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果小说

玫瑰果小说>论语别裁哪个出版社的好 > 第62章(第1页)

第62章(第1页)

接着就讲到真正的作学问,孔子说要作到什么程度呢?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先谈什么叫&ldo;儒&rdo;?这个中国字,根据《说文解字》的另一种解释:&ldo;儒&rdo;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在&ldo;人&rdo;字旁边加一个需要的&ldo;需&rdo;字,便成了儒。我们再看&ldo;佛&rdo;‐‐&ldo;弗人&rdo;,不是人,是超人。&ldo;仙&rdo;‐‐&ldo;山人&rdo;,有如高山流水。&ldo;需人&rdo;则是人类需要他,社会当中不可缺少的人,这就是&ldo;儒者&rdo;。我们都称孔孟思想为儒家学说,但是究竟要什么样子才能叫&ldo;儒&rdo;呢?孔子在这里提出来分为两种:一种叫君子之儒,一种叫小人之儒。如果再进一步参考《礼记》中的《儒行篇》,便有很多儒者类型的标准。一个儒者应当有怎样的行为,他的作风以及人格的规范,在《儒行篇》中,说得很清楚,也包括孔子在这里所提两种儒者之一的君子之儒行。

我们现在来说,什么叫小人儒?书读得很好,文章写得很好,学理也讲得很好。但除了读书以外,把天下国家交给他,就出大问题,这就是所谓书呆子,小人儒。所以处理国家天下大事,不但要才德学三者兼备,还要有真正的社会体验,如果毫无经验,只懂得书本上那一套,拿出来是行不通的;不知道天下事的现实情状就行不通。比如说,这两天美国总统到了中东,他在那里讲些什么?知不知道?如果说报纸上有新闻;报纸上登的,和原有的真话,不知相差多远。根据报纸你就可以评论天下事,这是书呆子之见。君子之儒有什么不同?就是人情练达,深通世故。如前面所讲的,子路的&ldo;果&rdo;,子贡的&ldo;达&rdo;和冉求的&ldo;艺&rdo;,都具备了,那就是&ldo;君子儒&rdo;。

知人之明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为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五岁,姓言名偃。他出去做官,在武城这个地方为&ldo;宰&rdo;‐‐首长。回来看老师,孔子问他在地方上得到人才没有?讲到这句话要注意,从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后辈的培养。尤其在汉唐,对地方的人才,都经过慎重的选拔,并且视选才为重要工作之一。所以子游这个学生来看他,孔子的第一句话,就问他在地方上发掘到人才没有。因为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人才。所以孔子第一句话就问这个问题。子游说:&ldo;有个澹台灭明。&rdo;号子羽,比孔子少三十九岁,相貌很难看。中国人常用孔子一句话,&ldo;以貌取人,失之子羽。&rdo;便是指此公的故事。在这以前他曾见过孔子,我们这位老夫子,这天不知道什么事情心情不好,看见这个年轻人怪难看的样子,并不太注意他,这位年轻人没有好久就走了。不过他还是愿意做孔子的学生,学问非常好,后来成为不得了的人物。历史上记载:在南方,他和他的弟子们名动诸侯。他到哪里,各国元首都欢迎他。而且他还带有点英豪侠气。子游在武城发现了,又介绍给孔子。所以孔子后来感叹&ldo;人不可以貌相&rdo;,以外形去判定一个人才,往往会有失误。孔子自己承认错了。错了就错了,孔子非常勇于认错。

