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果小说

玫瑰果小说>刘瑞林简介 > 六朝乐府风人体对后世方言的影响以南京方言为例(第1页)

六朝乐府风人体对后世方言的影响以南京方言为例(第1页)

六朝乐府诗对后世的影响,学者们多从文学方面论述,从语言方面论述的极少,也只论到“风人体”一个方面。唐诗人皮日休《杂体诗。序》在叙联句、离合、反复、回文、叠韵、双声、风俗之言诸体的兴起之后,又言:

“古有采诗官,采四方风俗之言,故命之曰‘风人’。‘围棋烧败袄,看子故依然。’由是‘风人’之作兴焉。”(此据《全唐诗》中华书局版。)

是说:梁简文帝学习采诗官所采的当时民歌,仿写了一首诗。其中的“围棋烧败袄,看子故依然”两句又开创了后世的“风人体”。

此话苟简,宋代曾造《类说》卷51引唐代吴兢《乐府题解》的解释:“梁简文‘风人’诗,上句一语,用下句释之成文:‘围棋烧败袄,著子知然衣。按:诗句与上引略异。今此诗已佚,连此二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乐府诗集》均无载,以下引文按此为据)上句话的意思要用下句话来解释,这在各种文体中都是常见的。这个具体的下句究竟怎样解释上句,书应详言而未。钱南扬《从风人体到俏皮话》(载《汉上宦文存》,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有解释:“案:上句围棋,即著子;然,同燃;袄,即衣。下句的实在意义,著,犹云使;衣,谐音作矣;言使你知其所以然了。”但是,后句从字面上讲,却是:摆下棋子而知道燃衣,即与前句相重复。也就是说,“使你知其所以然”的本意是隐藏在字面义之内。“著”“子”“然”都是歧解;特别是用“衣”遮盖“矣”,更出人意料。总之,有意不把意思说明白。

清代翟灏《通俗编》卷38《识馀。风人》:

“六朝乐府《子夜》《读曲》等歌,语多双关借意,唐人谓之‘风人体’,以本风俗之言也。如:‘理丝入残机,何患不成匹?’‘灕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皆上句借引他语,下句申释本意。今市俗语有等谚语,如云:‘秤钩打钉,曳直。’‘黄花女儿做媒,自身难保。’‘黄檗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火烧眉毛,且顾眼下。’‘云端里放辔头,露出马脚。’‘哑子吃黄连,说不出的苦。’乃其遗风。又,风人之体,但取音同,不论字异。如:‘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以‘莲’为‘怜’也。‘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以‘梧’为‘吾’也。‘朝看暮牛迹,知是宿蹄痕。’以‘蹄’为‘啼’也。……今谚亦然,如云:‘火烧旗杆,好长叹。’‘月下提灯,虚挂名。’‘船家烧纸,为何?’‘墙头种菜,没缘。’‘外甥打灯笼,照旧。’……以‘炭’为‘叹’,‘明’为‘名’,‘河’为‘何’,‘园’为‘缘’,‘舅’为‘旧’,……体应如是,不嫌其谬悠也。”

总结以上意思有两层:一、六朝乐府的双关、谐音等方法是人民喜爱的。这种方法本是有“谬”的一面,表达不明确,容易误解;但人民“不嫌其谬”。即反而看重那易误,难而有趣的另一面。二、它们给后世的极大影响便是产生了利用这种谐音方法的歇后语和谚语。用一句话来说,六朝的风人体产生了后来的歇后语和谚语。这是正确而深刻的。我们需要把前后的变化再作对比分析。以谐音而言,在风人体中,是固定在特定的诗句中的。离开“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语境,“莲”无从有“怜”的意思。这种谐音是从属文学而受限制,而无独立性。歇后语和谚语是语言的特殊的词,能独立使用,但字数多,相当于一个句子,谐音也有一定语境。含谐音的下部分,离不开上部分。“外甥打灯笼”之类的上部分,如同《诗经》的“兴”,起着“引子”的作用,谐音的独立性还是有限制。

风人体还促进了一种更自由灵活的谐音造词法,各地方言用它造出了无数生动有趣的词,这却是语言学界尚未发现的。本文对此专作论述。六朝乐府是宽泛的说法。“风人体”主要指的是南朝的吴声歌曲,它们流行的中心地区是当时的首都建业,所以本文也专以今南京方言来作证明。《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的分卷中有刘丹青编纂的《南京方言词典》,本文就从其中取例说明。

词典有如下一条:

“师姑偷和尚:俗指水面筋包肉馅做成的菜,有外素内荤的意思。”

这个菜名十分奇特有趣。面筋在外为素,肉在内为荤。尼姑与和尚是戒淫的而偷行其事,也是口是心非,表里相反的外素内荤。但,口讲礼义廉耻而男奸女淫的,各个阶层、各个职业都有,就是道姑偷道士,也都是外素内荤,为什么专以尼姑偷和尚为说呢?这其中必有特殊原因,词典应解释而未,又是避难;编纂词典的方言专家都不知,也就是吃此菜、说此名的南京人都不知所以然了。此菜名如同一则谜语,“师姑偷和尚”是谜底;“水面筋包肉馅”是谜面。知道了谜底,还不知道为何这样猜?

