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沙决水(1)
韩信对燕国虚张声势,没想到刘邦也给自己来了个虚张声势。不过端了人家的碗,就得听人家管。他二话没说,立即整顿人马,向齐国进发。 这时的齐王是田广。残暴的田荣与项羽作战失败,被国人杀死,他弟弟田横就立田广为王,自己任相国。田横的名字没有叫错,确实挺横,国家大事,都由他说了算。 这边呢,刘邦也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派韩信出兵的同时,又让高阳酒徒郦食其前去游说。 书生老去,机会方来。郦食其投奔刘邦时,已入暮年。上回没能说动魏王豹,与万户侯擦肩而过,今天这个机会,当然不能坐失,于是立即收拾行李,坐上马车,吱吱扭扭地朝齐国开去。 从某种意义上,齐国与刘邦互有恩情:刘邦能顺利平定关中,得益于田荣扯住项羽的后腿;田横之所以能守住城阳(今山东菏泽东),保住齐国一脉不息,主要原因是刘邦攻下彭城,抄了项羽的后路。眼下韩信已经平定燕赵,兵锋所指,齐国胆寒,再加上郦食其的三寸不烂之舌,田广和田横很快就点头应允,臣服刘邦。华无伤和田解带领二十万齐军,本来奉命在历下(今山东济南)布防,警戒汉军,随即也因此而放松了警惕。和平了嘛。 此时韩信大军已经推进到了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南部。四百年后,刘备、关羽和张飞的脚步,也会踏到这里)。他正准备渡河东进,忽然接到齐汉连和的消息,就准备停止行动。这时蒯通恰巧在平原。他立即找到韩信说:&ldo;将军奉诏攻打齐国,而汉王只不过派密使说服齐国归顺,难道有诏令叫您停止进攻吗?况且郦食其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之舌就降服齐国七十多个城邑,而您统帅几万人马,一年多时间不过攻占赵国五十多座城池。身为大将数年,难道功劳还不比一介竖儒?&rdo; 郦食其游说之事,刘邦并未通知韩信。可以想见,他那不过是有枣没枣先打一竹竿的作法,并未寄予厚望。如今和谈初成,也未见刘邦明令表态。蒯通的激将法,因此取得效果。韩信立即指挥所部强渡黄河,向东攻击前进。而此时齐国已决计降汉,戒备松懈,韩信乘机奇袭,一举击溃历下守军,兵锋直薄齐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北)。 这一下,齐国不干了。郦食其这不是忽悠人嘛。一怒之下,他们将他扔进了油锅。真是可惜了他的那张嘴。这个悲惨的下场,总让我想起汉武帝时的一个人。据《汉武故事》载,汉武帝有一回去郎官署,偶然看见一个须发皆白的郎官,衣服也不整齐,可见相当不如意。武帝非常奇怪,就问他:&ldo;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rdo;意思是,你啥时候开始做的这个侍卫官,怎么这么老?老翁施礼答道:&ldo;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文帝时为郎。&rdo;武帝更加奇怪,又问:&ldo;何其老而不遇也?&rdo;这么多年过去,你怎么一直没得到提拔呢?颜驷的回答无比苍凉:&ldo;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方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rdo;武帝感其言,提拔颜驷为会稽都尉。 三世不遇,可谓凄惨。这个郦食其呢,年龄跟颜泗差不多,境遇比他更惨。好容易得到任用,结果又落得如此下场。后人写成此联,以资悼念: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郦食其是高阳人,被烹死在临淄,当然无法还家。与谭嗣同等并称为&ldo;清末四公子&rdo;的吴保初,也写过这样的句子:谁为世间奇男子?臣本高阳旧酒徒。正则怀沙终为楚,子胥抉目欲存吴。语多感慨。应该说,郦食其的惨死,是韩信身上一个难以抹去的污点。蒯通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和谈的基础是实力。郦食其能谈成,背后隐约有韩信背水一战、木桶渡河的威严。这一点刘邦应该清楚。战后论功行赏时诸将争功,刘邦独把萧何列为第一,封为酂侯(当时韩信、英布、彭越等早已封王),怎么能在这个小儿科的问题上犯糊涂? 停止用兵,利于苍生社稷。作为统帅,韩信岂能不知。他和蒯通的故意糊涂,暴露了当时的无情真相:战乱年代,或曰礼崩乐坏的年代,自私已经成为人类的本能。哪怕是韩信这样的天才,也会有拎不清的时候。 却说齐国,乱作一团,四散奔逃:齐王田广逃往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相国田横逃往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守相(代理相国或者有相国衔的将军)田光逃往城阳(今山东即墨西南);将军田既率军败退至胶东(今山东平度东南)。 韩信兵临城下,齐国还能重演田单复国的一幕么?
