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议奔赴应北,而不是简单的遣人递一封书信,将胡泰斥责一通,乃是出自田永亨的建议。
用他的话说,北伐三军渡江已久,联络时断时续,关系若即若离,不是一个好兆头。
如今应南平定,开元立号,霸业初具规模,再加上张厥、申相寺效仿先贤,在苏王支持下,大刀阔斧力削士族,将良田归还农户,让市场更加公正,甚至重开科举,废除举荐制,应南各城的私塾,也争相建设开放,百姓们对此无不备受鼓舞,拥戴之声久高不下。
这种情况下,北伐三军的将士,也会受到影响。
毕竟他们的根,都在应南。
往来家书不曾断过,诸多变化与希望,最能打动人心。
所以田永亨建议祁六,不如渡江走上一遭。
当声名显赫的苏王,亲自出现在眼前,来到了陌生的应北,感染力将更胜一筹。
田永亨的话得到祁六认同。
无论如何,北伐三军也是不容小觑的力量,总漂泊在外,游离于掌控,是个不小的损失。
再加上穆挞王、萧桓律,将爪牙伸到应南,甚至还各自筹划一场针对自己的刺杀,新仇旧恨总要算上一算。
一番计较下来,祁六最终予以采纳。
离开大康前,他将兵权交给了最信任的阮玉成,一应政务,交给了德高望重的张厥、姬宜甫,并为二人加九锡。
没了后顾之忧,祁六才点了四千众,由大将军张聘率领,护着自己乘船渡江。
至于要不要与胡泰兵戎相见,或是趁其不备,直接下了其兵权。
经众官员商议,均认为不妥。
胡泰军中威信甚高,轻易动他,恐惹出大乱。
其中上卿仲孙离给了祁六一个很好的建议。
那就是故作不知,打套乱拳。
以不动应万变,安坐钓鱼台,且看他三人有何动作。
于是祁六就在刚下船,万众瞩目中,表达了一个强烈的态度。
那就是苏王要与萧桓律、穆挞王分立,不与任一位结盟。
“应南儿郎何在?!”
祁六高声询问。
“苏王!苏王!苏王……”
前方将士齐声呼喊。
这里面,以胡泰的人马居多。
徐道覆、田狗儿带来的人,附和者基本没有。
这也在意料之中。
来前张聘就分析过,若论对应南的归属感,胡泰麾下的‘正规军’,肯定强过田、徐二人的‘杂牌军’。
而这也是,胡泰没法像他二人那样拥兵自重的原因。
他可以与穆挞王眉来眼去,可以私下里与萧桓律勾勾搭搭,但在明面上,他始终得承认,祁六是自己的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