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卯之役(1)
宁远大战八个月后,努尔哈赤病死。朝鲜史书记载,努尔哈赤之死,源于宁远之战受了炮伤。此说只是孤证,缺乏铁证,是后人一点点地滚大的雪球。据《明熹宗实录》记载,袁崇焕自己都不知道这回事: 戊戌辽抚袁崇焕复奏:&ldo;……回乡络绎皆云,奴酋耻宁远之败,遂蓄愠患疽,死于八月初十日,夫奴屡诈死懈我,今或仍诈亦不可知。&rdo; 也就是说,袁崇焕不但不知道曾经炮伤努尔哈赤,甚至连他八个月后死去的消息,起初都不敢相信。当然,是否炮伤努尔哈赤,都不影响坚守宁远的意义。 孙承宗想要历练培养袁崇焕,如果从习惯官场潜规则的角度讲,袁崇焕差不多已经历练成熟。因为天启七年,也就是宁锦大捷之前,他做了一件很为正统知识分子所不齿的事情:奏请为魏忠贤建立生祠。《明熹宗实录》中有如下记载: &ldo;蓟辽总督阎鸣泰、巡抚袁崇焕疏,颂魏忠贤功德,请于宁前建祠,赐名懋德。&rdo; 此举当然是迫不得已。 天启四年,东林党人、左副都御使杨涟上表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阉党与东林党的斗争进入白热化。君子与小人斗,结果从来都一样,毫无悬念。东林党人全面垮台,首辅叶向高去职。御史出身的崔呈秀将东林党人编成《同志诸录》,非东林党人编成《天鉴录》,方便那个伪男人随时出手。从那以后,阉党气焰日益嚣张,全国各地纷纷上书,要求给魏太监建立生祠。 为了办成事,有时需要付出点代价。这是官场的游戏规则。袁崇焕承认这个规则的存在,但孙承宗不。他始终没有随声附和。这一点,也预示着两人最终的不同结局。 无论如何,袁崇焕不像岳飞的刚直不阿,也不是杨涟、左光斗那样的君子。只是君子的名声虽然好听,身处官场却往往不能成事。他们可以立德立言,但立功的概率很低。袁崇焕的志向,他自己说得很清楚: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他是要立功的,要为朝廷效力,所以事到临头,他也只能弯弯腰。可以肯定,他做出这样的选择不需要深思熟虑。那绝非他的性格。 英雄做事无他,只坚韧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君。 这是杨度为孙中山先生写的挽联。&ldo;只坚韧一心&rdo;云云,也可以移植到袁崇焕身上。他建议修复的锦右一带再度沦陷,已经升任巡抚、要承担更大职责的他,岂能心甘。不行,还是要恢复。 为争取修城的工期,袁崇焕向皇太极伸出了橄榄枝。得到努尔哈赤的死讯后,他立即派出使者,以吊唁为名,前往观察虚实,试探反应。 这个想法恰好与皇太极不谋而合。二人都需要一段真空期,集中精力办点事:袁崇焕要加强前线,皇太极想巩固后方。后金背后不但有臣服于大明的朝鲜,还有明军将领毛文龙;总有后顾之忧,那当然不好玩儿。 毛文龙本是前广宁巡抚王化贞派出的一支奇兵。他潜入敌后,没想到还真弄成了气候,在镇江一战成名。镇江堡位于鸭绿江西岸,又叫九连城。此地位于中朝边境,是控制鸭绿江的重要节点。清朝末年的甲午战争中,将军宋庆和伊克唐阿指挥的清军,就跟日军在此爆发激战,最终不敌,城池失陷,日军随即从朝鲜侵入东北。天启元年(1621年)七月二十五,毛文龙侦得镇江城中防御空虚,便率两百二十余人前往突袭,活捉后金的镇江游击佟养真及其子佟松年等六十多人。论说这场战事的规模不大,但时间凑巧,正好在明军连吃败仗的当口,因此被视为大捷。从那以后,全辽震动,&ldo;数百里之内,望风归附&rdo;,&ldo;归顺之民,绳绳而来&rdo;。毛文龙最终升任总兵,在东江开镇,挂平辽将军印,加左都督,授尚方剑。袁崇焕血战宁远期间,毛文龙也曾在出师永宁,以为策应。 如芒在背的感觉必须结束。天启七年(1627)正月,皇太极一边遣使求和,一边派阿敏带领三万人马攻打朝鲜。和议云云,新任辽东经略王之臣并不赞同。他上奏道: &ldo;……年来奴酋求和于西虏而西虏不从,屈服于朝鲜而朝鲜不受,一旦议和彼必离心,是益敌以自孤也。近日通官过都令处,夷鞭其背云:你汉人全没脑子,终日只说我们不助兵,你自家驮载许多金帛,着哈喇替他吊孝求和,反教别人与他为仇,我们也不如投顺也罢了。据此我将何辞应之?&rdo; 其中的&ldo;西虏&rdo;和&ldo;夷&rdo;指的是蒙古,&ldo;哈喇&rdo;则是喇嘛,作为双方的翻译。王之臣认为议和会引起朝鲜和蒙古各部的态度松动,难免&ldo;益敌而自孤&rdo;。最终袁崇焕的意见占了上风。吸取熊廷弼和王化贞经抚不和导致大败的教训,朝廷召回王之臣,不设辽东经略,将关内外事务全部委托给袁崇焕。 接到朝鲜和毛文龙的告急文书,朝廷大约才弄明白皇太极所谓和谈的真正目的,又令袁崇焕出兵策应,但袁崇焕却拒不执行。 不是袁崇焕见危不救,也不是他没看出朝鲜与毛文龙存在的意义,主要原因在于他对形势的判断不同。他认为&ldo;无虚可捣&rdo;,而且蒙古察哈尔林丹汗也是不安定因素:&ldo;顷闻奴兵十万掠鲜,十万居守,何所见而妄揣夷穴之虚乎?我纵倾伍捣之,无论悬军不能深入,即深入奚损于逸待之夷?而虎酋新并粆花,意殊区测,都令、塞令新通于奴而仇于我,万一我兵正道以东,奴暗以轻骑北出而袭我关宁,此时救人耶,抑自救耶?&rdo; 一句话,袁崇焕不肯分散精力。他的着眼点依然在于锦右一带。后来朝廷催促紧急,他先派水师声援,又派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人带兵九千前出三岔河,以为牵制,但为时已晚:朝鲜抵挡不住,很快就与后金签订城下之盟,彼此结成&ldo;兄弟之国&rdo;;毛文龙遭遇前后夹击,只得退入皮岛。 为了策应朝鲜的行动,皇太极刻意拖延时间,阿敏大军从朝鲜回师前后,才放袁崇焕的使者回来,让对方无法及时反应。这是当年四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