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关乎民生,更关乎工业。
工厂里的设备,全部都需要电力驱动。
没有电,再好再多的机器,全都得停摆。
甚至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力供应几乎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上限。
而我国的电力发展历程,大概可以粗略的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毫无疑问就是1882年到1949年的起步阶段。
最早期,中国的电力搭建是在上海租界。
1882年尚海电气公司点亮中国第一盏电灯就是中国电力工业的开端。
一直到1949年,全国发电量仅仅43亿千瓦时,全国电网分散孤立,互不相通,且多集中在东北地区。
这也是东北在建国初期,成为共和国长子的基础所在。
而到了第二个阶段,自然是建国后到改开前这段时间。
这段时间,被叫做集中建设阶段。
比如1954年建成的首条自主设计的松动李线路,1969年投运的刘家峡水电站。
1972年投产的20万千瓦时的火电机组(辽宁朝阳电厂)。
这家火电厂意义非凡,标志着国内已经拥有了自主发火电设备制造的关键技术。
这是全球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乃至于部分发达国家都不具备的技术。
1975年启动的30万千瓦时火电机组研发虽然最终失败,但仍然积累了海量的技术经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几十年中,在东北电网之外,建立起了覆盖三省一市的华北电网。
并且实现了两大电网的区域互通。
这是目前中国所面临的电力工业处境。
前三十年的多期五年计划,为中国的重化工业打下了很深的基础。
也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内有能力承接海外产业转移的底气所在。
这也是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根本无法与我国相比的原因所在。
“电力啊!”
梁向看完了东山友太的报告书,烟灰缸里的烟头已经积累了高高一堆。
他怎么会看不到国内电力短缺,正牢牢限制住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海外投资商愿意来你们这里来投资建厂,看重的自然是廉价劳动力,和广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