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汉语“云”的词义,古今著名学者的研究居然会因袭错误而继续增加错误,根本的原因是共同用了望文生义错误方法。清理这些错误,是很有鉴戒意义的。
1。王力先生论“望文生义”
王力先生1980年的《关于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中说:“什么叫做‘望文生义’,就是看到一句话,其中某个字用这个意思解释它,好像讲得通’以为就对了。其实这个意思并不是那个字所固有的意思,在其它的地方从来没有这么用过,只不过是在这个地方这样讲似乎讲得通。但是‘通’不等于‘对’,不等于‘正确’。你要说这样解释就通了,那就有各种不同的解释都能通的。为什么‘通’不等于‘对’呢?我们知道,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一个词在一定时代表示一定的意思,是具有社会性的。某个人使用某个词,不可能随便给那个词另外增添一种意思。因此我们阅读古文或注解古文时,就要仔细体会古人当时说那个话究竟是什么意思?那才是对的。我们的老前辈最忌讳望文生义,常常批评望文生义。可是我们现在犯这种毛病的人非常多。”
王力先生说的“通”不等于“对”,不等于“正确”,意思就是:随文释义不等于词的义项。古代语言学家对此有反复申说。例如《说文》:“鬈:髪好也。”段注:“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鬈。’传曰:‘鬈,好貌。’传不言髪者,传用其引伸之义,许用其本义也。本义谓髪好;引伸为凡好之称。凡说字必用其本义;凡说经必因文求义。”《说文》:“艮:很也。”段注:“《易》传曰:‘艮:止也。’……许不依孔子训止者:止,下基也;足也。孔子取其引伸之义,许说字之书,嫌云止则义不明审,故易之。此字书与说经有不同,实无二义也。”《说文》:“彻,通也。”段注:“按:《诗》‘彻彼桑土’,传曰‘裂也’;‘彻我墙屋’,曰‘毁也’;‘天命不彻’,曰‘道也’;‘彻我疆土’,曰‘治也’。各随文解之,而‘通’字可以隐括。”段注就是强调要区分词典的义项解释与“随文释义”作疏通的不同。
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对此有多处强调。如《独立之训诂与隶属之训诂》:“《说文》之训诂,乃独立之训诂;《尔雅》乃隶属之训诂。独立之训诂虽与文章所用不相应可也。如许君曾注《淮南子》,文义字义多与《说文》不相应,可知许君对独立训诂与隶属训诂有别也。”《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不同》:“小学家之训诂与经学家之训诂不同。盖小学家之说字,往往将一切义包括无遗。而经学家之解文,则只能取字义中之一部分。……是知小学之训诂贵圆,而经学之训诂贵专。”《经学训诂与小学训诂有异》:“黄先生云:小学之训诂贵圆,经学之训诂贵专。盖一则可因文义之联缀而曲畅旁通;一则宜依文立义而法有专守故尔。”
总之,给词要立词典学的义项,必须“隐括”、“贵圆”、“守法”、“独立”,即高度概括性。而“随文释义”,却是“因文求义”“曲畅旁通”的“隶属性”而“贵专”王力先生说的“可是我们现在犯这种毛病的人非常多”,就是违背了这些教导,从“随文释义”的“专”来“望文生义”,当做词义的“圆”,把“通”等于“对”,等于“正确”,从而以为对词义有所增加。其实这样的望文生义也是古今一脉相承而非常普遍的,却一直没有被发现。而指正古今辞书的错误是提高语言研究所极为必需的。本文以“云”字词义的逐渐误增为例来说明。
2。《诗经》“云”字的词义及毛传、郑笺的训释
为了从根本上说明问题,先对《诗经》“云”字的词义及毛传、郑笺的解释作穷尽性的调查和研究。《诗经》“云”字共44个,毛传、郑笺对它们都没有直接解释而往往是在阐述句意时对“云”的本义用法有所涉及。对疑难的“云”字故意避言的,往往是通假用法。下面按义项归类例句,引录所有的毛传、郑笺。对毛传、郑笺避言的,笔者在“按”字后说明自己的解释。后文还要对比其他学者对《诗经》例句的解释,为了方便,把《诗经》例句编号。
2。1动词:说。22例。
《鄘风。定之方中》:“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小雅。正月》:“有皇上帝,伊谁云憎?”笺:是憎恶谁乎?未释“云”字。按,是说:是谁说憎恶你吗?
《小雅。雨无正》:“维日予仕,孔棘且殆。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
同上:“亦云可使,怨及朋友。”按,“云”与“曰”同义对言。
《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不入我门?伊谁云从?”按,是说:是谁说的才听呢?
同上:“维暴之云。”笺:譖我者是言从谁生乎?乃暴公之所言也。按,是说:是暴公说的才听。
同上:“胡逝我梁,不入唁我?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笺:今日云我所行有何不可者乎?
《小雅。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榖?”笺:何者可谓善言?
《小雅。小明》:“曷云其还?岁聿云莫。”笺:何言其还?按,后“云”字通假“运”。
同上:“曷云其还?政事愈蹙。”笺:何言其还?
《大雅。抑》:“无曰不显,莫予云覲。”笺:无谓是幽昧不明,无见我者。按,把“曰”与“云,,统释成“谓”即“说”。
《大雅。桑柔》:“民之罔极,职凉善背。为民不利,如云不克。民之回有,职竞用力。”笺:为政者害民,如恐不得其胜言至酷也。按,全句是说:人民没有了准则,就干不善的事。就如口头虽说不能作不利的人一样,却是竞争着去作的,”
《小雅。黍苗》:“我行既集,盍云归哉。”
同上:“我行既集,盍云归处。”笺:盍犹皆。皆告之云:可归哉。
《大雅。桑柔》:“国步灭资,天不我将。靡所止疑,云徂何往?”笺:今复云行,当何之往也。按,是解释成“说”。
《大雅。云汉》:“旱既大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我无所。”笺:言我无所庇阴处。
同上:“靡人不周,无不能止。瞻卬昊天,云如何里?”笺:里,忧也。但仰天曰:当如我之忧何?
《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笺:贤人皆言奔亡。
同上:“人之云亡,心之忧矣。”
同上:“人之云亡,心之悲矣。”
《大雅。召旻》:“池之竭矣,不云自频。”
同上:“泉之竭矣,不云自中。”笺:今池竭,人不言由外无益者。
2。2疑问代词,“庸”的通假:为何?15例。词例很有规律,除单独用“云”字外,往往是复合成“云何”、“曷云”、“云胡”。这与“庸何”“庸安”的复合构词是一致的。毛传、郑笺对它们都仅是以“何”解释,而对“云”则避难不及。《诗经》中没有直接用疑问副词“庸”的,都通假成“云”字。《左传》都直接用疑问副词“庸”,没有通假成“云”字。
《周南。卷耳》:“我马矣,我仆痛矣,云何吁矣。”笺:云何其亦忧也。
《小雅。何人斯》:“壹者之来,云何其京!”笺:终不得一者之来见我,于汝亦何病乎?
《邶风。雄雉》:“道之云远,曷云能来?”笺:何时能来望之也?孔疏:“道路之遥,亦云远矣。我之君子何时可云来?”宁肯套用原“云”字,而避难不作解释。
《邶风。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笺:我谁思乎?按,可与“庸孰”对比。《大戴礼。曾子制言》:“虽女亲,庸孰能亲女乎?”你虽然亲别人,谁亲你呢?
《鄘风。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同上:“云谁之思?美孟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