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果小说

玫瑰果小说>刘瑞明文史述林 txt > 圣人异相考释(第1页)

圣人异相考释(第1页)

传说的远古领袖三皇五帝之类,后世人们对他们有多方面的歌颂说法,其中一个分支命题是“圣人异相”。

汉班固《白虎通义。圣人》圣人皆有异表。”

王充《论衡。初禀》:“王者一受命,内以为性,外以为体。体者,面辅骨法,生而禀之。”又,“王者尊贵之率,高大之最也。生有高大之命,其时身有尊贵之奇”。

圣人异相的口耳传闻说法,必然古远,最初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而文献典籍多见的,却是迟久之后的纬书,而且相当集中,异相有了系列性,有异相的圣人也有了系列性。

以所谓“三皇”中的“天皇”言,《洛书。灵准听》:“天皇,颀羸,三舌,骧首,鳞身、碧驴,秃揭。”《河图》:“天皇氏十二头。天皇九翼”。

又如《春秋纬。合诚图》:“伏羲龙身牛首……龙唇龟齿。”《孝经纬。援神契》言神农氏“弘身而牛头”。《河图。握矩纪》“帝喾骈齿”。《春秋纬。元命包》“尧眉八采”。

异相的种种说法荒诞离奇,并非实有,是不待言的。但是,它们完全是无稽的谎言谬说吗?有无某种合理的内核?如有,又各是什么?这进一步的认识,从古至今的学者从未作探究,似乎以为它们太原始、低级、无聊,没有进入学术研究的价值,不屑一顾。

但是,圣人异相毕竟是古史传说,而且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对它熟视无睹,没有研究解说,应是未感知它的奥秘和价值。借用孟子的话,这“不为”后面的是“不能”。不能,又因为有许多困难,并且未看到丝毫端倪。

本文首次试对圣人异相的一些具体说法探究它们的文化内涵。刍议之言,愿得讨论而批评指正。

圣人异相的具体说法太多,有的也是昙花一现,并不经见,无代表性,可以先置而不论。

《论衡。骨相》一开篇就举了十二位圣人异相的典型例子:“传言黄帝龙颜,颛顼戴干,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王文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倭,皋陶马口,孔子反羽。斯十二圣者,皆在帝王之位,或辅主忧世,世所共闻,儒所共说,在经传者较著可信。”

这十二位圣人的异相是古代文史著作中常作称说的,本文专对此作研究。

这十二种异相,从字面所述之意可以相对粗分为两类。第一类,属于或许可能有的异相,或一般夸大说法的异相。如皋陶马口、黄帝龙颜、周公背倭之类。马口,指如马口之大。龙颜,指眉骨高。所谓天皇颀羸(痩而高)、骧首(马首)、鳞身之类,与此相同。

另一类,奇异性非常大,如人眼仅一瞳,而舜目重瞳。人耳皆一孔,禹耳却三漏。人只两乳,文王则四乳。可以说这些完全是不可能的。这类异相荒谬性更大,应更有内含的隐秘。所说天皇十二头、九翼、三舌也属于此类。

一、可能的异相

(一)黄帝龙颜

1。1。1龙颜说法是从纬书开始的。《春秋纬。元命包》说“黄帝龙颜”,《洛书。准命听》又说尧龙颜,《孝经纬。援神契》又说舜龙颜。

汉代以前的文献对黄帝、尧、舜,都无这种或类似说法,迟后许久的汉人从何而知呢?只能是仿继而补言。

1。1。2龙颜,指额骨饱满。

汉应劭曰:“颜,额颡也。齐人谓之‘颡’,汝南、汉泗之间曰‘颜’。”《诗经。庸风。君子偕老》:“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毛传:“扬且之颜者,广扬而颜用丰满也。”段注《说文》“颜”字:“毛云颜角,盖指全额而言。中谓之颜,旁谓之角。由两眉间以直上,皆得谓之颜。《医经》额曰颜、曰庭是也。”

刘邦,沛人。汉改泗水为沛郡。沛地把额称为颜。龙颜,是沛人对刘邦的颂语。额部饱满,是头颅体积大,脑容量多,人可能聪明,易有作为而成事业。相面术所谓“天庭饱满”指此,视为贵相,有一定道理。

1。1。3《汉语大词典》:“龙颜:谓眉骨圆起。”这却是后代相面术的诡变。眉骨即眉部即眼上框骨,俗称眉棱骨。此骨凸起,则额骨后倾,不饱满。这样就大脑不发达。马牛羊动物如此,北京猿人如此。远远不是贵相。眉是额的下缘;额如门之楣。把“楣”谐音暗度陈仓,换成“眉”。于是相面术便轻而易举地把不是贵相的眉骨高,也扩大为贵相,迎人所好,骗人钱财。这就是《汉语大词典》以眉骨圆起释“龙颜”所未能明白而隐蔽的曲折。

《史记索隐》引文颖曰:“高祖感龙而生,故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这却是虚泛的不确误说,把“颜”讲成整个面部。但龙是以蛇为原型而假拟的,蛇没有鼻。

