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侠]思考题第一题2017年管理类联考…来自张乃心考研-微博(蜘蛛侠)

[蜘蛛侠]思考题第一题2017年管理类联考…来自张乃心考研-微博(蜘蛛侠)缩略图
健康传播
?基础概念?
有关健康传播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1996年,美国学者罗杰斯从主题取向出发,提出“凡是人类传播的类型涉及与健康相关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的定义。
简单来说,健康传播是指运用个主流媒体媒介渠道及方法,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为目的而制作、传递、扩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健康传播是连接医疗、健康专业领域和公众健康问题的桥梁。
通过健康传播,可唤醒公众的健康意识,提高社会整体卫生水平和公众的健康素养,也可影响决策者制定更有利于公众健康的卫生政策。

新媒体环境下的健康传播
?(一)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的特点??
??发布与传播健康信息,能有效遏制谣言
新媒体特别是专业类健康媒体可以更有效地为公众提供大众卫生和医学科普知识信息,向大众传播各种卫生防病控制的政策法规,以提高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自我保健意识和疾病防控能力,促进人们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2011年的“抢盐风波”中,浙江省专业卫生领域人员通过微博做出回应,告知网民核辐射监测结果、食盐供应充足等信息,短短数小时内“吃盐防辐射”的谣言不攻自破,居民生活恢复平静。
??提供寻医问药等咨询服务,进行预防倡导和行为干预
基于数字互联技术的新媒体可以实现用户的同步或异步互动,我国也有很多专业健康类网站能够提供“通过网络与医生互动”的服务。另外,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官方机构开始逐步进入新媒体的健康传播中。比如浙江省微博问政平台“浙江微博医生”、“北京市卫生局”等,都是政府机构在健康传播和健康教育方面对新媒体应用的积极探索,真正做到了将“单向宣传、自上而下的健康教育发展为双向交互、平等对话的健康传播”。
??新媒体用户间互相提供情感支持,建立归属感
新媒体的社区导向和互动性既可以使“同一社区”里的人寻找自我群体的归属感,交流健康信息,提供情感支持,并计提进行个人诉求的表达和权益的争取,在良好的交流氛围中获得彼此间和群体外的认同和支持,达到健康传播的最终效果。比如艾滋病博客具有较强的真实性、贴近性、感染性和教育性,能够引起艾滋病患者的共鸣和普通人的理解。
??意见领袖主动设置议题,促进信息的优化传播
在新媒体平台中,意见领袖的存在价值得以最高程度的体现,他们通过微博、论坛、微信等手段发布的信息会以最快的速度被最大范围的人群接受,这在健康信息的传播中优势极为明显。在具体的健康传播中,机构组织或意见领袖可以主动设置议题,促进健康信息的优化传播。
??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促进健康信息的国际沟通与协调
健康问题是无国界的,需要国际共同合作,制定促进全球健康的政策及实践计划。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可以充分打破时空限制,能够超越现实社会的管理边界将信息在最短时间内传遍全球,因而在健康信息的国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的问题??
??健康营销大行其道,公共服务缺失
现在的新媒体健康传播现状,许多盈利机构打着“健康传播”的旗号,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健康营销,相关信息的指向仅仅是要推动医疗卫生机构网站的访问量和实际的问诊量,推动卫生保健商品的销售量,从而脱离了健康传播的公共服务属性。
??信息同质化、飞沫化、“信息疫情”削弱健康传播效果
信息的同质化和飞沫化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不可避免的弊端,同质化是指新媒体中大量信息雷同,反复出现;而飞沫化是指正确有效的健康信息在发出之后,容易湮没在上述大量毫无意义的同质化信息中,从而导致信息传播效果的弱化。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社交媒体上散布着大量真假不一的疫情相关信息,公众很难区分哪些是可靠信息,而哪些是谣言,这也是“信息疫情”给健康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
??“把关人”缺失带来的虚假信息泛滥
在信息同质化严重、有效“把关人”缺失的情况下,新媒体特别是网络中的虚假信息同样严重泛滥。“去中心化”使所有新媒体用户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传达信息,而并非所有信息的正确性都会得到保证。虚假的健康信息如果被公众接受,并应用于实践和行动中,可能会产生与健康背道而驰的效果,甚至会威胁个体生命。
??“数字鸿沟”带来的健康风险分配不均
虽然新媒体传播具有强大的信息聚合优势,用户可以通过搜索获得自己需要的健康信息和网络服务,但是公众由于受教育程度和媒介技术掌握水平的差异,并不都能很好地理解和参与健康信息的在线搜索,也就难以有效地通过新媒体获取相关健康信息。“数字鸿沟”的存在,使新媒体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也让不同的公众在健康风险的承担上有所差异。
?(二)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的应对策略??
??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传播与倡导。
通过健康传播开展政策倡导,需要对决策者、管理者做“健康传播”。不仅仅是讲讲健康知识、预防措施等基本科学问题,更是要加强对城乡治理中的决策者在公共卫生风险意识上的思想动员、战略规划、应急处置能力。
特别是对于原本专业背景、工作经验中缺乏公共卫生风险意识的领导干部,或者刚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的主要领导干部,要对他们在公共卫生问题上增能赋能。
??以社区健康传播促进健康共治。
社区健康传播不是我讲你听,也不是出一份黑板报,社区健康传播的接近性和参与性,可以在特定的空间中创造、形成公共话语平台,在互动中形成认同,有效推动健康共治体系不断完善。
社区健康传播可以凭借接近性更快地培育意见领袖,以促进传播内容的多向流动,更好地提升传播效果。
?(四)新媒体健康传播案例??
①传播主体:可信度高,权威与专业并重。
“丁香医生”在抖音通过官方认证且发布内容的选图、设计、拍摄、后期及运营等一系列工作,都由专业的医学工作者、视频制作工作人员完成。医疗健康类科普知识专业性强,且团队在创作内容时能将专业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术,能够争取更多的流量。
②传播内容:现实相关,实用与段子兼顾。
除了传递健康知识,丁香医生新媒体团队根据抖音用户年轻化的画像,在15-30秒的视频后半部分用富有转折性的搞笑有趣的段子来吸引受众的持续关注。比如“虾线要不要去”的视频中,“虾线可以不去,但是你的世界我不能不去”。在健康科普给受众带来一些知识的同时,用段子使科普视频更有趣,这也与抖音平台呈现的轻松愉快的风格相契合。
③受众互动:社交性,从观看到模仿
“丁香医生”发布的每一条视频下的评论区,很多用户都会进行讨论,“丁香医生”也会就讨论进行互动。基于平台设置,“丁香医生”抖音号会发起健康话题挑战,在虚拟社区中,感兴趣的人看到视频后会“复制”,成为短视频的生产者,从观看到模仿,一方面实现“丁香医生”与受众之间的深度社交,另一方面实现了健康科普知识的二次传播。

