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古医书:"你看这本《黄帝内经》,表面上讲的是养生之道,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再看这本《伤寒论》,字里行间都是汉代的社会环境。。。。。。"
华千机若有所悟:"所以大人着史,不只是记录大事件,更要记录这些细微之处?"
"正是!"司马光赞许地说,"历史不该只是帝王将相的舞台。那些普普通通的百姓,他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才是一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外面飘起了雪花,给整个汴京城披上一层银装。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写《资治通鉴》吗?"司马光望着飘雪,"不是为了记功颂德,而是要给后人一面镜子。让他们看到,当政者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命运。"
他转过身,目光炯炯:"所以我需要你这样的记录者。你在医馆看到的每一个病人,听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这面镜子的一部分。"
华千机肃然起敬:"大人的用心,学生明白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过,"司马光话锋一转,"这些记录不能出现在正史上。"
"为何?"
"正史毕竟是要呈给皇上御览的,"司马光意味深长地说,"但我们可以另外编一本《民间见闻录》。这些真实的记录,或许在将来某个时候,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那就从今天开始吧,"司马光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崭新的空册,"这将是《民间见闻录》的第一本。你我虽身处不同岗位,却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华千机恭敬接过:"大人放心,学生一定如实记录。"
"记住,"司马光叮嘱道,"要特别注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最能反映民生疾苦的细节。比如米价、布价的变化,各种病症的流行,甚至街头巷尾的闲言碎语,都要记录在案。"
"学生明白。不过。。。。。。"华千机有些犹豫,"若遇到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记录。。。。。。"
"全都要记!"司马光斩钉截铁地说,"历史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当今之事,必为后事之师。若只记歌功颂德之事,如何能给后人以借鉴?"
说着,他从袖中掏出一枚铜印:"这是我的私印,你将来的记录都盖上它。它能证明这些记录的真实性,也是我们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华千机双手接过铜印,只觉沉甸甸的,不仅是分量,更是责任。
"大人,"他忽然想到什么,"这些记录会不会给您带来麻烦?"
司马光笑了:"你以为我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候告诉你这些?"
华千机一怔,随即明白过来:范仲淹的秘密组织,司马光的民间见闻录,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让这个王朝能够走得更远、更稳。
"来,"司马光给华千机斟了杯茶,"我给你讲个故事。"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屋内的炭火越烧越旺。司马光坐在案前,开始讲述一个发生在太宗年间的往事。那是一个关于史官如何坚持真实记录,即使面对帝王的雷霆之怒也毫不退缩的故事。
"。。。。。。所以你看,"司马光总结道,"为史者,当存秉笔直书之心;为医者,当存救死扶伤之念。你我虽事不同,却都是为了这天下苍生。"
夜色渐深,华千机告辞离去。走在飘雪的街道上,他的心中充满了使命感。那本崭新的《民间见闻录》和司马光的铜印,都在他的怀中安静地躺着,却仿佛有千钧重量。
从此以后,华千机在医馆中除了认真看诊,还会默默记录每一个病人背后的故事。米价上涨导致的营养不良,苛捐杂税致使的生活困顿,官府政策对百姓生计的影响。。。。。。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录,汇聚成了一部真实的民间历史。
多年后,当史学家们翻开这些尘封的记录时,都不禁感叹:原来最真实的历史,往往不在那些金光闪闪的殿堂,而在寻常百姓的点点滴滴中。
喜欢天厨食记请大家收藏:()天厨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