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明林羽
中国的文化大致分为俗、雅两个大层次,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俗文化,文人学士后继为雅文化。两者相辅相成,融汇互补,但在大端上,俗文化是雅文化的基础。对于文学艺术范围的俗文化,学术界的研究比较普遍,民俗、语言方面的,研究便薄弱得多。本文专就闽语福州方言中五彩缤纷的趣难词,探讨其中的文化内涵。福州方言是闽语的代表,李荣主编《现代汉语言大词典)的41册地方分卷中,有冯爱珍编纂的《福州方言词典》。它有如下几条:
“扁肉:面食,用薄面片包肉馅儿,通常是带汤吃。北京话叫‘馄饨”。
“扁肉燕:福州著名的传统食品,形似馄饨,薄皮儿,用肉糜和白薯粉制成,内包馅儿,可煮熟带汤吃或炸、蒸着吃。简称‘燕’。”
“扁肉面:面食,把面条儿和馄饨煮在一起,有汤,是福州常见的小吃。”
“肉燕:用肉和淀粉制成的食品,其薄如纸张,切为细丝或方形小张,用于各种烹调,味甚美,家常酒菜点心等多用之,是福州的特产之一。”
扁肉即馄饨,同实异名。扁肉燕形似饨饨,肉燕是薄如纸的肉制品。后两种食品别处所无,是福州闻名的地方风味食品。但它们的原料却并不特殊。奇怪而让人欲知的是为什么用“扁”和“燕”来称名?馄饨形状不扁;北方一些方言把饺子叫“扁食”,因为扁而不圆。福州话为什么“名不副实”呢?方言词典也避开这个疑难,不做解释。
福建的建瓯也有这两种同名食品。李如龙、潘渭水《建瓯方言词典》:“扁食:馄饨,用薄面皮包肉馅煮成的点心。”
“扁食燕、燕丸:本地的一种风味食品,将瘦肉捣成肉糜和上芡粉做成燕皮,再包上肉馅,先蒸后煮,带汤吃。”
也是避释难点。避,自然是因为不知究竟。原来这类称名的疑难在于使用了语文趣巧机关,有意不让人见字明意,而要人动脑筋好好想一想,或者说,如同出个谜语,把你考一下。“扁”是“辫”字的谐音。两股或多股东西掺合在一起叫“辫”。由此引申,把肉糜和薯粉掺和在一起,也特殊地叫“辫”,但隐实示虚,另写成同音异调的“扁”。这样掺和拼成薄片,就是面片中藏着肉。用这种面片再包上肉馅,又是肉藏在里面。藏,就是“掩”,把它再谐音隐实示虚,写成同音异调的“燕”。从而成了“扁肉”、“扁肉燕”、“肉燕”这样的奇名。建瓯话的“扁”与“辫”读音并不相同,不能谐音。似乎是从福州吸收这种食品及趣名。
《福州方言词典》:“佛跳墙,本地的著名菜肴。采用参、筋、翅、鲍等放入坛中偎制而成。相传启坛时香气四飘,有佛弃禅跳墙而来,故而得名。”
“香气四飘”是客观如实的,“有佛弃禅跳墙而来”,便是虚假的趣说,即附会。附会须有一个共同性的依附之处,仍然是语音的谐音手段。把几味原料放入坛中封闭而偎制,也就是“伏藏”在坛中。福州话“伏”、“佛”同音异调。这一菜肴因为有香气、美味和营养,被人们首先挑选食用,甚而争抢而食。“挑”与“跳”、“抢”与“墙”,同音异调。“伏、挑、抢”的真实理据,经谐音变成了虚假而趣巧的“佛跳墙”之名。
这样的词语表现了世世代代福州人的生活情趣和创造智慧,不仅创造了新的食品,而且创造了趣巧的称名。一边享受美食的口福,一边品味称名的曲折,可以启迪智慧聪明。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况却相及了。费尽思索,不知其妙,终于“心有灵犀一线通”,或者别人给道出原委,这不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铁靴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生活阅历和思维哲理吗?福州人借助生活小事,巧妙、生动、艺术地向人启示诸如此类的大道理。
