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果小说

玫瑰果小说>刘瑞明书法家 > 贵阳方言谐音趣难词详释(第1页)

贵阳方言谐音趣难词详释(第1页)

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发词典》地方分卷的汪平编纂《贵阳方言词典》中的一条:

牵:一种逗引幼儿的游戏。牵着孩子的手,口中念儿歌:“牵□□,摇弟弟,打破碗,请坐地。”念一句,走一步,到第四句两脚蹬一下。

此儿歌很有意思,未见别的地方现在也有此儿歌的报道。但大大令人遗憾的是其中有两个字不知该怎样写而空缺着。不知为什么要说“打破碗”?而且还要“请(打破碗的人)坐地”?这说明它历史悠久,当今不仅一般贵阳人,连研究贵阳话的语言专家,也不知道它的庐山真面目了。

笔者研究的结果是:

词典中空缺的“□”的注音与“郎”字同音异调,其实就是“郎”的声调有变。其中“摇”是“要”的谐音。“碗”是“瓦”的谐音。“请”是“清”的谐音:冷清,稀少。这是希望多生儿子少生女子的儿歌,宋代已经有了。陆游《老学庵笔记》:“童谣云:‘牵郎郎,拽弟弟,打碎瓦儿不着地。’以为祝生男之意。”梁绍壬《两般秋雨庵笔记》卷四《山歌》:“儿童扯衣裙相戏唱说:‘牵郎郎,拽弟弟,踏碎瓦儿不著地。’《询蒭录》曰:‘此祝生男也。踏碎瓦,禳之以弄璋;牵衣裙,禳之以衣裳;不著地,禳之以寝床。上二句说多男,下一句说禁生女。’”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十九《牵郎郎,拽队队》说或把此童谣变成:“牵郎郎,拽队队,打碎瓦儿不着地。”《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球,载弄之瓦。”于是“瓦”特殊的与生女孩联系起来。

与陆游所记的对比,贵阳此儿歌的“摇弟弟打破碗请坐地”,即四句中就有三句不同。特别是“打破碗”的“碗”字变得奇特。原来贵阳话“碗”字有两读,一音与普通话读音相同,另一音却与“瓦”同音同调。于是借“碗”的字形,读出“瓦”字的实际。另外两句也是利用谐音的手段。汉语的谐音是有非常神奇效果的。它能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各地方言都有一种“谐音造词法”:隐实示虚,设难成趣。就是:对词义理据的真实用字借谐音既作隐蔽又作暗示的双兼方法,形成趣难风格,从错误而启悟正解。有智巧和情趣的艺术欣赏性,有如谜语。可以借用下面这些话来比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铁靴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贵阳方言词典》中的一条:“饭甑山:梵净山的讹音,山在贵州省东北部,是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572米,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并为佛教名山。”其中把饭甑山的生物圈即自然性方面说清楚了;指出梵净山名称,为佛教名山,这是对“人”文化方面的解释,但遗憾的是还有错误。天下名山僧占多,僧人称为梵净山,但千万劳苦群众首先渴望的是吃饭,于是有意利用谐音另起个名字,把梵净山另叫饭甑山。也就是创造了一个新词。创造得好,流行开了。解释成“梵净山的讹音”,“讹”的评判就是不知道谐音也是汉语的一种造词方法而凭感想误说。个别人乃至少数人有时或把一个词读或写讹,历来的贵阳人

竟然都这样转化吗?明明知道也就是梵净山,可为什么偏偏仍然读写成饭甑山呢?因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

词典又一条:“懂三:江湖上说的话,在求别人办事时,暗示会给对方甚么好处之类:请你帮个忙喽。我们是懂三的。‘懂三’可能是从‘事、四’谐音引申出来。”应该准确而肯定地说:就是把“懂事”暗中谐音成:懂四。从而仿出:懂三。也是谐音造的新词。

还有许多这样的词语,该词典也没有这方面的丝毫解释,本文即专作辨析与欣赏。《贵阳方言词典》共有8700个词条,这样的词语数量众多,约是290个,占3。3%。谐音可以是同音同调、同音异调或近音。本文即这样表示,而一般不再说“谐音”两字。有的被谐音的字,在该词典中未见注音,不知声调,就只说某字与某字谐音。先示词典页数,词语后面是词典的解释,文字或有节缩,免标引号。另行是笔者的申说。