子游向孔子报告,找到了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才。此人&ldo;行不由径&rdo;‐‐这句话照古人的解释,是说走路绝不走小路。如比之现在的情况,不走小路,难道走大马路?不被汽车压死才怪‐‐子游又说他从来没有到我房子讲过私话。对于汉代以来&ldo;行不由径&rdo;解释为&ldo;不走小路&rdo;的说法,(朱注:径,路之小而捷者。)我不同意。古时候&ldo;径者道也&rdo;,并没有说必是小路,人光走大路,不走捷径是笨蛋。难道是瞎子,小路不敢走,怕跌倒?那么什么叫&ldo;行不由径&rdo;呢?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澹台灭明后来带了弟子,在南方一带,游说诸侯,名动公卿。他到哪里,各国元首都对他重视。这个人有江湖豪气,&ldo;行不由径&rdo;是说他行事从表面看来,有时不依常规,不循常道,有点满不在乎的味道,有如子贡那个&ldo;达&rdo;字的道理一样。因为他&ldo;行不由径&rdo;,所以孔子对他也看走了眼。言偃在这里讲他&ldo;行不由径&rdo;,表面看来有违常规,但是他又发现澹台灭明还有一个很大的长处‐‐很讲义气,绝对无私,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子游的房里来。因此,我认为&ldo;行不由径&rdo;四字,当作此解。但我这个说法,也是&ldo;行不由径&rdo;的。此举实在并非故意,因为发现这里面有些混淆不清,只好套用孟子一句话:&ldo;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rdo;

功成身退

这一篇上面都是讲学生的故事;下面是对当代一些人物的评论,说明待人处世的学问之道。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

也!

孟子反,是鲁国的大夫。在鲁哀公十一年这个阶段,当时鲁国有难,作战的时候,孟之反为统帅之一。孔子学生冉有也参加战役为统帅。孟子反怎样的不伐呢?有功而不骄矜,不宣扬叫不伐。古代&ldo;伐&rdo;与&ldo;矜&rdo;这两个字常常会连在一起用。&ldo;矜&rdo;是自以为高明;&ldo;伐&rdo;则为有功、有才,而自我夸耀。&ldo;奔而殿&rdo;,是说他在这次战役中打了败仗,撤退时他走在最后,拒敌掩护撤退。我们知道历史上记载,鲁国那一次是打了败仗。学军事的人就知道,打胜仗容易,打败仗难。军事中的作战计划是有两套的;这两套计划分门订立。假如当统帅的作打胜仗的计划,参谋长便应当另作打败仗的计划,然后两套计划配合起来运用。或者参谋长作打胜仗的计划,但统帅就不能再作打胜仗的计划,否则万一败了会很惨。战争不是胜就是败,但一个人又计划胜仗怎么打,又计划败仗怎么打,心理上也成问题。当然,有特殊的将才不在此限。中国历史上打败仗最有名的军事家应该算是诸葛亮,他六出祁山,每次撤退,一兵一卒都不会少,是古今以来,安全撤退成功的战略家。

在战场上打了败仗,哪一个敢走在最后面?就是平常走夜路,胆小的也先跑了,怕后面有鬼。打败仗比这还可怕。孟之反则不同。&ldo;奔而殿&rdo;,叫前方败下来的人先撤退,他自己一个人挡在后面。&ldo;殿&rdo;便是最后的意思。&ldo;将入门&rdo;这句,是说孟之反由前方撤退,快要进到自己的城门时,&ldo;策其马曰&rdo;,他才赶紧用鞭子,抽在马屁股上,超到队伍的前面去。然后告诉大家说:&ldo;非敢后也,马不进也。&rdo;他说,不是我胆子大,敢在你们背后挡住敌人,实在这匹马跑不动,真是要命啊!

孔子认为像孟之反修养到这种程度,真是了不起。这一节,我们有两点要了解。第一点,历史上每一战争下来,争功争得很厉害,同事往往因此变成仇人、冤家。尤其在清朝时候,有些人夺取了功劳,还把过错推给别人。因此引起内部的不平。太平天国的失败,就是由诸将争功所致。第二点,由此可知鲁国当时国内的人事问题太复杂,但孟之反的修养非常高,怕引起同事之间的摩擦,不但不自己表功,而且还自谦以免除同事之间彼此的嫉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