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一直互不相让,宫廷内火药味很浓,稍不小心,就可能擦枪走火。朝廷内所有的王爷和重臣,毫无例外都卷入了多尔衮与豪格为夺皇位进行的斗争旋涡里。
群臣们都在苦苦地寻求出路,惟恐出现动乱。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拿出令宫廷内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个方案,特别是让豪格和多尔衮都能接受的方案。
这时候两黄旗大臣的实权派人物,比如鳌拜等,佩剑上殿说:“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
到了这一步,作为皇太极亲掌的武装力量,实力强大的两黄旗已经公开反对自己,多尔衮认为形势对他不太妙,勉强继位必定面临分裂的危险,多尔衮虽然很想当皇帝,但是面对这个情况,两黄旗大臣已经部署两黄旗的兵马准备好武器,守卫着崇政殿。遏必隆等人又命令他的护军,备好甲胄弓矢,护卫大清门。即使火拼,多尔衮也占不了便宜。
他必须选择妥协。
两黄旗的主张还是做了一点妥协的,皇太极有11个儿子,不一定要立豪格,但是一定要立皇太极的儿子。
这个时候,作为老油条,济尔哈朗充分发挥他政治斗争经验丰富的优势,在得到多尔衮的认可之后,立刻心领神会把新方案具体化为:由6岁的皇子福临继承皇位,挑选两位亲王摄政。
经过十多天的较量,最高会议做出最后的决议:6岁的福临继帝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济尔哈朗在这个此次继位风波中立下大功,他又是倾向豪格的人,于是由济尔哈朗出任第一摄政,多尔衮任第二摄政,稳住了多尔衮兄弟集团及其支持者。
看似复杂的局面最后以6岁的小皇帝福临继位而告终,很简单的结果。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简单的事情。
为什么是福临呢,论功劳,他一小屁孩肯定不如豪格。
论地位,庄妃的地位不如懿靖大贵妃娜木钟,自然福临的地位也比娜木钟的儿子博果尔要低。
历史还告诉我们,看似不合理的事情发生了,那么一定存在一些不可高人的秘密。
对于这个方案,豪格肯定是最大的输家,当胜利的天平向他倾斜的时候,他没有做好君临天下的准备,他没有抓住历史给他提供的伟大瞬间,痛失一次永不复返的历史机遇。
豪格不仅没能当上皇位,连摄政的权利都没有。
但是豪格认为,新皇帝是自己的弟弟,自己还拥有两黄旗和正蓝旗的支持,军事实力很强大。
显然豪格是比较天真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
两黄旗之所以支持他,是因为他是皇太极的儿子。现在有了更正统的继承人,两黄旗对他的支持还有多少就是由皇帝决定的了。更确切的说,是由皇帝背后的人决定的。
多尔衮成了这次事件的受益人,他掌握了实权,暂时可以操控满清政府,他得到了短暂的好处。后来这个短暂的权利后来也带来了巨大的祸端。当然他选择这个方案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但实际上,最实际的得益人永远躲在幕后。
真正的得益人是福临,或者说躲在他背后的那个庄妃。
庄妃,一个很不简单的女人,这次的表现是极其完美的。以后历史还会多次给庄妃表现的机会,这是第一次。
关于庄妃,由于戏说太多,这里很有必要说一说这个人。
前几年有个电视里说多尔衮和庄妃青梅竹马,后来皇太极抢了他的情人,多尔衮一直对庄妃怀有深厚的情谊,以致力推孝庄的儿子上台,还引出了太后下嫁之谜。
我以为,这个说法虽然很精彩,但纯属虚构,不会有雷同。
多尔衮和庄妃的确有不可告人的交情,但很可惜,这个交情,一点也不美,是政治联盟。
庄妃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字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一个贵族的女儿。据说容貌秀美,聪明知礼。
她从一出生,就身负一个重大的使命:满蒙联姻。当时满洲强大,蒙古必须要依附满洲才能生存。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各种政治斗争,这点看来,她很早熟。并且很有心计。
她和多尔衮也不存在什么初恋情人的说法。
据考证,她和多尔衮第一次见面可能是在她姑姑嫁给皇太极的婚礼上,这个时候多尔衮三岁,她两岁。。。。。
她和多尔衮的第二次见面可能是在多尔衮的婚礼上,1624年孝庄的堂姐嫁给多尔衮,12岁的多尔衮正忙着娶老婆,估计没有空管到这位11岁的布木布泰。
第三次见面可能是在她本人的婚礼上,1625年12岁的布木布泰嫁给了35岁的皇太极当侧福晋。布木布泰没空管多尔衮。
此后几年,庄妃忙着生孩子,估计也没空理会当时还只有十几岁没有多大战功的多尔衮。1629,1632,1633,1638年庄妃生了三女一子,儿子就是1638年出生的福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