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上了曹操的当
在军事思想上,大家都知道&ldo;万众一心&rdo;以及&ldo;运用之妙,存乎一心&rdo;这两句。大家对它的解释也各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解释成&ldo;千万雄师千万心&rdo;,那就不太好了,最好的主帅在这情形下也没有办法,这就是思想问题,思想一定要集中。&ldo;运用之妙,存乎一心&rdo;,是岳飞所提出的。现在我们如果解释为主帅心计的变通,所谓&ldo;山人自有妙计&rdo;,那就更糟了。我们研究起来,岳飞这句&ldo;存乎一心&rdo;的&ldo;一心&rdo;,就是&ldo;万众一心&rdo;的意思比较恰当。那么&ldo;居其所而众星共之&rdo;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我们知道,儒道两家的思想,在秦汉以前并不分家。大家都知道,老庄道家的思想讲&ldo;无为而治&rdo;,有些讲道家&ldo;无为而治&rdo;思想的人,都解释为在上面领导的人,什么都不管,就是&ldo;无为而治&rdo;。这完全搞错了,道家没有这个说法,是&ldo;无为无不为&rdo;。所谓&ldo;无为而治&rdo;是制其机先,看起来是没有事。譬如说,一个领导的人,一个主持的人,对任何一个方法,一开始你就要先透析它的流弊,毛病出在哪里,先找到病源,把它疏通了,再不会出毛病,然后才能无为而无所不为。
讲到这里,说一个笑话,当年抗战期间,有一个朋友在一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当保安副司令,他差不多天天都在外面剿匪,我问他:&ldo;你们地方上哪来这么多土匪?&rdo;他怪我一天到晚留心天下大事,连鹅毛扇都不去拿,不会当军师。我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他说:&ldo;如果把土匪都剿完了,我们怎么办?&rdo;我说你们原来是这样干的。他说:&ldo;不是我们要这样干,是邻县要这样干,把土匪赶来赶去,剿的次数多,功劳多,他们要这样干,那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rdo;也有人说刘备是曹操培养出来的,假如他不培养一个刘备,就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天下事原来如此。现在讲这样坏的一个故事,以解释这个道理‐‐这种无为而治,实在是太不道德。我们在政治学上,军事学上的政治思想中,都看得出来,所谓&ldo;为大将者无赫赫之功&rdo;,这句话在军事思想上的意义,是所谓&ldo;不战而屈人之兵&rdo;。只要大将在那里,敌人就怕了,不敢动了,仗就打不起来了。这当然是了不起的。假如是一个普通人有赫赫之功,又是另外一件事了。所谓无为的道理,大致的要点也在此,孔子讲道德的政治,就是这一个道理。
为什么孔子老是提到这一类的东西呢?古人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一句话叫&ldo;经史合参&rdo;。什么叫经呢?就是常道,就是永恒不变的大原则,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这个原则是不会变动的。但不是我们能规定它不准变动,而是它本身必然如此,所以称为&ldo;经&rdo;。而&ldo;史&rdo;是记载这个原则之下的时代的变动、社会的变迁。我们要懂得经,必须要懂得史。拿历史每个时代、每个社会来配合。这样研究经史,才有意义。譬如孔子说的&ldo;为政以德&rdo;,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一则刻板的教条。其实不是的。我们读历史就知道,孔子出生的那个时代,我们后世矨它为&ldo;春秋时代&rdo;,就是西周与东周之间的时代,孔子写了一本书叫作《春秋》,后来&ldo;春秋&rdo;成了历史的代名词。在孔子前后,有人写了历史,都称春秋。中国文化中为什么把历史称为&ldo;春秋&rdo;而不称为&ldo;冬夏&rdo;呢?照理冷就是冷,热就是热,称冬夏也无不可。有人说因为春秋第一句话&ldo;春王正月&rdo;‐‐后世把&ldo;春王正月&rdo;读成一句话,是读错了。所以我们再三讲,读古书要注意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纸笔,文字要用刀刻在竹简上,很艰难,所以往往一个字就代表了一个复杂的意义。这个&ldo;春&rdo;是春季;&ldo;王&rdo;是中央政府,是周朝;&ldo;正月&rdo;是周朝所行月令的正月;而成为&ldo;春王正月&rdo;‐‐以此来解释历史所以称作春秋的原因,这是不对的。
刚才提到,中国文化发展得最早的是科学,而科学中最先发展的是天文,讲世界科学史,乃至讲科学,一定先研究天文。要讲天文,则中国的天文,在三千年以前就发达了。在全世界而言,是一马当先的。讲天文又必须讲数学,而中国的数学,六千年以前,也很发达。这方面等将来有机会谈到《易经》的时候,再讨论它。
中国的文化是自天文来的‐‐我们知道一年四季的气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讲昼夜,白昼在冬天太短,在夏天太长,都不平均。只有春天二月间和秋天八月间,&ldo;春分&rdo;&ldo;秋分&rdo;两个节气,就是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赤道中间的时刻,白昼黑夜一样长,气候不冷不热很温和,所以称历史为春秋。这就是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这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气上来批判。拿现在的观念来说,称一下你够不够分量,你当了多少年皇帝,对得起国家吗?你做了多少年官?对得起老百姓吗?都替你称一称。历史叫作&ldo;春秋&rdo;就是这个道理。
从台风了解人生
我们看了《春秋》,看了春秋战国时候的历史,孔子在《易经》的《系传》上说:&ldo;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rdo;当孔子写《易经&iddot;系传》的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动乱的时候。但是孔子认为&ldo;非一朝一夕之故&rdo;‐‐不是一天所形成的。道家的庄子说:&ldo;飓风起于萍末&rdo;,飓风就是现在广东话、福建话所讲的台风,现在西方人用中国语音译过去,也叫台风。我们看到台风的力量这么猛烈,但它在水面上初起的时候,只见到水面上的一叶浮萍,稍稍动一下,紧接着水面上一股气流冒上来,慢慢大了,变成台风。道家这句话是说,个人也好,家庭也好,社会、国家、天下事都是一样,如果小事不在乎,则大问题都出在小事上。&ldo;飓风起于萍末&rdo;,大风暴是从一个小风波来的。所以孔子在《易经》中说的上面那一段话,说明天下事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几乎没有偶然。平常听人说:&ldo;这个机会很偶然&rdo;,实际上没有偶然的事情。
以中国文化《易经》的道理来说,认为天地间的事都有原因,有很多因素的。譬如有人捡到一块钱,&ldo;这多么偶然!&rdo;但仔细分析,一点不偶然,它的前因是什么?因为他走出门来了,如果没有走出门这个前因,就不会有捡到一块钱的后果。或者说,坐在家里就掉下一块钱来了,这该是偶然了吧?但是因为他坐在家里,这块钱掉下来他才捡得到呀!假如他出门不坐在家里,掉下来的钱,也不会是他的了,所以坐在家里不出去,也是得到这块钱的前因。因此这些都是因素,&ldo;其所由来者,渐矣。&rdo;都是慢慢转变来的。《易经》告诉我们,天下的事,没有突变的,只有我们智慧不及的时候,才会看到某件事是突变的,其实早有一个前因潜伏在那里。我们懂了《易经》这几句话,孔子著《春秋》,正是赶上那个时代,他所以那么偏重教化,正是在那三四百年当中,社会风气乱得不得了。我们不妨引用下面几个人的话,就可以知道春秋时代乱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