可以把词语中的谐音字分为四类。一类是词语中含动物名而虚假。

23。**=(小)鸡儿=麻雀=小麻雀=雀雀:赤子阴。

“鸡”与“基”同音同调,从传种来说,犹如说:根。也可以是“肌”的谐音,该词典未见“肌”的注音。“把”是从形状来说。“雀”与“脚”近音谐音,声母送气与否的差别。俗语用“腿”或“脚”指代男阴。因“雀”而粘连成“麻雀”。

鸡拉乌叫:吵吵嚷嚷。

“鸡”与“吼”同音同调。“乌”与“呜”同音同调。而字面上是“乌鸦”的虚假意思,与虚假的“鸡”承应。

25。鸡公车:独轮手推车。

“鸡”与“吼”同音同调。“公”与“滚”近音,从轮子滚动声来说。

鸡眼:脚掌或脚趾形成的硬块,样子像鸡的眼睛。

陆宗达、王宁《古汉语词义答问。释“趼”》:“俗称‘鸡眼’,其实是‘趼’音分读之:由jian而变为ji-yan。……《现代汉语词典》说‘鸡眼’因‘样子像鸡的眼睛’而得名……便有点望文生义,还是要从‘趼’来说明方为科学。”说样子像鸡的眼睛,仅是从圆形而言,许多动物的眼睛都是圆形。若从大小来说,趼也有比鸡的眼睛大或小的。况且,趼的中心也没有相当眼仁的情况。可见不是比喻,而是由“趼”字分音的ji-yan而趣说的。

鸡冠油:粘连在猪大肠上的脂肪,其形状像鸡冠。

其他方言(如北京话)或从形状叫“网子油”或“花油”(花指零碎),而与“板油”分别。鸡冠就没有丝毫的网状,也无所谓零碎,非形状比喻。而是“鸡”与“居”同音同调。“冠”与“管”同音异调,指管状的大肠。扬州话把猪各种内脏上的都叫“网子油”或“花油”。徐州只把猪体腔内壁黏附的叫花油。于都把猪内脏与鸡体腔内壁黏附的都叫花膏。而把鸡体腔内壁黏附的叫鸡公膏,但“公”是“贡”的谐音。东莞把猪内脏上的叫网油。上海把猪肠子上的叫网浪油。贵阳话只把猪体腔内壁黏附的叫“网子油”或“花油”。《柳州方言词典》:“网油=花油=鸡冠油:猪肠外面的脂肪网膜。”也是同样谐音,并没有其形状像鸡冠的说法。

106。恶鸡婆:凶恶的女人。

“鸡”与“极”谐音。

183。幺鸡:麻将牌里的一条。

“鸡”谐音“基”或“记”。来自旧时数目“一”的隐语,北京叫“也基”;吴语中作“欲记”。都是“切口”即反切式,拼合成“一”的读音。见《汉语大词典》“切口”条的举例。起初是用这两个隐语暗指幺条,后来被多数人知道了,便刻成一只鸡的图像存趣。

186。斗鸡、打鸡:儿童游戏。1单腿立地,抱另腿以膝部击斗。2一人拿一根草,互相交叉着拉,先断的输。

1“鸡”与“击”谐音。2“鸡”与“技”谐音。

86。斗鸡眼=对对眼:内斜视。

“鸡”与“集”谐音,指眼珠集中而靠近,犹如“对”指对合。

155。菢母鸡棉鞋:一种老式棉鞋,鞋面为鮮壳形,不系鞋带。

是“包毋系”的谐音。包,指包得比较严合。把不系鞋带,仿说成文言的“毋系”,又飞白而谐音为“母鸡”。不系鞋带一毋系一母鸡,三次曲折。

31。依乌鸭乌:贬斥人胡说。

“乌”是黑的意思,指没有道理。“鸭”与“呀”谐音,贬斥那样的说话。

84。鸭屁股:妇女一种发式,脑后一大块头发垂至颈部。

“鸭”与“压”同音同调。“屁股”指脑后。

84。鸭子:旧称买卖经纪人。

买卖经纪人一般叫“牙子”。“鸭”与“牙”同音同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