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宁九年二月,大汉冠军侯上奏天子,请天子诏书天下,在大汉长期以来的察举制度之上再增添科举制度,称之为“恩科”。
增加了每一名官员察举的名额数量,同时给予不同官职以不同的加分项。
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许多在朝中有重臣的世家纷纷,有了这项政策之后,也就代表着他们可以名正言顺的推举自己家的子弟参与朝廷官吏的选拔。
并且在参与选拔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大的优势。
随后,董默又提出科举制度的细节,但凡是读书人,不论是何出身,都可以参与地方设立的考试,只要能够获得一定的成绩,能够获得参与最终科考的资格。
只要能够获得考试资格,都可以在长安参与科举。
最开始的世家子弟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但是当长安大学的学子在长安大学教习们的推举下也获得参与科考的资格之后,长安之中的权贵们顿时也就不乐意了。
如果是世家子弟互相竞争也就罢了,不论怎么争,最终那些官职都还是落在世家手中。
但如果让长安大学的学子们也参与进来,那么很大可能会是他们自家子弟落选。
对于这一点的认知,长安世家们的认知尤为清晰。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联手抵制科举的,董默又提出建立贡院,凡是获得推荐名额或者通过地方考核的学子,哪怕是在最终的科考之中落选,也可以获得在贡院之中学习的机会。
朝廷免费提供资源供养他们学习,同时,贡生在科考中也可以获得加分。
原本准备抵制科举的世家们开始犹豫了。
毕竟他们的手中掌握着大多数的察举名额,贡院的建立,对他们来说优势更大一些。
最为关键的是,像是司徒王允所在的王家便可以拥有十个推举名额。
而像是一郡郡守这样的官职,却只能够拥有两到三个推荐名额。
如此一来,身居高位的高官获得了更多的利益,而那些身居地位的官吏,却因此而少了许多的机会。
世家与寒门不同,世家最大的优势便是枝繁叶茂,子嗣众多。
况且还有收拢人心,拉拢心腹等等,这些同样都是需要作官的名额的。
他们又怎么会甘心自己比别人名额更少一些呢?
于是在一部分世家准备抵制地方考试的时候,个别地方世家子弟已经开始摩拳擦掌的准备应试了。
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董默的算计,最终获得了成功,世家成功的因为举荐名额的差异而被分化。
抵制科举的世家并没有获得他们想象中的大获成功,反倒是因为部分世家的背叛而被搞得灰头土脸。
然而科举制度的出现真正影响到的却不只是世家,另外还有整个天下大多数的寒门子弟。
庐江某一处富贵人家,一名相貌富态的青年正在读书,就在这个时候,一名身材佝偻的老者匆匆忙忙的赶了进来。
“主家,主家,喜事啊,大喜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