“龙”非实有动物,它的原型蛇是低级动物,脑极不发达,额极度后倾。“龙额”不是以龙为喻,而是“隆”的谐音隐实示虚,设难成趣。平实说法只是隆颜。

“龙颜”的说法先用于刘邦。《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龙颜”指额高是沛人对刘邦的说法。鼻高、额高,都可以是实情。神异之处在“龙”字。前文已言,古人不可能以无实体的龙的额骨喻人。“龙”实际是“隆”的谐音隐实示虚,设难成趣。就如同后代以“鸡”言“妓(妓女)”,又言书法技艺一样。(《太平御览》卷九一八引《晋书》:“〔庾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分,在荆州与都下人书云:‘小儿辈贱家鸡爱野雉,皆学逸少书,须吾下,当比之。’”柳宗元《殷贤戏批书后寄刘连州并示孟仓二童》:“闻道近来诸弟子,临池寻己厌家鸡。”家鸡,即家传的(书法)技艺。)不是以龙喻人,以鸡喻妓、技艺。

后代相面术把天庭即额部饱满叫龙颜,或叫“伏犀”,仍传示着淮泗方言的本指,应可证明。《晋书。王湛传》:“身长七尺八寸,龙颡大鼻,少言语。”便以“颡”代“颜”而指额。天庭隆起叫“龙庭”,不是龙的庭院,而是隆起的天庭。也可证龙颜指额高。

可见“黄帝龙颜”实是仿刘邦龙颜的后起说法,不是早时已有的如实传说,最初本指额高。人们把此视为一种贵相,是有事理性的。迷信把此绝对化:额高必聪明,必能作大官而富贵。由此而说黄帝隆颜,也有表达的合理性。但,隆颜的人多得不计其数,于是就谐音趣假成为“龙颜”,而示异。

把“隆”趣假为“龙”的例子多有,可举些例证以助理解。

《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隆准”即高鼻子。梁简文帝《南郊颂》也变说“龙准”。

《现代汉语词典》:“龙门刨:刨床的一种,机床的立柱和横梁结构形状像门。”又“龙门吊:一种大型起重机,横梁和立柱的结构成‘门’字形。”未释“龙”,而龙门指两岸夹水而出的地形。龙门刨、龙门吊名中即“隆”的谐音,指高。又如鸟的胸骨突起叫“龙骨”。

“龙”也可是其它一些字的谐音。宁波等地把自行车的头叫“龙把”,把闪电叫“龙光闪”。都谐音“弄”。车头是可弄(指操纵)即用手把握的。弄光闪即天做光闪。香港话把以甲物偷换乙物叫“偷龙转凤”,即“偷弄转奉”。宁波把用空心砖砌的墙叫“龙骨墙”。谐音“窿箍”,用有窟窿的砖箍成的墙。多数地方把一只眼瞎的人叫单眼龙,实言只一只眼是窟窿通明而可视物,另只眼睹实不通明。托人交钱而被吞没,香港话叫“托水龙”,即把钱(水指钱)托到黑窟窿中去了。“龙卷风”实言旋风中间成漏斗即窟窿状。南京话“朝天龙”指鼻窟窿朝上。大坜合龙实言两端合拢在一起。轮船、飞机、建筑物的主架结构叫“龙骨”,又都由“拢”谐音。都不是以龙比喻。大坜必直,而龙曲折蜿蜒。飞机等主架也与龙形大为不同。

(二)帝喾戴干

1。2。1《春秋纬。合诚图》:“帝喾方颐,庞,珠庭,仳齿,戴干。”《春秋纬。元命包》、《河图。握矩纪》共有“帝喾戴干”说法。

1。2。2古人对“戴干”有各种歧说。

《竹书纪年上》“帝颛顼高阳氏”,南朝梁沈约注:“生颛顼于若水上,首戴干戈。”《辞源》“戴干”条引此释言:“指头部有肉突起如角。”《白虎通义。圣人》作“戴午”。清卢文弨校本指言“午”由“干”而误。《汉语大词典》同条未及沈约注,而另言:“指头部有肉突起如干戈对立。”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论衡注释。骨相》注:“‘干’字原本作‘午’,形近而误,今改。干,盾牌。戴干:形容前额宽广,像顶着一块盾牌。”陈永正主编《中国方术大辞典》同条:“头部突起肉角如盾牌上的叉形。”引沈约注。又言:“一说‘戴干’即‘鸢肩’。吴检斋《论衡校录》:‘首戴干戈,谓不雅驯,似未足信,疑‘戴干’当作‘戴干’。‘戴’为‘鸢’之异文,‘干’即‘肩’之假字也。”

1。2。3鸢肩即两肩头耸起如鸱,与头合起来如“山”字形,是瘦削难看之相。《国语。晋语八》:“叔鱼生,其母视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鸢肩而牛腹,溪壑可盈,是不可餍也,必以赂死。’遂不视。”韦昭注:“鸢肩,肩井斗出。”被认为是贪而凶相,不会成为圣人异相,此释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