沈沙决水(2)
这个问题困扰着刘邦,更困扰着项羽。他深知齐国的重要。此地一失,自己断了右臂,侧后又多了一刀。不行,必须马上出兵。接到齐国的求救信,他立即决定,派大将龙且提兵增援。 这边的韩信,攻破临淄之后,主力马不停蹄向东追击,同时派灌婴的骑兵追击田横,将其击败,攻克博阳,田横只好败退嬴下(今山东莱芜境内);派左丞相曹参攻取济北郡(治所在今山东长清南)各城,安定后方。 龙且大军号称二十万,从山东东南入境,向城阳(今山东莒县)和琅琊(今山东胶南)进发,与齐王田广会合。韩信接到情报,立即调集灌婴、曹参等部,在潍河以西布防。 龙且是项羽帐下的五员猛将之一。他跟项羽是发小,情同手足,且作战勇敢,深得项羽信任。楼烦人精于骑射,给赵国制造过许多麻烦,后来成了赵武灵王的老师,声名大振。当时刘邦和项羽都招募有楼烦勇士,组成特种部队。楚军的楼烦部队,项羽全部交给龙且指挥,宝剑赠烈士、红粉送佳人的意思吧。 然而勇猛是龙且的优点,因此也就是他的弱点。 交战之前,有人对他说:&ldo;汉军远斗穷战,锐不可当。而齐、楚本土作战,士兵容易涣散。不如深沟高垒,以守为攻,同时招抚沦陷城邑,让他们知道齐王还在,楚军来救。时间一长,汉军得不到粮食,不战自败!&rdo; 猛将猛将,不打如何体现勇猛二字?龙且不以为然地说:&ldo;我很了解韩信,他不难对付。如果敌军不战而降,我又有什么功劳?击败他们,我们可以得到齐地的一半,为什么不打?&rdo; 这种见识未战已败。如同酒后驾驶,今日不撞明日必撞,早晚的事儿。龙且似乎根本无此概念: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在他的脑海里,韩信还是那个胯下求生的胆小鬼,不堪一击。如果这是韩信初次带兵,也好理解;在他平定燕赵之后,还戴这样过时的有色眼镜,只能是咎由自取。 龙且不听劝阻,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到潍河东岸(今山东高密西),摆开阵势,与汉军隔河对峙。 敌军势众,一时难下。如果不能分散其兵力,这个仗没法打。怎么办呢?天大的困难,也难不住韩信。他生来就是解决困难的。所谓天若无霜雪,劲松不如草。为了形成局部优势,他命令部队连夜赶制一万多条袋子,灌满沙土,堵住潍河上流。等水位下降,他带半数军队,涉水出击。这是龙且的优势项目,当然不能放弃表演的机会。他立即出兵迎敌。韩信抵挡一阵,佯装败退,转身就跑。龙且大喜,说:&ldo;怎么样?我本来就知道韩信是个胆小鬼!&rdo;随即指挥大军,渡河追击。 楚军还没过到一半,上游洪水突然汹涌而至,将他们拦腰截断。怎么回事呢?很简单,上游的汉军士兵,扒开了沙袋。这样一来,楚军的兵力优势不再,韩信回头发动猛攻,灌婴的骑兵将龙且团团包围。龙且再勇猛,究竟大势已去,被斩于阵中,副将周兰当了俘虏。 龙且一死,剩下的楚军已名存实亡。军士们撒开大脚丫子,开始长跑比赛。韩信率军急渡河水,追击到城阳,全歼齐楚联军。齐王田广在乱军中被杀,田横不得已逃到彭越那里,齐地全部平定。 这是公元前203年的事情。这一年,西方的罗马和迦太基也是激战正酣。迦太基局势不利,汉尼拔被召回。