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饼~
胡椒饼的滋味,我和他都想了解。
食客们手持购物袋,等候在这个临街的露天式小铺子门前。
没有精装的店面,没有配套的桌椅,没有迎宾的店员,连敞亮的门头招牌也没有,只拉了一个布制的横幅,上写“胡椒饼”三个大字,黑粗字,行书体。若不是人在台北,还以为到了“三碗不过岗”的景阳冈。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粗犷的食铺,却有长长的队伍,等候的人群,我实在忍不住好奇,前去一探究竟。
老板是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一面与工人们督工,一面与食客们闲聊,一面掌握着烧饼的时间,一看便是位精明能干的年轻小开。
露天敞开式的饼铺内,有几位女工正在包胡椒饼。有人揪面团,有人填肉馅,收口包圆,由芝麻堆里滚一圈,再有人排放整齐交予老板,放置烧饼炉里炕制。流水作业井井有条,倒也十分轻省。
“嗳,看到没,胡椒饼就是肉馅儿饼,你瞧这包法,跟青团元宵一模一样,跟包子也一样,只不过不捏褶子,是包成圆形,而且是烤出来的,像不像南翔馒头?噢,胡椒饼就是升级版的南翔馒头,肉馅版的油炸麻团,嗳,其实就是烤牛肉包子。”
我咽咽口水,对身旁的他眨眨眼:“咱买几个吃。”
一回头,才发现前至老板后到顾客都盯着我们看。
我们并没有插队,也没有挡在排队人群的面前,而是脱离了队伍,在店铺前的空地上观看。不过我抻着脖子望了半晌,又是议论又是垂涎,不知是否引起了大家的不快。
“您好老板,我想买胡椒饼。”我讪讪地笑。
“我这就去排队,不好意思。”我赔笑道。
正欲转身回队伍最末端排队,几个重叠人声先后拦住我:“等一等啦小姐。不用排队,等下第一个给你,游客优先。”
虽是同种同文,日常用语与文化习惯还是有所不同,大庭广众的这几声响亮的“小姐……”
他嗤地一声笑了,我白了他一眼。
老板小开和排队最靠前的几位大妈,他们是叫欧巴桑,同时拦住了我。
欧巴桑看着我们开口道:“你们系大陆来的喔,系来旅游吗?”口音很有台湾特色。
“对,我们来玩儿的。”我点点头。
“怎么己有你们两个人在这里,其他的人在哪里?”其他哪些人?
“我们不是跟旅游团来台,是个人行为。”他在身旁答道。
那一年,还没有开放国内自由行。
“喔,那你们系政府派来交流合作的政府人员?来谈两岸经贸?”
台北的大妈倒是关心时局,只是有些高看我们,难道我们长了一张公务员的脸?
还未待我解释,另一位欧巴桑开口道:“哪里有介么年轻的官员,一看就系女大生。”
女大生,应该就是女大学生,或是女大学毕业生,这倒契合年龄。我正欲回答,这位大妈又否定了自己的看法。
“女大生搞不到来台的签证喔!又不系团体旅游,一定系来谈生意。”
又将我们上下打量了一番,眼角多瞄了他几眼,更加自我肯定道:“介么年轻,系替家里来谈生意。”原来将我们错认为官商后代。
此话一出,大家仿佛纷纷认同,老板也笑眯眯的对我道:“你们系第几回来台北?难怪能找到我家店,我家的胡椒饼系老字号喔。”深深陷入了对自家饼铺的成就感和荣耀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