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果小说

玫瑰果小说>刘瑞林简介 > 谐音隐实示虚趣难词与谐音文化概论(第1页)

谐音隐实示虚趣难词与谐音文化概论(第1页)

汉语词汇研究还有很大的空白,就是一大批特殊类型词语的理据难知,而且很少有人进行研究。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的如下的一些词义解释:

龙门吊:一种大型起重机,横梁和立柱的结构成“门”字形。

龙骨:鸟类的胸骨,善于飞翔的鸟类这块骨头形成较高的突起。船只、飞机、建筑物等的像脊椎骨和肋骨那样的支撑和承重结构。

龙卷风:风力极强而范围不大的旋风,形状像一个大漏斗。

龙洞:天然的山洞,是石灰岩被含有碳酸气的水溶解而部分消失后形成的。

独眼龙:瞎了一只眼的人。

这些词语所指的事物与龙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因而词典不能解释为什么说到“龙”。

混蛋:不明事理的人。

捣蛋:借端生事,无理取闹。

其中的“蛋”是什么意思呢?词典也避难了。

还有许多词语的理据解释有错误。如《汉语大词典》:

“秦不收魏不管:比喻受冷落无人过问。《朱子语类》卷一三〇:‘安道是个秦不收魏不管底人,他又为正人所恶,那边又为王介甫所恶。’”但是为什么偏偏用“秦”与“魏”来比喻任何这样的人呢?《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张晏说“以鹿喻帝位也”。《汉语大词典》:“鹿死谁手:以追逐野鹿比喻争夺政权。”但是为什么偏偏用“鹿”来比喻政权或帝位呢?喻体与被喻体之间没有丝毫事理共同性,按比喻解释,是违背比喻的常识的。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的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其实两次也都是“拜鹿”,这又是为什么呢?《鲁迅全集》一直都避难未作解释。

“秋老虎:比喻立秋以后仍然炎热的天气。”但是,虎吃人与十分炎热是大不相同的,怎会成喻?

“羊膜:哺乳动物包裹胎儿的膜。羊水:羊膜中的液体。”不是专对羊而言,为什么统说成“羊”呢?

从所举的这少量词语已经可以看出,它们是同一类型:故意使用与词义风马牛不相及的字,故意用别字。在近当代方言词语中尤其如此,这种词语的数量很大。既然是一种特殊的类型,就是有一种特殊的语言机制在起作用。要解决这类词语理据的疑难,就必须研究而认识这种机制。要认识这种机制,就得在词汇的密林里披荆斩棘,开辟道路。而如果单独对某一个词,即令再苦思冥想,也是不得其解的。

蒋绍愚先生《近十年间近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有如下建议:“在扎扎实实的掌握材料,认真细致的分析材料的同时,要注意方法问题,加强理论思考。……我们所说的‘理论思考’,并不是指套用甚至比附某种时髦的‘理论’,给近代汉语穿上一件新奇的但根本不适体的外衣,而是在充分掌握汉语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一方面注意用正确的理论(包括那些从国外发展起来的,适合于汉语的理论、方法)进行观察、分析;另一方面,不仅要问个‘是什么’,而且要问个‘为什么’,即:不但要正确地描写出近代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状况,而且要进一步探求隐藏在这种状况后面的语言发展规律和语言发展机制。”

对这类词语,笔者积十多年大量研究而发现,它们是汉语独有的一种规律性的造词方法:谐音趣难造词法,用谐音的方法专门制造有趣难特点的词语。即把词语真实理据的一个或几个用字,故意不用,而用同音或近音的字来代替。故意形成理解的困难,甚或误解,也就是隐实示虚,设难成趣。可以称为:谐音趣难造词法。

打个简单的比方,谐音趣难造词法,就是用制谜的方法造词。隐蔽的理据真实用字,是谜底;而词形书写的虚假用字,是谜面。下面简单解释上述的那些例词的“谜底”。

龙门吊的立柱和横梁结构如“门”而高,高即“隆”,从而谐音为“龙”。

“龙骨”第一义时谐音“隆”,指较高的突起。古代把高鼻子叫“龙准”,把眉骨突起叫“龙颜”,便是如此谐音,古今相承。第三义时谐音“拢”,言合拢的主干结构。

“龙卷”是“卷窿”的谐音而倒序:卷成窟窿形。实际也就是“旋风”的意思。形状像一个大漏斗;漏斗就是窟窿状。

“龙洞”即“窿洞”的复说。

“独眼龙”,也是“窿”的谐音。那只瞎眼不能通明,比喻说成是实的;另一只好眼通明,喻说成是空的窟窿。湖南吉首另趣说成“一只虎”,谐音“糊”而指瞎眼,堪可比较。《五代唐史平话》卷上:“李克用出马答道:‘咱是沙陀□□射的儿子独眼龙。’”可见此词的历史悠久。

“混蛋”是“蛋一卵一乱”的三曲折关系。理据是(认识、做事)混乱。

“捣蛋”中也是“蛋一卵一乱”的三曲折,实际就是“捣乱”。

又如:扯淡、扯蛋:1胡说。2漫无边际的闲谈。

“扯淡”是“扯蛋”的谐音。1蛋一卵一乱,三曲折。而2蛋一卵一圆一远,则是四曲折。

北京话,掉蛋:1屡改措施。2捣蛋。

也是如上的三曲折。“掉蛋”1就是“乱调”的倒序而谐音:乱换。2就是“捣乱”的谐音。

又如“滚蛋”的理据其实是:滚得远远的。即“蛋一卵一圆一远”四曲折。

“秦不收魏不管”是谐音:亲不收外不管。“外”是“外婆”的外,方言或读“魏”之音。

“秦失其鹿”中是谐音“禄”,以“福禄”指政权的年限。“拜鹿”实际谐音寓含的就是:拜未来的禄命。也就是巧妙的寓意“学而优则仕”。“鹿”与“禄”的上古音都是来母屋韵。(本文所举属于中古音的词语,因与现代音相同,就不交代古音韵及国际音标。谐音有声母韵母全同的,也有虽不同而很接近的,偶尔也有勉强谐音的)

“秋老虎”在北方方言是谐音“秋老糊”:秋天老糊涂了,该冷时反而更热。北京方言也说“秋傻子”,堪可证明“糊涂”的理据。而在广州、柳州话同词同义,却是“虎”与“伏”同音谐音。秋老伏:秋老之时又是伏天。在上海等吴语则另是“虎”谐音“火”,而指热。

“羊水”“羊膜”应是谐音“养”:胎儿养活在其中。梁慧皎《高僧传》卷四《于伏开传》:“开(于伏开)令取少肉为羹,进竟,因气针之,须臾羊膜裹儿而下。”可见历史很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