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研在南非社会人类学家莫尼卡·威尔逊(MonicaWilson…(民族学考研就业前景)

民族学考研在南非社会人类学家莫尼卡·威尔逊(MonicaWilson…(民族学考研就业前景)缩略图

原标题:民族学考研:在南非社会人类学家莫尼卡·威尔逊(monica wilson)看来,仪式是理解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键

透明之爱:社交媒体时代新型亲密关系的建构

在南非社会人类学家莫尼卡·威尔逊(monica wilson)看来,仪式是理解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键,因为人们在仪式中所表达出来的是他们最为之感动的东西,仪式所揭示的是一个群体的价值。[34]当代青年“晒恩爱”文本被记录在云端,“官宣”、热恋、关系紧张和分手等爱情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均以仪式化方式展现其中,社交媒体成为当代青年书写生活史、展示自己恋爱观的阈限空间。虽然平民个体的爱情故事在历史长河中点点滴滴似细沙、似尘埃,但只要有光,沙滩上的沙子会闪耀,空气中的灰尘会跳舞,“晒恩爱”文本也自有其意义。个体利用技术、媒介和平台策略性地进行爱情的仪式化展演,以实现恋爱的身份认同和关系确认,在此过程中个体、恋爱对象和好友形成情感共同体,共同建构了数字符号世界的爱情乌托邦。社交媒体“晒恩爱”成为一个仪式过程,在经历了“结构”和“交融”的转换交替之后,个体最终回归社会结构和习俗规范下的爱情观,然而此时的回归是经历了意义的更新与确认之后更高层次的回归,[35]即短暂释放了社会结构性压力,重新整理好心情,重回社会系统和正常生活。对个人成长而言,“晒恩爱”仪式意味着考验、历练和磨砺,使其更了解爱情的意义和爱情在自己生活中的价值,以及在现实的社会结构作用下更懂得如何去爱。

当代青年通过公开自己的内心感觉和情绪,记录自
民族学考研在南非社会人类学家莫尼卡·威尔逊(MonicaWilson…(民族学考研就业前景)插图
己的恋情过程,实现了灵魂的透明和亲密关系的透明,[36]通过此,个体完成了生命历程的升级。与传统社会恋爱结构模式不同的是,透明可见成为数字化时代新型亲密关系的本质。“晒恩爱”的关键节点的仪式过程和分类结构的三重组合均显示出社交媒体中爱情叙事的公开化、可见性、可观赏的展演特点,“晒恩爱”即晒“透明之爱”。所谓透明之爱,指的是那些用诸如“晒恩爱”等方式公开书写的爱情诗篇,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透明可见的情感和交往关系。那些完全呈现于世人眼前的“我们的故事”,或真实或虚幻,如彩色的透明泡泡一样,在空中飘浮游荡,供人们欣赏,在个体成长、情感分享以及爱情记忆三方作用下显现而出。然而,德国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指出,异化的原因不是信息的封闭,反倒是信息过多且过于透明。[6](40) 透明可见的公开爱情与私域之爱相比,难免有异化的危险。透明之爱易让个体沉浸于爱情的自我感动和深度表演,也会使情感互动因隐去灰色地带而失去爱之真实,令爱情记忆可能经整饰而导致记忆的改写。

首先,透明即可观赏,但表演的是整饰的爱情。[37]“晒恩爱”促进了青年个人成长的透明化,其仪式过程是生命流程的可见体验。相比以往的其他任何媒体,在社交媒体通过文字、图像和他人互动等方式呈现的“晒恩爱”更为立体,更为全面,更能引起深层的共情。“晒恩爱”既供别人观赏,也供自己欣赏,当一幕幕的恋情过往在朋友圈中呈现时,个体既是主角,也是观众。个体一边在为别人表演,一边也在为自己表演,双重身份促使个体进入深层扮演,激发自己以希望有的或应有的情感标准去“晒恩爱”,最终完成对自己的爱情故事及生命中曾经的那一段时光的自我在场和自我感动,在被凝视和自我凝视之中实现情感生活和生命历程的他评和自评。此时,“晒恩爱”所编织的恋爱感觉貌似真实自发,但事实上已被暗中整饰,情感究竟是真实的还是制造的,已难以分辨。

其次,透明即安全,但抹去了“灰色地带”。“晒恩爱”促进了情感分享的透明化,个体与情侣、与他人的互动成为恋爱的明证与筹码。“不晒好像没有安全感”,“晒恩爱”成为最快捷、最廉价的保持恋爱安全感的方式之一,透明化成为安全感的标配。一方面,透明化的情感分享就像个体的情感导航,能确立个体在恋爱中的身份和位置;另一方面,透明化的情感分享是情感分量的衡量砝码,在恋爱关系中彼此之间的付出和回报如何,不再是由恋爱双方私下衡量,而是交予公共空间,由他人评价。传统亲密关系中的“情义无价”在透明化之后,成为可标价的商品,“点赞”、评论或转发等的数据成为标价的筹码。然而与市场化的区别在于,大部分的评价都以赞美为主(除非是和自身利益相悖,谁又会公然去拆散别人的感情呢?),失去了负面消极性的评价信息,恋爱中的“灰色地带”消失了,个体的情感判断面临失灵。

最后,透明即可记录,但改写了爱情记忆。当代亲密关系的记录源自数字化记忆,只有被记录的能被记忆。有受访者表示自己的情感记忆依赖于“晒恩爱”,“打开朋友圈翻一翻,就会让自己回忆起来,没有记录的,完全不记得了,回忆就是空白”(n3)。新型亲密关系的建构依赖个体选择性的自我记忆和说服,又在记忆和反思中形成对亲密关系的再解读和再建构。然而,个体在选择性记录某些美好事件时,也可能擦除某些事件(如不道德、不愉快的内容,与前任的恋爱痕迹等)。因此,情感记忆不是一次形成的,而是在不断重组、调整,改写后留存下来的。[38]毋宁说最后保存下来的数字化记忆对自己和对恋爱关系的刻画看起来比自己的内心更为准确、全面,不如说这只不过是个体基于“想象中爱情的样子”的最终版本。

我们将自己的生命历程记录、恋爱关系确立以及情感记忆都交给了透明化,并愿意被审视且沉浸其中。然而,透明化下的恋爱关系的“全景效应”并非真实全景,脱离了身体的透明化数字交往和数字化爱情,容易造成真实情感的想象化。随着我们的身体被数据中介为虚体,情感也随着身体的不在场而发生了异化。[39]“晒恩爱”作为仪式展演,演绎了浪漫爱情故事,然而个体看不到透明之爱背后的月之暗面,这是否仍预示着:哪怕在数字化时代,“爱情是盲目”仍不可能避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