这类词的特点是把不是这样巧说成是这样;又启化知道“是这样”为假;从而求索本是怎样。是俗文化“寓教于乐”的目的,因风吹火,费力不多,事半功倍。可以概括为:谐音隐实示虚,设难成趣。巧智艺术是它们的文化内核。这类词语历史已久,由于趣巧而习用至今,但其中的具体曲折却不为人知晓,连语言学家的方言词典也不能解释。这类趣难词在《福州方言词词典》中收载的不少,却都是避作解说,人们只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泯失了它们的启智赏趣的积极意义。也就是说对它们要加强研究,弥补这种空白,把祖辈福州人的智慧巧趣再彰显出来。
以下从《福州方言词典》取例,并作解说欣赏。为求简便,不标示词典页数,对词典释义文字也做必要的节缩。字的具体读音及谐音关系,尽量用文字叙述,不用音标符号。
地牛转肩:俗称地震。俗谚:井水变甜,地牛转肩。
地震即地摇,“摇”与“牛螕”词中“牛”的读音相近(有无前鼻音声母的差别),从而谐音趣说成“地牛”。“肩”是“坚”的同音同调谐音。把坚固情况转变(成不坚固),倒过来说成“转坚”,再谐音成“转肩”。后来又把特殊读音的“牛”泛化为经常的读音。其中有四层巧智的曲折机关的趣难。
牛屎龟:蜣螂的一种,主要吃牛的粪便,常把粪滚成球形。
“偎屎摇”的谐音而变序。偎、龟,同音同调,牛、摇,谐音情况与“地牛转肩”中相同。偎,指依附生存的生活环境。摇,指转、滚。此虫不限于吃牛屎,多处方言另叫“屎巴牛”,实是“扒屎扭”的谐音而倒序。福州话利用自己的音系,多了“龟(偎)”的机关。
牛肠马肚:指又脏又乱的杂物。
肠肚并非必然脏乱,牛肠马肚并非更脏乱。“伍剩码堵”的谐音。伍、码、指多、堆积。剩,指废物之类。堵,指放在不该放的地方。四个字都是谐音趣假的。
起马酥:糕点名,北京叫“萨其马”。
“码起”的谐音而倒序。用糖汁把经炸的细面条粘码起来。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萨齐玛乃满州悖悖,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但制法不同,悖悖与现在的“萨其马”差别很大。应是北京方言用旧名装新醋,同名异实。借助福州话此词,倒可知道“萨其马”应是“码起沙”的谐音而倒序。“沙”是说不硬、不绵,而同于“酥”。福州与多处方言共有的“马上”、“马扎椅”,也是“码”的接连、合拢义。
老虎:谑称买卖活动中的经纪人。
“虎”当由“互”谐音,指在双方间交互联络。汉代设“互市”同少数民族贸易。可作翻译并作经纪人的叫“互郎”。唐代时,“互”字俗体是“牙”,略如“牙”,即末笔作与竖笔相交的捺,因讹误成“牙”。后民间习叫“牙人”、“牙子”。宋代刘邠《贡父诗话》:“古称驵侩,今谓牙也。刘道原云:‘本称互郎,主互市,唐人书互为牙,因讹为牙。’理或信然。”敦煌藏经洞文卷中多见唐代“互”的那种俗体。福州话“老虎(互)”词仍保存了唐代之前的称名信息,十分有历史资料价值。福州话也说“牙侬”,便与其他方言相同。
老虎衣:旧时称制服,含贬义或戏谑意。
又,老虎图:蚕茧里的踊。
都是“护”的谐音。制服是要经常穿的,有礼服、工作衣的性质,人们常穿它,家中才换穿便服。陕西、甘肃一些地方,把人穷没有换穿衣服,常穿那一件,趣说成“老虎下山一张皮”,谐音“披”“护”,与福州的说法虽所指不同,而道理相同。蚕踊有茧壳封护,谐音趣假为“虎”。
摸鱼摸虾:儿童游戏。一人蒙上眼睛,摸索着去抓另外的人。
即捉迷藏游戏。鱼,谐音同音异调的“遇”。遇上就是摸上,才可能抓住。“虾”谐音同音同调的“孩”、“哈”。孩,指儿童的游戏。哈,在福州话是质量差之意,指蒙目摸不着而可笑之状’这正是此游戏的情趣。
卖黄瓜白力鱼:类似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黄瓜与游戏毫无关系,更无叫白力鱼的。原来“卖”是义为“侦察”的同音异调而有音无字的谐音。“黄”是“望”同音异调谐音。“瓜”是“挂”同音异调谐音,指抓。“白”是“擎”同音异调谐音,指把一个小孩从队列中分离出来。“力”是“立”同音同调谐音,立刻。“鱼”是“遇”谐音。侦察而希望立刻从队列中抓出一个小孩,是称名的内容,而所用的六个字都是趣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