:兴奋性降低,表现为肌无力,重者(血清钾浓度<2。5mmoll时)出现呼吸肌麻痹、腹胀、麻痹性肠梗阻、腱反射及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等;2心血管系统: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降低、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心力衰竭;心电图表现为t波降低、变宽、双向或倒置,st段下降,qt间期延长,出现u波等;3肾损害:低钾血症使肾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多尿,远曲小管排k+减少、排h+增多,导致低血钾性碱中毒。
(3)治疗1积极治疗原发病;2补钾:口服补钾安全、方便,能口服者尽量口服,轻度低钾血症患儿可多进含钾丰富的食物,每日口服氯化钾3mmolkg;重症需静脉补钾者,每日总量为4~6mmolkg,均匀分配于全日静脉输液中,浓度不超过0。3%(新生儿为0。15%~0。20%),静脉输入时间不少于8小时,切忌静脉注射,且必须见尿补钾;3补钾治疗期间:需严密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监测血清钾和心电图改变,随时调整输入含钾溶液的浓度和速度。
2。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5。5mmoll时称为高钾血症。
(1)病因1肾排钾减少:肾衰竭、肾小管性酸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长期使用保钾利尿剂等;2钾摄入过多:静脉补钾过多、过快,输入大量青霉素钾盐或库存血等;3钾异常分布:休克、重度溶血及严重挤压伤等,导致k+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
(2)临床表现1神经肌肉系统:兴奋性降低,表现为精神委靡、嗜睡、手足感觉异常、肌无力、腱反射及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出现弛缓性瘫痪、尿潴留、呼吸肌麻痹等;2心血管系统:心肌收缩无力、心率减慢、心律失常,心电图出现t波高尖、pr间期延长、qrs波增宽、心室颤动及心脏停搏等。心电图的异常与否对决定是否需要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3)治疗1积极治疗原发病;2停用含钾药物和食物;3提供足够的能量,防止内源性蛋白质分解释放钾;4促使k+向细胞内转移:快速静脉应用5%碳酸氢钠3~5mlkg,或葡萄糖加胰岛素(0。5~1g葡萄糖kg,每3g葡萄糖加1u胰岛素);5拮抗高k+对心肌的毒性作用:10%葡萄糖酸钙0。5mlkg在数分钟内缓慢静脉注射,起效后改用10%葡萄糖酸钙10~20ml加入10%葡萄糖100~200ml静脉滴注;6加速排钾:应用排钾利尿剂(如呋塞米)、阳离子交换树脂、血液或腹膜透析等。
(三)酸碱平衡失调
正常儿童血ph值与成人一样,维持在7。35~7。45的范围内。当ph<7。30为酸中毒,ph>7。45为碱中毒。细胞外液ph值相对稳定,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co3-h2co3比值(正常为201)、肺排出或保留co2量和肾排酸保钠。当体内代谢紊乱,使血浆中hc03-的量增加或减少而引起酸碱平衡失调,称为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当肺呼吸功能障碍使co2排出过少或过多,使血浆中h2co3的量增加或减少,从而引起酸碱平衡失调,称为呼吸性酸中毒或碱中毒。临床上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多为单纯型,有时也可为混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