面筋是蒸熟后的成品名,未蒸时是稠糊状。把肉馅放入,四周粘上糊汁,蒸熟后就被四箍在内。南京话,“四”与“师”同音异调,“箍”与“姑”同音同调,这就是“师姑”的来历。肉上是面筋,就是肉“荷上”面筋,而“荷上”与“和尚”恰恰又同音同调。“偷”却由把肉“投入”面筋义谐音。“投(肉入面筋汁)而四箍荷上(面筋)”的操作方法,经过谐音和倒序,变魔术成为“师姑偷和尚”的奇异菜名。我国食文化的一个特点是在色、香、味之外,再讲究取名的巧趣艺术。一边品尝菜味,一边琢磨名字的文心:面筋与肉,哪个指师姑,哪个指和尚呢?而这恰好钻了牛角尖,是说不出个道理的。因为如同风人体与实际事理无关一样,面筋和肉,师姑与和尚,两组事物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共同性,全靠谐音作牵强附会。

该词典的另一条:

“阳春面:饮食行业对不加任何菜的汤面的叫法,一般人叫‘单面’或‘光头面’。”

“单面”或“光头面”,平实而言,都容易理解;文雅的“阳春面”也是难知道理因而词典避言的。说穿了,就是“纯(一)样面”或“纯面(一)样”的谐音而倒序。“春”“纯”音近,“阳”“样”同音异调。知道了,道理也很简单;不知道时,却也颇费思索。

师姑偷和尚,不是名贵菜肴;阳春面,更是大众的普通面食。群众给取了或谑或雅的名字,表现群众的智慧创造和生活情趣。它们是完全独立的词,谐音是造成此二词的奇特方法。这便与风人体、与歇后语、谚语中临时的谐音修辞大为不同。而且,并非仅造成此二词,而是成为一种极为多产的造词方法,所造之词又有生动活泼的特点。这个特点可以概括为:隐实示虚,设难成趣。“师姑偷和尚”的菜名是要说原料与制作方法,把肉“四箍”即“荷上”面筋,但把这些真实的理据用字都隐蔽了,另用虚假的“师姑偷和尚”来代替,难而有趣。也不是完全虚假,谐音提示着信息。“纯样”与“阳春”之间也是如此。

下面我们对该词典中的这类趣难词分三类举更多的例子来作论证。(每词先标示在词典中的页数,后引述词义解释,另行是笔者的分析解说。)

第一类,用动物名字隐实示虚。

24。鸡冠油:猪油的一种,呈相连的鸡冠状小块,含油量低于板油

就是寄附在猪大肠上的网状而断续的零散小块状,多数方言叫网油或花油(花,指零散小块)。绝对不像鸡冠状,鸡冠上是分行而密集整齐的小疙瘩,一律红色。实际上“鸡冠”是“寄管”或“羁管”的谐音。都与生在体腔的板油对言。成都、贵阳、北京、东莞、柳州都有此词。山西忻州把痔漏叫“鸡冠漏瘘管出血如挤”的谐音而倒序。可谓无独有偶。

24。鸡肝餐:炉中烘烤成的面食,六角形,或有豆沙馅

“极干”的谐音。“极”字有人声韵尾,与“鸡”音近;“干”与“肝”同音同调。

24。鸡心坨:牛胸骨上的肉

“鸡”当由“肌”同音异调谐音,指肉。“心”由“胸”近音谐音。“坨”指块状。“(牛)胸肌坨”省说、谐音、倒序成趣。

195。金门花=鸡毛花=指甲花:新派也叫“凤仙花”

《本草纲目。凤仙》所辑异名另有:急性子、旱珍珠、金凤花、小桃红、夹竹桃、菊婢、羽客。“其花头、翅、尾、足,倶翘翘然如凤状,故以名之。女人采其花及叶包染指甲,其实状如小桃,老则迸裂,故有指甲、急性、小桃诸名。”种子“老则迸裂”,所以叫“急性子”。南京人由此繁说为“急而毛躁”,从而节缩、谐音为“鸡毛花”。“急”即紧而猛,谐音为“金门花”,以示贵重。

143。灶巴鸡=蚱蚂鸡=红虫:出没厨房的昆虫,深红褐色

别处方言或叫:灶鸡、灶壁鸡、灶蛐蛐、灶蟋蟀、灶马。“鸡”由“集”或“吼”谐音。指聚集或鸣声。南京话“鸡”与“集”不谐音,而与“吼”谐音。“灶巴鸡”的“巴”是巴附义。把“吼吼”换说成“咋咋”,而又谐音“蚱”。“蚂”是“码”的谐音,指接连(出现)。“蚱蚂鸡”分明是要与“蚂蚱”相混为趣。“蚂蚱”与“鸡”又是矛盾的。灶巴鸡=蚱蚂鸡,理据都是:聚集灶间吼吼而鸣。

167。斗鸡眼:两眼的瞳孔向中间倾斜,有的是一种眼病(对眼儿),有的是临时玩耍表演就是两瞳孔向中间“挤”,近音谐音“鸡”。“斗”是对合义,即“对眼儿”的“对”。假趣为两鸡相斗。

257。闷头鸡:比喻沉默寡言、闷声不响的人

非比喻。为什么不用“闷头狗”或“闷头牛”之类比喻呢?“闷投吼”的谐音:闷于投入说话。

33。土蚕=地老虎:一种野蛾子的幼虫,形状像蚕。生活在土壤中,吃作物根和幼苗。

对“老虎”避释,由“牢护”谐音,指躲藏在地底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