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峻《古汉语虚词》(1981年中华书局)基本是承《词诠》的,也略有改变。
6。1它把《词诠》说的所谓指示代词“如此”,改称为“兼词”,以弥补一个“云”字不可能有“如此”两个字的意思的矛盾。其实不在名字,而在实质。“兼词”是指两个字拼合成一个音节而写成一个字,但仍然是那两个字的意思。如“之于”拼合成“诸”,“之焉”拼合成“旃”,如北京方言的“甭”。然而“如此”不可能拼合成“云”。
6。2《古汉语虚词》:“‘云’字可作‘如’字用,用为假设连词。至于‘云何’等于‘如何’则是疑问词。…‘云胡’‘云何’‘云台’都作‘如何’用。”
按,既说“云”是“如此”的合音,又说“云”就是“如”的意思,两者矛盾。所谓假设连词的例句仍然是《经传释词》与《词诠》共用的孤例“云至于大病”。二百多年的时间,三位语言学家只能找到唯一的孤例,岂能成为一项词义?
“云”既然没有“如”(如果)的意思,也就不可能有“如何”的意思。“云何”“云胡”“云台”,这三个词中的“云”实际上是疑问副词“庸”的通假,与“何”“胡”复说。
至于“云台”,仅有张衡《思玄赋》一例:“蹶白门而东驰兮,云台行乎中野。”但李善《文选》对此句注:“《尔雅》曰:‘台,我也。”’可见“云”仍然是“说”。句言:(我)说要奔驰于中野。把“云台”捆绑成一个词是错误的。《思玄赋》是仿《离骚》而写上达天宇,遍及全境四方的。把例句再略为扩引而可证:“思九土之殊风兮,从蓐收而遂徂。欽神化而蝉蜕兮,朋精粹而为徒。蹶白门而东驰兮,云台行乎中野。乱弱水只潺湲兮,华阴之湍渚。”《古汉语虚词》却标点成:“云台行乎中野?”又翻译成:“怎么在郊野中行?”是十分错误的。包括《经传释词》在内,许多例句都是据粗疏的先入之见而使用的,并没有认真推敲。
《古汉语虚词》“云尔”的三个例句:
《孟子。尽心上》:“是犹或沴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实际是说:这好比有人扭他哥哥的胳膊,你对扭者说:姑且漫漫的扭吧,是这样说吗?
《孟子。离娄下》:“薄乎云尔,恶得无罪?”是说:(罪)薄呀,是这样说的。
《孟子。万章下》:“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其中是说:事奉他们,是这样说吗?那里是说与他们做朋友,是这样说吗?可见,仔细的理解,“……云乎”实际是把“……,云乎?”凝固在一起了。把“云乎”翻译成“罢了”是可以的,但不能代替词义。
《古汉语虚词》也有“宾语颠倒时用之”的义项,但仍然仅是《经传释词》《词诠》共用的那三个例句。如果有审慎的态度,本可以由此感到是不能成立的说法。
7。《汉语大词典》对望文生义的集大成
《汉语大词典》对“云”字解释的错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继续增加新义项而误,或对旧说的错误义项增加新例仍误,新旧错误义项汇为大成。下面全部引出义项系统,而辨析误义与误例。义项及例句均合宜的,即不引录例句。
“雲”的古字。
7。1。2周旋;回旋。(40)“昏姻孔云”,毛传。广云,旋也。”
《管子。戒》:“故天不动,四时云下而万物化。”尹知章注:“云,运动貌也。”刘勣补注:“云,周旋也。”也指旋归,归附。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晋不邻矣,其谁云之?”杜预注:“云,犹旋,旋归之。”
按,义项误,实际是“运”的通假。从运转而指周旋。“旋归”是回归,“归附”是依附。这样的表述很不恰切。“其谁云之?”是说谁与晋国周旋,实际指有外交来往关系。《广雅》把此例误解释成“有”,已见前文。
新例,晋袁宏《后汉纪。桓帝纪下》:“三月,洛阳城中夜无故云火光,人声正喧,于占皆不出。”按,通假“运火光”:行火光,即动荡运行的火光。
7。1。5为;是。按,是增加的新义而误。共3例。
《墨子。耕柱》:“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其实是通假“运利”、“运贼”:行有利、有害的事。
韩愈《归彭城》:“食芹虽云美,献御固已痴。”按,食芹虽说美,是明明白白的话。无须把“云”另讲成“是”。
《后汉书。袁术传》:“虽云匹夫,霸王可也。”本文前面已说,实际是“虽说(是)匹夫”的意思,《词诠》误解释成“作”。
7。1。6新义项。由“说”怎么会产生“能”的新义项呢?
《国语。鲁语下》:“大雔以惮小国,其谁云待之?”韦昭注:“以楚大雔为鲁作难,其谁能待之?”按,这是疏通句义,并不是解释词义而说“云,能也”。本文前面已辨析,例句本是说:谁说等待他呢?《经传释词》却解释成“或”。《词诠》却解释成无义的语中助词。
《楚辞。离骚》:“世幽昧以炫耀兮,孰云察余之善恶?”是说:谁说察余之善恶?
晋卢谌《赠崔温》:“苟云免罪戾,何暇收民誉。”是说:如果说(能)免罪戾。“能”仍然可以置入。
杜甫《奉赠卢五丈参谋》:“孤负沧洲愿,谁云晚见招?”谁说晚(能)见招?
7。1。7如此。有新例:
《吕氏春秋。观表》:“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非意之也,盖有自云也。”是说:因为有所从来而说的。
南朝宋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拟之若人,亦足以云。”此例苟简,笔者未能查到原文而细致复核,但仅此也可以理解句意是:比拟成若人,也完全是可以说的。
7。1。8或有新例:
唐杨敬之《华山赋》:“古有封禅,今读书者,云得其传,云失其传。”是说:有的说得其传,有的说失其传。
7。1。9连词。假如。
《庄子。徐无鬼》:“管仲有病,桓公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谓。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其实就是《经传释词》、《词诠》、杨伯峻《古汉语虚词》等共同的《列子。力命》例。二百年间,几位语言学家只能找到一个例句,还不能成立。《古汉语虚词》说“作假设连词,极罕见。”其实不是极罕见,即令能成立,也是仅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