新冠疫情背景下我国媒体健康传播成功之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闻报道涉及新闻信息传播、科学传播、健康传播等细分专业传播领域,检验着媒体的快速反应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交对话能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这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科学家、医生、媒体工作者、广大民众,都通过各自的阵地发声,形成一个立体的、相互作用的健康传播场域。
(一)守好舆论引导根基,壮大网上正能量
突发公共危机之下,媒体对于社会的映射、重塑显得尤为重要。以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作为传播节点的中心,及时准确地传递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科学防疫抗疫的信息,作为引领舆论阵地的“瞭望哨”、抗疫凝心聚力的“主力军”,彰显主流媒体核心引领价值。
(二)融合全媒体手段,多点触发信息需求
??信息及时性:紧抓节点传播,移动优先直击现场
现场直击、前线报道是新闻之本,在疫情面前更显力量和价值。媒体坚持“移动优先,融合传播”理念,发挥移动端快速、灵活的特点,在关键传播节点上,深入疫情一线,以“快讯”“最新消息”等形式,传递即时内容,拼接处新冠疫情的完整图景,为抗疫注入一剂“强心针”。
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战疫情》栏目,采用移动直播的方式,带来“实时追踪火神山首批患者转运”等一系列直击第一线的电视新闻报道。
??内容专业性:“权威专家+意见领袖”,专业报道释疑解惑
机构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上的专业大v与权威专家信息相互补充,进一步为公众带来专业性解释性报道, 助用户“解惑”,不仅令用户获知“新近发生的事实”,更理解事件缘由。
科学家赴武汉指导疫情防控工作,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医学领域的专业意见领袖出现在各类信息渠道中。“钟南山说…”模式以权威人士的地位,占据舆论场的核心地位,让科学“跑赢了”谣言。
?报道平台化:消解“信息疫情”,打造核心内容分发体系
在信息过载环境下,人们难以发现可靠信源、专业指导,甚至造成焦虑、恐慌,对健康产生危害。在海量疫情相关信息的包围下,一方面,用户对于核心专业信息需求显著,另一方面,媒体平台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打通各信息系统联系,构建有效信息整合、分发体系,将解决公众信息获取不充分及滞后的问题。
微信“看一看精选”置顶文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汇集梳理各公众号推文,实时发布疫情数据,更新热点话题,从对权威专家的专访到对一线工作者的报道,再到对公众进行科普,从对谣言的真假辨别到官方的热点回应,全方位梳理疫情脉络,缓解民众恐慌,实现平台现象级传播。
(三)精准服务用户,做好情感陪伴与情绪抚慰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情感信息的聚集地,恐惧、痛苦、悲伤、同情…不同种类、性质的情感会在灾难情境下集中而强烈地迸发。民众的理性意识极易被集体情绪化所替代,甚至降低应对灾害的能力。
基于此,在不违背新闻真实、客观前提下,发挥媒体心理抚慰、社会服务的作用,成为疫情报道的一大重要职能。《澎湃新闻》现场视频直播报道《直击:封城下的武汉》《武汉“封城”前的600个小时》,透过镜头直击史无前例的千万人口大城的“封城”瞬间。“快手状元”发起疫情防控专场直播答题项目,答题参与人数达928.7万,23.9万位“状元”闯关成功,有效服务于用户情感陪伴和情绪抚慰。
(四)舆论监督解释问题,民意传递涌现“新通道”
主流媒体树立“问题导向”意识,发出权威声音,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推动问题和矛盾的解决,这是主流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环球时报》报道《环球时报9日夜在武汉拍下的这一幕,让中央赴湖北指导组震怒!》披露了武汉市武昌区在患者转运工作中暴露的问题。
监督批评报道有反馈,及时报道批评对象整改落实情况,权威披露形成了“建设性”舆论监督的“良性闭环”模式。这既有利于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 助用户“解气”,引导群众增强决心、坚定信心。

