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果小说

玫瑰果小说>人人都能梦的解析好句 > 第71章(第1页)

第71章(第1页)

也就是因此,虽然荣格同样认同梦是具有心理宣泄作用的,但是他也坚信着自己的理论:&ldo;我们心中的原始人是用梦来显示自己,并且借此来表达自己的。&rdo;

本节附录笔者推荐的荣格作品。本书目完全出于个人喜好所列,与传播是否广泛无关,且顺序与推荐程度及年代完全无关:

《人及其象征》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探索灵魂的现代人》(另一个版本译作《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东洋冥想心理学》

二、阿德勒怎么说

其实阿德勒的心理分析理论在欧美被接受的程度远远高于弗洛伊德和荣格。因为弗洛伊德的理论过于尖锐,多多少少带着一些针对整个社会、人文的批判色彩。这种批判甚至含有某种强烈的自审与自责‐‐那多多少少会让人有些不舒服‐‐把&ldo;原罪&rdo;的问题扩大化了。而荣格的理论明显又过多偏向于宗教成分,例如集体意识及集体潜意识,还有集体性记忆传承的问题,这让我们多少都能想起早期人类社会的原生萨满教。如果完全就是荣格理论所说的那样,恐怕因此而受益最多的不会是天主教,而会是萨满们,所以荣格的有些理论在最初乃至于现在仍然还在争议中(其激烈程度不亚于弗洛伊德泛性论被争论的程度)。而阿德勒的自我心理学在整个欧美才是最快、最广泛地被社会公众接受的,同时也是现代心理学、自我心理学的重要里程碑,即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一点对西方的政治体系、民主制度、法律法规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不过本书关于阿尔弗雷德&iddot;阿德勒对于梦的观点的整理,让我着实花了一番心思。虽然阿德勒的理论、学说远远比荣格那开放性极强的概念要容易说明,但是阿德勒其实对梦并没做太多的解析。不过仅从阿德勒的一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阿德勒对于&ldo;梦之真意&rdo;有着什么样的看法。他说:&ldo;每一个梦都是自我陶醉,自我催眠。&rdo;

他为啥会这么说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阿德勒理论的核心与弗洛伊德学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认为左右我们的不是经验,而是理想。他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个性化的生活模式,而根据此生活模式又形成生活的个性化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在研究心理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才是正确的方向,所以阿德勒的学说就被称为&ldo;个体心理学&rdo;。

阿德勒的学说基本都是以&ldo;自卑感&rdo;与&ldo;创造性自我&rdo;为中心的,他强调&ldo;社会意识&rdo;(注意同荣格理论区分)。他理论的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等等。

所谓创造性自我就是一种个人主观体系,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解释个人的种种经验,而使之有其意义(把原本并无明确概念的记忆直接变为&ldo;有价值&rdo;的经验)。它追求甚至创造经验以帮助个人完成他独特的生活作风。创造性自我使人格有着一贯性、稳定性和个性。这也是人类生活中活的因素(其实这是一种&ldo;很美国&rdo;的社会价值理论观点,主要是通过体现个人价值,然后以此来堆积成社会价值)。而生活风格则是指一个人在每次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极其独特并因人而异的各种动机、特性与价值的集成。这决定一个人要学什么、如何行动、怎样思维,甚至决定了哪些经验能够渗入某个个体人格之中。和生活风格无关的经验则被遮盖、被抵制、被压抑,但是不会被删除,也就是说,被潜意识化了。但是被&ldo;潜意识化&rdo;的这部分是否依旧影响了我们的行为及到底影响了多少,至今都属于争议话题,没有定论。近20年唯一能确定的是:的确被影响了,而影响多少则不知道‐‐不过这也的确形成了每个人自己的生活风格‐‐没有两个人的生活风格是一样的。生活风格是由创造性自我发展、建立起来的。阿德勒认为这早在儿童时期(四五岁时)就形成了(有点儿像中国的说法:三岁看老)。

根据上面这一点,阿德勒也就树立起了完全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理论:他相信,人的行动来自于对未来的各种愿望,而不是受过去经验的激发。这种&ldo;对未来的愿望&rdo;很可能仅仅是假想的,即:不可能实现的各种理想。然而正是这些假想的愿望,却对一个人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激发每个人去完成对自己来说意义重大的某项事业。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好像就是在这个学说被公布出不久,阿德勒紧跟着宣布了自己对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病学一个影响极大的观点:正常人在必要时能够摆脱这些假想的影响而面对现实,而精神病患者却做不到这一点‐‐也就是某种划分性症的根源问题‐‐无法从自己构架出的幻想中逃脱出来,并且把所有的生活完全投入到其中,至死方休(既可怕又可爱‐‐笔者个人观点)。而&ldo;正常人&rdo;(原谅我用引号,我觉得没有纯粹的正常人,或者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常人)以&ldo;合理的幻想&rdo;为目标,追求优越。这是我们为了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种努力,而并非一种要超过他人的欲望(假如用弗大爷的三元论来解释,就是更本我一些‐‐单纯的追求更好,而非超我‐‐无目的性的更好,强于别人‐‐所谓虚荣)。由于千奇百怪的个人理想及个性化性格形成,所以为了达到自己愿望的方式也是因人而异的。

不过阿德勒认定,在这之前的原始驱力是自卑感(非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ldo;自卑情结&rdo;。这个是阿德勒最出名的概念之一。自卑感起因于一个人感觉到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不完善、有缺陷,所以,自卑感使人努力克服缺陷,而这种努力叫作:补偿。这一理论基本主导着阿德勒所创建的个体精神分析理论,也是其最核心的部分。因为他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个理论进行的。这个说法看上去有点儿像是欲望论,但不同于欲望论的是:欲望论只是单纯地承认无限获取,而自卑论则强调为了完善而获取。说起来,自卑论比欲望论更深一步做了解释‐‐关于这个论点无论对错与否,我们都要对阿德勒抱有敬意,因为他的确带领着我们跨出了一大步,突破临界点而步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写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阿德勒会对梦有了那句话&ldo;每一个梦都是自我陶醉,自我催眠&rdo;。并且能看到,他延续了曾被弗洛伊德抛弃的&ldo;延续理论&rdo;‐‐认为睡眠是清醒时心理活动的延伸,做梦者与清醒时的人格是基本一致的。

阿德勒指出,做梦的目的是&ldo;获得对未来的指引及解决问题的方法&rdo;(其实细说起来,等同于换个方式解释了&ldo;梦是愿望的达成&rdo;,同时又有点儿类似于荣格理论的内容,但并非&ldo;某个原始人在指引我们&rdo;或&ldo;某个祖先通过梦在展示自己&rdo;)。想逃避现实生活的人常常做梦,而解梦的意义在于使人明白他在自我欺骗(这点依附于弗洛伊德解梦理论),这时&ldo;他就会停止做梦,而梦对他也失去了作用&rdo;。因此做梦者就学会了面对自己的现实问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