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恢含泪拜别皇帝,匆匆出宫而去。
寝殿内群臣默然片刻,都在想北伐之事,也皆是满腹疑惑。但谁也没有当先发问。
刘备微微一笑:&ldo;怎么?都觉得朕疯了?文伟,公琰,射卿,有话尽管说来。&rdo;
群臣默然,都想着疯的不只是陛下,还有丞相。他们可以相信诸葛亮有能力让风雨飘摇的汉国转危为安。但以此小国寡民出攻上国,则已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范围。
射援非常单纯地以为,君王宰相之心,本来就不是百官所能测度。故而俗话说君王心容四海,宰相肚内能撑船。何况他所遇到的,是千古难逢的圣君贤相。于是他不作多想。
蒋琬坐在当地,有些没回过神来。他想着诸葛亮虽有将才统兵驰骋秦川。可是,国力对比实在悬殊,粮草转运艰难…一切实在是未知数。若天下有变,或者可能使曹魏由盛转衰…那时他必要全力相助诸葛亮。
费祎见射援蒋琬两人都默然不语,遂起身道:&ldo;陛下,臣所虑者,曹魏方当强盛,其国力,人口,兵力皆五倍于我。况秦岭天险,猿鸟亦难攀援,遑论粮草转运。纵有韩信之谋,城父之才,孙子复生,亦当愁之。&rdo;
刘备微微一笑:&ldo;文伟所言,句句属实。众卿…惧否?&rdo;
&ldo;……&rdo;
&ldo;丞相性情,最是持重谨慎。你们问他,怕是不怕?&rdo;刘备又道。
群臣转而望着诸葛亮。费祎亦向丞相深揖请示。
诸葛亮默然片刻,微微一笑:&ldo;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胜败难以逆料。未出兵之时,愚以为亦不必过于悲观。&rdo;他说着,转向费祎,微笑问:&ldo;文伟以为,财货,人口,兵员,即是全部国力吗?&rdo;
&ldo;民心民气,军心战力,君臣聚合,庙堂运筹,尽皆国力。&rdo;
&ldo;财货丰厚,历来不是国力之魂。君不见项楚之强,卒败于高祖。秦以羸弱,变法之后,君民齐心,遂败强大之魏国,收复河西,争霸中原,终得天下。昔我汉国,仅据四郡之地,曹操已占北方半壁江山。我等能进取西川,北下汉中,荆北倒戈,威震中原,进迫许都,何也?靠的是原来就国富兵强?&rdo;
众臣闻此,皆暗暗称是,为之精神一振。刘备温颜望向诸葛亮:&ldo;国力之魂,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我汉能强大起来,首先是因为有一个长于谋划,善于治国理民,训练军队的丞相。其次,我君臣文武揖穆,文臣尽心,将领用命,方才建国。&rdo;
诸葛亮向刘备长揖为礼。在坐文武望着君相二人,心下慨然。如鱼之有水,十七年来未曾改变,二人君臣之情始终如一。刘备始终信任倚重于他,诸葛亮亦证明了自己的才华足以使弱国富强,他凝重谨慎,堪当一国大任。君足信,臣足重。而刘备现在无疑是要把这信与重,都全盘交付给诸葛丞相。
现在,他要他的臣民完全信任丞相。一如信任他。
只见大汉丞相复又转身面对群臣,缓缓道:&ldo;不可胜在我,可胜在敌。八阵若成,可使我三军立于不败之地!&rdo;
&ldo;守国自保,易耳。然若如此,无异昭告天下,陛下与太子,摄于曹氏之威,轻让社稷。则不异于昭告四海,九五之尊,不以德举,而以力取。&rdo;
&ldo;想当今之世,精兵强将,封疆大吏,兵不厌多,势不厌大,万般利欲,只嫌其少。乃至生叛逆篡位之心,自古有之。王莽摄政,孝愍让国之事,循环不止…臣恐天下,从此永无宁日。&rdo;
&ldo;……!!&rdo;
群臣皆为诸葛亮此语所震摄,皆能预见若不伐魏,汉国终将败亡。而自是之后,礼崩乐坏,窜逆成风。也许百余年之内,天下还要动荡不安。乱世将何时终止?帝王将相自身难保,或流落民间,或为权臣强将所杀害。遑论百姓万民,死于战乱饥荒者,动辄上万…
思及此,谁能不寒而栗?纵使北伐艰难…只要有一线希望,又怎可不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