新冠疫情中健康传播案例
①交互数据地图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具有专业医学背景的“丁香园”团队率先推出疫情地图,随后腾讯新闻、凤凰新闻、澎湃新闻、新浪新闻等也纷纷效仿。
疫情地图最初是基于中国地图模块,通过颜色深浅来反映各地区疫情的严重程度,在手机或电脑上点击任何一个省级区,就会弹出该地的实时疫情数据。除地图外,疫情数据的累积走势还通过折线图的方式进行展示。
②病毒原理的可视化
有关新冠病毒的病理知识属于医学范畴,具有一定专业性。如果没有医学背景,理解这类医学信息会存在难度。传播病理知识有助于公众理解病毒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原理, 助大家科学理性地看待疫情,减少焦虑和恐慌。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的1月20日,新浪微博博主@混子曰hey-stone发布了一篇漫画《新型冠状病毒来了,你还不了解它吗?》,通过趣味横生的故事,通俗油墨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三部分的内容:新冠病毒与普通病毒的区别、新冠病毒的特点、人们应当如何做好防范。这篇科普漫画发布后大受欢迎,被人民日报微博转载,获得5万多点赞和2万多次转发。
③疫情事件可视化
钻石公主号邮轮疫情引发世界关注,凤凰新闻大鱼实验室发布了长图《一图看懂钻石公主号邮轮》,利用路线图、数据表图、邮轮平面图、时间轴等可视化手法,对钻石公主号邮轮事件做了详细具体的介绍。

