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澜听见这话不由脚步一停:靠,原来‘说曹操,曹操到’的典故是这么来的?曹操显然知道里面拿他开涮的人是谁,而且那人应该和他关系不错,所以曹操毫不介怀的笑道:“允诚又拿操来说戏了,待会儿可得好好罚你三杯。看你下次敢也不敢。”曹操边说边笑,不过片刻便已入门与厅中三人见礼了。位于主座上的黄袍男子朗声笑道:“孟德好没道理,你迟来于此,我等尚未见责,你到先罚起允诚来了。没说的,先痛饮三杯赔罪!”这人话一说完,身后二人便也趁机起哄。一番热闹过后,曹操便在仆从备下的小席入座,而戏志才、秦邵、夏侯澜三人则就坐于曹操身后。夏侯澜尚是在穿越后首次参加这种半正式的酒席。一时间对跪坐的姿势颇不习惯。但他更多的心思,倒是放在了席间主人和另两位主客的身上。顺着曹操言谈目光之所指,夏侯澜不动声色的观察着。心里不禁暗暗惊讶:此间的三位正主,还真没有一个是小人物。不说此地主人的陈留太守张邈,张孟卓;就说刚才“调戏”曹操的中年人鲍信,鲍允诚,便是兖州辖内现任的济北相;而那位面带微笑,颇有公子气度的青年,更是为曹操散尽家财,供其创业的卫弘家的公子——卫兹,卫子许。张邈拍拍手,吩咐小厮重新布酒。四人尽敛些轻松的话题,说说笑笑。值得一提的是,此四人中,以鲍信年岁最长,约莫四十间许,但为人却甚豪迈,席间也以他说话最多。不过观其言语,似对曹操颇为推崇,虽然偶有调侃,但每有小议,又总会首先求问曹操的见解。可说因此而略见一斑。而卫兹也许由于年岁稍小,所以讲话不多。从态度上来看,其对曹操显然颇为敬重,却对张邈表现的比较拘谨。凡遇张邈开言者,卫兹总以附和为应喝。这让夏侯澜忍不住奇怪:难道卫兹因为他老子把存款都捐给曹操了,所以向张邈借了很多钱咩?一旁的戏志才似是窥破夏侯澜的疑惑一般,低声向夏侯澜道:“卫家公子虽与主公平辈论交,但其年岁却比主公小了一圈;而张太守正是卫公子的顶头上司。”哦~夏侯澜暗道一声“原来如此”。却忽然奇怪戏志才为什么要提点他。其实,戏志才身为不比郭嘉、荀彧之辈逊色的谋主,虽因尚未真正被曹操亲信从而崭露头角,但眉眼通透却是不容置疑的。尤其今天曹操安排的随行名单,更让这位绝顶聪明的智者意识到:身旁这位年仅束发的少年,已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主公的信任。而且从揣摩主公的心意来看,似乎很有对其培养重用的念头。至于曹操为何会有此举动,戏志才到没觉得有什么奇怪。反而觉得非常合理,甚至有些佩服。毕竟曹操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对于各种人才的需求极其庞大。而光靠破格提拔,明显是不够的。那既然现在发现了好苗子,立即善加栽培,同时施以厚恩。那日后任用起来,就能既感顺手,又觉放心了。另一方面,戏志才自己也对夏侯澜这种满身正气的少年颇为欣赏。虽然当日小有误会,却也是出于一分好奇的试探而已。所以今日见其眼现迷茫,又哪有不顺水送上人情的道理?夏侯澜自不知戏志才已在杯酒之间,转过了那么多弯弯绕。但他十分清楚两件事:的好像在回答要带五千兵马去丽春院【女票女昌】一样。这让后排就座的夏侯澜,在“柔肠百转”的几乎要便秘的同时,又不得不目露钦然的叹服道:在帝王之相前,一切都是浮云!ps:註明一,文末的“帝王之相”主要是說曹操臉皮厚,而不是說他會當皇帝(但在這本書中,還不一定……)。特此註明,是擔心某些挑刺專員,誤會我連這點最基本的歷史常識都沒有。註明二,‘说曹操’的典故其实另有出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上查下。文章中这么写,只是为了凑个趣。所以大家笑过便算,千万不要找茬儿。註明三,其实卫兹和卫弘是一个人。三国志中用得名字是卫兹,演义中写的是卫弘。我因为剧情需要,而且也懒得再给卫兹他爹想名字了,就直接用了卫弘这个名。希望诸位知情者勿怪。正文【007】会议999文学更新时间:2011-1-721:36:21本章字数:3941张邈闻言微一沉吟,便点点头不置可否。随即,又转头向鲍信问道:“允诚,此次进兵,你准备派出多少兵马。”鲍信一改方才的诙谐,肃容道:“骑兵七百,步兵一万。”夏侯澜暗自心惊:厉害。想不到区区济北相居然能拉起这样一票人马。万人队啊!而且还有七百骑兵。咱老板全营上下可能都凑不出七十匹马来,更别说是骑兵了。(注明一下,不是有马就可以做骑兵的,骑兵的训练需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培养。而且所需费用也在寻常步兵的三至五倍以上。)张邈也被鲍信给震了一下,暗想:这老小子不声不响的,倒是攒了不少家当嘛。娘的,老子堂堂陈留太守,难道还输给你一个济北相咩?张邈这样想着,便对左下首的卫兹使了个眼色,问道:“子许,此次我部能出多少兵马?”卫兹“灵子一接”(沪语),如何能不知晓这位老板的心思?但也只得硬着头皮道:“步兵……约两万。”“什么?”鲍信下意识的冲出口道:“不是有四万的嘛?都上哪儿去了?”卫兹苦笑一下,心里暗骂:我顶你个肺的,前两年黄巾动乱,四万兵被你拉出去搞没了一半,现在反倒问起我来了。要不是公子爷这两年极力经营,能不能有手上这两万兵还难说呢。而且陈留郡下诸县不用驻兵的嘛?全拉出去打仗了,谁在家里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