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收购的底线第555章收购的底线
“从李总的态度来看,应该是同意了,现在就看我们的报价了。”
张永跟着谢俊鸿一起去了永州,这边剩下的是黄鸣跟檀锦程二人带队,喝完茶之后檀锦程向黄鸣说了一说茶室里二人交流的分析。
“这么看来应该是有卖的打算了,只不过暂时还过不了心理这一关,另外就是价格的问题。”
扬子汽车当初在皖省也是红极一时的,最早他们是做电风扇,冰箱一类的,扬子电风扇年纪大一些的皖省人应该还有印象。
不过后来还是跟很多地方国企业一样,在市场竞争当中受不了冲击,慢慢没落了下来。
早在长风收购扬子汽车之前,扬子汽车就已经有过一次改组,那次是跟香江中银合作,很可惜的是同样是没能救活。
长风集团虽然总部搬到了湘城,但是在永州依然还是很好说话的,扯着这么一个大旗,多少是有点用的。
要想便宜点的话,看来还得从二级市场上做文章,配合着长风集团的炒作,把他们的股价拉上去,或许有些机会,这方面黄鸣有经验。
见李健新有些不相信,檀锦程解释道:“没什么好奇怪的,虽然外界一直宣扬我是一个营销型老板,但其实我们公司的研发占比一直不低的。”
这个收购价格几乎等同于长风集团现有市值的三分之一了,收购是没有问题的,并且也不会对公司现金流造成多大的影响。
“不能打他的主意,这个咱们说说就行了,另外我告诉你一下我收购长风的底线价格吧,在10亿到12亿元之间,如果拆开来收购的话伱看着办吧。”
长风集团起码还有zf的越野车采购合同,能够稳稳的保证猎豹系列每年都能卖出去2万辆,这2万辆采购合同也是长风利润的保证。
在檀锦程的计划当中,完成对长风集团股权收购的资金大概在10到12亿元左右,江淮如果收购30%的股份的话也能成为控股股东,凑凑也是能凑出来的。
唯一让黄鸣这些科班出身不习惯的就是老板的思维太跳跃了,往往想什么就干什么了,而且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划,来谈了这么多天了,收购价格的底线都没给他们透露过。
“对了老板,我还有個好奇,既然造车为什么不选江淮呢?您在皖省的人脉更多啊,江淮现在不也是车子卖得不好嘛。”
檀锦程摇了摇头:“那个就别想了,一个是成本太高,第二个你不是皖省人不了解江淮的地位,那就是省里的命根子,根本不可能卖的。”
奇瑞背后芜湖,拥有当地的绝对支持,加上地理环境的优势以及自身努力的成果,硬生生的杀了出来。
“都有啊,电动车要研究新的技术,服装也要研究新的面料之类的,而且我始终认为做营销的核心是把好的东西卖出去,而不是一味的瞎忽悠。”
10几年后,皖省人有这么一句调侃:“皖省容不下第三家本土品牌”,这话虽然有点调侃的意思,但纵观整个皖省汽车工业史来看,也不是特别的夸张。
别的公司还有倒闭的风险,你要说国内的汽车公司,在檀锦程看来谁的倒闭风险最小,那指定是江淮,待遇好到能让所有的汽车工厂嫉妒。
去永州看看,看看那边的投资环境怎么样,矿产资源这玩意儿地里挖出来就是钱,营商环境不行是真没辙,还得有地头蛇的配合。
“长风集团的技术研发中心非常不错,不过在我看来研发投入还是不够,如果是我的公司,我会将技术研发的费用至少提升到营业收入的5%以上。”
单单巨量引擎账面上的现金就有近6亿元,除去一部分用于二级市场协议股权转让之外,还有很多的剩余资金,另外老板之前也曾经说过,等到橙子科技正式上市之后他会质押一部分股权。
是啊,做营销的核心就是把好的产品卖出去,而不是如大家想的那样怎么忽悠人,长风集团如今的问题就是面对民用市场上的产品不够好,问题太多。
老板说出的价格就是最终的价格,直接上来就把底牌露出来,万一不满意也就没法谈了。
“也行,这种谈具体的价钱的话老板你还是不要出面比较好,我相信李总也不会出面的。”
好大的野心啊,长风目前3%的研发占比已经是国内非常高的了,要知道很多车企的研发占比不过就是1%左右。
白天檀锦程跟李健新聊了很多,并不单单只是关于扬子汽车收购这一件事儿,通过这种交流,双方都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各大机构普遍预测,江淮今年或者会迎来上市以来的首度亏损,对于老板来说未尝不是一个机会啊。
“老规矩,价格压得低的给这次随行人员酌情增加奖金,看你们的本事了。”
檀锦程撇了撇嘴:“不是钱的问题,是你会把你的儿子卖掉吗?”
既然敢蛇吞象干长风集团,为什么不能干同为上市公司的江淮,成本是高不少,但是收益也大啊,江淮的规模可比长风要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