真题中的健康传播
结合相关健康传播行为理论,谈谈老年人为什么拒绝戴口罩(2021年深圳大学)
用健康传播分析为啥大学生不吃早饭(2022深圳大学)
这类真题乍一看有点无从下手,但是一旦摸清楚健康传播的相关概念和目前的发展状况后,答起来就会简单很多了。
首先咱们应该先想好用什么相关理论进行展开,即健康传播与大众的健康行为之间有什么关系?那么就很容易想到,因为“萨根效应”使得目前的健康科普存在困境(“萨根效应”即“勤于做科普的科学家是二流科学家”的偏见,答题时加上这个很加分的哦~)、健康信息传递不到位、混杂的传播主体导致健康信息真假难辨等等…
同时,老年人拒绝戴口罩这一话题还可以结合“信息疫情”相关概念来答…到这里,这两道题的答案就可以直接“默写”出来了对吧~

科学传播基础概念
科学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推动科学传播成为一个学科的标志性事件是英国皇家学会1985年发布的《公众理解科学》报告,该报告提出“理解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本性,都是理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等学术期刊的创办,使得科学传播作为一个学科得以发展。
1939年,英国学者贝尔纳于《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科学传播”一词,他认为:科学交流的全盘问题,不仅包括科学家之间交流的问题,而且包括向公众交流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传播的研究实现了从“科学知识”向“传播策略”的转变。

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面临的困境
(一)传播者的责任意识和传播能力不强。
科学传播者是科学传播工作实施的主导,科学传播者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其能否向受众传递扎实系统的科学知识,决定着能否正确引导受众关注和解决现实问题。但是当前,科学传播者在发挥主导作用中存在着一下问题:部分科学传播者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出现偏差,认为自身只负责对科学观点内容的把关,并不干涉传播的策划,将科学信息的传播任务推给其它群体。
但专业媒体机构的科学传播记者存在专业能力强而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不足的问题,而部分科学传播者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问题意识,传播能力不足,导致受众获得感低。
(二)科学受众的科学素养不平衡
科学传播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的线性扩散,而是科学传播者和科学受众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关涉诸多要素的系统工程,科学信息的传播效果不仅与传播内容的质量、说服力等要素相关,同时也受到受众科学素养的影响和制约。
受众科学素养的构成是复杂的,除了受到之前累积的知识、受教育的程度、形成价值判断的影响外,还包括情感、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三)传播内容的质量不高
科学传播内容是科学传播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科学观点、科学方法、科学理念的综合体现,传播内容的质量决定科学传播的整体成效。
目前,科学传播内容面临的困境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科学传播内容相对单一。有些人只是将
[蜘蛛侠]思考题第一题2017年管理类联考…来自张乃心考研-微博(蜘蛛侠)插图
科学传播看做是科学家观点或成果的知道手册,将可视的科学知识观点与隐性的科学理念等割裂开来,忽视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忽视了传播价值。
??科学传播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难以保障,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信息的扩散和蔓延速度异常惊人,科学信息发布的自主性和随机性弱化了科学传播过程中信息把关人的作用,很少有人去考究信息的真伪。因此好,难以保证科学传播内容的前沿性、高端性、引领性。
??传播的内容缺乏广度和深度。科学传播的主要内容还是多倾向于对重大科学问题的宣传或是科学观点的报道,但随着科学对人们生活的不断渗透,科学的专业化与公众需求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缺少一定的社会支持。
(四)科学传播渠道的选择不当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确实是发展最迅速的传播媒介,绝大部分人因其技术的简便和传播成本的低廉,将其视作最优质的传播平台,过分夸张了互联网的国能效用,忽视了其它传播媒介与渠道的重要作用。
面对不同的受众,互联网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技术弱势,但在实际传播中,对新媒体技术过度依赖,未厘清科学受众的接受力和科学传播渠道选择的关联性,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导致科学传播效果和传播目标不对等。

