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三国文》载,骆统有文集十卷,另有《表理张温》、《民户损髅上疏》、《陈诸将舟船饰严笺》
疏救张温
辅义中郎将张温出使蜀以后,经常宣扬诸葛亮治国有方。孙权心中大为不悦,又担心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后来发生了暨艳谋反未遂之事。一些人趁机馋害张温。孙权即把他削职为民。
当时无人敢为其说话,只有骆统认为张温获罪,其因在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完全是小人谗言毁誉、君王缺乏明察的结果。他认为暨艳被录用,主要责任不在张温。就算推荐有误,张温也不是第一个推荐暨的人。说张温与暨艳朋党作奸,无凭无据,仅以举才不当推定,实在说不过去。关于贻误军令,骆统也进行客观解释。认为张温一直奉公执行命令,军马没有减少,战场上没有退却,军期也没有延误,完全尽心为国,忠君效力,又何罪之有。对孙权指责张温出使蜀国有辱本国,骆统认为,为国出使,盛赞他国的美好,只要自己没有屈节,就不能说是有辱本国,而是正常的使节之行。蜀派邓芝回访,这是国与国之间友好的往来。邓芝的回拜,实际上是诸葛亮派邓芝送张温回国,是对吴国的尊重,不是张温的私交行为。此外,对于其它的罪名,骆统也一一抗辩。为使孙权纳谏,表明自己的无私和刚正,骆统最后表态:“我和张温已多年没有联系。张温既不是我新近的朋友,也不是我对张温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只不过是共事的同僚,都是君王的臣子。如果君王能细加辨析、核实,什么嫌疑都能解开。今天我为张温陈情抗辩,我也并不对自己抱有多大的指望。张温已受坐获罪,独行在前;我也愿受耻,罢官革职在后。”可惜孙权没有采纳骆统的谏言。
诸葛恪(公元203年—公元253年),字元逊,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期东吴权臣。以下是其生平事迹:
早期经历:
他乃吴国赫赫有名的大将军诸葛瑾之长子,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和过人的才华,年纪轻轻便已声名远扬。此子不仅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更有着超乎常人的智慧和见识,就连吴主孙权也对他赞赏有加,青睐不已。
待到成年之后,他凭借着自身出众的才能和卓越的功绩,成功官拜骑都尉一职。此后,他时常与顾谭、张休等才俊之士一同伴随在太子孙登左右,共同探讨和研究治国理政之道以及各种技艺学问。在此期间,他们相互交流切磋,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后,由于他在诸多事务中的出色表现,更是从原先的中庶子职位一路高升,最终被擢升为左辅都尉。
平定丹阳: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东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这一年,胸怀大志且智勇双全的诸葛恪主动向孙权请缨,希望能够率领大军前去平定丹阳一带的叛乱。他坚信自己有能力通过巧妙的策略来诱降当地凶悍的山越族人,并断言只需短短三年时间,便可获得四万精壮士卒。孙权见他信心满满、胸有成竹,于是欣然应允,当即任命他为抚越将军,同时兼任丹杨太守之职。
诸葛恪走马上任后,立即着手展开一系列有条不紊的行动。他先是修书一封给邻近的四郡地方长官,明确告知他们要坚守边境、安抚百姓,务必严格约束所属军队,不得擅自妄动。紧接着,他派遣麾下诸位将领分头前往各个险要地段进行严密布防,以防敌人趁虚而入。与此同时,当得知山中的庄稼即将成熟之际,他果断下令让将士们提前出动,迅速抢占先机,将那些即将收获的粮食尽数收割殆尽。如此一来,原本依赖山林资源为生的山越族人们顿时陷入了饥寒交迫的困境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山越人实在难以忍受饥饿与困苦,无奈之下只得纷纷走出深山,选择向诸葛恪投降。
就这样,经过整整三年艰苦卓绝的努力,诸葛恪所取得的成果完全符合当初他的预期设想——共计收纳了数量众多的山越人口。随后,他将其中的老弱病残之人迁往平原地区妥善安置,而把身强力壮者招募入伍,编成一支强大的军队,人数恰好达到了四万之众。孙权闻知此事后龙颜大悦,对诸葛恪的赫赫战功予以高度褒奖,并将他晋升为威北将军,赐予都乡侯的爵位。至此,诸葛恪因平定丹阳之乱而名震江东,成为了吴国上下备受瞩目的风云人物。
话说那诸葛恪,智勇双全,深得孙权器重。一日,他率轻骑突袭魏国舒县,犹如疾风骤雨般迅速出击,打得魏军措手不及。这一战,诸葛恪不仅大获全胜,还成功俘虏了众多当地百姓凯旋而归。此后不久,孙权便下令将其调往柴桑驻守,以保一方安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时光荏苒,东吴名将陆逊不幸离世。此时,诸葛恪因其卓越战功和非凡才能,被擢升为大将军,并都督左部军事事务。孙权更是赐予他假节之权,命他接替陆逊镇守武昌,统辖整个荆州地区的军政要务。
然而,命运多舛的孙权此时却久病缠身,难以痊愈。眼见自己时日无多,他深知国家需要得力之人辅佐新君治理天下。于是,孙权毅然下诏征召诸葛恪入朝辅政,同时任命他兼任太子太傅一职。此外,孙权还特意诏谕朝廷各级官员,明确表示除了生杀大权仍由皇帝掌控之外,其余内外军政大事皆交由诸葛恪全权处理。