科学传播具体案例分析——科普中国
传播特点:
①传播主体专业多元,科学家和科普爱好者积极参与。“科普中国”作为国家级科普平台,传播主体体现出“国家队”特色。他们通过政府否买服务方式,选择与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等10余家一流互联网企业合作,引导这些企业建立专门的团队,共同实施项目;同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科普信息化建设,积极汇聚相关国家部委、各级科协、学会和社会机构等的科普资源。
目前,“科普中国”已拥有一支超前人的高水平专业创作团队,以及超两千人的专家团队,保证了传播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多元化。
②坚持内容为王,不断创新表现形式。面对当下良莠并存的网络生态,“科普中国”坚持打造科学、权威的科普内容,依托全国学会的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立科普内容科学性审核把关机制。如与百度百科合作,建设“科普中国·科学百科”专栏,组织了两千多位专家,编撰了近13万条权威科学词条,每日阅读量达到近500万人次。
③打造新媒体矩阵,传播生态日趋完善。在市场需求和平台增多的背景下,构建适合自身的传播生态体系,是发挥科普传播效果最大化的必然趋势。
为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跨越提升,“科普中国”通过与部委、互联网机构等的合作,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形成了拥有23个网站、29个移动端应用的自有传播矩阵,夯实了基础。一个跨媒体、全覆盖的立体化科普传播体系,就此构建完成。
④传播受众精准送达,用户交互体验不断提升。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受众细分与分化的趋势也随之增强。为提高科普覆盖水平,提升科普均等化程度,“科普中国”提出“精准科普”的概念,强化“精细分类、精准推送”。
为打通基层科普传播的“最后一公里”,还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创新“科普中国”的落地模式,涌现出“互联网+科普惠农”“互联网+海岛渔民”等生动实践。

?

⑤运营模式各具特色,科普产业事业比翼双飞。“科普中国”的建设,充分发挥了科协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的优势,全面推进“互联网+科普”,坚持“品牌引领、内容为王、借助渠道、公众评价”的建设方针,秉持“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分享”理念,建成“两级建设,四级应用”的科普信息化服务体系,推动形成开放、协作的科普传播大格局。
其中,“科普中国”与十余家互联网企业合作实施的项目,尝试ppp模式,财政经费约占总投入的70%,在生产科普内容的同时,通过互联网企业的自有渠道进行传播,有效提高了科普服务的供给效能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科普中国”的案例既可以作为科学传播的案例进行分析,也可以作为科学传播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方向来答哦~

真题中的科学传播

请根据科学传播理论谈谈什么是科学传播?请谈谈记者和科学家的关系(2022深圳大学)

掌握好科学传播的相关内容,本题也是比较简单的。前面用到的“萨根效应”这里同样可以用,打破“萨根效应”带来的刻板印象、记者与科学家互相成就等等都可以往上答~

?
真题链接
结合相关健康传播行为理论,谈谈老年人为什么拒绝戴口罩(2021年深圳大学)

新冠肺炎期间,各类“新型预防方法”报道层出不穷有的甚至引发老百姓“一哄而上,一抢而空”结合实例谈谈当前我国健康报道存在什么问题?健康报道应遵守哪些基本原则?(2021年北京大学健康传播)

新闻媒体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2022北京外国语大学)

健康传播(2022复旦大学)

用健康传播分析为啥大学生不吃早饭(2022深圳大学)

结合具体案例,说一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谣言(2022云南大学)

请根据科学传播理论谈谈什么是科学传播?请谈谈记者和科学家的关系(2022深圳大学)


?参考文献?

[1]?陈虹,梁俊民.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机遇与挑战[j].新闻记者,2013(05):60-65.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13.05.013.

[2]?曾祥敏,周杉.全媒体语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路径探析——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研究[j].当代电视,2020(04):4-10.doi:10.16531/j.cnki.1000-8977.2020.04.001.

[3]?白净,吴莉.健康传播中的可视化应用——以新冠肺炎报道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0(04):31-36.

[4]?贾鹤鹏,苗伟山.科学传播、风险传播与健康传播的理论溯源及其对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启示[j].国际新闻界,2017,39(02):66-89.doi:10.13495/j.cnki.cjjc.2017.02.004.

[5]?李天龙,张露露,张行勇.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困境与策略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10):80-84.

[6]?徐静休,朱慧.新媒体时代提升科普传播效果的对策与建议——以科普新媒体“科普中国”和“果壳网”为例[j].传媒,2018(18):54-5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