可惜天不假年,孙权最终还是因病重不治与世长辞。国不可一日无主,孙亮继承皇位,成为东吴新一代君主。而诸葛恪也因功再次得到晋升,被封为太傅,位极人臣。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恪甫一上任,便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首先,他果断取消了令人诟病已久的秘密监听之事,让百姓们得以安心生活;其次,他大力裁减军政机构中的冗余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最后,他还降低了赋税,使得民众的生活压力大大减轻。这些举措一经实施,立刻赢得了全国上下的一片赞誉之声,百姓们无不欢欣鼓舞,对这位新太傅感恩戴德。
东兴大捷,乃是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话说那东吴建兴元年(公元252年)的金秋十月,时任东吴大将军的诸葛恪目光如炬,洞察到东兴大堤虽已荒废,但战略意义重大。于是乎,他果断下令征集众多民夫,全力投入到大堤的修筑工程之中。不仅如此,他还精心选派得力将领率领军队驻守于此,以防万一。
时光匆匆,转眼间便来到了同年的腊月寒冬。此时的北方曹魏政权,听闻东吴修筑东兴大堤之事后,心生忌惮。经过一番筹谋,魏国皇帝派遣大将胡遵和诸葛诞统率七万雄师,气势汹汹地朝着东兴扑来,欲一举攻破此地防线。
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诸葛恪毫不畏惧,亲自率领四万精锐大军星夜兼程,火速赶往东兴救援。当他们抵达战场时,正值天寒地冻,大雪纷飞。而此时的魏军众将却全然没有察觉到危险临近,竟然聚众饮酒作乐,丝毫未曾布置严密的军阵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激战。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留赞等东吴将领身先士卒,率领着士兵们迅速登上岸堤。一时间,喊杀声震耳欲聋,响彻云霄。吴军士兵们个个奋勇当先,如猛虎下山一般,挥舞着手中锋利的兵刃,向着毫无防备的魏军猛冲过去。
魏军见状大惊失色,顿时乱作一团。他们惊慌失措地四散奔逃,争相涌向那座狭窄的浮桥,企图过河逃命。然而,由于人数过多且拥挤不堪,浮桥不堪重负,最终桥体损坏,绳索断裂。无数魏军士兵就这样跌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之中,相互踩踏,惨不忍睹。
此役,诸葛恪指挥有方,麾下将士勇猛无畏,终得以大破魏军。这场胜利不仅让东吴扬眉吐气,更使得诸葛恪威名远扬。战后,他因其卓越战功被加封为阳都侯,同时兼任荆州牧与扬州牧之职,成为东吴朝堂之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新城兵败之殇
时间回溯到东吴建兴二年,也就是公元253年那个春意盎然的三月。彼时,东吴权臣诸葛恪雄心勃勃,一心想要兴兵北伐曹魏,以建立不世之功业。然而,这一决策却遭到了众多大臣的极力劝谏,但诸葛恪刚愎自用,完全不顾及众人之意,执意要出兵征讨。
于是乎,一场大规模的征兵行动在各州郡展开,多达二十万青壮被强征入伍。一时间,民间怨声载道,百姓们人心惶惶,骚动不安。而诸葛恪全然不顾这些,毅然率领着这支庞大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淮南进发。
起初,吴军气势如虹,一路攻城略地。但当他们来到新城时,遭遇了顽强的抵抗。魏国将领张特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和卓越的指挥才能,死死守住城池,令诸葛恪的大军久攻不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进入了胶着状态。炎炎夏日悄然降临,酷热难耐的天气让吴国士卒苦不堪言。更为糟糕的是,由于长时间作战,水源供应出现问题,导致饮水变得污浊不洁。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吴国士卒纷纷病倒,患病者竟然超过了半数之多!
就在此时,魏国看准时机,派出援兵前来解救新城之困。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诸葛恪纵使有万般不甘,也不得不于同年七月下令退兵。然而,撤退之路亦是充满艰辛与苦难。那些生病的士卒在艰难的行军途中不断倒下,最终命丧黄泉。整个军队士气萎靡不振,一片消沉景象。
此次新城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了大量兵力,更使得国内民心浮动、社会动荡不安。而诸葛恪本人也因为这次失败威望大减,其政治生涯从此走向下坡路……
话说那新城一役,诸葛恪大败而归,致使其民心尽失。然而,此人回到京城之后,不仅没有收敛锋芒,反而变本加厉地独揽朝政大权。他随心所欲地任免各级官员,对于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则毫不留情地加以斥责。更有甚者,他竟然擅自更换了宫中的守卫力量,安插自己的亲信之人担任要职。此外,诸葛恪野心勃勃,还筹谋着对魏国的青州和徐州发动进攻。
就在此时,同为东吴重臣的孙峻察觉到了诸葛恪的权势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心中遂生起了争夺权力的念头。于是乎,这孙峻便心生毒计,暗中向吴主孙亮进献谗言,污蔑诸葛恪心怀不轨,意图谋反作乱。
时维同年十月,寒风凛冽,孙峻与孙亮经过一番密谋策划之后,决定设下鸿门宴,以美酒佳肴之名邀请诸葛恪入宫赴宴。那诸葛恪全然未曾料到其中暗藏杀机,欣然应约前往宫中。待到酒过三巡之际,孙峻突然发难,指使埋伏在四周的甲士蜂拥而出,将毫无防备的诸葛恪当场诛杀。可怜一代名臣,就此命丧黄泉!事后,孙峻更是痛下杀手,下令将诸葛恪的三族全部诛灭,以绝后患。
想那东吴朝堂之上,多少忠臣良将都无辜惨死于他人的诬陷构陷之下,如此情景,当真是令人扼腕叹息,悲从中来啊!
喜欢徐氏略记请大家收藏:()徐氏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